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采石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87228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采石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xx采石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xx采石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xx采石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xx采石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采石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docx

《xx采石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采石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采石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docx

xx采石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1综合说明

1.1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1.1.1项目概况

武威xxx石料有限责任公司石料开采区位于xxx区xxx南部山区。

行政区划属xxx。

矿区占地面积45.61hm2,矿区采矿范围平面面积30.02hm2,施工生产、生活、办工等临时占地4hm2,蓄水池1.25hm2。

投资约1000万元,年产量4万余m3。

主要开采裂隙花岗岩加工铁路及公路碎石道砟,建材砂石料矿体埋藏浅,矿山露天开采。

1.1.2项目区概况

(1)水文气象

工程区属冷温带干旱区,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冬季严寒,夏季酷暑,日照长,风沙多,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太阳辐射强烈,昼夜温差悬殊。

据工程区附近武威气象站观测资料,年平均气温为7.7℃,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二月份,为-29.5℃,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七月份,为38.5℃.年降水量158.4mm,蒸发量2021.0mm。

年日照时数2945.3h,无霜期155d。

平均风速2.0m/s,最大风速34m/s,最大冻土深度142cm。

(2)地质、地震

项目区位于xxx一组南部的石门子山内,夹沟山口往里延伸5km。

属祁连山地震带,地震频繁且震级小。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值为Ⅷ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相应建筑物按Ⅷ度设防。

(3)土壤植被

项目区土壤类别主要有以下几种:

红壤土类、黄壤土类,红壤土类是开采区分布最广的土类。

工程土壤类型主要有红壤和黄壤土二个大类。

工程区植被桥覆盖较差,除山体和沟道内有为数不多的低矮植物外,开采区几乎无植被。

(4)社会经济概况

本次规划项目区位于xxx灌区所属的xxx,协会辖12个小组,共549户2378人,设计灌溉面积2349亩,属传统农业种植区,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特色林果等。

xxx已形成集畜牧养殖、日光温室、劳务输出和特色经济林为一体的发展格局。

以畜牧养殖业、日光温室和软儿梨、薄皮核桃特色经济林为主的设施农业成为全乡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其品质和品种有了较大的改善。

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50元。

1.2方案设计水平年

根据矿区开采进度安排,本矿区开采年限为3年,2015年8月—12月为建设期,2016年元月开始生产,2016年—2018年为生产期;方案设计水平年为工程完工后第1年,即2016年。

届时该项目水土保持设施全部按设计要求建设完成。

1.3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结论

主体工程设计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各项措施主要集中在采矿区内,包括表土剥离、开挖边坡的稳定措施等。

表土剥离:

工程施工前对山体地表土进行剥离,剥离面积约为1.2hm2,剥离厚度为0.3m,共剥离表土约0.36万m3,集中堆置于表土临时堆场,用于后期绿化覆土。

开挖边坡稳定措施:

为保证开采边坡的稳定,主体工程设计采取从上到下分级开采的方式开采,每级坡高15m,最底坡高为12m,台阶坡面角为35°~65°,清扫平台宽均为3m~5m;石料开采结束后,及时清理开挖面的浮石和碎石等,确保边坡的安全稳定。

1.4防治责任范围

项目建设区:

即工程永久占地、建设期间的各种临时征、租地范围和土地使用管辖范围。

项目建设区总占地范围共计45.61hm2。

直接影响区:

指项目建设区以外由于开发建设活动而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直接危害的范围,是建设单位应该负责防治的区域。

该项目的直接影响区按征地线外侧周边10m范围、道路周边5m范围计,面积约为10.32hm2。

1.5水土流失预测结果

本项目运营期水土流失量810.78t;自然恢复期水土流失量87.12t;预测期水土流失流失总量(运营期和自然恢复期)897.9t。

本工程扰动原地貌和植被总面积约为30.02hm2,工程建设生产过程中可能损坏的水土保持设施面积约为10.25hm2。

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项目运营期,本方案将采石场区定为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单元。

