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生姜《中国药典》.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75573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生姜《中国药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整理生姜《中国药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整理生姜《中国药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整理生姜《中国药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整理生姜《中国药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生姜《中国药典》.docx

《整理生姜《中国药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生姜《中国药典》.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生姜《中国药典》.docx

整理生姜《中国药典》

生姜《中国药典》:

生姜

【拼音名】ShēnɡJiānɡ

【英文名】RHIZOMAZINGIBERISRECENS

【别名】姜

【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officinaleRosc.的新鲜根茎。

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块状,略扁,具指状分枝,长4~18cm,厚1~3cm。

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有环节,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

质脆,易折断,断面浅黄色,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散在。

气香特异,味辛辣。

【炮制】生姜:

除去杂质,洗净,用时切厚片。

【性味】辛,微温。

【归经】归肺、脾、胃经。

【功能主治】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

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

【用法用量】3~9g。

【贮藏】置阴凉潮湿处,或埋入湿沙内,防冻。

【备注】

(1)生姜用于解表,主要为发散风寒,多用治感冒轻症,煎汤,加红糖乘热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预防感冒药物。

生姜发汗作用较弱,常配合麻黄、桂枝等同用,作为发汗解表辅助的药品,能增强发汗力量。

生姜为止呕要药,可单独应用,治疗胃寒呕吐。

也可治胃热呕吐,配合半夏、竹茹、黄连等同用。

生姜能解鱼蟹毒,单用或配紫苏同用。

此外,生姜又能解生半夏、生南星之毒,煎汤饮服,可用于中半夏、南星毒引起的喉哑舌肿麻木等症。

因此在炮制半夏、南星的时候,常用生姜同制,以减除它们的毒性。

(2)生姜汁:

将生姜洗净后打烂,绞取其汁入药。

性味辛微温。

有化痰、止呕的功效,主要用于恶心呕吐及咳嗽痰多等症。

一般用量为三滴至十滴,冲服。

(3)生姜皮:

即生姜的外皮。

性味辛凉。

有利尿消肿之功效,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可配合冬瓜皮、桑白皮等同用。

一般用量为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4)煨姜:

将原只鲜生姜洗净,用草纸包裹,放在清水中浸湿,直接放在火中煨,待草纸焦黑,姜熟为度;或直接放火中烤熟。

性味辛温,具有和中止呕的功用。

适用于脾胃不和、恶心呕吐等症。

一般用量为二、三片,煎服。

【摘录】《中国药典》

页首

《*辞典》:

生姜

【出处】《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ShēnɡJiānɡ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的鲜根茎。

夏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泥土。

【原形态】

姜(《吕氏春秋》)

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

根茎肉质,扁圆横走,分枝,具芳香和辛辣气味。

叶互生,2列,无柄,有长鞘,抱茎;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5~20厘米,宽约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狭,光滑无毛;叶舌长1~3毫米,膜质。

花茎自根茎抽出,长约20厘米;穗状花序椭圆形,稠密,长约5厘米,宽约2.5厘米;苞片卵圆形,长约2.5厘米,先端具硬尖,绿白色,背面边缘黄色;花萼管状,长约1厘米,具3短齿;花冠绿黄色,管长约2厘米,裂片3,披针形,略等长,唇瓣长圆状倒卵形,较花冠裂片短,稍为紫色,有黄白色斑点;雄蕊微紫色,与唇瓣等长;子房无毛,3室,花柱单生,为花药所抱持。

蒴果3瓣裂,种子黑色。

花期7~8月(栽培的很少开花)。

果期12月至翌年1月。

本植物干燥的根茎(干姜)、根茎的栓皮(姜皮)、叶(姜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四川、广东、山东、陕西等地。

【性状】鲜根茎为扁平不规则的块状,并有枝状分枝,各柱顶端有茎痕或芽,表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有光泽,具浅棕色环节。

质脆,折断后有汁液渗出;断面浅黄色,有一明显环纹,中间稍现筋脉。

气芳香而特殊,味辛辣。

以块大、丰满、质嫩者为佳。

【炮制】生姜:

拣去杂质,洗净泥土,用时切片。

鲜姜粉:

取鲜生姜,洗净,捣烂,压榨取汁,静置,分取沉淀的粉质,晒干,或低温干燥。

煨姜:

取净生姜,用纸六,七层包裹,水中浸透,置火灰中煨至纸色焦黄,去纸用。

【性味】

辛,温。

①《别录》:

"味辛,微温。

"

②《千金·食治》:

"无毒。

"

③《医学启源》:

"性温,味甘辛。

"

④《医林纂要》:

"煨姜,辛苦,大热。

"

⑤《本草再新》:

"煨姜,味辛,性温平,无毒。

"

【归经】

入肺、胃、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

"入肺、心、脾、胃四经。

"

②《本草汇言》:

"入脾、肺、肠、胃诸经。

"

③《本草经解》:

"入胆、肝、肺经。

"

【功能主治】

发表,散寒,止呕,开痰。

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

①《本经》:

"去臭气,通神明。

"

②《别录》:

"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

"

③陶弘景:

"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湿寒热。

"

④《药性论》:

"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

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服之。

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

"

⑤《千金·食治》:

"通汗,去膈上臭气。

"

⑥《食疗本草》:

"除壮热,治转筋、心满。

""止逆,散烦闷,开胃气。

"

⑦《本草拾遗》:

"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

"

⑧《珍珠囊》:

"益脾胃,散风寒。

"

⑨《医学启源》:

"温中去湿。

制厚朴、半夏毒。

"

⑩《日用本草》:

"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

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解臭秽。

"解菌蕈诸物毒。

"

⑾《纲目》:

"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

"

⑿《本草从新》:

"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疗狐臭,搽冻耳。

煨姜,和中止呕。

"

⒀《会约医镜》:

"煨姜,治胃寒,泄泻,吞酸。

"

⒁《现代实用中药》:

"治肠疝痛有效。

"

【用法用量】内服:

煎汤,1~3钱;或捣汁。

外用:

捣敷,擦患处或炒热熨。

【注意】

阴虚内热者忌服。

①《纲目》:

"食姜久,积热患目。

凡病痔人多食兼酒,立发甚速。

痈疮人多食则生恶肉。

"

②《本草经疏》:

"久服损阴伤目,阴虚内热,阴虚咳嗽吐血,表虚有热汗出,自汗盗汗,脏毒下血,因热呕恶,火热腹痛,法韭忌之。

"

③《随息居饮食谱》:

"内热阴虚,目赤喉患,血证疮痛,呕泻有火,暑热时症,热哮大喘,胎产痧胀及时病后、痧痘后均忌之。

"

【附方】

①治感冒风寒:

生姜五片,紫苏叶一两。

水煎服。

(《本草汇言》)

②治呕吐,百药不差:

生姜一两,切如绿豆大,以醋浆七合,于银器煎取四合,空腹和滓旋呷之。

(《食医心镜》)

③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中愤愤然无奈者:

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

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金匮要赂》生姜半夏汤)

④治冷痰嗽:

生姜二两,饧糖一两。

水三碗,煎至半碗,温和徐徐饮。

(《本草汇言》)

⑤治三十年咳嗽:

白蜜一斤,生姜二斤(取汁)。

上二味,先秤铜铫知斤两讫,内蜜复秤知数,次内姜汁以微火煎,令姜汁尽,惟有蜜斤两在,止。

旦服如枣犬,含一丸,日三服。

禁一切杂食。

(《千金方》)

⑥治劳嗽:

蜂蜜、姜汁各四两,白萝卜汁、梨汁、人乳各一碗。

共熬成膏,早晚滚汤服数匙。

(《经验广集》五汁膏)

⑦治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梗,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

生姜(切)四两,甘草(炙)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洗)半升,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生姜泻心汤)

⑧治心胸胁下有邪气结实,硬痛胀满者:

生姜一斤,捣渣,留汁,慢炒待润;以绢包,于患处款款熨之,冷,再以汁炒,再熨良久,豁然宽快也。

(《伤寒六书》)

⑨治霍乱心腹胀痛,烦满短气,未得吐下:

生姜一斤。

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作三服。

(《肘后方》)

⑩风湿痹痛:

生姜汁和黄明胶熬贴。

(《本草从新》)

⑾治中气昏厥,亦有痰闭者:

生姜五钱,半夏、陈皮、木香各一钱五分,甘草八分。

水煎,临服时加童便一盏。

(《本草汇言》)

⑿治时行寒疟:

生姜四两,白术二两,草果仁一两。

水五大碗,煎至二碗,未发时早饮。

(《本草汇言》)

⒀治胃气虚,风热,不能食:

姜汁半鸡子壳,生地黄汁少许,蜜一匙头。

和水三合,顿服。

(《食疗本草》)

