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83905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6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论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论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论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论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docx

《论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docx

论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论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遵循规律办事才能获得成功。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

“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

[案例1:

大学生学习英语]2004年,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对4000多名非英语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进行的一个调查显示,19%的学生“几乎全部”时间花在英语学习上,56%的学生“大部分”时间花在英语学习上。

英国文化委员会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雅思考生在写作和口语单项考试中近几年来的分数都是全球最低的。

麦肯锡2006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大陆)不到10%的大学生具备英语沟通能力。

雅思中国年会发布的全球雅思考试榜显示,2006年全球雅思均分6.06分,中国考生雅思均分为5.53分,全球排名倒数第二,低于日本和韩国,仅在阿联酋之前。

历年来的托福考试都是日本给亚洲各国垫底,雅思考试却是中国垫底。

雅思中国年会发布的考试榜还列出了中国雅思考生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平均分:

5.47、5.39、5.80、5.23。

从分数看,阅读还不错,但是写作、口语相当弱。

[点评]:

中国大学生学习英语花的时间多但是写作、口语相当弱的原因主要是只注意识记,没有注意运用,没有学习英语语言的环境,没有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

教学是以促进学习者能力和倾向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状态的师生双边活动。

规律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

也就是说规律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和普遍性。

只有同时具备这三种属性,才能确定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这种联系具有规律性的意义,是规律性的联系。

要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必须探讨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规律,从而在认识掌握的基础上运用规律,服务教学。

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规律有哪些呢?

这些规律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运用呢?

一、生长规律

生长规律:

儿童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普遍现象,称为生长发育的规律(简称生长规律)。

1,从儿童到成年人其生长发育不是等速的,而是时快时慢呈波浪式的上升,阶段性规律很强。

一般有两个突增时期,第一次突增时期在两岁以前,第二次突增时期在青春发育期,其年龄在10~11至14~15岁。

突增期过去以后渐渐缓慢下来,到20岁左右基本停止。

2,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人由小到大,身体的比例一直在变化。

在第一次突增期过程中,初生儿的头占身长的l/4,2岁时占l/5,6岁时占1/6,12岁时占l/7,到成人时仅占l/8。

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头先发育,以后是躯干,下肢,身体发育是按头尾发展规律顺序进行的。

第二次突增期的过程恰好与第一次相反,下肢先发育,其次是躯干,而头的发育不明显。

从出生算起,如以增长值数计,头增长一倍,上肢增长三倍,下肢增长四倍。

身体各部位发育结束的时期是:

足长约在16岁,下肢长约在20岁,手长约15岁,上肢长约在20岁,躯干长约在21岁。

 3,人出生后神经系统的发育处于领先地位。

5~6岁时发育速度最快,并迅速接近成人水平。

此时大脑的重量已达到成人脑重的90%。

6~20岁之间脑的重量仅增加10%,但是随着大脑细胞不断地进行复杂的分化,机能也随之提高。

中的总体发育是指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它们与形态指标的发育曲线基本一致,呈波浪式上升。

淋巴系统的发育在10岁左右已达高峰,12岁已达成人的200%,以后逐渐降低。

因此要特别注意10岁前儿童的疾病防治工作。

生殖系统发育最晚,在10岁以前几乎不发育,当身体发育进入第二突增期以后才迅速地发育。

[资料1]儿童少年神经系统的特点是兴奋过程占优势并容易扩散,随着年龄的增长,抑制过程逐渐发展,最后兴奋和抑制达到均衡。

4,生长发育的两次交叉规律是指在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男女儿童因发育时间不同而出现的身体形态指标的两次交叉现象。

 在青春期前(7~9岁),多数形态指标,男生都大于女生。

10岁以后,女生进入青春期,身体各部位迅速生长发育,许多形态指标超过男生。

到13岁时,男生身体各部位迅速生长发育,女生的增长速度减慢下来,致使男生各项形态指标又超过女生。

因此男女生大部分形态指标在青春期形成两次交叉。

 生长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1、在出生至满28天内为新生儿期。

这一时期小儿脱离母体开始独立生活,内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但其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不够成熟,易发生体温不升、体重下降、各种疾病如窒息、感染等,不仅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在发达国家约占婴儿死亡率三分之二,尤以第一周为高。

