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透视与教学对策.docx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透视与教学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透视与教学对策.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透视与教学对策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透视与教学对策
【原文出处】镇江师专学报:
社科版
【原刊期号】199802
【原刊页号】97~100
【分类号】G31
【分类名】中学语文教学
【复印期号】199808
【作者】徐晓华/孙林生
【正文】
根据初中语文大纲的教学要求,记叙文写作是初中写作教学训练的主要文体。
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的实际水平,是衡量初中写作教学效率的主要依据之一。
为了切实了解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的发展水平,客观评价初中写作教学现状,笔者随机抽取城乡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三年级学生各一百名,以《最难忘的一件事》为题,进行了记叙文测试和有关问卷调查,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同的答卷,对两类被试用同一标准评定,结果统计列表如下:
表一:
中小学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写作兴趣
项目很感兴趣较感兴趣一般怕写讨厌
百分比
年级及其他
小学六年级8%20%60%10%2%
n=100
初三年级5%21%65%9%/
n=100
比例差异检验P>0.05差异不显著
题材来源
项目亲身经历想象虚构的事在作品作文上兼而
真情实感看到的事有之
百分比
年级及其他
小学六年级51%42%5%2%
n=100
初三年级49%35%11%5%
n=100
比例差异检验p>0.05差异不显著
作文修改
项目全文写好边写边改很少修改从不修改
后再修改(A)(B)(C)(D)
百分比
年级及其他
小学六年级54%19%26%1%
n=100
初三年级25%23%50%3%
n=100
比例差异检验p<0.01p>0.05p<0.01p>0.05
差异极显著差异不显著差异极显著差异不显著
z=4.14z=3.42
表二:
中小学生作文测评分项比较 表二
(1)
题材审题
项目真实真实但不真实准确不够很不
典型不典型准确准确
百分比
年级及其他
小学六年级14%45%41%46%34%20%
n=100
n=100
初中三年级19%46%35%48%31%21%
比例差异检验p>0.05p>0.05
差异不显著差异不显著
立意结构
项目准确中不够准确很不无中心详略不够很不
心突出中心突出准确多中心得当得当得当
百分比
年级及其他
小学六年级27%42%11%20%40%33%27%
n=100
n=100
初中三年级38%31%9%20%42%33%25%
比例差异检验p>0.05p>0.05
差异不显著差异不显著
结构
项目首尾及其作文长度人均字数
呼应相似
百分比
年级及其他
小学六年级46%662
n=100
n=100
初中三年级47%814
比例差异检验p>0.05p<0.01
差异不显著差异极显著
表二
(2)
书面言语表达形态
项目写作型写作与写话型改写型抄录型
写话结合
百分比
年级及其他
小学六年级/14%83%3%/
n=100
初三年级18%2%80%//
n=100
比例差异检验z=4.5z=3.2
p<0.01p>0.05
差异极显著差异不显著
书面言语表达基本功
项目生动通顺不够啰嗦词汇贫乏语言
通顺平淡
百分比
年级及其他
小学六年级16%86%14%44%46%
n=100
初三年级16%88%12%36%38%
m=100
比例差异检验p>0.05差异不显著
表达方式错别字
项目全文略有叙述结适当抒2个3至5至7至9至
叙述描写合描写情议论以内4个6个8个10个
百分比
年级及其他
小学六年级26%55%19%14%16%16%13%2%5%
n=100
初三年级27%46%27%17%12%10%10%2%/
n=100
比例差异检验p>0.05差异不显著p>0.05差异不显著
测查发现:
在分项评定中,初中生在文章篇幅上明显长于小学六年级学生,选材也有所不同,而写作兴趣、审题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皆无显著差异。
初中生两极分化极其严重,10%的初中生写作水平提高迅速,远远超过小学六年级学生;但至少也有10%的初中生,其写作水平与小学六年级学生相比,仍属下等。
测查表明:
初中生在三年的语文学习中,写作水平普遍发展得较为缓慢。
也许有人会说:
测试命题常见,缺少难度,初中生难以发挥自己的水平,却难不了小学六年级学生。
笔者认为:
该命题确实难度不大,但有较大的选择自由度和尽情发挥余地,完全可以写出高于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层次、初中生应有水平的文章。
然而,事实却不容乐观。
三年的初中写作教学,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水平为何普遍提高不快?
实施素质教育如何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初中生的写作能力?
