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9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84489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9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9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9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9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9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9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docx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9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9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9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docx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9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19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案

【目标要求】

对于古代诗文来说,文学鉴赏主要就是古代诗歌的鉴赏,即古典文学中的诗、词、散曲的鉴赏。

对这一考点的考查,高考命题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

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诗歌的形象可以是诗中的主人公,可以是诗人自己,也可以是诗中吟咏的事物或描绘的景象;诗歌的语言除了注意其高度凝练的特点外,更要注意其所体现出来的风格特色,或典雅,或质朴,或豪壮,或柔婉,或浓艳,或清丽……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诗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以及作者构思和表达上的各种艺术技巧,如白描、比拟、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欲扬先抑、虚实结合等等。

古诗鉴赏的考查形式,往年一直是单项选择题,2002年起改为简答题。

这种从客观题到主观题的变化,意味着高考对考生综合能力的重视,它要求考生不仅具备初步的鉴赏能力,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但考题不是全开放的,其思维的指向、范围和涉及的问题明确、单一,切入角度较小。

【网络透视】

I.形象诗歌的形象无疑饱蘸了作者情感,在诗歌中形象往往就是诗歌中的意象和人物。

意象包括景象和物象。

景如杨柳、晓风、残月,物如蝉、鸟、花、木。

人物有客观与主观之分,前者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

后者即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对于形象的把握就是要抓住诗歌的景象人物的特征。

同时,我们要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及组合的关系,以及如何组合,组合的效果怎样。

不同的情感对不同的形象会有不同的认识,同一个形象在不同的主旨中也会不同意义。

例: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贺诗中的“柳”是早春二月之柳,作者通过对柳树的颜色和柳枝的姿态描写。

表现了春天佳音到来时诗人无限喜悦的心情。

而李诗中的“柳”是秋日之柳,作者通过对比来表现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因此抓特征还要因诗因情不同和因写作目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去把握人,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既可以从整体上去分析,如人物外貌、思想、身份、社会属性等等,也可以作具体的分析,但切不可不加区分地一律对待。

例小园

陆游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阴阴一径斜。

卧读陶诗未终卷,又采微雨去瓜锄。

从整体上看,陆游确是一位爱园诗人,他的许多诗作也围绕“爱国”这一主题。

但《小园》一诗又恰恰是与这一主题无关。

爱国诗人也有闲适的时候。

诗歌中的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的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意象——结合的艺术境界,因此,品味诗的意境是领会诗意,领悟诗情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当然诗的意境也是各种各样的,有的雄阔沉郁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的清新淡雅,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有的深邃含蓄,如李商隐的《锦瑟》,有的慷慨激昂如陆游的《书愤》,有的韵味深长,余音袅袅,如刘禹锡《石头城》,意境虽不同,但都能让人共鸣,使人联想,给人美思,意境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①睹景生情式的。

这类诗的特点,往往看到某一物象,景象,就油然生出感慨来。

所用的方法通常是托物言志,如于谦《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也有借古喻今的,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②抒情写景式的。

诗人用某种感情去写某一景物,在这种情况下,所写之景也染上了浓烈的色彩。

用的方法通常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③寓情于景式的。

整首诗全是写景,景中浸透了诗人的情思。

如王维《山居秋暝》,大家十分熟悉,这里不作过多说明。

2.语言语言是作家思想情感的载体,所以就语言而言,一要读懂表层意思。

读懂表层意思就是要将诗歌文句理顺。

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将颠倒的词序调正过来,将情感断裂的连缀起来,切忌望文生义,不辨词法句法特点。

例:

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里的“客”如果想当然地认为是其他人,那么说明诗的表层意思未读懂,“低”若理解为“天的低矮”,也是有错的。

“客”应指诗人自己。

“低”应为使动用语“使……低矮”,1999年高考中,诗歌的表层理解中,“风灯”的理解就一例。

有些诗歌运用了准确的词语,抓住事物的特征或人物内心,也有的诗歌遣词造句很好地创造了意境。

例: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诗歌中的“吹”和“逐”两个动词很富有表现力。

“吹”将春风写得很殷勤,多情,“逐”字使无形的乡梦如丝如缕,变无形为有形,使读者感到具体形象。

二要读懂作品的深层意思,深层的意义主要是诗的语境意义和意境意义。

语境意义可以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和自己已积累的相关知识来解决,高考一般不涉及背景知识。

所以高考更多地要联系和已知的相关知识去读懂意境义。

例: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人运用了比喻,对比写手法来写梅花的颜色,香气和品格,这些可以大致分析一下就能感知。

