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试题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76267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8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变化》试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全球变化》试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全球变化》试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全球变化》试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全球变化》试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球变化》试题库.docx

《《全球变化》试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变化》试题库.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球变化》试题库.docx

《全球变化》试题库

《全球变化》试题库(1-6章)

一、名词解释

1、地球系统2、全球变化3、大洋传送带4、深层流5、碳酸盐补偿深度6、温室效应7、生物净初级生产力8、阳伞效应9、始新世末期事件10、新仙女木事件11、区域分异12、沃克环流13、热盐环流14、极性倒转与极性期15、气候模式16、均一性假设17、δ18O的含义18、新生代衰落19、绕极环流20、奥杜威文化21、更新世滥杀假说22、14C年代测定23、冰期—间冰期转换过程的不对称性24、磁化率25、孢粉26、地质年代表27、成铁时期28、全息假设29、Heinrich事件30、冰期31、间冰期32、生物泵33、14C34、末次冰期最盛期35、火山活动指数36、南方古猿37、能人38、直立人39、早期智人40、晚期智人41、北京猿人42、猛犸象43、第四纪44、古自然地理环境时期45、辐射演化46、布容正向极性期47、松山负向极性期48、植物硅酸体49、古土壤层50、古环境感应体51、环境代用资料52、全球变化敏感区53、小冰期54、人类生态系统55、地球轨道参数56、全球尺度57、全球观点58、IGBP59、更新世60、有孔虫

二、填空

1.全球问题的根源在于地球有限的生命支持系统与()之间的矛盾。

2.当前的全球变化研究以()和()地球观为指导,区别于以圈层为核心的旧的地球科学体系。

3.目前正在进行的全球变化研究是一个庞大的计划体系,主要有四个内容上密切联系又彼此相对独立的国际研究计划构成,它们是:

(),(),(),以及()。

4.板块与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有:

()、()和()三种形式。

5.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被抬升到()以上重新接受侵蚀堆积过程,从而完成岩石圈循环过程。

6.全球生态系统可分为()和()两大类型。

7.按照全球变化驱动力的来源,可以将驱动因素分文三种类型:

()、()和()。

8.()和海陆分布格局的变化会导致大洋环流形式的变化。

全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按其所达到的程度可以分为:

()、()、()和()四个层次.

9.()与()是最易受全球变化冲击的地区。

10.过去全球变化研究所依据的主要原理包括:

()和().

11.利用()是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

12.综合考虑各圈层演化与全球环境变化的特点,可将地球45亿年的自然环境演化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生命出现以前的()、以海洋生命繁盛为标志的()、(),但生物种群和海陆分布形式均与现代明显不同的古自然地理环境时期,和()。

13.从()到()的环境变化是新生代衰落的重大转折时期,许多现代环境特征都是在此时期形成的.

14.在末次冰期()是冰期最盛期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

15.人类学界一般承认人类进化系统是从()到()再到(),()到()的顺序.

16.全球变化表现为在不同的()和()之间物质交换和贮存比例关系的变化。

17.物理气候系统由大气、海洋、冰雪、陆地表面和生物圈所组成,()是物理气候系统的驱动力.

18.大气主要通过()将动量送给海洋,影响海洋环流,气候系统正是通过大气和海洋的运动实现()的传输与转化.

19.冰雪通过其()和()成为有效的热汇,它们在大气热量平衡中起着冷却面的作用。

20.海洋对大气运动和气候系统的重大影响,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影响地球大气系统的(),二是影响(),三是调谐(大气运动),四是降低气候系统的()。

21.所有被风侵蚀的物质最终北搬运到大洋沉积,完成()在地球表面的迁移转化过程。

22.除生命活动过程之外,()、()与()是控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三个关键环节。

23.地球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与交换是通过一系列过程来实现的,这些过程按其性质可以分为:

()、()和()。

24.根据所依据的信息来源与研究方法的不同,当前全球变化研究包括三种途径:

第一(),第二,(),第三,()。

25.物理气候系统由大气、海洋、()、陆地表面和()所组成,()是物理气候系统的驱动力.