笔者测试调查的目的是透视现状,针对流弊,寻求对策。
一、现状透视
如果说,初中生作文不如小学生,那不符合事实,也有违情理;如果说,初中作文教学不如小学,那不够公允,更无比较意义。
本次测查的用意不在比较初中生与小学生的记叙文水平高下,也不在评说初中与小学作文教学的优劣,而是为了呈现一个事实:
初中生的记叙文水平普遍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现状甚忧,问题严峻。
透视初中生写作水平现状,笔者以为存在着下列主要问题:
一是写作兴趣不浓,纯属应付。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初中生在三年的初中语文学习中,写作兴趣普遍没有提高,74%的学生仍停留于小学六年级的淡薄或怕写程度。
作文修改从现象上看,是写作习惯、技巧问题,而实质是态度问题。
初中生作文写好很少修改或从不修改的达53%,再加上边写边改草率成文的竟达76%,远不如小学六年级学生重视作文修改。
这足以表明,绝大多数初中生对作文抱任务观点,处于应付状态。
如此态度,是导致初中生作文水平普遍提高缓慢的主观原因。
二是作文题材失真平淡,不善于调动生活经验。
笔者命题测试时要求写真人真事,写出真情实感,因为“真实”是记叙文的生命。
按理说,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会遇到感受深切、扣人心弦的事情,都有过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痛苦,都经历过童年的欢乐或成长中的坎坷……,而这些真实的、富有生活气息的经历和感受都能成为该命题极好的题材。
我们本该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绚丽多彩的生活和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感受到清新的气息和真情的流露。
然而,遗憾的是他们在作文中所反映的生活是那样的平淡、失真,难以看到个性的光芒。
大多数学生所叙之事或胡编乱造、离奇虚假;或拾人牙慧、陈旧乏味;或套用范文,似曾相识。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做人无心体验生活,为文不善于调动生活经验。
三是表达能力发展不平衡,语言大多苍白贫乏。
心理研究表明:
儿童书面言语的发展存在四种不同水平的言语表达形态,即抄录型、改写型、写话型和写作型。
写话型近似口语在对话时原始录音的直译,特点是语言简略和重复。
写作型的特点是经自己思考和内部言语充分加工后而成,合乎语法逻辑要求。
本次测查表明:
小学六年级仅有14%的学生尚处于由写话型向写作型过渡之中,而初三有18%的学生已过渡到以写作型为主的言语表达形态。
这部分初中生言语表达较为准确、丰富、成熟。
但80%的初中生的言语表达仍以写话型为主,与小学六年级学生相比水平相差不大。
其中语言啰嗦者达36%;词汇贫乏、用语平淡者达38%。
由此可见,初中生的书面言语表达能力发展不平衡。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现象上看,一是部分学生语库贫瘠,尤其是形容词、动词,往往同一个词在文中出现多次;二是这部分学生普遍存在用概括叙述代替具体描写的现象,如该测查作文中全文叙述或少有描写且大多是缺乏个性的对话者竟达73%。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逐渐占主导地位,概括能力增强,不再象小学生那样对事情的细节、现象感兴趣,而开始注意事情的特点、意义,因而语言的概括性增强,也不屑于写一般的细枝末节,但由于缺乏具体描写和细致刻画的技能和一定的语言积累,追求新颖典型的描写和高雅语言又不得,眼高手低,语言愈加显得笼统、空泛了。
四是审题立意能力不强,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欠佳。
本次测查命题学生虽然十分熟悉,但仍有52%的初中生审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其中审题不准确、不能突出重点“最难忘”的占28%;题意范围、特点不明,导致文题不符,把“一件事”写成数件事,把记事为主写成写人为主甚至写景为主的占21%。
立意是初中生作文的难点,问题更为严重:
有的题旨不明,只是记叙出事情的始末;有的题旨难显,材料不能充分表现主旨;有的题旨杂乱,多中心实为无中心;有的题旨浅陋,使文章失去应有价值。
学生反映在审题立意上的弊病不仅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写作技能,更是缘于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欠佳。
二、教学对策
就中小学而言,初中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结,初中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之小学更为深重。
初中记叙文教学普遍存在以应试为主要目标的做法,如要求学生背几篇不同类型的范文,教给学生写作记叙文常用的几个套路等,教法简单僵化,教学模式陈旧。
久而久之,就使初中生写作记叙文虽有一两招花拳绣腿,而终究没有练就扎实的功底。
初中记叙文教学要改变两极分化,面向全体学生并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普遍达到甚至超过《大纲》的要求,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同时,要针对初中生的写作现状,加大初中作文教学整体改革的力度,强化以往教学上的薄弱环节,精心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新路子。