而诗中的“独”,尤其是“暗香”句就不那么容易理解了。

而屈原的《离骚》,曹植的《白马篇》以及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又是我们已经学过的。

借助这些学过的知识,深入剖析一下,我们才知:

作者在诗中借景抒情,“独”有孤傲之意,但洁白无暇,而又暗暗给他人送去缕缕清香的,又表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

有些诗则要透过某一语句,去体会言外之意和言外之情,例如: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中“寻常”和“几度”与下文中的“又”形成鲜明对比,“落花”句更是表现出凄凉。

例: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集中体现了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的特点。

我们也学过了全诗在表达技巧上,做到动静结合,声色相配,营造了一幅恬静、清淡的秋夜明月图,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由于作家的生活阅历、感情气质、艺术修养等不尽相同,因而在作品中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

古诗的语言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别致,生动形象。

如刘禹锡《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以清新的笔墨,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2)质朴。

这类语言常见于叙事、抒情诗中,作者往往不刻意追求华美的语言,而是用明白如话的语言直接叙述,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

像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杜甫的《三吏》、《三别》都是这类语言的典范。

(3)绮丽。

其特点是用华丽的词藻、多变的修辞、神奇的想像进行细腻生动的描绘。

如雍陶的《题君山》: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作者用浓墨重彩点出了湖山的、秀美,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灵秀形神和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4)隽永。

这类语言风格是意在言外,作者用含蓄委婉的语言将要表达的意思寄寓其中,让读者品味。

如杜牧的《夜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作者用隽永洗练的笔墨,活用典故,对沉溺于荒淫腐朽生活的统治者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5)简练。

其特点是语言简洁、凝练,注重炼字、炼句,如贾岛的诗就属这类。

3.表达技巧这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就诗歌而言,一是修辞方法的运用,如,比喻、拟人、夸张、对比、互文等。

一是表现的手段和技巧。

诗歌的表现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常的,有点面结合、动静结合。

托物言志,有白描铺垫,映衬对比等等,另外还涉及到表达方式,运用,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抒情文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我国古代的诗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他们的作品在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方面有诸多值得借鉴之处。

下面分别进行分析。

(1)抒情

①直抒胸臆。

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泣下。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功业难就的失意苦闷的情怀。

②情景交融。

古诗在处理抒情词写景的关系上,或者用景物描写来寄托或暗示感情,或者通过渲染景物烘托感情,甚至以景物作为思想感情的某种象征等。

如屈原的《涉江》中“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写的是船行缓慢之景,抒发的却是诗人眷念国都、关心祖国命运的沉重心情。

③托物言志。

作者借助某种事物的某一特点,融入自己的主观感情,表达自己的志向、操守和抱负。

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借石灰表达自己忠君爱国、死而后已的伟大志向。

(2)烘托

所谓烘托,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或是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乌鸣山更幽”,以动衬静;或是以物烘托人,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演奏琵琶后的景象,有力地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

(3)用典

指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典故运用得当能用少量的文字传递丰富的思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既紧扣怀古这一标题,又传达出启己的内心世界,可谓形神兼备、相得益彰。

(4)虚实

古诗经常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形象更加鲜明,结构更加紧凑。

如齐已《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作者由远及近,由虚而实;对早梅进行了形象的剖画。

(5)动静结合

诗歌常常通过意象的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开拓诗境,传达情感。

其形式大致表现为寓动于静和寓静于动两种。

如“风静花犹落”是静中见动,“鸟鸣山更幽”是动中见静。

我们再看王安石的《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这首诗动中见静,通过“细数落花”这一意象,我们可以体味出幽静宁谧、闲适自在的格调和作者惜春的感情。

总之,鉴赏古诗,只要我们把握诗歌形象,分析诗歌语言特点,剖析诗歌表达技巧,就能做到胸有成竹。

【活题精析】

(例1)2003年高考全国卷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解析]试题用了王维的五律《过香积寺》一诗来赏析,题目的切人点为“诗眼”。

现在一般提“诗眼”往往是用来指一首诗的眼目,即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诗句,但过去更多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宋以后不少人认为,唐人五言诗工在一字,谓之“诗眼”,我们题目中讲的“诗眼”,也就是指这样的一个字。

王维这首诗的五六两句一向为人所称道,前人对此评解甚多,如《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引汪道昆的话说“五六即景衬荒凉意,‘咽’字‘冷’字‘工’。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

