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的棘突与椎体的定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75318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脊柱的棘突与椎体的定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脊柱的棘突与椎体的定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脊柱的棘突与椎体的定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脊柱的棘突与椎体的定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脊柱的棘突与椎体的定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脊柱的棘突与椎体的定位.docx

《脊柱的棘突与椎体的定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脊柱的棘突与椎体的定位.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脊柱的棘突与椎体的定位.docx

脊柱的棘突与椎体的定位

脊柱的棘突与椎体的定位

脊柱由7 个颈椎、12 个胸椎、5 个腰椎、1 个骶椎、1个尾椎构成

     脊柱由7 个颈椎、12 个胸椎、5 个腰椎、[在儿童是5 个骶椎、4 个尾椎构成。

]

脊柱的体表定位:

为了确定病变的位置,首先应了解各椎骨体表标志。

 

       从枕骨结节向下,第一个触及的是第2 颈椎棘突;它与第2 颈椎椎体约在同一水平。

第7 颈椎棘突特别长,颈前屈时更为明显,故又称隆椎。

 

       将双上肢垂于体侧,两肩胛冈内端连线通过第3 胸椎的棘突,棘突下缘约平第3 、4 胸椎间隙。

两肩胛下角的连线、通过第7 胸椎棘突,约平第8 胸椎椎体。

 

        腰肌两侧可触及的最长的横突为第3 腰椎横突,同第3 腰椎椎体水平。

 

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一般通过第4 腰椎椎体下部或第4 、5 椎体间隙。

 

双侧髂后上棘的连线,通过第5 腰椎与第一骶椎棘突之间。

一、脊柱的棘突与椎体的定位

(一)棘突定位

胸椎棘突定位

 颈椎.胸椎.腰椎骨棘突定位

1.第7颈椎棘突  是颈椎棘突最隆起的一个。

当低头时,在项部下方正中线上最突出的一个,能随摇头而左右摇动,而其下方的第1胸椎棘突则完全不动,可资区别。

第七颈椎棘突

2.第3胸椎棘突  与肩胛冈内侧端平齐。

3.第7胸椎棘突  与肩胛骨下角平齐。

4.第12胸椎棘突  在第12肋肋角距后正中线5厘米处。

5.第4腰椎棘突(或棘间)  与髂嵴最高点平齐。

6.第5腰椎棘突  与髂结节平齐。

为菱形窝的上点。

肥胖者为一凹窝,为下背部正中沟的终点。

7.第2骶椎棘突  与髂后上棘平齐。

为蛛网膜下腔的终点。

8.第3骶椎棘突  与髂后下棘平齐。

9.骶尾关节  在臀裂的上端。

为菱形窝的下点。

10.尾骨尖  在肛门的后上方,正常有一凹窝。

(二)椎体定位(以成年人立正姿势为标准)

椎体的定位有两种方法:

1.以棘突定椎体的位置   颈椎、上位胸椎和腰椎的棘突与同位椎体平齐;中、下位胸椎棘突与下一位椎体的下缘平齐。

(1)下胸部的棘突与下一个椎体的中部平齐;

(2)腰椎棘突与同位椎体平齐。

2.从躯干前部体表标志定椎体位置:

(1)下颌角平齐第2颈椎体;

(2)舌骨平齐颈3~4椎间隙;

(3)环状软骨平齐颈6椎体;

(4)胸骨上切迹平齐胸2椎体;

(5)剑突平齐胸9椎体;

(6)季肋下缘平面与腰3椎体等高;

(7)脐平齐腰3~4椎间隙。

  

 

 

整脊术中的摸法

整脊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现代医学观点诠释先贤的经典,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一种简单实用的推拿手法.仅供从事推拿的朋友鉴赏.

(一)手的练习(1)取一根头发放在桌面上,用一张纸盖住.左右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轻轻触及头发的走行方向.反复触摸,增强手指的敏感度.以后逐渐增加纸张的数量,三指指腹轻微下压触及头发的走行方向及粗细.再增加纸的厚度,直到手指不能触及为止.(2)方法如上.右手离桌面约10公分,右手食中无名指的指腹从上方迅速向下戳,触及头发后,右手迅速提起.在极短的时间内,感知头发的走行和大小.左手同右.手指向下的速度适宜,防止挫伤手指关节.在练习过程中,纸张可换成布料,头发也可换成其他细小器物.(3)大拇指的练习.右手大拇指放在左手的掌骨或者近节指骨的背侧面,稍微施压并从近端向远端滑去,感知骨的形态和皮下组织的形态和大小.(4)取脊柱模型一具,用手先触摸胸椎的棘突\棘突间隙\椎弓根部\横突.用毛巾盖住胸椎继续触摸以上部位,在用折叠的毛巾盖住胸椎继续练习.逐渐折叠毛巾次数以增加厚度,达到冬季衣服的厚度即可.用(1)(2)两法触及胸椎的后侧的各个部位.依次类推,分别向上触摸颈椎\腰椎\骨盆.(5)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即可在自身的四肢骨上进行触摸练习