26.气候系统中的能量变化主要与大气和海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有关,但能量循环过程很大程度上由气、液和固态水物质所支配,()来实现的.

27.地球的行星反射率(α),决定了到达地球的太阳能被直接反射回太空的份额的多少.云量、()、()、()、()、(),以及海陆分布格局等都对地球行星反射率产生影响。

28.地球的温度就是由“温室气体”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来维持的,如果没有这些温室气体存在,地球的表面温度将较现代低32℃,即从现在15℃下降为()。

29.维持温室气体的平衡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环节,自然状况下大气的温室气体是由生物过程和()来调节的,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自然平衡受到破坏.

30.大气和海洋以十分复杂的()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十分敏感的(),共同承担着地球上能量的传递作用,是热量从赤道向极地传输的重要方式。

31.除表层风生流之外,大洋中还存在由海水的密度分布决定的海洋环流,由于密度又取决于温度和盐度,所以也称为热盐环流。

极地区域因辐射冷却等因素而形成的()的海水强烈下沉,形成底层流或深层流.

32.水在不同的水体之间不停地相互迁移转换,构成水文循环过程,此过程受太阳能所驱动,一般在几年之内就可循环一次,但不同部分循环更新的速度有快有慢,通常大气中的水汽约()循环更新一次,而水在海洋中的停留时间超过()。

33.海洋是地球系统中最大的大气水汽的()和CO2的(),海洋通过改变水汽蒸腾和CO2吸收的强度调节大气中这两种最重要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使温室效应的强度得到有效控制。

34.土壤是空气和水分贮存的场所,它的性质不仅影响地表的水分和热量的状况,同时也影响与大气的交换过程,影响土壤对大气中()等气体的平衡的调节作用。

35.进入大气的尘埃物质对地球能量的收支平衡有重要影响,大气中尘埃的含量增加会()、()、(),但总体上使地球接收的能量减少。

36.在远离大陆的大洋中心地区,陆源物质含量很少,沉积过程以海洋中浮游微体生物骨骼的富集居主导地位,主要为碳酸盐和硅酸盐沉积,碳酸盐的沉积主要由化学作用()控制,硅酸盐沉积则主要受生物作用()控制,碳酸盐沉积于浅水区,深水区则主要为硅酸盐。

37.大气环流是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热量和水分通过大气环流进行传输,水分的传输影响到陆地上()、()和()。

38.水循环过程的意义不仅是水的气相、液相和固相之间的状态转换,更为重要是,就气候系统而言,以全球能量和水循环过程为主体的气候和()的过程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

39.经风化和侵蚀堆积作用而形成的陆地表面为在其上发生的()、()和()提供了多样化的空间,正是在经风化和侵蚀堆积作用下形成的陆地表面上,发育了土壤、生长植被、调节水的储存和运动、进行与大气的水热交换.

40.成土过程所产生的松散的颗粒物质的聚集使得在陆地表层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有机物质和营养元素富集的(),成为陆地生态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

41.()的物质是在空气中传输的,进入到大气中的尘埃物质在大气层中停留,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42.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调控着地球系统中的()循环过程。

43.从化学的角度看,土壤的成土过程是一个由生物调控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它与()过程发生在相同的时间和空间内,既彼此对立又相互依赖.

44.()、()和()这些地球的轨道参数都是随时间变化的,它们的变化均会导致地球接受太阳辐射的季节和地区分布的变化。

45.在长时间尺度上,地球系统自身变化引起全球变化的例证之一就是()过程之间的密切关系。

46.海洋与陆地的交界面,即(),是各种过程结合作用的地区,是受海面升降控制的地区,也是全球变化及变化对人类的影响表现最为强烈的敏感地区之一。

47.14C年代的表示方法为××××a或kaBP(BeforePresent),代表距今××××年(千年)以前的意思,通常以()年为起算点。

48.白垩纪末的生物大灭绝是本时期生物演化过程中一个极为重大的事件,灭绝并非在同一时期发生,但却是()结束的标志。

49.第四纪环境以周期性的冷暖环境交替转换为特征,冷暖波动的幅度达()以上.