1.6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根据本项目建设过程中各工程地形单元上水土流失的特点、危害程度以及水土流失防治的目标,结合气候特点,地形地貌类型,新增水土流失的特点及建设时序等要素对拟建工程采用分区防治的办法进行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以工程措施为先导、以土地整治与植物措施相结合,以临时措施为辅助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根据沿项目区地形地貌等条件,将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划分为3个水土保持防治区。

Ⅰ区:

采石场防治区。

斜坡面平整并复绿,坡顶设置截水沟;采空区场地平整,修建挡土墙和排水沟;采空区及开采平台进行绿化;管理措施。

Ⅱ区:

简易道路防治区。

设置排水沟、表土剥离、洒水;后期覆土绿化;管理措施临时堆土(料)场防护、排水、绿化措施;场地平整、覆土绿化;管理措施。

III区:

施工临时设施防治区。

临时堆土(料)场防护、排水、绿化措施;场地平整、覆土绿化;管理措施。

1.7水土保持监测

本项目水土保持主要监测目的是及时掌握工程区水土流失情况,了解工程区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效果,确保工程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正常发挥作用,为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服务。

主要任务是项目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变化监测、项目区水土流失动态状况监测、水土保持措施落实情况监测、项目区水土保持防治效果监测、水土流失6项防治目标监测。

1.8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1.8.1投资概算

本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投资概算约20万元,占总投资的2%;其中工程措施9万元,植物措施7万元,临时工程1万元,独立费用1.5万元,基本预备费0.56万元,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0.95万元。

1.8.2效益分析

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后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90.0%,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到90.0%,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0,拦渣率可以达到95.0%,林草植被恢复率达到95.0%,林草覆盖率10%。

1.9结论与建议

1.9.1结论

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55.86hm2,其中项目建设区45.61hm2,直接影响区10.25hm2。

通过对本工程水土流失影响的分析,结合项目的施工特点,将水土流失防治分为3个区:

采石场防治区、简易道路防治区、工程临时设施防治区。

预测项目运营期和自然恢复期可能造成的土壤流失量约为897.9t。

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制定了较为周密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预期能达到的防治目标值为:

防治责任范围内扰动土地治理率达90.0%,防治责任范围内水土流失治理度达90.0%,水土流失控制比控制在1.0以内,拦渣率95.0%,可绿化面积中的植被恢复系数为95.0%,林草覆盖率10%。

方案实施后,可有效治理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水土流失,改善项目区周边的环境,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恢复建设区域的生态环境。

从水土保持角度而言,不存在制约工程建设的不利因素,工程建设生产是可行的。

2.水土保持设施按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初步设计报告书和设计文件的要求建成,符合主体工程和水土

1.9.2建议

(1)项目规划设计中要进一步优化设计,尽量减少弃土方量,减少工程实施造成的水土流失;

(2)施工单位在施工时要加强施工管理,采取相应的临时防护措施,尽量减少项目建设生产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量;

(3)水土保持监管单位要严格执法,加强对项目建设生产的管理,对水保措施的实施进度、质量和资金进行监控管理,同时与水行政等部门协同规划,从管理、预防、治理着手,改善和控制工程区域及周边水土流失现状;

(4)水土保持监测单位需依据规程规范编制监测细则并做好水土保持监测,要及时向水行政主管部门、业主及施工单位发布监测预报,并根据监测安排及时编报年度监测报告,在工程竣工验收时提交工程监测报告。

2方案编制总则

2.1方案编制的目的意义

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坚持“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指导方针,在充分研读项目初步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收集项目区水土保持相关研究资料和实地勘查,研究分析项目建设区原有及新增水土流失的特点和危害,正确预测项目建设期、自然恢复期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类型、数量及其影响;根据项目主体工程及其相关设施的布局,本着全面治理和重点治理相结合、防治与监督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国家和地方行业标准,科学设计水土保持监测方案,合理规划、设计水土保持措施,建立与主体工程相适应、功能齐全、效果良好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解决好项目开发建设与水土保持间的关系,有效防治项目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保证实现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1)根据“三同时”制度要求,解决好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将水土流失的防治与主体工程建设时序融为一体,取得工程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之双赢目的;