                       脊柱骨的摸法

(一)胸\腰椎的摸法 胸椎的棘突呈瓦状排列,棘突与横突呈等边三角行.胸椎的弯曲度约为60度.用戳法在脊柱中间从上往下反复戳摸,感知棘突连线是不是在正中线上.连续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棘突向同一侧偏歪,我们就叫脊柱侧弯.一个或两个棘突偏歪我们就叫脊柱第X胸椎侧摆.一个胸椎棘突过度向下与下位椎体的棘突间隙变小,这个胸椎的椎体就会上抬,我们就叫它仰倾,也叫抬头.反之,就叫它俯倾也叫低头.如果发现一个棘突向左偏歪后,你就会在棘突的右侧根部触摸到隆起的椎弓根.从根部向外约两指出触摸到隆起的横突.我们认为椎体发生了侧旋.吻合的上下关节突位置关系发生了改变.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小关节半脱位.椎体间就形成错位着锁,以维持脊柱生理的代偿功能.抬头\低头\侧旋\侧摆不是单独发生的,都是从不同轴向描述的胸椎的运动状态,要有清醒的认识.只有找到胸椎运动的轴向,才能找到纠正错位的力的方向.胸椎在纵轴上的也会有前后运动,胸椎向前移位,脊柱表现为下陷.胸椎的弧度变大.多个胸椎向后发生移位,脊椎表现为后凸畸形,也叫驼背.胸椎的弧度边小.腰椎的摸法同胸椎.腰椎的前移位叫滑脱,后移位叫腰椎变直.

(二)骨盆的摸法骶骨在六个轴向上均可运动.骶骨先摸上位骶中嵴,依次触摸中间骶中嵴和下位骶中嵴.在下腰椎X光侧片上,腰骶角增大时上位骶中嵴向前方移位,下位骶中嵴向后移位.我们称之为骶骨点头.上位骶中嵴触摸不清,下位骶中嵴触摸时隆起.腰骶角减小时,上位骶中嵴向后方移位,下位骶中嵴向前移位.触摸时上位骶中嵴明显突起,下位骶中嵴下陷.这是骶骨在横轴上的运动形式.在纵轴上同样有旋转运动,在X光片上是不容易发现的,骶骨左旋时,右侧骶骨粗隆\骶外侧嵴隆起,触摸时应手,感觉明显.右旋时相反.骶骨在斜轴上的运动,也有左右翻转运动.骶骨向左侧翻转时,左侧骶骨粗隆下限,不宜触及,右侧骶骨下侧部突起明显,并伴有强烈的触压痛.骶骨向右侧翻转时情况相反.颈椎的摸法较为困难,故另述

                       第1、2颈椎的摸法

颈椎的形态各异,结构不同,棘突变异较大,重要的神经血管在此经过,触摸困难,因此另述.

第一颈椎的摸法 患者俯卧在治疗床上,两臂向前弯曲,两手掌重叠放在床上,额部枕在双手上,颈部略向上弓起,自然呼吸,全身放松.术者端坐,面向患者,两手放在患者头枕部,两手中指分别触摸两侧的乳突.再向下向外约0.5公分,轻轻用力触摸,即可摸到第一颈椎的横突和横突的前部,此时感觉两侧横突的长短\高低.以此判断第一颈椎是不是发生了侧摆或旋转.两手指沿两侧横突向内触摸,触摸到隆起椎弓的后侧,还可以触摸到隆起的筋.颈椎触摸的力度要合适,不可用过力,更不能盲目触摸.

第二颈椎的摸法医患体位同前,在颈部后侧中间可以触摸到分叉的棘突,并不做为重要的标志.继续向外可以触摸到颈椎弓跟的后侧,再向外触摸到第二颈椎的横突和横突的前部,此时感知左右两侧横突长短高低,静心感知附近的筋的变化.以次判断第二颈椎的运动形式.

在颈椎X-光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变化.钟士元在魏征龙丛花的基础上,对颈1的错位给予清晰明确的分型,可以借鉴.

第一二颈椎错位可引起头面部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头昏眼干视物不清晰失眠健忘的病症.