笔者认为,除了注意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着力培养写作兴趣外,还可以采取以下几项对策,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一、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
初中生的思想是最活跃的,他们充满着告别少年的喜悦与步入青年的困惑;他们有花季的情愫,也有青春的伤怀;他们富于向往和追求,生活最富有少男少女的青春色彩。
初中生的内心世界是那样的纷繁复杂而又色彩斑斓。
然而,遗憾的是,他们写作的记叙文却难以看出个性的光芒,竟然是那样的苍白无力,千人一面。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由于不善于做生活的有心人。
他们不善于感悟、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
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使学生懂得并感受到:
生活中处处有美,时时有美。
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人与事,就会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只要善于捕捉,就会发现生活中充满着各种情趣。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发现、感悟美的方法和技能,既可结合阅读教学,通过分析范文,借鉴他人经验;也可通过交流讨论,使之在畅谈各自的发现与感受中得到感染、启迪。
为了让学生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独特见解和感受,充分展示他们的写作个性,教师应鼓励学生采用自由灵活的写作方法,摈弃形式主义,因为写作是心灵韵律的自然流露,表现形式当然也应该是自由随意的,就像与熟人谈心一样,可以无拘无束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笔者认为,应尽量让学生少写命题作文,因为各人有各人的生活经历,即使面对同一经历,各人也有各人的不同感受,把题目定死了,很难让学生自由地表露自己的心迹。
教师只须对习作要求规定几个大致的范围,让学生自由去写,想写成记叙文就写成记叙文,想写成日记就写成日记,想写成随笔就写成随笔,而且字数也不要作限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这样,用自由的形式表达自由的内容,学生写起来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写出特征,写出个性。
总之,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使之养成体察生活美的良好习惯与能力,在教学中大力提倡自由练笔,就一定能培养出学生鲜明的写作个性。
二、发挥范文的示范功能,让学生从范文中学习写作。
习字有字贴,练武有套路,初中生写作自然也离不开模仿,这是传统教学中的精髓,也是学习写作的一条基本规律。
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模仿范文学习写作,是使复杂的思维对象条理化、抽象的写作思维过程具体化的一种有效方法。
因此,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例子”,也有人说范文对于写作来说是“实物教授”。
但问题是如何使学生从范文中得到启示与借鉴,领悟到作者的写作技巧,进而转化为自己的写作本领,而不是死搬硬套、作茧自缚。
古人谓学文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这种“偷”就是模仿。
偷其气就是模仿中的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范文的示范功能,就是要指导学生在模仿中创新。
为了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与范文比较,从中找出差距,总结得失,作前指导要用好范文,作后讲评也要用好范文。
作前要使学生明确写作要求,打开思路;作后要使学生对照范文,找出自己的不足,为进一步修改提供方向。
我们反对机械模仿,但从范文开启思路触类旁通是十分必要的。
学生往往在作前指导阅读范文时并不在意,但等到作后用范文去讲解,就会使他们从对照中明白差距,找到修改的路子。
教师要按照教学内容、习作要求选好范文,把力气花在发挥范文的示范功能上,要允许并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自选范文加以创造性的模仿。
这样做,既沟通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又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探索作文教学整体改革的新路子。
首先要教育学生懂得“文不厌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
“文不厌改”既是古今文章家的经验之谈,又是古今写作的优良传统。
因为任何人对人情物理都不可能一下子就认识得那么清楚、深刻、周到;遣词行文也不可能不出疵病。
正如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所说:
“文章最难落笔便佳。
”他认为,要想写出一篇好文章“全藉改窜”。
其次要教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使之善识瑕疵。
那么,如何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呢?