“‘咽’与‘冷’见用字之妙。

”《唐诗从绳》中说:

“五六是‘危石’边‘泉声咽’、‘青松’上‘日色冷’,成倒装句。

”《纽斋诗谈》认为这两句写“泉遇石而咽,松向日而冷,意自互用。

”清人赵殿成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

昔人所谓诗眼是也。

”等等。

可见,这两句中的诗眼当是“咽”、“冷”二字。

这两句诗写的是:

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弱的吟声,仿佛人的呜咽之声;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

两句中的“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勾画出了香积寺外山中的幽僻冷寂。

再从全诗来看,诗人谓初“不知”有山寺,等到深入云峰,于古木林丛人迹罕到之处,忽然耳边传来了一阵阵寺院的暮钟之声,而方始知寺之所在。

前面几句的描写其实也都勾画了香积寺外山中的一种幽微僻静之景。

现在“咽”“冷”二字更加烘托出了全诗所表现的孤寂之境。

对诗的赏析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如采用字的活用、句式的倒装这样的方法对“咽”、“冷”二字进行赏析,或从修辞的角度、心理的角度来鉴赏“咽”、“冷”二字的作用,也是完全可以的,只要赏析得恰当,都可给分。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例2)2003年春季高考安徽卷试题

小桃红秋江

倪瓒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

雪晴天,绿蘋红蓼参差见。

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这首小令描绘了意境幽远的秋天景色,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

请从动静与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欣赏。

[解析]题目中已经对本诗的艺术特点有了一个评价,考生不能再从相反的方面去分析此其一,其二评价的问题也是清楚的,不能离开问题指向作漫无边际的发挥。

从意境上来讲,秋天和哀怨营造了传统的悲秋之境,但白绿红的色彩又为此景增添了一份喜悦,

强烈的对比,给人印象深刻。

后又有平静的水面被白鸥打破,更让此景增添了活力。

解答就要从这些语言材料上去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小令两句写出江面水影洁白如绢,属静景描写,最后“吴歌……惊起白鸥眠”,则显出动静,首位动静呼应,和谐统一。

(如写出“第三句写视线之内只见几行大雁在天空飞行为动景,与前两句的静景描写和谐统一,亦可。

“雪晴天”两句描写了在晴朗的天空之下,绿色的浮蘋、粉红色的蓼花高低不齐的长在水边。

作者将白、绿、红几种色彩巧妙的调和在一起,把秋色点缀的异常绮丽。

(例3)2002年高考全国卷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答:

[解析]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前几年试题中也都考查过文学鉴赏的能力,但当时运用的方法为客观性命题,即采用选择题的方法。

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对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

因此,采用了主观性命题。

试题选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来鉴赏。

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中对此诗的评论是:

“‘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

”现在的题目也就从这儿提出。

“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

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有霸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

但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

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

本诗描写的是:

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

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飘泊在,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

可见,“折柳”在诗中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

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听到“折柳”

曲后而引起的。

所以说,“折柳”在诗中的地位重要。

当然,也许有考生认为“折柳”在诗中算不得是关键,那只要他能自圆其说,也可以考虑给分。

(参考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过关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2题。

江宁夹口(其三)

王安石

薄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1诗人抓住、、、等景物,描绘出了一幅“江宁夹口”,纵览风物时心头泛起的(感情)。

2“系船应有去年痕”一句是在前三句写景的基础上正面写诗人的感想。

“应有去年痕”表明

“应有”二字用得十分武断,看似无理,实则表达了诗人在中力求开拓的心情。

赏读下面这首诗,回答3—5题。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诗的首节四句以“神龟”和“腾蛇”连设两喻,是为了说明,体现出诗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4.“老骥”即已经衰老的千里马;“烈土”指,它们都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化身。

5.这首诗运用了的写法,哲理和抒情融为一体,表明了不信天命、人可主命的积极见解,抒发了的豪情壮志。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8题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6.“秋风”是可闻、可感而不可见的无形之物。

诗人为什么说“见秋风”而不说“闻秋风”?