第3、4颈椎的摸法

 

第34颈椎的棘突较短,排列紧密,触摸困难.医患体位同前.

(1)术者两手中指在第2颈椎横突向下触摸,就可以摸的34颈椎的横突,向前触摸的34颈椎横突的前部.以次判断34颈椎是不是发生了侧摆或旋转.

(2)术者两手中指在颈部后侧,轻轻拨开后群肌肉,并向中线挤压,就可以触摸到棘突根部,向外触摸到横突的后侧的根部,如果34颈椎发生了错位,在这里还可以摸到隆起的筋.

(3)术者两手中指在颈部后侧,轻轻拨开后群肌肉,并向中线挤压,轻轻向下连续触摸34567颈椎的横突时,你的脑海里就会出现火车道的印象.此时可以感知整个颈椎有没有发生反弓变直侧弯.

第34颈椎出现问题,可引起咽部异物感牙疼咽喉炎等症状.纠正错位的34颈椎,咽部的一些异物感,可以立即消失.

第5、6、7颈椎的摸法

(1)医患体位同前.基本手法同前

(2)567颈椎的棘突逐渐变大,是可以触摸到的,棘突间隙也逐渐清晰.从两棘突间隙的大小也可以初步判断颈椎是不是发生了仰倾或俯倾.从两侧的横突长短高低判断颈椎是不是发生了侧摆旋转.在一个水平面上,触摸相邻两个颈椎的横突时出现了台阶感,那么其中的一个颈椎必然发生了错位,这是一个特征.下位颈椎错位时,隆起的筋表现较为明显,更容易触摸.

(3)第7颈椎的棘突最大,是重要的骨性标志.在颈椎病患者中,以第7颈椎的棘突作为标志却容易出现错误.远不如以横突定位准确.这一点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腕骨踝骨的摸法

(1)取一张腕骨踝骨的局部解剖图谱,反复观看牢记解剖关系.

(2)用左右手拇指在自己身上,经常反复触摸每一个骨的形态,细心感知骨与骨之间的缝隙的大小.

(3)仔细触摸每一块骨表面筋的形态,为腕关节\踝关节整复做准备

  

 

 

脊柱全息手感诊法

一.手感变化原理概述

  

    在全息整脊过程中,脊椎师用手对脊柱和脊柱两侧软组织及其相关领区内组织进行检查或整治时,会触及到不同的感觉。

根据脊椎与整体及其他各级全息元的全息相关特性,不同的疾病和疾病的不同阶段、治疗效果的不同阶段、不同领区内的感觉也不一样,通过这些不同的手下感觉的全息相关性诊断疾病的方法叫脊柱全息手感诊断。

    医生治病,首要确诊。

中医的望、闻、问、切;西医的望、触、叩、听都是诊断疾病、确定诊断的具体方法。

其中的“切”和“触”都是医生通过“手的感觉”测知疾病的重要方法。

    在我国,通过手的触摸的感觉来了解疾病的现状、属性及发生发展的变化的历史悠久。

“切脉”就是中医最具特色的手感诊断方法之一。

也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千年实践创造的灿烂文明。

“切”,不单是指切脉,还包括切肌肤,切手足等等。

西医的“触诊”就更直接了,通过触诊可知道气管是否居中,肝脾是否肿大,组织器官的软硬程度,有无异常包块等等。

    总之,医生通过“切”和“触”可以了解脏腑的盛衰,有病、无病等健康状况。

脊柱的全息触诊,就是医生通过对脊柱及其全息领区内组织器的推按触摸,根据“坚、硬、板、结、软、嫩、酥、松”等手下感觉测知疾病和疾病的阶段属性的一种诊断方法。

    中医将切脉所获得的感觉形象叫“脉象”,为了叙述方便,我们不妨也将触诊或手法治疗中所获得的感觉形象叫做手感形象,简称感象。

    在所著《椎体错位发病概论》、《全息整脊概论》等文中,运用信号转导系统理论、全息医学理论、整脊医学理论,中医经络学说等,比较详尽地论述了椎体错位可以引发疾病、脊椎与内脏疾病的相关性“论述了脊神经节段全息特性,提出了脊椎全息节段领区说等,论述了通过这种全息特性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原理。

认为,当脊椎错位、失稳(吻)脊神经受压破坏了脊椎的全息性,在该神经节段全息领区内就会血流缓慢、供养(氧)不足,代谢产物堆积,免疫能力下降,组织器官就会板结硬化,功能紊乱而发病;椎体错位失稳,脊椎的生物力学平衡失调,人体的组织和器官的张力同样要发生改变,当医生检查或进行手法治疗时,就会感知道不同的抵抗力和不同的紧张度。

