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马原复习参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86490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马原复习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2马原复习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2马原复习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2马原复习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2马原复习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马原复习参考.docx

《2马原复习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马原复习参考.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马原复习参考.docx

2马原复习参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D)

A.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6.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

7.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

8.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

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B)

A.消灭阶级、消灭国家B.实现共产主义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2.D3.A4.C5.B6.A7.C8.A9.D10.B11、C

二、多项选择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

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

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

4.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BC)

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

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B)

A.阶级性B.实践性C.客观性D.人民性

[多项选择题答案]

1.BCD2.BCD3.ABC4.BC5.AB

三、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答:

此观点错误。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实践性和科学性,在实践中产生,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修正充实完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保证了它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永远不会过时。

2、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狭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答:

此观点错误。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3、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答:

此观点正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属性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

四、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

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5.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

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7.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

“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9.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0.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

11.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2.有一则箴言:

“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13.“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法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

14.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被称为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关键是()

A.坚持科学的实践观B.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哲学的优秀成果

C.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D.创立了唯物史观

15.“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16.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

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A.客观性B.有限性C.相对性D.一维性

17.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

“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差别会这么大?

”这位企业家回答说:

“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有效性B.客观规律性C.主体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

18.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

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19.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

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

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

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20.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意思是()

A.世界都是过程,所以什么也不存在B.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C.世界只是过程,所以是无方向的运动D.否认事物存在的相对稳定性

21.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变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22.唐代诗人顾况写道:

“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

(1)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内因 

(2)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3)事物变化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4)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A.

(1)

(2)(3)B.

(1)

(2)(4)C.

(1)(3)(4)D.

(2)(3)(4)

23.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论所蕴含的哲理是()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24.蚕蛹蜕茧时,要经过艰苦的挣扎,才能生出强有力的翅膀,变成蛾。

如果人们将茧剪开,它虽然可以毫不费力的爬出来,但身体十分臃肿,并很快死去。

这一现象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B.生命运动的过程是同化和异化的统一

C.外因对事物的发展也起决定作用D.促进事物的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25.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的辩证法依据是()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B.矛盾的斗争性原理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D.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26.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

27.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在他住处周围有很多竹子。

他一年四季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枝、竹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形状、姿态有透彻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受到大家赞扬。

有诗云:

“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流传至今。

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的反映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28.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

静止是()

A.运动的普遍状态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衡量尺度D.运动的存在方式

29.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

“文革”中,他在某地劳动,有一天公社派他去割羊草。

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

但终于一个办法出来了。

他把羊牵出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

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

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认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着()

 A.因果联系B.必然联系C.主观联系D.本质联系

1.C2.C3.C4.D5.B6.C7.A8.D9.D10.D11.C12.C13.A14.D15.B16.C17.D18.C19.D20.B21.C22.C23.B24.D25.C26.B27.C28.C29.D

二、多项选择题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BC)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画饼不能充饥

2.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动、静,皆动也。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BC)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3.马克思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3.CD)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4.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4.BCD)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5.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5.ABD)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6.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6.AB)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7.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7.ABC)

A.“抓典型”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C.“一切经过实验”D.“欲擒故纵”

8.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8.AD)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9.古语说: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灭亡。

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9.CD)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0.辩证的否定是(10.ABCD)

A.事物的自我否定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D.扬弃

11.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11.AB)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客观实际是认识的对象

C.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D.实际经验是唯一可靠的

12.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

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

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

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12.ABD)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13.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

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是(13.ABD)

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B.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C.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D.事不避难,知难不难

14.下列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形式的是(14.ABCD)

A.人民内部不同意见的争论B.敌对阶级的阶级斗争

C.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D.生物体内同化与异化的区别

15.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为了培植该山北坡的松树,砍光了南坡上的森林,结果无意中摧毁了当地的畜牧业的基础,并使山泉枯竭、水土流失。

从哲学上分析,主要是(15.ACD)

A.忽视了因果联系的复杂性B.割裂了自由与必然的辩证过程

C.忽视了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种种可能性 

D.在变可能为现实的过程中,未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6.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人类解放包括(16.ACD

 A.从自然的压迫下解放出来 B.从客观规律的制约下解放出来

 C.从旧的社会关系的束缚下解放出来D.从旧的传统观念的禁锢下解放出来

[多项选择题答案]

三、辨析题

1、世界统一于存在。

此观点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因为“存在”可以指精神,也可以指物质。

2、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此观点错误。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此观点正确。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4、意识作为思想观念,是纯粹主观的东西。

此观点错误。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事物在人脑中的映象,其形式是主观的,因而是第二性的。

但意识依赖于意识的对象,意识的内容来自于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是客观的。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5、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

此观点正确。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空只存在于我们的认识中。

6、和谐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此观点错误。

和谐并不否认矛盾,也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和而不同,同则不继”。

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发挥各种要素的效能,促进优势互补,推动事物的发展。

7、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此观点错误。

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子”唯物主义:

它们在自然观上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8、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此观点正确。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9、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此观点正确。

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矛盾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矛盾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所以说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0、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此观点错误。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都是作为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

此观点错误。

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1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此观点正确。

它说明了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四、简答题

1、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主要表现以及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2、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

4、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5、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五、论述题

1.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2.运用辩证的否定观,谈谈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或网络文化。

3.运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说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1.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2.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3.恩格斯说: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3.B)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4.科学家尼葛庞蒂说: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4.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6.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7.“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7.B)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8.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8.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