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天津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07482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9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天津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优质天津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优质天津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优质天津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优质天津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质天津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docx

《优质天津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天津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质天津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docx

优质天津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

优质天津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上述现象不可能出现于

A.唐朝B.宋朝C.元朝D.清朝

2.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3.下列人类遗址中,对研究我国北方原始农耕文化帮助最大的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4.北魏孝文帝对大臣说:

“我贵为天子,何必一定要居住于中原呢?

只不过是想让你们的后代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开阔自己的眼界罢了。

如果长期居住在北方,一旦遇到不学无术的君主,就不免沦为他人的囚徒了。

”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措施是

A.迁都洛阳B.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C.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5.三国鼎立局面最后形成的标志是

A.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

B.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

C.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

D.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结束

6.为巩固统一,秦始皇与汉武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A.统一文字B.统一车轨C.统一度量衡D.加强思想统治

7.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

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游牧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8.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的数学家是

A.华佗B.张衡C.祖冲之D.宋应星

9.如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

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  )

A.匈奴族B.鲜卑族C.氐族D.女真族

10.“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这首诗描述的是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长平之战

11.与“楚河汉界”“鸿门宴”“四面楚歌”等成语、典故有直接关系的是

A.陈胜、吴广B.刘邦、项羽C.秦始皇、汉武帝D.王莽、刘秀

12.南朝(420—589)上承东晋,下启隋朝,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其中最长的不过59年,最短的仅有23年。

由此可知南朝时期()

A.政权更迭频繁B.疆域面积扩大

C.政权并立形成D.商品经济发达

13.“台湾者,海中荒岛也。

后为红夷所夺,筑城数处,成功往攻台湾……”上述材料中的“红夷”指

A.日本侵略者B.荷兰殖民者C.英国殖民者D.俄国侵略者

14.关于西晋的说法,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西晋的建立者是司马懿②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③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④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5.“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

”秦朝这些措施实质上

A.加强了中央集权B.促进经济文化发展

C.掌管国家军事权力D.实现了国家统一

16.列表格是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

阅读下列表格,其反映的是东晋南朝时哪一方面的史实

农业

麦稻兼作,兴修水利

手工业

丝织业技术进步

青瓷烧制技术高超

城市

建康城人口众多

 

A.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B.北人南迁的原因

C.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D.淝水之战的背景

17.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

“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

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

”“世界受蔡侯的恩惠”主要是蔡伦改进了

A.印刷术B.造纸术C.指南针D.火药

18.根据如图判断,与其相关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A.世袭制B.禅让制C.分封制D.郡县制

19.北京人是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下列结论与北京人不相符的是

A.距今约70—20万年B.使用打制石器

C.会人工取火D.能直立行走

20.《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里写道: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鲜卑改穿汉服是进步之举B.汉族学穿胡服是落后的表现

C.民族间服饰是相互影响的D.先进文化必然取代落后文化

21.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故事所反映的史实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A.赤壁之战B.官渡之站C.三顾茅庐D.淝水之战

22.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下列政权中曾统一过全国的是

A.西晋B.东晋C.前秦D.北魏

23.每至清明,陕西黄陵都会隆重举行公祭轩辕帝的典礼,海内外炎黄子孙满怀虔诚与崇敬之情拜谒,礼祭祖先,宣读祭文。

上述文字中的轩辕帝指的是

A.蚩尤

B.炎帝

C.黄帝

D.秦始皇

24.祖冲之(如图)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他的科技成就包括

①创制了《大明历》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

③撰写了农书《齐民要术》④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5.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有关北京人表述正确的是

二、材料综合题

26.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它能帮我们构建历史时空概念。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一、图二信息,从图一到图二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图三信息,写出秦朝的相关史实。

秦的都城:

▁▁▁秦统治地方的制度:

▁▁▁秦的疆域南达:

▁▁▁

(3)概括从图一到图三历史发展的趋势。

(4)西晋时期迁入山西境内的少数民族有哪些?

他们的内迁带来哪些影响?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

公元494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

到达A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泞泥,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趁机说,行军途中,怎么可以无功而返?

如果不愿意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

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

材料二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步六孤

贺赖

《魏书》记载:

皇帝命令不能在朝廷上用北方话讲话,如果有人不听命令,免去他的官职。

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

“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外。

(1)材料一中的“A”城是哪里?

孝文帝属于哪一少数民族?

(2)材料二所示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

(3)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他继位后,扩大了夏后氏部落的势力和影响。

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王朝。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材料三: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禹建立了什么王朝?

该王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什么地位?

(2)材料二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哪种更替首领的办法?

(3)从材料三可以看到更替首领的办法是什么?