根据这些特点,新生儿期保健特别强调护理如保温、清洁卫生、消毒隔离等,应定期(至少2次)进行访视,坚持母乳喂养,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28天至满1周岁为婴儿期。

此期是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所需的热能和蛋白质比成人相对高,因此提倡母乳喂养和合理的营养指导十分重要。

6个月前的宝宝还没有行动的能力,活动范围还是以床为主,宝宝也是用触觉在初步了解这个世界。

另外,宝宝的视力发展在2个月大后开始有明显的进步,到了4个月后才能真正看清楚这个世界,不过由于还不会走,因此仍是以视线所及的范围以及能碰触到的范围为主。

这个时期,照顾者一定要常常抱宝宝、和宝宝说话,让宝宝感受到被爱,有助其触觉的发展。

此外,若常和宝宝说话,宝宝对人说话的声音也较敏感。

常常抱宝宝,让宝宝感受到温暖、被爱的基础下,宝宝的情绪会较稳定,比较安定的宝宝会较有信任感,能够放心去探索、学习,因此,丰富的触觉刺激可以说是人格发展的基础。

有鉴于此,建议为6个月内的宝宝进行婴儿按摩,只要宝宝躺着的时候,就可以揉一揉他的身体,或是用毛巾抱住他摇晃,让他感受“触觉”。

 3、1─3岁为幼儿期。

此期是小儿语言、思维、动作、神经精神发育较快的时期,要根据其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早期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4、3─6岁为学龄前期。

这时期体格生长较以前缓慢,达到稳步增长,而智力发育更趋完善,求知欲强,能做较复杂的动作,学会照顾自己,语言和思维进一步发展。

应根据这个时期具有高度可塑性的特点,从小培养优良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卫生、学习和劳动习惯,为入学做好准备。

此期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属儿童启蒙教育,对他们一生中的学习及获得知识的能力、劳动技能的水平都极为重要。

因此有条件的家庭都应该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去接受系统的启蒙教育,并使其由家庭或托儿生活转入集体、伙伴生活,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受教育时期。

5、三岁孩子喜欢独立地做些事情,并迫切希望在各种活动中赶上大孩子。

他们已能做到安静地听一会儿故事或儿歌。

在听过一些故事后,他们还喜欢学着讲一些简单的故事,并且喜欢模仿别人做鬼脸。

这一阶段,孩子的体格发展与一二岁时相比有所减缓,但随着跑跳活动的增多和开始学骑童车,他们的肌肉力量明显增强。

在智力方面,他们已能理解事物之间的简单因果关系。

在这一阶段,家长引导孩子做一些观察种子发芽、大蒜长苗之类的游戏对其智力开发很有好处。

四岁期间,孩子的动手能力明显增强,画画、搭积木、拼接组合玩具之类的游戏很适合他们。

这一阶段,只要父母稍加指点和形象暗示,孩子就能理解事物颜色、尺寸和形状方面的含义。

因此,父母应积极引导孩子看一些简单的图画书,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在群体活动方面,四岁的孩子已经懂得如何学习对方的优点,并能自我解决玩耍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小问题。

在整个四岁期间,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在群体活动中的交往能力和教育孩子怎样去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五岁的孩子已懂得初步计算,懂得简单的数与数之间的逻辑关系,记忆力明显提高,能记住一些意义简单的描述性词语和短句,能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并开始懂得用自己的经验判断事物的好坏美丑,同时特别喜欢模仿和学习故事或图画书上他认为了不起的人或有趣的事。

这一阶段,孩子在动作发展方面已由一般意义上的灵活变得比较敏捷,室外活动兴趣大增,能连续很长时间与同龄孩子一起玩耍,并初步懂得如何在集体游戏中与人合作、谈判和交涉。

肌肉发展很快,身体平衡能力显著增强。

所以,家长应注意加强孩子的营养,培养孩子的审美观念和是非标准,促进孩子心理和体格两方面的平衡发展。

六岁期间,孩子的群体活动兴趣持续上升,相互之间的类比意识明显增强,语言能力显著提高。

孩子们在一起,彼此之间已经懂得相互取笑和开玩笑。

绝大多数孩子都已逐步形成区别真、假、好、坏的意识,十分渴望知道生活中每一件事的好坏标准和最终界限,但即使是知道了好坏标准和事情发展被允许的界限,他们也想象不到自己一旦在这种事物中“违规”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在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成长速度明显快于体格发展速度,通过亲身体验和尝试获取知识的能力明显增强。

