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概论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01216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发展概论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儿童发展概论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儿童发展概论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儿童发展概论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儿童发展概论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发展概论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

《儿童发展概论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发展概论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童发展概论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

儿童发展概论复习知识点汇总

儿童发展概论复习知识点

考核目标:

—了解发展的系列概念,了解各年龄阶段的儿童发展特点,了解儿童发展研究的研究方法、

—理解儿童发展阶段及其划分标准,理解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儿童发展概述

1.(名词解释)发展是指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不仅是数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体现为分阶段)的变化。

P3页

2.(选择、判断)分化:

主要指动作(如:

婴儿时牵一发而动全身,逐渐分化为肢体可以独立动作)、情绪(如:

婴儿只会哭这一种表达方式,随着年纪增长,分化出喜怒哀乐的情绪)等方面。

3.儿童发展主要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成长阶段。

P4页

4.(填空、选择)儿童发展的特点:

基础性(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递进性(循序渐进)、易感性(受环境影响)P4页

5.(填空)儿童发展领域:

生理、认知、个性与社会性、文化性(重要!

)P5页

6.以心理特质的变化依据来分:

P9页

皮亚杰提出:

a.感知运动智慧阶段(0-1.5、2岁);b.前运算智慧阶段(1.5、2-6、7岁);c.具体运算智慧阶段(6、7-11、12岁);d.形式运算智慧阶段(11、12-14、15岁)。

7.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名词解释、填空)a.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它与儿童生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有关,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

若出简答题:

除上述1点外还要加答:

b.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特征普遍稳定,长期观察可变(如身高特征,某一年龄段的普遍身高基本相同,但随着时代发展有所变化)。

c.儿童发展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使其在年龄特征上存在不平衡性(如明的孩子可能会比较高)。

P11页

8.婴儿学习分三个层次:

习惯化、工具性条件反射、言语的掌握。

P12页

9.了解儿童发展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p12-13页

10.影响儿童发展因素:

先天的遗传、后天的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

先天的遗传决定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后天的环境决定了儿童发展实际能够达到的水平。

(补充容:

绪论首页空白处)

第二节儿童发展的研究方法

1.(填空)研究设计方式:

横向设计、纵向设计、交叉设计、跨文化研究设计。

P24页

2.(填空)研究的具体方法:

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量法、实验法、文化比较法。

P26页

考核目标:

—了解遗传素质、神经元、突触等概念

—理解神经的可塑性、动作发展

—掌握影响产前发育的因素,影响神经可塑性的因素、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

第二章儿童发展的基础

第一节遗传

1.(名词解释)遗传素质:

那些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

P36页

2.人类遗传的方式:

有性遗传(性别)

3.(填空)产前发育的阶段:

P41页

a.胚种期(0-2周)

b.胚胎期(2-8周):

外胚、中胚、胚

c.胎儿期(9-37周)

4.(低概率填空)影响产前发育的因素:

药物、疾病、辐射、营养、年龄、情绪及状态。

P42页

5.胎教:

是间接影响,主要是母亲的情绪影响孩子。

第二节大脑的发育

1.大脑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周边神经系统。

2.神经组织:

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

P47页

3.(名词解释):

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P47页

4.神经胶质细胞不参与神经冲动的传导,但对神经元起支撑保护作用,并参与髓鞘的形成。

P47页

5.(名词解释)突触:

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特化的细胞连接结构,有传递信息和分析整合的作用。

P48页

6.大脑发育顺序:

枕叶(最早)—颞叶(语言)—顶叶(认知)—额叶(思维)P51页

7.(了解,可能出判断)婴儿脑重增加原因:

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加,而主要在于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的延伸。

P49页

8.(选择、判断)神经可塑性的表现:

脑结构的功能重组、细胞层次的神经可塑性、神经可塑性的基因与分子机制。

P52-54页

9.可塑性的影响因素—早期经验P54页

a.神经突触的倒U形变化与心理发展关键期

b.神经可塑性与环境刺激的丰富性

第三节儿童动作发展(浏览,P56-58页)