(4)从材料二到材料三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意思是:

从大街到小巷子,大大小小的店铺,一个接一个,没有空着的房子。

反映的是“坊”贸易繁荣的情况,在居住区进行商业活动,打破了市坊之间的界限。

结合课本所学,汉唐时期尽管商业也较为繁荣,但商业区与住宅区界限明显,没有打破市坊界限。

A项符合题意;而最早打破市坊界限的商业形态发生于宋朝。

之后的元朝和清朝,也没有了市和坊的区别了。

排除BCD三项;故选择A。

【点睛】

理解“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的意思是解题的关键,反映了从大街到小巷子,店铺林立,商业贸易繁荣。

依据“不可能”是限制词,唐朝长安城内分坊和市界限明显。

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

2.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时期,我国民族政权分立,民族融合不断加强,C符合题意;中华文明的起源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A不符合题意;三国时期没有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B不符合题意;早期国家是夏商西周时期,D不符合题意。

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

3.C

解析:

C

【解析】

依据题干关键词“北方原始农耕文化”,结合课本所学,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距今五六千年,北方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居住着半地穴房子,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并且开始种植蔬菜,体现了黄河流域的原始农耕文化。

C项符合题意;元煤人遗址发现于云南元谋县,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云南在南方。

B项不合题意;北京人遗址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过着群居生活,靠打猎和采摘生活,还没有农耕。

B项不合题意;河姆渡遗址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七干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不属于黄河流域北方,D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

“北方”“原始农耕文化”是解题的关键。

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

南方原始农耕的代表是生活在长江流域,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的农作物是水稻;北方农耕的代表是生活在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五六千年半坡原始居民,他们种植的农作物是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的“何必一定要居住于中原呢”,可知应该是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迁都洛阳这一措施,故答案选A。

5.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三国鼎立局面最后形成,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相关内容。

6.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样,都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都束缚了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和科技文化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车轨、度量衡,故ABC排除。

故此题选D。

7.C

解析:

C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说明半坡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定居的农耕生活。

A项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属于原始生荒耕作制,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游牧渔猎与材料中的生活方式不符;D项铁犁牛耕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方式。

C项符合题意,故选C。

8.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我国的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1000年,故C符合题意;华佗是东汉神医,故A排除;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故B排除;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被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故D排除。

故此题选C。

9.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图片a政权分为了东魏和西魏,结合课本所学,十六国后期,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逐渐统一北方。

北魏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由此可知a政权是北魏,它的建立者是鲜卑族。

B符合题意;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

匈奴建立前赵、北凉、夏等,A不合题意;羯族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后赵政权,C不合题意;公元1115年,女真族的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在会宁称帝,国号金。

D不合题意。

由以上分析,A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B。

点睛:

解题的关键首先确定a政权,学生需要看明白图片,得出问题项政权与其他政权的关系。

a政权是北方十六国的政权,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

由此可知北魏,答案呼之欲出。

10.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烈火……焚魏帝旗,周郎……”,曹操是魏武帝,周郎是周瑜,这是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故B符合题意。

官渡之战的作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淝水之战的作战双方是东晋和前秦,长平之战作战双方是秦国和赵国,故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以诗词为切入点,考查赤壁之战。

抓住“烈火……焚魏帝旗,周郎……”这些关键词,即可判断是赤壁之战。

11.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年初,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即楚汉之争,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秦末,项羽进军关中,驻扎鸿门,项羽设宴招待刘邦,项羽谋士范增劝项羽杀掉刘邦,后来,范增召壮士项庄,舞剑助兴,意在杀死汉王刘邦.项庄被刘邦收买的项伯挡住,无法下手,刘邦借口上厕所,逃离鸿门,这个故事称为鸿门宴,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率大军将西楚霸王项羽包围在垓下,刘邦让士兵都高唱楚歌,楚军思念家乡,军心涣散,这个故事称四面楚歌,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抓住题干“楚河汉界”“鸿门宴”“四面楚歌”的信息,结合这些成语的历史背景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12.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南朝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其中最长的不过59年,最短的仅有23年”可知,南朝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四个朝代更替,表明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故A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疆域面积扩大、政权并立形成、商品经济发达,故B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13.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可知材料中的“贵国”和“红夷”是荷兰。

结合所学知识,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国势衰败之机,出兵侵占我国宝岛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B项符合题意。

排除ACD三项,故选择B。

14.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的建立者是司马炎,所以①错误;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全国重新统一,②正确;西晋是汉族人建立的政权,不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所以③错误;“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④正确。

所以②④表述正确,D项符合题意,故选D。

15.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据题干“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始皇实行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文字的措施,这都是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实行的措施,A符合题意;促进经济文化发展是实行这些措施的影响,B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文化方面的措施,C排除;秦始皇在实行这些措施前已经统一全国,D排除。