⒁治腹满不能服药:

煨生姜,绵裹纳下部中,冷即易之。

(《梅师集验方》)

⒂治手脱皮:

鲜姜一两。

切片,用酒二两单,浸二十四小时后,涂搽局部,一日二次。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⒃治秃头:

生姜捣烂,加温,敷头上,约二、三次。

(《贵州中医验方》)

⒄治诸疮痔漏,久不结痂:

生姜连皮切大片,涂白矾末,炙焦研细,贴之勿动。

(《普济方》)

⒅治发背初起:

生姜一块,炭火炙一层刮一层,为末,以猪胆汁调涂。

(《海上方》)

⒆治赤白癜风:

生姜频擦之良。

(《易简方》)

⒇治猘犬咬人,重发:

捣姜根汁饮之。

(《补缺肘后方》)

(21)治蝮蛇毒:

末姜薄之,干复易。

(《千金方》)

(22)治跌扑伤损:

姜汁和酒调生面贴之。

(《易简方》)

(23)牙齿疼痛,日夜呻吟:

老生姜切片,安瓦上,用炭火,却将白矾掺姜上,候焦为末,擦疼处。

(《海上方》赴筵散,又名晋矾散)

(24)治百虫入耳:

姜汁少许滴之。

(《易简方》)

【临床应用】

①治风湿痛、腰腿痛

用鲜生姜制成5~10%注射液,行痛点或反应结节注射,亦可配合远端或近端穴位注射,如关节部位则在关节囊周围注射。

每点注入0.5~2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3~5次为一疗程,一般可连续注射20~30次。

注射后局部常有胀、麻及灼热感,甚至疼痛加剧,约1~2天便减轻或消失。

据观察,反应愈重效果愈佳。

用于风湿痛、慢性腰背痛113例,显效36例,好转56例,有效率83%;尤以对风湿痛疗效更佳,有效率达92.5%;治疗风湿性关节炎38例,治愈14例,显效15例,有效6例。

有效病例用药后疼痛减轻或消失,关节肿胀消退或好转,功能恢复或改善。

还曾试用于小儿麻痹症,亦有一定效果。

此外,用生姜、麻油制成生姜曲注射剂行穴位注射,对风湿痛或腰腿痛也有疗效。

②治胃、十二指肠溃疡

据数十例的观察,对改善症状有较好效果:

服药后能使疼痛减轻或消失,随之反酸、饥饿感也见好转,便秘及黑粪转为正常,食欲增加。

但多不能根治,常易复发;对一部分患者能遗留下较长的胃部堵塞感。

用法:

鲜生姜60克,洗净切碎,加水300毫升,煎30分钟。

每日3次,2日服完。

③治疗疟疾

鲜生姜洗净拭干,切碎捣烂,摊于纱布块上,再包叠成小方块,敷贴于穴位上,用胶布固定或绷带包扎。

选用穴位计分3组:

第1组为双侧膝眼,生姜用2两分敷两穴;第2组为大椎加间使(双侧),生姜用1两分敷3穴;第3组选大椎1穴,生姜用5钱。

一般于发作前4~6小时敷贴,经8~12小时即可取下,敷药两次即可。

观察40例,除第1、第3两组各有2例无效外,其余均控制发作,血检疟原虫阴性。

④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用鲜生姜1.5两,红糖1两,共捣为糊状,每日3次分服,7天为一疗程。

据50例观察,治愈率为70%,好转率为30%。

用药后腹痛、里急后重平均消失时间分别为5.16天和5.14天,大便外观及次数恢复正常分别为4.8天和5.2天,大便镜检及培养平均转阴日数分别为4.58天和3.6天。

治疗中未见明显副作用。

⑤治疗蛔虫性肠梗阻

取鲜生姜2两,捣烂取汁,加蜜糖至60毫升;1~4岁30~40毫升,5~6岁50毫升,7~13岁50~60毫升,分2~3次口服。

或用生姜1两捣汁,加入蜂蜜60毫升为1剂;1~2岁服1/4剂,2~4岁服1/3,剂,4~7岁服1/2剂,7~14岁服2/3剂,14岁以上服1剂。

服药后患儿一般即不感腹痛,呕吐停止,包块通常于服药后1~3天消失。

包块消失后即可服驱蛔药物。

如服姜蜜后腹痛仍不止,可用冬眠灵、阿托品等解痉止痛;腹胀明显者应行胃肠减压,姜蜜合剂可从胃管注入,注入后夹住胃管2~3小时;呕吐重者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的紊乱;如有腹胀发热,须加用抗菌素,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肠鸣音消失需及时考虑手术治疗;给药12~24小时后仍未见效者,可用10%盐水行低位灌肠,或内服中药。