50.作为一种风尘组分为主的堆积,我国境内的黄土堆积主要与冬季风环流的搬运密切相关。

因此,黄土被当作反映()变化的标志。

51.()、()以及考古与历史文献记载研究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全球变化研究领域。

52.导致全球变化的因素按其发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如太阳活动、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如太阳长期演化、板块运动等;(),如火山活动、小行星碰撞,其发生的时间是不确定的,但发生的频率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

53.降温是冰期气候的突出特征,但全球降温的时空分布存在很大的差异。

冰期降温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北半球大于南半球,(),冬季大于夏季,山地大于低地.

54.北半球冰盖的()是冰期最盛期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

55.西太平洋末次冰期时出露面积最大的浅水区有三大片:

包括黄、渤海在内的东海陆架,南海南部至爪哇海的巽他陆架,即(),印度尼西亚到澳大利亚之间的萨呼尔陆架,即()。

三、判断题

1.它是唯一有生物圈的星球;唯一有充裕氧气和液态水的星球;唯一经由板块构造过程不断更新地表结构,使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反复循环的星球。

()

2.地球系统最简便的划分是分为地圈和生物圈.()

3.地球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与交换是通过一系列过程来实现的.这些过程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物理过程、化学过程两种类型.()

4.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的生物过程,将太阳能和大气中的碳固定在植物体内;通过植物的呼吸作用或是植物的燃烧,固定的碳和能量又被释放到大气之中.()

5.空间尺度是指一个过程或一种现象发生的空间规模,按空间规模的大小可分为区域尺度、局地尺度和全球尺度等。

()

6.在全球变化中,全球的含义包括时间规模上的全球尺度和思想认识上的全球观点两个方面。

()

7.所谓全球尺度是指过程或事件本身的空间尺度大约相当于地球直径以上,或虽然过程或事件本身的空间尺度没有达到上述规模,但其影响却是全球性的。

()

8.全球变化的主要时间尺度可以用五个不同的时段,其中几千年至几十万年的中等时间尺度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

9.全球变化都是通过一定的过程来实现的,表现为地球系统中某些关键性过程的变异,并通过这些过程的变异引起一系列的反馈过程,最终导致全球环境偏离原有的平衡状态,即发生全球变化.()

10. 全球变化可分为可逆性变化和不可逆性变化。

严格地讲,环境的变化是可逆的.()

11.全球环境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在空间上的表现就是区域分异格局的调整。

()

12.从全球变化的观点来看,资源是动态变化的,是有限的,其可更新性是相对的,对资源的过度开采、掠夺性开采和高消耗浪费,必然引起环境的恶化,产生灾害性的后果。

()

13.时间尺度上,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由长时间尺度转向短时间尺度,特别关注102~103年尺度上的全球变化,在此时间尺度上人类活动的影响最为显著,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也最为重大。

()

14.物理气候系统由大气、海洋、冰雪、陆地表面和生物圈所组成,太阳能是物理气候系统的驱动力。

()

15.海洋贮藏了地球所接收的太阳能并将其转化为驱动物理气候系统的动力。

()

16.在全球尺度上,主要有两种相互关联的大气环流形式,一是由于赤道—极地之间的能量梯度作用和地球自转的影响所产生的大气平均经圈环流;二是赤道地区大洋东、西两侧海水冷暖差异形成的大气纬圈环流,即沃克环流。

()

17.大气和海洋以十分复杂的线性方式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十分敏感的耦合系统,共同承担着地球上能量的传递作用,是热量从赤道向极地传输的重要方式。