故此题选择A。

16.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表格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麦稻兼作,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丝织业技术进步和青瓷烧制技术高超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建康城人口众多,体现了商业的发展,由此可知,表格内容体现了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在题干表格中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7.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由材料“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可知,这是对造纸术的描述。

东汉时期,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改进了造纸术。

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人们把这种纸称为“蔡侯纸”,B符合题意;ACD项与蔡伦无关,排除。

故选择B。

【点睛】

注意识记纸的出现及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相关史实。

18.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并结合所学可知,与其相关的西周政治制度是分封制。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国。

诸候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

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与夏朝第二代国王启有关,B项与尧舜禹有关,D项与秦朝有关。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点睛】

本题是图片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材料信息—“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判断历史事件所指—“西周分封制”。

审题并弄清题目要求,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再认再现基础知识准确做出选择。

19.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它们会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为主,还会使用天然火,而不会人工取火,所以与北京人不相符的是会人工取火,C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0.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根据“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说明鲜卑族改穿汉服,“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说明汉族喜欢穿胡服,这说明民族间的服饰是相互影响的,C符合题意;鲜卑改穿汉服是进步之举没有体现“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A排除;汉族学穿胡服是落后的表现表述与史实不符,B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先进文化必然取代落后文化,D排除。

故选择C。

21.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208年孙刘联军与曹操在赤壁决战,孙刘联军用火攻打败曹操,曹操败逃回北方,从此不敢南下。

赤壁之战后魏蜀吴实力相对均势,谁都没有统一全国的实力,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故A符合题意;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故B不合题意;三顾茅庐、淝水之战与题干无关,故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22.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316年,刘曜率领匈奴军攻破长安,愍帝献城投降,西晋结束。

西晋统一中国达36年,A符合题意;BCD三项未曾统一过全国,排除,故选择A。

23.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人物不是轩辕帝,不符合题意;故选C。

24.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的科技成就包括,创制了《大明历》和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

《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贾思勰;《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

所以①②符合题意,故选A。

25.无

二、材料综合题

26.

(1)晋国分成了韩、赵、魏三国;战国时中原受到匈奴南下的侵扰,而春秋时没有;战国时各国纷纷修建长城,而春秋时期没有。

(2)咸阳郡县制南海。

(3)由分散走向统一。

(4)匈奴、羯族、羌族。

影响:

解析:

(1)晋国分成了韩、赵、魏三国;战国时中原受到匈奴南下的侵扰,而春秋时没有;战国时各国纷纷修建长城,而春秋时期没有。

(2)咸阳郡县制南海。

(3)由分散走向统一。

(4)匈奴、羯族、羌族。

影响: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解析】

【详解】

(1)比较图一、图二,春秋时期的晋国位置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韩、赵、魏三国;战国时中原受到匈奴南下的侵扰,而春秋时没有;战国时各国纷纷修建长城,而春秋时期没有。

(2)由秦朝地图可知,秦朝的都城是咸阳。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秦朝推行郡县制。

秦朝的疆域,南方可达南海。

(3)春秋时期,诸侯国林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秦朝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由此可见,历史发展趋势是:

由分散走向统一。

(4)有地图可知,迁入山西境内的少数民族有匈奴、羯族、羌族。

关于“影响”,各民族杂居相处,加强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27.

(1)洛阳;鲜卑族。

(2)改汉姓;说汉话。

(3)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一中的“A”城是洛阳,孝文帝属于鲜卑这一少数

解析:

(1)洛阳;鲜卑族。

(2)改汉姓;说汉话。

(3)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一中的“A”城是洛阳,孝文帝属于鲜卑这一少数民族。

(2)根据材料中的表格,指的是孝文帝要求改汉姓;根据“《魏书》记载:

皇帝命令不能在朝廷上用北方话讲话,如果有人不听命令,免去他的官职。

”可知,这是孝文帝改革中的说汉话措施。

(3)根据材料三“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锐意改革,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8.

(1)夏朝。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2)禅让制。

(3)世袭制。

(4)进步了。

理由:

原始社会后期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王位世袭制更能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

【详解】

(1)据

解析:

(1)夏朝。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2)禅让制。

(3)世袭制。

(4)进步了。

理由:

原始社会后期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王位世袭制更能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

【详解】

(1)据材料一“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王朝”结合所学知识,禹建立了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或奴隶制王朝。

(2)材料二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可知指的是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禅让制,通过民主推选产生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都是通过禅让制担任部落联盟首领。

(3)从材料三“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可以看到更替首领的办法是世袭制。

禹死后,其子启继承王位,这标志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4)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反映了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这是历史的进步,它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原始社会后期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王位世袭制更能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