1.(简答)动作发展的规律:

遵循一定的先后次序:

头部—颈部—躯干—四肢P58页

a.从上到下:

即先抬头,后坐、站立、走路。

b.由近及远:

先从靠近躯干动作开始,然后出现离躯干远的动作。

c.由粗到细:

先会躯体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后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

d.有整体到分化:

从全身性、笼统的、弥散性的动作,逐渐分化为局部的、精细的、专门化的动作。

e.从无意到有意(重点):

先出现无意动作,后出现有意动作。

2.区别:

有意动作:

主动控制的,有意识的;无意动作:

不主动控制、无意识的。

3.(简答)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

P59页

a.生物学因素:

基因、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度(如脑瘫儿童)、感觉经验的统和(经过感统训练改变儿童部分行为习惯,如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

b.非生物学因素:

生活环境(气候、文化背景、家庭环境)、养育观念和方式。

考核目标:

—了解视觉适应、视敏度、注意、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注意的稳定性、分配能力、转移能力和广度等概念

—理解幼儿形状知觉的发展趋势,抚摸对婴儿发展的作用,婴儿面孔偏好的意义

—(重点)掌握培养儿童注意力的原则

第三章感知觉、注意的发展(重点)

第一节感觉发展(视觉的发展是最重要,小考点多)

1.(判断)视觉适应:

明适应和暗适应。

P68页

明适应:

从低亮度到高亮度环境,眼睛的适应过程。

暗适应:

对低亮度环境的感受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2.(名词解释)视敏度:

衡量视觉发展优劣的指标,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

P69页

3.了解:

视敏度在2岁时接近成人水平。

4.婴儿阶段会出现试探性啃咬现象。

5.(简答)抚摸对婴儿发展的作用:

P74页

a.刺激感官和兴奋神经中枢感受点,逐渐促进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智能的成熟。

b.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运动技能的发展。

c.有助于婴儿产生安全感,为成年后形成独立个性做准备。

d.促进消化,增加体重。

.

第二节知觉的发展

1.(选择、简答、辨析)儿童图形知觉的发展:

a.图案>单色刺激

b.复杂>简单

c.清晰>不清晰

d.对比明显>缺乏对比

e.从关注图案的单元特征到从整体上把握图案。

2.对幼儿园教育的启示:

P77页

a.小班:

辨别圆形、方形、三角形

b.中班:

拼合三角形、拼合圆形

c.大班:

椭圆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圆柱形

3.深度知觉:

对远近、深浅的知觉。

6、7个月左右是界点。

—“视觉悬崖”P77页

4.婴儿面孔偏好—社会化意义(社会适应)

第三节注意的发展

1.(了解)注意的概念: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分类: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区分:

有无目的,是否需要意志主动控制。

3.(填空、简答)注意发展的意义:

P82页

a.积极维护心理活动,是高质量认知活动的捍卫者

b.(重点)对心理活动发展有功能性意义: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如:

选择性注意实验:

目标词的关联性,从3个词中选出与已给词相关的1个)

4.(重点)有意注意的品质特征:

P84-85页

a.集中性与持久性

b.(名词解释)稳定性:

指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的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c.(名词解释)分配能力(“一心二用”的能力):

指在同一时间里,注意指向多个不同对象的能力。

d.(名词解释)转移能力:

有意识地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能力。

e.(名词解释)注意的广度:

就是注意的围,在同一时间里能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5.(简答)如何维持儿童的注意稳定性?

P84页

a.注意的对象要具体形象、生动鲜明

b.学习活动游戏化,避免枯燥单调的方式

c.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鼓励幼儿参与

d.保持幼儿良好的身心状态

e.注意对象,任务不要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

f.减少无关刺激的干扰

6.(填空、简答、论述)培养儿童注意力的原则:

P87页

a.刺激丰富化原则:

多提供机会培养注意力

b.注意训练与注意发展匹配原则:

关注儿童发展的规律和水平(不能“拔苗助长”)

c.形式立体化原则,以多种方式方法进行培养(“火车往哪开?