(2)通过采取预防为主的措施,力争将建设期和自然恢复期各分项工程的施工行为造成的水土流失降至最低;

(3)预测工程建设与运营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量及其分布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及概算工程投资费用,有效地防治新增的水土流失;

(4)通过编制报告书,落实法律法规规定的建筑工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义务,为项目建设和运营期间水土流失防治及水行政主管部门执法监督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编制本方案对确保工程顺利建设与生产安全运行、维护工程及周边水土保持与生态平衡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编制依据

2.2.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12月25日修订)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0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8月29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8月1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

(7)《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1998年11月29日)。

(8)《甘肃省水土保持条例》(2012年8月10日)

2.2.2部委规章

(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国家计委、水利部、国家环保局[1994]513号文);

(2)《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第12号令,2000年1月31日);

(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水利部第16号令,2002年10月22日);

(4)关于印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建管[2003]79号);

(5)《关于加强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理工作的通知》(水保[2003]89号);

(6)《关于加强土地管理搞好水土保持的通知》(国家土地管理局、水利部、国土局[1989]国土(规)字第88号文);

(7)关于印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建管[2003]79号)。

2.2.3规范性文件

(1)《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发[2000]38号);

(2)《关于印发(规范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程序、编写格式和内容的补充规定)的通知》(水利部保监[2001]15号);

(3)《关于规范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评审工作的意见》(办水保[2005]121号);

(4)《水利部关于印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水利部水建管[2003]79号,2003年3月3日)

(5)《甘肃省水利厅关于制定水土保持补偿费收费标准的通知》(甘发改收费〔2014〕1198号)

2.2.4规范标准

(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GB50433-2008);

(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2008);

(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

(4)《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

(5)《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SL73.6-2001);

(6)《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

(7)《水土保持监测设施通用技术条件》(SL342-2006);

(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

(9)《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利部水总[2003]67号);

2.2.5技术资料

(1)《武威xxx石料有限责任公司防洪度汛应急预案》2015.10

(2)有关部门提供的气象、水文、地质及水土保持相关资料

2.3指导思想与编制原则

2.3.1指导思想

本项目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全面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突出河道治理和道路建设特点为主线,以减少项目建设区的水土流失为目标。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原则,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防治新增水土流失,减轻项目区原地表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工程建设,当地经济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控制,保证“三同时”的落实。

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措施,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全面治理与重点治理相结合,预防保护与执法监督相结合,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

尽量减少对现有水土保持设施的破坏,减少地面侵蚀,绿化、美化和优化项目区生态环境,全面防治水土流失,确保项目工程安全运行。

2.3.2编制原则

为保护项目区的生态环境,促进项目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方案在编制过程中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严格遵守各项水土保持法规、条例,并结合主体工程的特点合理进行。

据此,在本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过程中具体遵守以下原则:

1)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及实事求是的原则。

根据工程的地理位置、工程布局和施工特点,以及公路沿线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并结合调查、查勘,合理界定工程水土流失防治的责任范围,是做好该工程水土保持工作的前提条件。

2)贯彻“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和“重点治理与一般防治兼顾”的原则。

根据对水土流失现状的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必要的水土保持补充措施,使新增水土保持措施与原有措施及工程设计中的水保措施之间实现合理搭配,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措施的功能。

3)坚持水土保持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原则。

4)注重防治措施的时效性原则。

在水保方案制定过程中,注意各种防护措施在时间安排上的合理性,使各种防护措施充分发挥其效能。

5)生态效益优先原则。

水保工作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恢复植被为重点。

6)选择防治措施应遵循经济性原则。

各种水土保持措施或工程中用到的材料应尽量就地取材,以便节省投资。

对于本地匮乏的一些工程材料,应就地选择适当的替代材料。

水土保持措施方案制定、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在不影响水土保持效能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资金的投入,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