与此同时,他们心中往往还产生出一种想通过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去做那些“父母交代不宜去做的事情”的强烈愿望。

因此,父母应加强对孩子行为活动的观察、监督和适当约束,但切忌强制性地管教孩子,以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另外,大多数孩子还做不到长时间静坐,所以尽量不要安排他们连续长时间学习,如画画、看书、学琴等,以免孩子对这类活动感到厌烦而失去兴趣。

6、6─12岁为学龄期。

此期小儿体格仍稳步增长,大脑皮层功能更加发达,对一些事物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儿童进入学龄期的重大变化是把以游戏活动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变为以学习为主,从家庭或幼儿园进入学校这对儿童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因此要做好其衔接工作即要做好儿童适应学习生活的心理准备,否则将会发生对学校环境、学习生活环境适应不良等心理障碍。

这个时期发病率较前为低,但要注意预防近视眼和龋齿,矫治慢性病灶,端正坐、立、行姿势,安排有规律的生活、学习和锻练,保证充足的营养和休息,注意情绪和行为变化,避免思想过度紧张。

7、12─18岁为青春期。

这一期个体差异较大,可相差2━4岁。

此期特点为生长发育在性激素作用下明显加快,体重、身高增长幅度加大,第二性征逐渐明显,生殖器官迅速发育,趋向成熟,女孩子出现月经,男孩子出现遗精,故性教育最好在12岁前进行。

此时由于神经内分泌调节不够稳定,常引起心理、行为、精神方面的不稳定;另一方面由于接触社会增多,遇到不少新问题,外界影响越来越大。

在保健工作上,除了要保证供给足够营养以满足生长发育加速所需。

加强体格锻练和充分注意休息以外尚应根据其心理、精神上的特点加强教育和引导,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保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8、 儿童少年骨骼的化学成分与成中人不同,含有机物较多,无机物较少,成年人骨中有机物和无机物含量的比例为3:

7,儿童为1:

1。

因此儿童少年骨的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骨折而易发生畸形,练体操、武术等项目应选择儿童少年时开始。

9、儿童少年的神经调节机能尚未十分完善,神经活动过程的兴奋性较高,因而在体力活动和情绪紧张时常出现心跳显著增加和节律不齐的现象。

儿童少年的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的绝对值比成年人少,但其相对值(以每公斤体重计算)比成人大,年龄越小相对值越大。

这就保证了在发育过程中因身体代谢旺盛所需的氧供应。

这个特点说明了儿童少年的心脏能适应短时期紧张的体育活动。

 二、动机规律

动机规律: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人的动机强弱影响学习效率,但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可通过以下措施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明确活动目的,增强学习动机。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使之转化为学习动机。

3、利用各种诱因,激发学习动机。

[案例2:

求商与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法要算得又对又快,就要学会用口诀求商。

”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性。

“我们学过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

”用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实验中有不少老师非常重视这一点,往往在一节课内不断地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点评]:

明确学习的目的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动机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在学校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把社会和教育的要求变为自己的内在学习需要的过程;激发动机是通过教育教学手段,把学生已形成的潜在的活动需要充分调动起来,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动机的培养是动机的激发的前提,动机的激发又进一步强化了已有的动机。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可通过以下措施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明确活动目的,增强学习动机

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是由于对学习活动的意义和目的、活动内容的价值与性质不明确造成的。

因此,进行活动目的性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它可以使学生认识活动的社会意义,从而产生参与活动的需要,形成长远的间接性的远景动机,提高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作为教师,在教学活动前,应向学生清楚说明学习活动的具体目的、任务要求,只有当学生充分了解活动或学习的目的性及价值所在,就能把学习活动的目标视为自身需要,从而转化为活动的动机。

一般说来,学生学习目的越明确,目标越有吸引力,越能激起强烈的学习动机。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使之转化为学习动机

激起学生求知欲是形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条件。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失调”,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不过,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有适当的难度,还要有启发性;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一些直观的教学材料,如挂图、幻灯、电脑制作、实验演示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或直接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解决问题,以达到激发求知欲进而转化为学习动机的目的;当学生缺乏学习的真正动力时,教师可利用学习动机的迁移,因势利导把学生已有的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动机。