试说说这个“见”字的妙处。

答:

7.“复恐”之“恐”是的意思,它与下句的“又开封”照应,一个刻画心理,细致入微;一个描写动作,生动典型,其作用是:

8.这首诗选取写、寄家书这一个平凡的生活事件,运用的手法,表达了一位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9-11题。

梅花落①

鲍照②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注]①梅花落:

乐府横吹曲。

②鲍照,南北朝时代最杰出的诗人。

出身寒庶,少有文学才情,性格耿介,不为世俗所容。

9.“问君何独然”中的“然”意为全诗中的作用是。

10.“念其”二句是对“梅花”气节的颂扬;“念尔”二句冷峻辛辣,是对“杂树”的。

一尊一卑,对比鲜明;一褒一贬,爱憎分明。

11.这首诗以庭中“杂树”比喻,而“梅花”则是的志士的象征,亦是傲骨铮铮的诗人的自况。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2—14题。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注]齐己,唐代诗人。

早年曾热衷于功名仕进,然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时有怀才不遇之慨。

12.首联的意思,诗人运用了(辞格)和的手法,以万木冻欲折(手法)梅花“孤根暖独回”的性格。

13.颈联中“一枝开”是本诗的点睛之笔。

据说原诗的第二联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读后说:

“‘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

”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

“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

试简要谈谈将“数枝”改为“一枝”好处。

答:

14.尾联语义,意有寄托,充满自信,其含义是

品味苏轼《海棠》一诗,回答15—16题。

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①崇光:

指海棠花光泽的高洁美丽。

15.一、二两句描绘出了一幅的意境。

“袅袅”一般用以形容烟气缭绕上升或声音绵延不绝。

句中是用以形容,化无形为有形,十分生动。

16“只恐夜深花睡去”是千古名句。

诗人运用手法,将“海棠”人格化,借一“恐”字,巧妙地表达了之情。

三、四两句想像丰富,感情真挚,慨叹良辰易逝,盛时难再,读来感人。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7—19题。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到凌云始道高。

[注]杜荀鹤:

唐代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埭)人。

出身寒微,科场屡屡失意,至四十六岁举进士。

唐亡,依朱温,为翰林学士,但只五天便死了。

17.一二两句写“小松”的生长环境与经历。

一个“刺”字用得颇具匠心,其妙处是。

18.三四句是议论抒情。

“时人不识”写“小松”的怨愤,而“直到凌云”则是写“小松”的。

19.这首小诗运用的手法是,寓意深长。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20—22题。

出塞

王褒

飞蓬似征客,千里自长驱。

塞禽唯有雁,关树但生榆。

背山灭故垒,系马识馀蒲①。

还因麾下骑,送来月支②图。

[注]①馀蒲:

遗留下的西域蒲类国的标记。

②月支:

西汉西北民族名。

20.“塞禽”两句中的“唯”“但”都是副词,是的意思;它们在句中起作用,更显出塞外天象的。

第五句中的“故垒”意为,用以显出背山古战场的视觉形象。

21.“飞蓬似征客,千里自长驱”二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征夫”与“飞蓬”易位,其作用是。

22。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勾勒出一幅荒凉凄苦的景象;景中含情。

为下文的写“征夫”的心境创设了环境,这是的写法。

品味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23——25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注]自可留。

[注]王孙:

古代贵族子弟的通称,此指作者一样的隐士。

一说位作者自谓。

“随意”二句为:

任凭它春天的花草枯萎凋零,而高人雅士仍自可留在山中。

诗中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句意。

23.“山居秋暝”中“暝”的意思是,它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一句里的“暝”意思相同。

24“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二句出于平仄对仗与押韵的考虑而改变了语序。

正常的语序应为:

25.诗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充满了诗情画意。

它们同是写景,但各有侧重。

颔联侧重写,作用是;颈联侧重写,作用是。

二者又互为补充,构成了一幅雨后秋山图,描绘出一种的意境。

阅读鉴赏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26—27题。

题菊花

黄巢①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③,报与桃花一处开。

26。

一二句写满园菊花迎风霜而开放,散发出幽冷细微的芳香,突出了菊花的品格。

“蝶难来”三字,表现出诗人的的感情。

27三四句写诗人,寓意深刻,想像富于激情,充满了的风格。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28—29题。

偶成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28.诗的第三句中“未觉”之“觉’’意为,池塘、春草是少年喜游之地、喜观之景,诗人的“池塘春草梦”,青少年时候的欢乐生活,既生动形象,又含蓄有味。

29.这首诗语言生动,意思显豁,旨在。

品味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30-32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①起。

千嶂里②,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③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①边声:

边地的悲凉之声,如马声、风声等。

角:

军中的号角。

②千嶂:

无数层层如屏障的山峰。

此二句写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

③燕然未勒:

谓没建立破敌大功。

《后汉书·窦宪传》记载:

窦宪追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

30.“衡阳雁去”即为的倒装。

句中“去”意。

31.“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意思是,这里运用窦宪的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