”游戏:

三人围坐一圈,每人报上一个火车站站名,之后通过几句对话来开动“火车”。

游戏开始爸爸报“站”,妈妈报“站”,孩子报“站”。

妈妈拍手喊:

“的火车就要开了!

”父子二人齐声拍手喊:

“往哪开?

”妈妈拍手喊:

“往开!

”于是,站的爸爸马上接口:

“的火车就要开了!

”妈妈和儿子齐拍手喊:

“往哪开?

爸爸拍手喊:

“往开!

”然后以此类推。

”)

d.空间渗透式原则:

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给孩子以空间(不要总是在孩子学习或做事情的时候频繁询问)。

考核目标:

—了解记忆(核心),(再认、回忆),(定向反射、习惯化、条件反射),自传体记忆,元记忆等概念

—理解婴儿记忆的特征、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儿童记忆的准确性、儿童记忆的容量、儿童记忆保持过程中的记忆恢复现象、记忆的遗忘规律

—掌握如何促进儿童有效地学习的方法

第四章记忆的发展

第一节婴儿记忆的发生

1.(核心概念)记忆:

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P92页

2.

恢复再认:

注意到当前刺激是过去曾经历的刺激。

(如:

开卷考试)P94页

提取信息的形式回忆:

对已消失的刺激产生一个心理表征的过程。

(如:

闭卷考试)

3.记忆发生的指标:

定向反射和习惯化、条件反射。

4.(了解,不考名词解释)定向反射:

对新异刺激做出反应的倾向;

习惯化:

刺激多次出现,定向反射就减少了。

条件反射:

对条件刺激做出的反应。

5.(了解)婴儿记忆的特征:

a.无意识记为主,不能为特定的目的而记忆

b.2岁以后,有意识记开始萌芽,无意识记进一步发展

c.存在记忆缺失情况—“婴儿失忆症”—(辨析)非病态,属正常现象,只有婴儿时期出现。

第二节儿童记忆的发展

1.(名词解释)自传体记忆:

是一种特殊的情景记忆,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经历事件的记忆,具有不随意的特点。

(3岁左右出现)P95页

2.儿童的记忆策略(并非天生就会,后天习得)P97-99页

a.复述策略:

由不会到会,由作用小到作用大

b.组织策略(归类):

随年龄增长、不断实践而不断增强

c.精细加工策略(建立人为联系):

对于不容易进行分类的信息,个体确认或建构记忆项目之间某种意义上的联系。

—发展较迟,11岁才出现(如: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帮助儿童记忆图片)

3.儿童记忆的准确性:

不够准确,细节不足,容易受到引导。

P100页

4.(非重点记忆)元记忆:

分为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自我监控和元认知自我调节。

(是儿童对于自我记忆的认识和监控。

如:

不断询问自己是否记住所看知识。

)P100页

5.元认知知识的分类:

对人、任务、策略三个方面的容。

6.记忆容量:

在记忆过程中,可供心理过程使用的总的心理工作空间。

(7-9岁为迅速发展阶段)P101页

第三节记忆规律与儿童学习

1.(名词解释)记忆恢复现象:

学习后过几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的记忆现象。

—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P102页

原因:

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保护性抑制(相当于跳闸)

2.记忆的遗忘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

P103页

3.学习应该:

先密后疏,及时复习;150%的过度学习为最佳。

4.(重点)如何促进儿童有效学习(有效记忆)P104页:

a.根据儿童记忆特点促进儿童学习:

无意识记为主,尽量选择形象、直观、具体、生动,能引发孩子兴趣,吸引孩子注意的对象。

对事件的记忆能力发展较早,对图片、语词记忆晚,因此应结合情境,形象生动的进行记忆,如将其故事化。

记忆容量有限,需合理安排容和速度。

记忆策略水平较低,应适当教授记忆策略。

b.针对记忆规律促进儿童学习:

记忆恢复现象注意休息、留出空间和时间

记忆遗忘规律及时复习,先密后疏

材料间的干扰不要同时安排容性质类似的材料

考核目标:

—了解想象、(有意想象、无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元认知等概念。

—理解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儿童概念发展的特点,儿童判断、推理和理解发展的特点。

第五章想象和思维的发展

第一节儿童想象的发展

1.想象:

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P109页

2.