()

18.云辐射反馈是水文循环与气候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种反馈。

()

19.冰雪圈过程是水循环过程的一个中间环节,它能够有效地调节地球表面的能量收支和温度平衡。

冰雪通过其高反射率和融解成为有效的热汇,它们在大气热量平衡中起着冷却面的作用。

()

20.海洋所吸收的能量绝大部分(85%左右)贮存在海洋的表层(混合层)中,这些热量被以潜热、长波辐射和感热交换的形式传输给大气,驱动大气的运动,并控制着大气的温度。

()

21.固体地球系统的主体是形成地球固体表面的岩石圈和土壤圈,同时也包括与其上表面相联系的地球的各外圈以及与其下表面相接触的上地幔。

()

22.在陆地上,平移运动使大陆分裂,形成裂谷,如红海、东非裂谷等,它们最终会发展成为新的海洋。

()

23.广布于陆地表面的土壤层是成土作用和风化作用彼此平衡所形成的产物。

以元素富集、松散的颗粒物质聚集作用为主导的成土过程是与风化、侵蚀作用相对立的过程,它延长了风化物质在陆地表面滞留的时间,增强了地表抗侵蚀的强度.()

24.风成作用是地球表面最为广泛的侵蚀搬运形式,绝大多数的风化物质是通过风搬运到海洋沉积的。

()

25.在平流层中的尘埃可停留数日至数星期,搬运距离可达数百至上万公里.进入对流层中的尘埃物质停留的时间可达数年,搬运的距离也更远.()

26.在间冰期,随着海面上升,大陆架上的峡谷重新被淹没;侵蚀基准面抬升使得河流搬运动力减弱,河口地区逐渐被沉积物所填充。

()

27.陆源沉积物沉积在陆架上相对沉降的地区,并因而进一步加大了沉降幅度,其中以太平洋的周边地区发育最好,因此也称为太平洋型。

()

28.碳酸盐和硅酸盐的化学沉积虽都有生物作用,但碳酸盐的沉积主要由化学作用(海洋溶解作用)控制,硅酸盐沉积则主要受生物作用(浮游生物生产率)控制,碳酸盐沉积于深水区,浅水区则主要为硅酸盐。

()

29.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被抬升到侵蚀基准面以上重新接受侵蚀堆积过程,从而完成岩石圈循环过程。

()

30.生物之间通过由处在低营养级上的生物逐级向更高营养级上的生物提供食物的方式,实现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转移,其中,大量的能量在传递的过程中被生物消耗了,往往只有十分之一的能量能够传到下一营养级,所以,营养级越高的物种数量越少,从而形成一个生态金字塔.()

31.全球生态系统(或称生态圈)就是地球表面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生态系统的总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

32.植被的存在使地表的粗糙度减小,对大气运动及大气与地面之间的交换均有显著影响。

()

33.生态系统的运转、生物之间及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通过一系列的物理过程来实现的。

()

34.大洋单位面积的净初级生产力与苔原和荒漠相近,但由于面积广大,因而在全球净初级生产力中所占份额居第一位.()

35.热带雨林在全球净初级生产力中所占的份额远低于海洋.()

36.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动植物种类地理分布范围以及生态系统物种组成的变化,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某些物种的绝灭。

()

37.植被类型的改变意味着土地覆盖性质的变化,地表反射率、地表粗糙度、水分和热量交换方式等都随之变化.()

38.生物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外在平衡控制因素。

()

39.除生命活动过程之外,大气化学过程、土壤地球化学过程和海洋生命过程是控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三个关键环节。

()

40.自然状态下,大气化学成分在极大程度上是由生物圈对气体的吸收和排放过程调控的.()

41.流层大气化学过程的重要性突出表现在臭氧和气溶胶方面,主要包括臭氧的平衡机制、减少的原因和减少的影响,平流层气溶胶的数量、物理化学和生命史,火山喷发对气溶胶的影响,平流层与对流层的相互作用,以及平流层的变化对气候过程的影响等。