7)防治措施技术可行和易操作性原则。

在治理措施选择时,不影响治理效果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施工难度较小的防护措施,做到治理措施技术的可行性与易操作性。

2.4设计深度及方案设计水平年

2.4.1水土流失防治的执行标准

根据2000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告”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第5.0.2条规定,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等级为二级标准。

2.4.2方案编制深度

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深度与主体工程所处的设计阶段要求相适应,本水土保持方案按初步设计深度的要求进行编制。

2.4.3方案设计水平年

根据矿区开采进度安排,本矿区首次开采年限为3年,开采计划于2016年元月开始生产,于生产期至2018年底;方案设计水平年为建成后第1年,即2016年。

届时该项目水土保持设施全部按设计要求建设完成。

3开采区概况

3.1基本情况

(1)开采权

开采权人:

武威xxx石料有限责任公司。

采矿权范围拐点:

本矿区由委托单位划定的采矿范围,开采范围坐标见表3-1:

表3-1采矿区拐点坐标一览表

拐点

GPS坐标

E

N

1

102°30′18.331″

37°49′13.736″

2

102°30′31.738″

37°49′20.587″

3

102°30′46.81″

37°49′03.143″

4

102°30′32.87″

37°49′54.491″

(2)地理位置

矿区位于xxx南部山区(矿区平面位置见附图01)。

矿区内修建施工道路,交通便利,距矿区1000米以外有一石金公路,并有简易公路通往矿区,采矿范围面积:

30.02hm2。

(3)地形地貌

矿区南部属沟口扇形地,地势平坦;矿区属山区地带,最高海拔为2221m。

原山体自然坡度一般在20~40度,经多年开采后地势较陡峭,开采宕口坡度一般在30~65度,地表植被较差。

矿区地表水体不发育,流水受季节性影响,变化较大;矿区北侧山岙处有计划修建蓄水池,水流沿四周注入蓄水池内。

(4)工程性质及规模

本采石场建设属于建设生产类项目,预计开采石料矿资源量为12万m3,首次开采年限3年,项目投资1000万元。

3.2自然环境

3.2.1气象、水文

工程区属冷温带干旱区,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冬季严寒,夏季酷暑,日照长,风沙多,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太阳辐射强烈,昼夜温差悬殊。

据工程区附近武威气象站观测资料,年平均气温为7.7℃,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二月份,为-29.5℃,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七月份,为38.5℃.年降水量158.4mm,蒸发量2021.0mm。

年日照时数2945.3h,无霜期155d。

平均风速2.0m/s,最大风速34m/s,最大冻土深度142cm。

3.2.2地震地质

(1)地质构造

项目区位于xxx南部山内。

项目区位于大断裂带上,受该断裂的影响,内砂岩硅化强烈,局部已成次生石英岩,可见二条近东西向的小断裂。

(2)区域地壳稳定性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值为Ⅷ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相应建筑物按Ⅷ度设防。

3.2.3土壤植被

项目区土壤类别主要有以下几种:

红壤土类、黄壤土类,红壤土类是开采区分布最广的土类。

工程土壤类型主要有红壤和黄壤土二个大类。

工程区植被桥覆盖较差,除山体和沟道内有为数不多的低矮植物外,开采区几乎无植被。

3.3社会经济概况

本次规划项目区位于xxx灌区所属的xxx,协会辖12个小组,共549户2378人,设计灌溉面积2349亩,属传统农业种植区,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特色林果等。

xxx已形成集畜牧养殖、日光温室、劳务输出和特色经济林为一体的发展格局。

以畜牧养殖业、日光温室和软儿梨、薄皮核桃特色经济林为主的设施农业成为全乡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其品质和品种有了较大的改善。

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50元。

3.4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

3.4.1水土流失概况

矿区占地面积45.61hm2,水土流失面积10.25hm2,(复核:

至少也要把采矿区面积放上)水土流失以轻度和中度为主。

项目区水土流失类型以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引起的水力侵蚀为主,主要形式为面蚀,在部分丘陵区有沟蚀发生。

该地区水土流失类型以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引起的水力侵蚀为主,其表现形式以溅蚀为主。

3.4.2水土保持现状

近年来,xxx区通过加强预防监督、开展林草措施为主的生态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xxx区自然条件具有明显的脆弱性,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承载力加重,“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依然存在。

因此,防治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依然任重道远。

xxx区从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期性与艰巨性有足够的认识,始终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有步骤地实施《xxx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2000—2015年)》中规定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务。

加大预防监督管理力度,坚决控制住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把水土保持工作与林业工作紧密结合,使生态环境特别恶劣的沿山区和东部、北部风沙区治理初见成效,进而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尽快实现山川秀美的目标。

4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

4.1水土保持及制约性因素分析评价

矿区位于xxx南山区。

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矿区不属于泥石流易发区、崩塌滑坡危险区、生态脆弱区、水土保持监测站点、水土流失重点科研试验等区域,地形地质条件较好,符合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和水土保持规范的要求。

主体工程不存在水土保持限制性因子。

4.2占地类型、面积和占地性质的分析评价

工程总占地面积为45.61hm2,工程永久占地30.02hm2,临时占地15.59hm2。

从占地类型来说,简易道路10.32hm2,占22.63%。

4.3主体工程设计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的分析与评价

4.3.1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

主体工程设计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各项措施主要集中在I区内,包括表土剥离、开挖边坡的稳定措施等。

开挖边坡稳定措施:

为保证开采边坡的稳定,主体工程设计采取从上到下分级开采的方式开采,每级坡高15m,最底坡高为12m,台阶坡面角为30°~65°,清扫平台宽均为3m~5m;石料开采结束后,及时清理开挖面的浮石和碎石等,确保边坡的安全稳定。

4.3.2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功能综合评价及结论

在主体工程设计过程中,针对主体工程而论,在设计中能够贯彻执行水土保持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规范,能够把注重水土保持工作的思想落实到主体工程的设计之中,是遵循相关标准规范的具体体现。

主体工程设计中采取的自上而下分级开挖的开采方式,在不稳定边坡喷砼处理等有利于开采边坡的稳定。

主体工程设计的边坡稳定措施与本方案从水土保持角度考虑的结果相同,它在发挥主体工程功能的基础上,也具有了一定的水土保持功能。

除了以上已采取的措施外,还需对石料场的排水系统、采空区及平台覆土保护、绿化措施、表土临时堆场和石料临时堆场防护排水、简易道路排水、山顶截水沟等水土流失防治工程作重点设计,还应从水土保持角度提出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措施,对临时占地在工程结束后的清场、平整提出要求,同时提出各项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方案实施的保证措施。

5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5.1工程占地

本项目永久占地即采石场区30.02hm2。

临时占地15.59hm2,其中简易道路面积10.32hm2,表土堆土场、临时堆料场共0.55hm2设在永处占地范围内;施工生产生活区占地4hm2。

5.2防治责任范围的确定原则

本方案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及事实求是的原则,根据工程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施工工艺等条件,结合实地调查,合理界定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5.3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责任者

5.3.1防治责任范围

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规定,项目建设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划定为项目建设区和直接影响区。

根据规定及本工程的特点,本项目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包括项目建设永久占地区域、项目建设的临时占地等(即项目建设区),施工活动造成水土流失直接影响的区域(即直接影响区)。

经计算,确定本项目建设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为55.86hm2。

(1)项目建设区

项目建设区即工程永久性占地、建设期间的各种临时征、租地范围和土地使用管辖范围,临时堆放场0.55hm2在永久占地范围内。

项目建设区总占地范围共计45.61hm2。

(2)直接影响区

指项目建设区以外由于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