想无意想象—无特定目的、不自觉的经验性象有意想象—有目的、自觉的再造想象—根据已有的形象,情境性

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愿望性

创造想象—创造新的形象拟人性

3.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P111页

a.学前期儿童有意想象逐渐得到发展,但主要还是无意想象

b.学前儿童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创造想象

c.想象完全脱离现实到合乎客观逻辑

第二节儿童思维的发展

1.思维:

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P112页

2.

特点概括性—核心特征

间接性

逻辑性

3.(重点)儿童思维类型:

在发展心理学中,根据思维抽象的程度,通常将儿童思维分成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与皮亚杰划分相结合(P9页)P113页

4.直观行动思维是指直接与物质活动相联系的思维,又叫感知运动思维,是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作用是协调感知和动作。

5.具体形象思维是以表象为材料的思维,它是一般形象思维的初级形态,也是思维发展的必经阶段。

6.(简答、填空)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特点:

P115页

a.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三山问题”实验P116页)

b.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第三节儿童概念的发展

1.概念: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特征的反映。

P117页

2.学前儿童概念发展的特点:

P118页

a.实物概念发展:

学前儿童能概括出某些比较熟悉的事物的突出特征,尤其是功能性方面,但是不能理解本质属性。

b.

数概念发展:

口头数数(唱数)—2、3岁给物说数(点数)—4、5岁按物取数—4、5岁掌握数概念—3岁前,直接感知;4、5岁开始形成;6、7岁基本形成

第四节儿童判断、推理和理解的发展

1.

(简答)儿童判断发展的特点:

P120

a.判断的形式逐渐间接化直接判断(看苹果图片,判断是不是苹果)

间接判断(看苹果图片,问苹果好吃吗)

b.判断容逐渐深入

c.判断依据客观化

d.判断论据明确化

2.儿童推理的发展特点:

P121页

传导推理(无逻辑)类比推理(有逻辑)

3.理解发展的特点:

P123页

a.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b.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发展到主要依靠词的说明来理解

c.从对事物比较简单、表面的评价发展到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

d.从自我中心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第五节儿童问题解决的发展(多看几遍书,可能出选择、判断)

1.问题解决(完成任务):

由一定情境引起,按照一定目标,应用一定认知操作或技能活动,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P124页

2.儿童在问题解决中,借助四方面的资源和技能:

专业知识、元认知、有喜感和社会支持(社会文化和同伴)P125页

3.元认知(脑海里的“小监工”):

反映或调节人的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者认知活动,即“对认知的认知”。

P126页

4.元认知包括: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监测、自我调节。

P126页

考核目标:

—了解妈妈语、语音畴知觉、呀呀语、命题语义、快速映射、心理理论、语法、语用、自我中心语言、社会化语言等概念

—理解儿童语音、语义、语法及语用能力的发展特点

—掌握儿童的语法获得机制,儿童单词句和双词句的句法特点

第六章言语的发展

第一节儿童语音的发展

1.“妈妈语”又被称为“儿向语言”,是母亲指向婴儿的语言,它具有语速慢、声音高和音调高度夸等特征,具有强烈的起伏性。

P132页

2.