曾按上述方法分别观察52例和109例,结果除有5例系回盲部蛔虫团阻塞、阑尾蛔虫症及并发穿孔改为手术治疗外,全部治愈。

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3.2天和2.4天。

⑥治疗急性睾丸炎

取肥大的老生姜,用水洗净,横切成约0.2厘米厚的均匀薄片,每次用6~10片外敷于患侧阴囊,并盖上纱布,兜起阴囊,每日或隔日更换1次,直到痊愈为止。

据观察,敷药后患者都感阴囊表皮灼热刺疼、发麻发辣,少数发生红肿,个别发生红疹。

共治24例,敷药第2天15例自觉坠胀疼痛及触痛减轻,睾丸肿胀显著消退;第3天有12例痊愈,自觉症消失,睾丸消肿,触疼消失;4天后4例痊愈;5例在敷药后5天痊愈。

治愈天数平均为3.9天。

对照组4例(兜起阴囊热敷,服磺胺类药及注射青霉素),平均治愈天数为8.5天。

本法对阴囊局部皮肤有创口或因睾丸炎化脓穿溃者不能应用。

⑦用于中毒急救

对于半夏、乌头、闹羊花、木薯、百部等中毒,均可用生姜急救。

曾有报道,4例南星中毒患者,用生姜后均获痊愈。

用法:

轻者急用生姜汁含漱,并口服5毫升,以后每隔4小时续服5毫升;中毒严重神志昏迷者,立即鼻饲25%干姜汤60毫升,以后每3小时灌入鲜姜汁5毫升。

此外,试用生姜揩擦治疗白癜风,生姜浸酒涂擦鹅掌风及甲癣均有一定效果。

【摘录】《*辞典》

页首

《中华本草》:

生姜

【出处】

出自1.《本草经集注》。

2.《本草图经》:

生姜,生犍为山谷及荆州、扬州。

今处处有之,以汉、温、池州者为良。

苗高二、三尺,叶似箭竹而长,两两相对,苗青,根黄,无花实。

秋采根,于长流水洗过,日晒为干姜。

3.《本草衍义》:

生姜,治暴逆气,嚼三、两皂子大,下咽定,屡服屡定。

初得寒热痰嗽,烧一块含啮之,终日间嗽自愈。

暴赤眼无疮者,以古铜钱刮净姜上,取汁于钱唇点目,热泪出,今日点,来日愈。

但小

【拼音名】ShēnɡJiānɡ

【英文名】FreshGinger,CommonGinger,Gingerrace,Gingerjuice

【别名】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鲜生姜、蜜炙姜、生姜汁、姜

【来源】

药材基源:

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ZingiberofficinaleRosc.

采收和储藏:

10-12月茎叶枯黄时采收。

挖起根茎,去掉茎叶、须根。

【原形态】姜,多年生草本,高50-80cm。

根茎肥厚,断面黄白色,有浓厚的辛辣气味。

叶互生,排成2列,无柄,几抱茎;叶舌长2-4mm;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30cm,宽1.5-2.2cm,先端渐尖,基部狭,叶革鞘状抱茎,无毛。

花葶自根茎中抽出,长15-25cm;穗状花序椭圆形,长4-5cm;苞片卵形,长约2.5cm,淡绿色,边缘淡黄色,先端有小尖头;花萼管长约1cm,具3短尖齿;花冠黄绿色,管长2-2.5cm,裂片3,披针形,长不及2cm,唇瓣的中间裂片长圆状倒卵开,较花冠裂片短,有紫色条纹和淡黄色斑点,两侧裂片卵形,黄绿色,具紫色边缘;雄蕊1,暗紫色,花药长约9m,药隔附属体包裹住花柱;子房3室,无毛,花柱1,柱头近球形。