3、利用各种诱因,激发学习动机

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是启动学生内在的需要,使之转化为活动动机。

利用诱因是指通过外部的各种刺激物满足学生的需要,使个体真正产生动机,而导致行为。

研究表明,奖励、惩罚、竞赛、反馈等因素都起到了激发学生活动动机的诱因作用。

但在运用这些诱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时,一定要做到科学有效。

  A.及时反馈

  反馈就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有所了解,这样学生就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克服缺点,增加努力程度。

运用反馈要做到及时、全面,还要以正面反馈为主;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更应以表扬和鼓励为主,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B.科学地运用奖惩

  这里的奖惩主要指表扬与批评。

实验表明,表扬与批评运用得好,就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因此,对学生进行表扬与批评  时应注意:

多表扬,少批评,表扬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批评中要带有鼓励;要考虑学生受表扬与批评的历史情况;要考虑学生受表扬与批评的态度;要考虑师生间关系的融洽程度以及相互尊重对表扬与批评可能产生的效果;运用表扬与批评还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等。

总之,教师对学生的表扬与批评做到客观、实事求是,才能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起到积极作用。

有学者还提出了有效地运用奖惩的几个原则:

(1)淡化奖赏的外部控制作用;

(2)奖赏要与学生的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3)应该建立一套明确的奖励办法;(4)奖励的方式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5)奖励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6)惩罚应就事论事,避免翻“老账”;(7)切忌把惩罚作为教师报复泄愤的手段;(8)切忌体罚学生;(9)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

  C.合理地开展学习竞赛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研究表明,在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合理的竞赛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合理开展学习竞赛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竞赛的难易程度以及竞赛活动的频率,不能因竞赛增加学生的心理紧张度,以致产生心理压力;竞赛时要尽量按能力的高、中、低分组,使每个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竞赛还要与评比、奖励相结合,以便巩固竞赛的成果。

总之,只有当竞赛符合学生的自尊、获取成就和自我表现的心理需要,才能激励学生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有多种途径,概括起来可分为外部动机激发和内部动机激发两种。

外部动机激发着眼于创设各种外部条件(如上面提到的反馈、奖励与惩罚、竞赛等),内部动机着眼于用内部各种心理因素(如需要、求知欲、兴趣、自尊心和自信心等)激发学习动机。

 三、兴趣规律

兴趣规律:

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容易集中注意力,学习热情高,教学效果好。

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激发学生兴趣:

1、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

[案例3:

面积与周长的关系]在执教平面图形“面积与周长的关系”一课时,老师以学生熟悉的“西游记”作为故事背景,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巧妙地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

(1)多媒体课件演示。

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回来之后,唐僧准备奖给三个徒弟每人一块地。

他拿出一根绳子说:

“徒儿们,为师准备奖给你们每人一块地,以便你们今后自食其力,现在就用这根绳子各自围一块地吧。

”这时猪八戒急急忙忙地说:

“我要围成正方形的”,沙僧说:

“那我就围成长方形的吧”,孙悟空说:

“嘿嘿,我老孙可要围成圆形的了”。

(2)在这个情境下,教师追问:

“同学们,如果是你,你同意谁的想法?

同是一根绳子,面积与周长有关系吗?

如果有关系,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谁围得的面积最大呢?

(3)在这个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把学习主题引出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开始了积极的思考、学习。

[点评]:

激发学生的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兴趣。

3、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

4、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

5、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

[案例4:

奥林匹克竞赛]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每年选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举行,是为全球高中学生举办的世界最高水平的数学赛事。

自1986年以来,中国队已累计13次获得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团体总分第一名。

中国有6次6个学生同时获得金牌,而美国和俄罗斯都只有1次6个学生同时获得金牌。

2006年7月在第47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中国队6名参赛选手全部获得金牌,并以超过第二名40分的较大优势获得总分第一名。

共有90个国家和地区的498名选手参加了本届赛事,这一年,中国显然大出风头。

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每年10月都要举办一次全国高中生数学联赛,近年来,每年参加联赛的学生超过10万人。

次年1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从10万名联赛选手中挑选出120位左右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冬令营培训,从中再选出25人进入设在东北育才中学的培训基地。

