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12760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docx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docx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考点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3、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4、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5.古代中国的科学成就

6.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7.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专题综述】

本讲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思想、文学、艺术、史学等方面的辉煌成就。

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其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产生过重大影响,因此本专题内容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

考查热点集中在思想方面,特别是先秦诸子思想是高考的“常青树”。

文化同政治、经济的关系是重点和难点,要学会运用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原理来分析、解决问题。

【简明表格】

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地位及其原因

时期

春秋

战国

秦朝

西汉

宋明

时期

明清

之际

维新变法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北洋军阀时期

新文化运动时期

特征

创立与

发展

受压制

完善与独尊

转型与成熟

批判与继承

被利用

遭批判

尊孔复古

全盘

否定

历史

地位

受冷落

遭压制

正统

思想

巩固主体地位

焕发

生机

宣传变法的手段

受冲击

尊重

统治地位动摇

原因

是否顺应了时代发展及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考向预测】

1.从形式上看:

新情境式选择题仍将是本专题最重要的考查形式。

2.从内容上看:

不同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或观点的本质内涵与特征及影响、人文主义的内涵及对近代民主政治的影响、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中国思想理论成果仍将是命题考查的重点。

儒家思想的一些合理成分,如教育理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伦理道德中的诚信;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仁、德、民本思想(以德治国);维护国家统一的大一统思想(祖国统一),易于和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等一些热点问题相结合,来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现实意义的理解。

同时注意儒家的不合理成分,如儒家思想强调人的社会性,忽视人的自然存在。

对个性的压抑极大地阻碍了社会进步,妨碍了民主制的产生。

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3.对科技和文学艺术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是直接考查教材重要知识点;其二是以新材料、新情境的形式考查某一知识点。

【复习策略】

1.古代思想应把握一条主线: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掌握一个理论:

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2.对比儒家、法家、道家三种不同的治国思想。

比较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3.古代科技和文化应把握两条主线:

一是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及为人类社会做出的重大贡献;二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历史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知识梳理】

一、【思想】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项目

概况

原因

井田制的崩溃;“士”阶层的活跃;宗法分封制的瓦解;私学的兴起。

派别

道家

老子

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庄子

“齐物”观点;“逍遥”人生态度;天与人“不相胜”。

儒家

孔子

“仁”“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等。

孟子

“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性本善”。

荀子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性恶论”。

法家

韩非子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主张建立大一统的专制国家。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地位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新儒学的形成

原因

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新儒学的特点

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基本主张

“大一统”;“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实行仁政。

2、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措施

汉武帝推崇儒家,重视儒学教育。

影响

积极:

政治上确立了儒学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思想上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局限:

客观上压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三)宋明理学

派别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代表

程颢、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哲学

“天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伦理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存在

“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中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方法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体会、贯通“理”。

“理”就在自己心中,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地位

发展理学

理学集大成者

开创心学

心学集大成者

明初取得统治地位

未取得统治地位

评价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但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背景

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腐朽,社会矛盾尖锐;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拜金逐利之风盛行;

思想上,文化专制,理学占统治地位,西学东渐(近代科学文化知识开始传入中国)

代表人物

李贽

反对孔孟权威;提倡个性自由发展;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了“天理”的存在;提倡男女平等。

王夫之(朴素唯物主义)

“理在气中”;通过考察客观事物可以得到正确的认识;肯定人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民主思想)

抨击君主专制;君臣关系应是平等的“师友”关系;提出限制君权的设想。

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爱国思想家)

爱国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世致用”的治学主张。

影响

经济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

政治上,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

思想上,未入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活力;

对后世:

具有重大的启蒙和深刻的启迪。

二、科技:

(一)古代中国的科技:

表现

成就

地位

天文学

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书中《石氏星表》记载了已测定的120多个恒星的位置。

前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后者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唐代僧一行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并制成水动浑象仪。

最早实测子午线长度

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了《授时历》

简仪比欧洲同类仪器早300多年;后者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数学

春秋时已出现九九乘法口诀

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

标志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南朝宋、齐之际的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领先世界达1000年之久

医学

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论述了“望、闻、问、切”四诊疗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张仲景被称为“医圣”