()

42.氮是组成生命组织的基本物质,氮在海洋和陆地生命系统与大气、水圈和地圈之间的运动与转换是地球上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之一,也是连接地球各个圈层的一个主要环节。

()

43.在碳循环中,大气中的O2与陆地植被和海洋之间交换的通量最大。

()

44.导致全球变化的因素按其发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周期变化的因素、可逆性变化的因素、随机发生的因素。

()

45.一般用黑子活动代表太阳活动,黑子越多,太阳活动越强,其它太阳活动都和黑子活动呈同步变化,太阳常数的短期变化也与黑子的变化一致。

()

46.地球内力对全球变化的驱动主要通过受地球内部过程驱动的板块运动而起作用,板块运动所造成的海陆分布形式的变化、海底地形与陆地地形的变化、火山活动等,均能引发进一步的过程,导致全球变化.()

47.洋盆大小与海陆分布格局的变化会导致大洋环流形式的变化。

()

48.洋盆与海陆分布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通常发生在106~107年尺度上,而在106~107年尺度上对全球变化影响最大的板块运动事件是以垂直运动为主的巨地形的变化。

()

49.第四纪板块运动的主要表现之一是高原山地的强烈隆起和沉积盆地的拗陷。

()

50.火山尘幕中的固体粒子可以改变平流层的化学成分并造成化学过程异常,对大气中的CO2、O3等的平衡产生影响;而受火山活动影响最大的,可能是平流层中气溶胶及其光学性质的变化所造成的太阳辐射收支的变化.()

51.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是人类活动的最直观的表现,这一变化过程在工业革命后明显加快,目前已有近一半的地球表面被人类所扰动.()

52.人造自然景观指自然系统为农田、牧场等人化自然系统所替代的地区。

()

53.水循环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通过径流、蒸发和蒸腾的过程将地表的水同它所溶解的盐分分离开,并由此将水分输送到大气,水汽在大气中凝结再降落到地面,这一循环过程使自然界中的淡水得到更新。

()

54.酸雨彻底改变了水循环的性质和功能,使得陆地上淡水的补充过程中断,陆地上河湖、土壤受到酸雨的污染而发生性质的改变,陆上的许多生命活动会因此受到伤害。

()

55.人类生态系统替代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物种多样性减少的过程.()

56.在几十年至几百年的时间尺度上的全球变化概念模式中,地球系统的过程主要决定于三个主要的相互作用的系统:

物理气候系统、岩石圈循环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系统(包括生物过程).()

57.全球变化通过两个途径对人类构成影响:

一是直接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二是人类的供需平衡。

()

58.自然环境承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能力也随全球变化而改变。

人类活动导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等过程在气候变干的背景下更易于发生。

()

59.气候边界地带与生态脆弱带是最易受全球变化冲击的地区,这些地区土地的可利用性及其生产能力的大小常随全球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

60.协同性是指在方法论含义上的均变论,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最基本原理.()

61.简单化是一切科学共同遵循的原则,是科学的灵魂。

()

62.根据来源与属性的不同,过去全球变化信息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观测记录;第二,考古和历史文献记载;第三,古环境感应体。

()

63.大洋沉积的主要类型可分为滨海区海岸沉积、浅海大陆架沉积、板块复合带的海沟或前陆盆地沉积,以及深海沉积。

()

64.我国的黄土和古土壤序列是已知陆地上连续性最好,且能够很好地与深海沉积序列对比的沉积物,利用黄土与古土壤序列重建过去的全球变化是我国在世界上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之一.()

65.第四纪黄土沉积以黄土层和古土壤层交互沉积为特征.当风尘堆积作用小于成土作用时形成黄土层,反之,形成古土壤层.()