蒴果。

种子多数,黑色。

花期8月。

【生境分布】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各少广为栽培。

【栽培】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不耐寒,怕潮湿,怕强光直射。

忌连作。

宜选择坡地和稍阴的地块栽培。

以上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上至重壤上为宜。

栽培技术用根茎(种姜)繁殖,穴栽或条栽。

秋季采挖生姜时,选择肥厚、色浅黄。

有光泽、无病虫伤疤的根茎作种姜,下窖贮藏或在室内与细沙分层堆放贮藏备用。

南方于1-4月,北方于5月,取出种差保温催芽,然后把种姜切成小块,每块保留1-2个壮芽。

穴栽按行株距40cm×30cm开穴,深13-17cm,先浇粪水于穴中,待渗透土后,每穴平放种姜1块,最后覆盖细堆肥与土。

条栽按行距40cm开沟,施入基肥后,按株距27cm下种,上覆土与地面平。

四川产区很注意播种的深浅度,播种深(挖穴30cm左右),并不断培土而成某姜,为生姜来源;播种浅(挖穴5-10cm)而成药姜,为干姜来源。

田间管理出苗后发现缺株,及时补栽。

全年中耕除草3-4次,追肥4次,肥料以有机肥和复合肥为主。

生长期间对水分要求比较严格,不能缺水,出现厂导要及时浇水保湿,收获前10d停止浇水。

病虫害防治病害有腐败病,俗称姜温,高温多雨季节易发病。

用波尔多液浸种10min,发病时拔除病株,用石灰撒病穴消毒。

虫害有亚洲玉米螟,8-9月为害姜的茎秆。

用90%敌百虫1000液灌心叶。

姜弄蝶,以幼虫为害叶片。

用80%敌敌畏1500倍液喷杀。

【性状】

性状鉴别,根茎呈不规则块状,略扁,具指状分枝,长4-18cm,厚1-3cm。

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有环节,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

质脆,晚折断,断面浅黄色,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散在。

气香,特异味辛辣。

显微鉴别根茎横切面:

木柱层为多列扁平木柱细胞。

皮层散列多数叶迹维管束;内皮层明显,可见凯氏带。

中柱占根茎的大部分,散列多数外韧型维管束,近中往鞘处维管束形小,排列较紧密,木质部内侧或周围有非木化的纤维束。

本品薄壁组织中散有油细胞。

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化学成份】

生姜含挥发性成分:

α-姜烯(α-zingiberene),β-檀香萜醇(β-santalol),β-水芹烯(β-phellandrene),β-甜没药烯(β-bisabolene),α-姜黄烯(α-curcumene),姜醇(zingiberol),紫苏醛(perillaldehyde),橙花醛(neral),牻牛儿醛(geranial),2-蒈醇(2-caraneol),3-蒈醇,樟烯(camphene),β-罗勒烯(β-ocimene),α-香柑油烯(α-bergamotene),β-金便欢烯(β-farnesene),月桂烯(myrcene),β-蒎烯(β-pinene),2-龙脑(2-borneol),柠檬醛(citral),7-孟烯[7-menthene],异小茴香醇(isofenchylalcohol),α-金合欢烯,1,3,3-三甲基三环[2.2.1.02,6]-庚烷[1,3,3-trimethyltricyclo[2.2.1.02,6]heptane],2,6-二甲基-6-(4-甲基-3-戊烯基)-二环[3.1.1]-2-庚烷[2,6-dimethyl-6-(4-methyl-3-pentenyl)-bicyclo[3.1.1]-2-heptene],1,3,3-三甲基-2-氧杂二环[2.2.2]辛烷[1,3,3-trimethyl-2-oxabicyclo[2.2.2]octane],1-(1,5-二甲基-4-已烯基)-4-甲基苯[1-(1,5-eimethyl-4-hexenyl)-4-methylbenzene]及高良姜萜内酯(galanolactone)等数十种;辛辣成分:

6-姜辣醇(6-gingerol),3-姜辣醇,4-姜辣醇,5-姜辣醇,8-姜辣醇,10-姜辣醇,12-姜辣醇,6-姜辣二醇(6-gingediol),4-姜辣二醇,8-姜辣二醇,10-姜辣二醇,6-甲基姜辣二醇(6-gingediol),4-姜辣二醇,8-姜辣二醇,10-姜辣二醇,6-甲基姜辣二醇(6-methylgingediol),4-姜辣二醇双乙酸酯(4-gingediacetate),6-姜辣二醇双乙酸酯,6-甲基姜二醇双乙酸(6-methylgingediacetate),6-姜辣二酮(6-gingerdione),10-姜辣二酮,6-去氢姜辣二酮(6-dehydrogingerdiong),10-去氢姜辣二酮,6-乙酰姜辣醇(6-acetylgingerol),6-姜辣烯酮(6-shogaol)等。