语音的产生:

反射性发音(无意的、被动的)呀呀语(5个月开始,9个月到高峰)P134页

3.从呀呀语开始,婴儿的呈现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语音扩充即逐步增加符合母语的声音。

语音紧缩即淘汰环境中用不着的声音。

4.通过呀呀语,增加发音经验,学会调节和控制发音器官的活动。

5.言语阶段发展(1岁开始):

词的语音表象的建立—fis现象。

P136页

6.(简答)儿童汉语发音的特点:

P137

a.随年龄的发展逐步提高

b.儿童的发音中,韵母正确率偏高

c.儿童的语音发展受到方言的影响

第二节儿童语义的发展

1.前言语阶段(0-12个月):

听从指令,用动作来回应别人的问题。

P138页

2.单词句阶段(12-18个月):

词的意义:

过度扩充(扩充了词义的意义围);过度缩小P139页

3.词的类型:

实词>虚词名词> 动词使用中等概括水平的词。

P140页

4.双词句阶段(18-24个月)—电报句特点:

词汇书目和种类突飞猛进(出现“词语爆炸”现象);词汇意义逐渐精确化。

P141页

5.(简答)后期发展:

词汇语义:

习得新词汇、有顺序地掌握各类词、充实词的意义、从单义到多义、学习同音异义词、构建语义网络。

P142页

6.(填空)语义发展的机制(影响因素):

快速映射、句法线索、社会认知。

P144页

7.(名词解释)快速映射:

在单独的一次或几次接触中,幼儿就能快速习得某个单词的全部或部分意思。

2岁至11岁儿童存在此现象。

P144页

8.(名词解释)心理理论:

个体为了解释和预测行为而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

P145页

第三节儿童语法的发展

1.单词句阶段的发展:

儿童已具有简单句法关系和句法畴的只是,不能说出完整句子是由于没有掌握足够的词和受到其他方面的限制。

—显著证据:

“词的选择”P146页

2.后期的发展特点(2岁之后):

句子长度不断增加(衡量儿童句法能力的重要指标);句法结构复杂性不断提高(衡量儿童语言发展的更为重要的指标)P147页

3.(简答)语法发展的机制(影响因素):

P149页

a.

环境因素:

前语言交流:

与成人之间类似语言交流的活动

妈妈语:

促进婴儿的兴趣,语音辨别力

对儿童语言的反馈:

提供精细的语法结构

b.认知因素:

语法的学习,需要儿童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发展

c.生物因素:

语法学习的能力部分来自遗传

第四节儿童语用的发展

1.语用即对语言的运用。

P151页

2.前语言阶段(笑、哭、表情)发展特点:

P151页

a.交流的目的性:

婴儿9个月开始有目的或有计划的交流

b.交流的指代性:

婴儿第9周开始出现类似指示动作的姿势

c.交流的约定性

3.(简答)言语阶段的发展表现:

a,能够发挥更多的语言功能:

表达请求、提问、描述等

b.能适应于交际对象:

根据不同对象调整语言

c.能适应于交际情境(根据情境调整语言/对交际情境的依赖性减弱)

d.能保持同一话题

4.(了解)皮亚杰,把早期儿童的语言功能分为:

自我中心语言:

“我向的”,无交际功能

社会化语言:

“他向的”,有交际功能

3-4岁,自我中心>社会化

5-6岁,自我中心<社会化

7岁,自我中心<<社会化

语音

语义

语法

语用

前语言阶段(0-1岁)

“妈妈语”

反射性发音→呀呀语

有话语理解的萌芽—听从指令,用动作来回应别人的问题

能够与人交流:

特定声音和姿态

言语阶段

单词句阶段

(1岁-1岁半)

发音紧缩

过度扩充/过度缩小

只包含一个词,不能说完整句子,词汇量不足或其他原因

双词句阶段

(1岁半-2岁)

使用发音策略

1.“电报句”

2.词汇数目、种类突飞猛进

3.词汇意义逐渐精确化

1.只用实词,省略虚词

2.语法具体,不能理解主语、动词、宾语的抽象含义

后期

(2岁以后)

1.发音随年龄发展逐步增高

2.韵母正确率偏高

3.受方言影响

1.词汇量增加

2.遵循一定顺序学习新词

3.词的意义,充实

4.从单义到多义

5.同音异义词

6.构建语义网络

1.句子的长度增加

2.复杂性增加

考核目标:

—了解情绪、源性微笑、社会性微笑、陌生人焦虑、移情、社会情绪、自我意识情绪、表情识别、社会参照、情绪线索(表情、个体、情境)、情绪原因理解、情绪自我调节等概念

—理解儿童基本情绪和社会情绪的发展

—掌握儿童自我意识情绪和成人指导与评价的关系,影响儿童情绪表现规则的因素。

第七章情绪的发展

第一节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

1.(名词解释)情绪:

是个体对外部事物和部需要的主观体验,它包括生理、表情和体验等多种成分。

P160页

2.个体三大心理活动过程(心理三大成分):

知(认知)、情(情绪、情感)、意(意志)。

3.社会性微笑:

人脸引发的微笑,具有社会交往的意义。

4.(了解)害怕:

7-9个月后,婴儿见到陌生人就会感到害怕,出现“陌生人焦虑”。

P163页

5.(了解)害怕情绪的功能:

保持与父母的亲密关系,远离外界危险;影响独立能力发展和社会适应。

第二节儿童社会情绪的发展

1.(填空)儿童社会情绪分为:

自我意识情绪(如自豪、疚、羞愧等)、自我预期情绪(如后悔、嫉妒等)、依恋性社会情绪(如爱、移情等)

2.(重点)自我意识情绪:

在社会情境中,个体根据他人对自身或自身行为的评价所产生的情绪。

如:

自豪、羞愧、疚。

2岁半左右,伴随自我意识产生,开始出现。

P165页

3.自我意识情绪与成人指导和评价的关系:

自我意识情绪的出现需要得到成人的指导;很大程度上受到成人评价的影响。

4.(重点)移情:

在儿童早期发展起来,是儿童观察他人情绪反应时体验到的与他人相似的情绪反应。

移情在儿童2岁左右出现。

P165页

5.移情包括:

认知移情和情感移情、

6.(选择/填空/辨析)移情是亲社会或利他行为的重要激发因素,是道德发展的前提。

第三节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

1.(考的几率不大)情绪理解:

儿童理解情绪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以及应用这些信息对自我和他人产生合适的情绪反应的能力。

P166页

2.(了解)表情识别:

儿童通过表情推测他人部心理状态的能力。

P166页

3.社会参照:

把成人作为参照,决定自己的情绪反应或行为。

如:

花椰菜和饼干实验。

P167页

4.情绪线索(用以推断情绪的线索):

表情(基础的)、情境、个体(深刻的)。

如:

求婚图片。

P167页。

5.(了解)情绪的原因和结果的规律性:

儿童逐渐能够推断情绪的原因和结果,而且他们的理解变得越来越准确和复杂;(辨析)在解释原因时,从强调外在因素,到理解在因素(如个体的愿望、信念)。

P168页

6.3岁幼儿在解释原因时更强调外在因素,4岁以后的幼儿能够理解愿望和信念等在状态对情绪的作用。

P169页

第四节儿童情绪自我调节的发展

1.(名词解释)情绪自我调节:

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使用策略,把自身情绪状态调节到合适的强度水平。

P172页

2.(了解)2岁幼儿已经能够使用多种策略调节情绪,如积极活动策略、自我安慰、寻求他人安慰、被动行为、回避。

P173页

3.儿童情绪表现的规则—根据社会期望调节情绪

4.(背、简答题)影响儿童情绪表现规则的因素:

P174页

a.社会、文化期望:

每个社会、每种文化都有约定俗成的情绪表现规则;

b.儿童的经验积累:

通过对成人的观察模仿,通过自身生活经验的积累获得;

c.面对对象不同:

面对不同在场者,儿童掩饰情绪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d.性别:

女孩比男孩往往能更多地掩饰自己的消极情绪。

考核目标:

—了解社会性、社会性发展、依恋、陌生情境技术、安全型依恋、同伴及同伴关系、同伴交往、受欢迎儿童、被拒绝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