东汉名医华佗的“麻沸散”和五禽戏

前者是最早的麻醉药剂,后者是中国早期的体育保健体操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代表中国古代医药学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农学

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是我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元代王祯的《农书》

重视用机械代替简单工具;用水力代替人力和畜力;记载冶金“水排”、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等发明。

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系统总结历代经验,充分汲取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体现科学性、创新性和先进性。

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二)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

成就

影响

造纸术

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

被时人成为“蔡侯纸”

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项重要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

印刷术

北宋时,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成为欧洲“新教的工具”

火药

唐代,炼丹时发明了火药。

最早记载见于唐初孙思邈的《丹经》,称做硫磺伏火法。

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到了一定作用。

指南针

战国时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此后又出现了指南车、指南鱼等。

13世纪,传入西欧,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三、文艺:

时期

文学艺术

春秋战国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战国的楚辞是一种新体诗;战国时出现了帛画

秦汉

秦统一文字为小篆;汉朝发展为隶书;秦汉出现篆刻艺术;汉代帛画具有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的特点;汉赋成为新的文学体裁

魏晋南北朝

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文人画出现,画家辈出;绘画理论形成

隋唐

诗歌辉煌,出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杰出诗人;书法艺术即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又有狂放不羁的草书,达到新的高峰

宋元

宋代书法艺术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种,风俗画成为宋代画坛的亮点;宋词空前繁荣;两宋之际,南戏流行;元散曲成为元代兴起的新体诗;元杂剧昌盛

明清

明代书画强调个性化的创造;篆刻艺术形成;民间风俗画丰富多彩;章回体裁小说逐渐成为明清文学的主流;京剧逐渐形成,成为国粹。

【重难点突破】

一、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一)、演变历程

1、春秋战国--创立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

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孔子提出的“仁”的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2、西汉--完善与独尊:

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隋唐--吸收与改造:

魏晋至隋唐:

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步被官方所接受。

隋唐以后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

4、宋明--转型与成熟:

宋明时期:

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

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

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了“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5、明清--批判与继承:

 明朝后期,李贽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张,儒学再度活跃。

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近代—利用与冲击:

近代前期,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派借孔子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随后资产阶级各政治派别以启蒙思想的一些原则为依据否定了儒家思想的合理性,特别是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礼教,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而发生动摇。

7、现代—借鉴与新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重新认识到了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成分,提倡和发扬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仁爱”“德治”“民本”等思想,使传统的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中找到了合理的位置。

(二).演变规律

①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形成、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进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

②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

③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的。

(三).演变原因

思想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的综合反映,经济是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思想对维护政治局面的稳定起着较大的作用。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分散、保守、落后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决定了政治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就要求思想的高度集中与统一,因而催生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思想的统一性和凝聚性,正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之所在,也是推动中国统一形成与持续的主要动力。

(四).对儒家思想的评价

积极作用 

(1)“仁”“德政”的主张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2)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注重气节、品德,凸现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3)其仁政爱民和任用贤才,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企业管理和教育中仍有很大价值。

(4)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是中华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部分。

(5)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都与儒家思想有一定关系,但也需要注入新时代的要素与内容,与时俱进,批判继承,理性扬弃。

消极作用 

儒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与等级社会,压抑、扼杀人性,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钳制着人们的思想意识,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总之,儒学是中国数千年一脉相承的正统文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1)儒家推崇“仁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

(2)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4)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实际上是把三者加以融合互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

(六)、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差异.为什么中国的民主批判思想没能实现社会的转型?

(1)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政治中国:

封建制度虽然走向衰落,封建专制却空前强化;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

欧洲:

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②经济中国: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欧洲: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

③文化中国:

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

欧洲:

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为启蒙运动奠基。

(2)内容差异

中国:

早期启蒙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欧洲:

启蒙运动批判封建制度,并为之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3)影响不同:

中国:

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对后世的反封建斗争起到了一定影响。

欧洲:

启蒙运动则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对亚洲革命运动也起了一定作用。

(4)未能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

①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脆弱、发展缓慢,使早期民主思想缺乏有力的物质基础;

②政治:

专制集权制度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

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缺乏思想文化基础。

④国人风貌:

人们深受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二、中国古代科技:

1、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辉煌的原因

(1)源泉:

我国古代人民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

(2)政治:

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政治条件。

(3)经济:

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经济基础。

(4)政策:

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也给予一定的关注。

(5)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6)外交: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也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地区人民的智慧,得以进一步发展。

(7)个人: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2、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实用性、经验性、不注重理论归纳和科学实验。

(1)在内容上,应用性强,主要集中于与农耕经济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医学等方面,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和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缺少实验、理论探究。

(3)在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农耕经济和日常生活的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

3、中国古代未产生近代科技的原因

(1)自然经济的阻碍: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2)君主专制的制约:

封建统治者在政治上实行的君主专制,限制了人们的创新思维的发展。

(3)国家政策的限制:

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与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3)文化专制的破坏:

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与越来越严酷的文化专制统治,使古代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和人才。

归根结底是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未能发展为近代科技。

三、中国古代文学、艺术

1、文学艺术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文学艺术更能敏感地反映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

(1)汉赋笔法铺张、辞藻华丽,是汉代统治阶级优裕生活的反映。

(2)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盛行,一方面产生了过分追求辞藻华丽的骈文,另一方面出现了不满现实、渴望田园生活的诗歌;《敕勒歌》反映了民族融合;《木兰辞》反映了战争频繁的现实;佛教的盛行,使宗教画和石窟艺术兴起。

(3)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促进了诗歌黄金时代的到来,同时受西域和周边国家的影响,出现了风格多样的隋唐乐舞。

(4)宋元时期,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队伍壮大,空前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使宋词、元曲、风俗画大放光彩。

(5)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市民文学蓬勃兴起,追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的明传奇和明清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

【实战演练】

1.英语单词中,由孔子(Confucious)派生出了另一个单词(Confucianism),意指某学派。

联系所学知识,你认为“Confucianism”就是()

A.道家B.孔家C.儒家D.法家

2、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

这说明儒家()

A.主张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B.强调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

C.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D.注意借鉴不同文明,进行教育改革

3.周朝乐队总称“乐悬”。

从其称谓可知当时乐队主要以悬挂钟、磬一类乐器为主体的。

乐队有四种类型宫悬、轩悬、判悬、特悬。

“正乐悬之位,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

”从周朝乐队组织及其规定来看,决定其划分与组合方式的依据是()

A.听者身份B.演奏曲目C.演奏者年龄D.地点方位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我们现在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要参阅()

A.《春秋》(鲁国史书)    B.《尚书》(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

C.《论语》           D.《道德经》

5.《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

”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

A.法家、道家、儒家B.道家、儒家、法家

C.墨家、法家、道家D.儒家、法家、墨家

6.“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这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学说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C.墨子的“兼爱”思想D.庄子的“齐物”观点

7、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仁政和道德教育B.王道和民主政治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D.实行人治和法制

8、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载:

“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

”文中的他们是指

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

9、“王者配天,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

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

”以上反映的是()

A.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B.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C.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D.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10.汉代政策从“无为”转变到“有为”的原因是()

A.“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B.“约法省禁”“废除烦苛”“减田租,十五税一”

C.“汉兴七十余年间,民则家给人足,都鄙廪庾皆满”

D.“讲候惟得农食租税,不与政事”“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11、少林寺钟楼前唐开元碑碑阴刻有“混元三教九流图赞”,赞语略曰:

“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

农流务本,墨流备世,名流责实,法流辅制……各有所施,要在圆融,一以贯之……”此图从正面看,长者秃顶、须髯,是佛祖类人物,代表释家。

若稍换角度,遮住画像右面,则左侧就是头挽高髻的老子侧画像,代表道教(家);遮住左面,右面则是头戴儒巾的孔子侧面像,代表儒教(家)。

画面是释迦、孔子、老子三圣合体像。

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不可能同时出现

C.儒、释、道三家的主张各不相同,冲突激烈

D.反映了儒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12、《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李克农):

“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

”历史上的南宋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黄老之学B.佛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

13.“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对上述朱熹关于“天理”与“人欲”论述的解读,正确的有①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②“天理”和“人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③体现了朱熹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④与作为统治思想的理学是有差别的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②④

14.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又说;“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

”这表明在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角度是()

A.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B.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C.从天人感应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

15、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6、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