生姜还含呋喃大牻牛儿酮(furanogermenone),2-哌啶酸(pipecolicacid)及天冬氨酸(asparticacid),谷氨酸(glutamicacid),丝氨酸(serine)等多种氨基酸。

【药理作用】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对装有隔离小胃及食道瘘的狗,用50%煎剂置于口腔中,可对胃酸及胃液的分泌呈双相作用,最初数小时内为抑制,后则继以较长时间的兴奋。

向胃内灌注25%煎剂200ml,则呈兴奋作用。

隔离小胃狗试服生姜0.1-1.0g,胃液分泌增加并刺激游离盐酸分泌,但胃蛋白酶对蛋白的消化作用却降低,脂肪酶的作用增强。

浸膏能抑制硫酸铜引起的狗的呕吐,服姜汁10-50%30ml也有效,但5%30ml则无效。

从生姜中分离出来的姜油酮及姜烯酮的混合物亦有止吐效果,最小有效量为3mg,对阿朴吗啡引起的狗呕吐及洋地黄引起的鸽呕吐均无效。

家兔经消化道给予姜油酮可使肠管松弛,蠕动减退。

生姜是驱风剂的一种,对消化道有轻度刺激作用,可使肠张力、节律及蠕动增加,有时继之以降低,可用于因胀气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肠绞痛。

2.对循环和呼吸的作用:

正常人口嚼生姜1g(不咽下),可使收缩压平均升高11.2mm汞柱,舒张压上升14mm汞柱,对脉率则无显着影响。

酒精提取液对麻醉猫血管运动中枢及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对心脏也有直接兴奋作用。

3.抗菌及抗原虫作用:

体外试验水浸剂对堇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对阴道滴虫有杀灭作用。

4.其他作用:

蛙皮下注射、家兔静脉注射大量姜油酮,能引起中枢运动麻痹,对兔有时血压可下降。

【鉴别】

理化鉴别薄层色谱:

分取干姜1g,生姜5g磨碎,各加甲醇适量,振摇后静置1h,滤过。

滤液浓缩至约1ml,作供试液,以芳樟醇、1,8-按油素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用石油醚一乙酸乙酯(85:

15)展开,以1%香草醛硫酸液里色。

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斑点。

品质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8%(ml/g)。

【炮制】

1.生姜:

拣去杂质,洗净泥土,用时切片。

2.鲜姜粉:

取鲜生姜,洗净,捣烂,压榨取汁,静置,分取沉淀的粉质,晒干,或低温干燥。

3.煨姜:

取净生姜,用纸六、七层包裹,水中浸透,置火灰中煨至纸色焦黄,去纸用。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肺;胃;脾经

【功能主治】散寒解表;降逆止呕;化痰止咳。

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

【用法用量】内服:

煎汤,3-10g;或捣汁冲。

外用:

适量,捣敷;或炒热熨;或绞汁调搽搽

【注意】阴虚内热及实热证禁服。

【附方】生姜泻心汤《伤寒论》;桂枝汤《伤寒论》;生姜甘草汤《备急千金要方》;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生姜半夏汤《金匮要略》

【各家论述】

1)规划实施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主要包括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不良环境影响的分析和预测以及与相关规划的环境协调性分析。

1.成无己:

姜、枣味辛甘,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药中用之,不独专于发散也。

(1)结合评价对象的特点,阐述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的目的。

2.李杲:

孙真人云,姜为呕家圣药。

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此药行阳而散气也。

俗言上床萝卜下床姜,姜能开胃,萝卜消食也。

3.《药性类明》:

生姜去湿,只是温中益脾胃,脾胃之气温和健运,则湿气自去矣。

其消痰者,取其味辛辣,有开豁冲散之功也。

(2)环境的非使用价值。

环境的非使用价值(NUV)又称内在价值,相当于生态学家所认为的某种物品的内在属性,它与人们是否使用它没有关系。

4.《医学入门》:

姜,产后必用者,以其能破血逐瘀也。

今人但知为胃药,而不知其能通心肺也。

心气通,则一身之气正而邪气不能容,故曰去秽恶,通神明。

丹溪云,留皮则冷,去皮则热。

非皮之性本冷也,盖留皮则行表而热去,去皮则守中热存耳。

5.《纲目》:

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

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茹,可果可药,其利溥矣。

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邪。

按方广《心法附馀》云,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恶、干霍乱、一切卒暴之病,用姜汁与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