从文章学的理论讲,无非是“旨意”、“格局”、“辞句”三个方面。
文以“旨意”为主,在修改作文时,应先从“旨意”的修正入手。
就记叙文而言,要先看记叙的内容及其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内容要去掉不实之辞,题旨要看有无价值,内容能否体现题旨。
“格局”是结构谋篇,修改应注意结构是否完整、匀称。
应注意记叙的疏密、详略、断续和曲折等方面的技巧运用。
文学是语言艺术,作文功底全靠语言表达。
修改“辞句”就是修改作文的语言。
明人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引皇甫汸的话说:
“语欲妥贴,故字必推敲。
盖一字之瑕,足以为玷;片语之类,并弃其余。
”由于只言片语不当而使文章受到损害,这是常见的事。
第三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要讲究有格有序。
笔者认为,从先易后难的教学原理和写作能力培养规律而论,训练的序列应为这样三个台阶:
一改语言表达,二改结构技巧,三改谋篇立意。
这就是说,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有三个逐步提高的境界:
第一境界是要让学生通过自改,达到文通字顺,进而语言活泼生动;第二境界是要求达到结构完整,文气曲折贯通;第三境界是求得题旨鲜明,独特新颖有个性。
这一训练序列在三年的初中作文教学中,要从实际、实效出发,分阶段实施;也可搞几个循环。
笔者认为,系统地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完全可以成为初中作文教学整体改革的一条新思路。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四偏”
【原文出处】教学与管理
【原刊地名】太原
【原刊期号】199802
【原刊页号】32~33
【分类号】G39
【分类名】小学各科教学
【复印期号】199803
【作者】冯雨
【作者简介】冯雨 江苏赣榆县官河乡中心小学
【正文】
一、出题偏“心”
这里的“题”,既指文题,又指作文训练的内容和要求。
出题偏心,就是说教师在出题时,不是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兴趣,不是尊重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作文训练规律,而是凭自己的主观要求。
大多数农村小学对学生进行书面作文训练主要自三年级始,又一般以8篇大作和8篇小作作为标准的训练量。
8篇大作虽然是教材中确定的训练项目(这些训练每次都体现一个分段或分组目标,包括一两个要求,呈递进状的),但据我们所掌握的调查资料显示,多数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材中关于作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分段分组目标认识不清楚,或者是无目标,随心教学;或者是在零乱的目标指引下教学;或者是要求过多、面面俱到教学;等等。
作文训练目标陷入了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而8篇小作,教师一般是无教案上课,更为随心所欲去安排训练内容,有的甚至靠的是一时的“灵感”。
例如,有的老师出过《我爱春天》、《勤劳的妈妈》、《夸夸我们的好班长》等文题。
我们想想,如果学生没有感到春天的可爱、“妈妈”的勤劳,没有见过或听过“班长”值得夸赞的事例,怎么办呢?
不胡思乱想,瞎编乱造,能行吗?
出这种文题,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说谎,要他们捏造不曾见过的事情,不曾发生的感情,还何谈“内容要具体,不说空话”和“有真情实感,不说假话”?
更何谈去逐步提高小学生的作文素质?
小学生作文训练如果没有一个整体的训练目标,就不会发展,而没有局部训练的突出和突破,又不会有整体训练的到位和达标。
因此,我们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要转换视角,要紧密联系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学生生活的氛围,牢牢把握“从说到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一小学作文教学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建立起一个既与阅读有密切联系,又保持相对独立的科学的作文训练序列。
且在总序的指引下,系统规划出每个年级每学期乃至每个星期的作文训练目标。
(其中含一、二年级的说、写话训练目标。
)每次训练都明确提出训练内容、目标要求、时间和方法,力求使小学作文教学的“全局观”和“重点观”辨证地统一起来,真正使其落到实处。
如此,便在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中,每次训练教师都能思路清晰、有的放矢地带领学生解决一、两个重点或难点,切实让学生次次有所得,得得相连,拾级而上,建立起良好的作文素质结构。
二、指导偏“位”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指出:
“要重视作文指导。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教师把这里的“指导”搞错了位置,狭隘地理解为就是“作前指导”,所以,便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至此处,从命题、选材、确定中心、选择写法,到开头、结尾及词语的使用等等都作一番细致入微的指导。
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
小学生作文是从具体观察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需要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去认真地体验和训练,化为自己的作文能力。
只是教师把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抄在黑板上,“扶着走”、“一言堂”,包办代替,让学生写“遵命作文”,依杖而行,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实际上是由抽象到抽象,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特点,违背了学生的思维规律,这样的作文无疑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了。
那么,到底什么时候该导,什么时候不该导呢?
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该体现在哪里?