66.黄土—古土壤的磁化率主要由沉积作用所贡献,黄土层中磁化率低是由于当时粉尘堆积慢,古土壤中磁化率高则由粉尘堆积快引起.()

67.作为时间的载体需要具备两个基本特性,一是连续的,不缺失也不停顿;二是不可逆的,即一个可变状态对应一个时间。

()

68.放射性同位素随时间的衰变遵从于指数规律。

放射性同位素这种随时间有规律衰变的原理,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时间尺度的年代测定。

()

69. 14C测年的基本假设之一是自古以来大气中14C的含量是不变的,这一假设是严格成立的。

()

70.在地球历史上,地球磁场的南极和北极曾颠倒过多次,称极性倒转.其中,104~105年长度的极性变化称为极性期,与现代磁场方向相同的时期称正向极性期,反之称反向极性期。

()

71.地质年代表是一种用来区分地球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非固定间距的时间标尺。

其基本单元为“世”。

()

72.环境过程、产物与环境状态之间协同关系的均一性是进行环境标定的基本前提。

()

73.一个综合的全球观测系统能够加强人们了解和预测地球系统许多方面的能力,这些方面包括:

水文过程和动力过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气候过程;地球物理过程。

()

74.全球变化动态监测可分为以各种遥感手段为基础的空基观测和基于地面监测的海基和陆基观测两种类型.()

75.迄今为止(1992),在地球上已发现的最早的矿物是在澳大利亚西部发现的锆石。

()

76.通过大气中水的光解作用释放O2是大气中氧气的一个主要来源,大气中氧气的另一个来源是由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的。

()

77.蒸发相硫酸盐沉积及以Fe2O3形式存在的红层沉积在24亿年前出现,红层沉积通常形成于冲洪积环境之下,其红色层是海洋氧化的结果。

()

78.真核细胞的起源与演化依赖于大气含氧量的变化,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始见于距今25亿~20亿年前的地质记录中。

()

79.明确地记录生命细胞存在的直接证据是叠层石,它是一种由富有机物碳酸盐与纯碳酸盐互层构成的薄层状碳酸盐。

()

80.生物的进化往往以大爆发的方式出现,几乎每个门类都是通过大爆发的方式进入繁盛期的。

()

81.地球上生命的发展演化遵从“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当某种生物对环境的变化不能适应时,就可能衰落乃至绝灭,为更能适应环境的新物种所替代。

()

82.主要板块的碰撞和大陆的升起,联合古陆的形成,使得陆地面积扩大,导致了普遍的海退和海域缩小。

()

83.新生代之初,大体上保持中生代时期的暖热大洋环流形式,大洋环流较弱,无寒冷的底层水,表层流以经向为主.()

84.从渐新世末到中新世的环境变化是新生代衰落的重大转折时期,许多现代环境特征都是在此时期形成的。

()

85.板块运动造成的海底扩张和海底地貌形态变化、大陆破碎与分离,改变了海陆的分布关系,影响了大洋环流形式,并形成了彼此隔离的生态环境。

()

86.上新世时期,大洋的形状和海陆分布已与现代十分相似。

()

87.德雷克海峡的张开,加强了绕极环流,导致进一步变冷,冰川在南极大陆上逐步发育起来.()

88.冰期与间冰期之间的转换是不对称的,从冰期向间冰期的过程是缓慢的、阶段性的,缓慢的变冷过程.()

89.冰期与间冰期转换过程的不对称性可能是降温期与升温期起主导作用的反馈机制有所不同而造成的,降温期的负反馈过程更为显著。

()

90.当从冰期向间冰期的过程开始后,大量的水分从冰盖中返还到大洋中,导致海面上升。

()

91.在冰期冷干的环境下,陆地上干旱草原环境的扩张,强烈的黄土堆积,均可使陆地上土壤和沉积物固定碳酸盐的能力增大,导致大气中CO2的减少.()

92.寒冷的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是第四纪全球环境的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