在培训和竞赛后,再精选出6人组成最终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代表队。

很显然,这是一个大规模的精挑细选活动。

参赛的选手在经过层层选拔之后,还要集中培训并进行大量的模拟练习,最后由精通竞赛的教师专门辅导。

2001年国际数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期间,有一对法国兄弟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被称为“国际数学双子星”的洛朗·拉佛格和文森·拉佛格兄弟。

哥哥洛朗·拉佛格是菲尔茨奖得主,弟弟文森·拉佛格曾因在算子代数K理论研究中的重大贡献,获得2000年欧洲数学学会青年科学奖。

最让我们中国人关注的是,文森16岁时(1991)曾以中学生的身份参加过北京举行的第31届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并且获得金牌,而那次与文森同场竞技的中国队中也有5人获得了金牌。

10年之后,文森作为国际知名数学家旧地重游,可那些同样获得金牌的中国中学生,却无人出现在世界著名数学家的行列。

我们只能感叹,中国的教育制度尽管能够培养出世界一流的考生和一流的学科竞赛高手,却难以培养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点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比知识更重要,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永恒动力!

兴趣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1、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

  实践表明,学生的兴趣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挥它对认识活动的推动作用。

成功的经验是发展儿童兴趣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要调动一切手段,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开动脑筋,使他们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校课外活动和少先队活动,组织各种有趣的比赛、游戏、参观、义务劳动、游览等活动,把校内与校外活动结合起来,为学生开辟广阔的活动天地,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兴趣。

  2、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兴趣

有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对不同学科出现兴趣分化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客观原因主要取决于教师讲课的好与不好。

可见,教师教学的水平,是学生学科兴趣形成的最重要的条件。

由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苦练教学的基本功;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对学习形式变化感兴趣的特点,巧妙地围绕教学内容来变化学习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处理好教与学中的各种关系;不断创设问题情景,搞好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独立性与创造性,以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

小学生随年龄的增长,兴趣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如对不同学科的兴趣、对课外书的兴趣、对课外活动的兴趣、对时事政治的兴趣等。

教师应鼓励学生有多方面兴趣,因为通过广泛的兴趣,才能多方面地获取知识,给自己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但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广泛的兴趣基础上,引导和培养他们有一个中心兴趣,即要求对某一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钻研,并使其他各种兴趣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为它服务。

只有把广泛兴趣与深刻的中心兴趣相结合,兴趣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同时,教师要注意防止学生的广泛兴趣中可能存在的消极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兴趣。

一旦发现,教师要及时、正确地引导,向他们晓以利害,并以积极有效的兴趣代替无益的兴趣。

4、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

积极的评价是指当学生取得成功或有了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与表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表扬和鼓励,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评价,这种评价能为儿童提供反馈信息,使他们能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及价值,从而能进一步增强原有的兴趣。

但积极的评价也要恰当,表扬、鼓励既不要过头,也不可不足,而且要做到及时。

若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表扬与鼓励的方式,所达到的强化效果会更好。

5、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

兴趣是可以迁移的。

兴趣的迁移是指将已有的兴趣延伸到相关的事物上,使对该事物也发生兴趣。

但兴趣的迁移要满足以下的条件:

一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是什么;二是,教师应寻找到要使学生感兴趣的新事物或活动与学生原有兴趣的相同点;三是,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产生对新事物与活动的认识需要,并把这种需要转化成强烈的动机。

满足了这三个条件,就可以将学生对某一事物或活动的兴趣转化到对学习的兴趣上来。

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迁移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四、注意规律

注意区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而有意注意预先有一定的目的,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是注意的初级阶段,不仅人有,而且动物也有。

两者在活动中是相互转化,在活动中我们力求要将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注意规律包括无意注意的规律和有意注意的规律。

无意注意的规律:

凡是具有以下特点的事物都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1,.相对强烈的刺激。

2,.突然发生变化的刺激。

3,.不断变化的刺激。

4,在背景中特别突出的刺激。

5,.新异刺激物或奇异的气味。

6,感兴趣的事物。

有意注意的规律是:

1.智力活动的紧张性使有意注意高度集中;

2.实际操作和练习需要有意注意;

3.学习目的、任务明确能保持有意注意;

4.兴趣和爱好能激发有意注意;

5.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能保证有意注意的持续;

6.减少学习疲劳,使有意注意更集中。

注意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良好的“注意环境”和“注意条件”是学生进行学习和认识活动的基础,是教师顺利进行教学工作的前提。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