笔者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尝试,认为“三分导写,七分导改”是切实可行,十分有效的。
“三分导写”具体体现在,具有特殊要求或者审题有困难的习作训练,教师要稍加指点后再让学生写作。
这里,教师的指导要纲领式的,不应作过多过繁的说理讲解。
一般情况,教师出示作文题后,可不作任何解释或指导,放手由学生自己审题独立写作,学生可以看书,可以互相讨论,但不能抄袭别人现成的文章。
教师要鼓励学生写实事抒真情,监督胡编乱造,无病呻吟;鼓励学生放胆,不要依靠教师的指点,不要怕写不好;鼓励学生按时一次写好,过关,不要拖延时间,不要等到第二次写好。
“七分导改”即指教师要把对学生作文指导的重点放在“指导改”上。
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去感知、体验一番思维发展中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产生渴望获取的动力。
教师再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指导,才容易水到渠成地顺应他们的思维规律和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
“导改”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指导自我修改。
修改重点放在修改文章内容。
这时,学生刚打完草稿,教师引导他们趁热打铁,从中心思想到层次安排进行一番认真的检查。
2.指导小组修改。
指导学生及时自我修改固然行之有效,但我们又不得不考虑到它的局限性,由于学生作文时间较长,大脑皮层容易发生泛化,不容易发现细微的疵病,特别是语言上的疵病。
俗语说“旁观者清”。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组织由3~5个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编成一个小组,进行小组修改。
教师从旁指点,让学生找出小组成员习作的优缺点,进行互相评品,在评品中对照自己的作文,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以起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作用。
3.指导集体修改。
在学生进行了一番自我修改和小组修改后,教师可以抓住学生习作中表现出来的重点、难点,选读有代表性的作文,让学生在班上公开发表评价。
有了共性认识之后,再作具体的指导,学生就极易接受了。
三、批改偏“向”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批改偏向问题也是十分严重、发人深思的。
首先突出表现在“重大轻小”上。
在调查时我们发现,85%以上的学校提出对大作文要精批细改,对小作文则可以简化,一般只是改改错字病句,不须眉批,也不须尾批。
我认为,这是一种十分严重的错误做法。
对小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在形式上可以有大小区别,但在实际教学时绝不能有轻重之分,应该要一视同仁,无论是备课、讲评,还是批改都须亦然。
至于作文批改,袁微子说,应当重在思路的指点,内容的选择,要重批不重改,逐步训练由学生自己改,改要着眼于内容。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学习品质的特点提出精批细改的,是很有必要的。
但这里的“精批”,不应是“精细”,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精致,有重点;“细致”,不但不要大删大改,而且还要尽量少改、小改,努力改在要点上,一般情况,教师可用不同的修改符号标出来,留给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改,逐步培养他们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
其次是圈点偏向优美词句。
有些教师把好文章狭隘地理解为美丽的词句,而对美丽词句的看法,又脱离了切合实际,讲究实效这一标准。
有些语句明明不符合事实,明明属无病呻吟,胡套乱制,与前后文内容连接不上,与表现中心毫无关系,反而也被加上圈点了。
不但不该如此,就算是反映了实际的美丽词句,也不能孤立地圈点。
若我们这样去圈点学生的习作,就在暗示学生读书时只注重美丽的词句,作文时只用心于词句的修饰。
此外,下批语时也要摆正优美词句的位置,例如笔者就曾于一学生作文后见过这样的评语:
描写校园景色的词语不够美丽、生动,此分明表示不顾学生的思想与情绪,硬要他写出校园的美丽,长而久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素质,有害无益。
四、讲评偏“简”
据我们的调查来看,作后讲评基本超脱不了“总述写作情况——分述优缺点——评点一两篇学生习作”的路子。
且评完即完,不给学生第二次学习的机会。
有的不能突出每次训练的重点和要点,满天撒网;有的草草了事,走过场;更有甚者,小作无讲评。
我们对“作后讲评”这一环节的教学应高度重视起来,努力摆正它的位置,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具体操作时做到如下三点:
1.坚持“多表扬,少批评,以鼓励为主”的原则。
兼顾优、差两极,鼓舞士气,培养学生热爱作文的感情。
2.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讲和评的主动权逐步交给学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者,觉悟之机也。
大疑有大进,无疑则不进。
要鼓励学生围绕本次的作文要求,在审题、立意、选材、谋篇、表达、修改的各个环节中,自由地发表意见,展开争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认识水平和自我评价作文的能力。
3.要有“反馈矫正”,给学生“第二次学习的机会”。
每一次作文,都可能只有少数学生甚至是个别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而多数学生则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因此,绝不能评完即完,这样,会造成学生“欠帐”过多,以至完全丧失学习信心。
应该要求学生写一次当一次,不吃夹生饭,保证大面积丰收。
所以,必须要有“反馈矫正”这个环节,即针对学生在习作中普遍存在或个别表现出来的问题,设计一定的矫正练习,为没有达到教学目的的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现今,许多有识之士达成共识:
作文教学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