据此便可以通过不同的脊椎阶段推断出是哪一个领区内所属的器官或组织发生了病变;通过病变的组织器官或部位推断出病变的脊椎节段,找出病之根源。

    诚然,临床医生应该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熟知神经节段全息领区之所属;更应该熟知每一种手下感觉形象所反映的疾病和疾病的不同阶段,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意识。

具有不用健康状态的机体的软硬程度、肌肉的张力、抵抗的强度是不一样的,这是客观存在的,根据这种存在,识别判断人体的健康水平,这也是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史观。

二.手感分类及歌诀诠释

   

(一)歌诀内容提要

         

(1)手感性状描绘。

         

(2)所反映的主要病症。

         (3)临床整脊治疗提示。

         (4)相似手感比较。

 

    

(二) 抗力性手感

    

    抗力手感是指那些张力大,阻力大,抵抗力强、有不同硬度的手下感觉。

包括坚、硬、板、结、满、实、紧、胀、韧、厚、浮、挺、艮等。

临床多见于陈旧性或慢性损伤,病程较长久者,较少见于急性期病情较重者。

常表现为疼痛,活动受限,功能障碍。

一般是由于椎体错位、连接失稳、活动性(或潜在性)肌筋膜板机点,脊柱平衡失调、脊神经节段全息领区信号转导异常所致。

多表现为骨质增生、韧带钙化、硬化、板结,椎体固化等,急性期可见软组织痉挛等。

歌诀及注释如下:

 

                                                          1坚

[歌诀] 坚者触之如石子,韧带钙化或骨刺,领区硬化信息少,问诊知有久病史

 

 

[注释] 坚多指小范围的硬化程度较重者,用手触之坚如石子。

常见于韧带钙化或突出的骨刺;或领区内信号传导不畅,软组织硬化程度较甚者,相当于潜在性扳机点。

此类                   患者病史多较长。

                                                          2硬

[歌诀] 硬与周围对比言,久病扳机或痉挛,检治手下不见底,推筋至骨更困难。

[注释] 硬是与周围组织对比而言,感到手下紧张有抵抗。

硬的程度也不一样,有的是软中硬,有的是硬中硬。

常为久病韧带硬化或急性期痉挛所至。

检查或治疗时手指好象按不着底,接触不到骨质。

                                                          3结

[歌诀] 结为凝聚小包块,仅次于坚质变前,范围小时当早治,板结相合另有言。

[注释] 结为触之较硬的小结节,和坚比较稍有弹性。

如为个别孤立的小结节,就应该尽早治疗;如果结节较多,形成大片的板结硬化带,就可造成更大的危害,比如板和结同时出现就是由于局部信号转导不畅,血流缓慢,供氧(养)不足、代谢产物堆积,免疫能力下降所致。

                                                          4板

[歌诀] 板硬多是范围大,或为脊错或固化,手指难插病区内,矫正当先技堪夸。

[注释] 板硬多是由硬化的小结节没有得到治疗发展而来,或由于脊神经节段长期受压,领区内信息长期受阻所致。

板和结的手感表现和临床主病大致一样,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都是由于脊椎错位,信号不畅,局部运化失常所致。

由于“板”的范围较大,检查和治疗的手指难以插入病变区域。

板结相合多主病较重。

此时首选的方法就是对脊椎的矫正,当整脊有效,板结便会像冰雪一样渐渐消融,此时才证明整脊师的技艺高超,才稍可夸赞。

如果不能顺利地矫正错位失稳的椎体,不论你费多大的力气,终将是徒劳,更不能盲目夸口,枉自称功。

                                                          5满

[歌诀] 满指脊旁缝隙满,手指难以插其间,韧带损伤骨错位,坚满损伤定多年。

[注释] 满指脊柱一侧或两侧缝隙中满,抗力增强,质硬而有障碍,检治之手指不易插入其间,不能明晰地触摸到骨质。

一般多为较重的韧带损伤与椎体错位同时存在。

如果坚满程度较重,一定是损伤病史较长者。

                                                          6实

[歌诀] 实为饱满又厚实,满实均为不空虚,泛实多为人有力,局实小恙愈有期。

[注释] 实,为饱满又丰厚坚实者,检治之手下满指均有抵抗力而不空虚,如果人体全身的肌肉均为丰满厚实,且能自行放松,无其他异常体征者,说明人健康有力气、而无疾病。

如果单纯的局部厚实,而非板结,也比较好治。

“实”不能理解为“石”。

                                                          7紧

[歌诀] 紧为诸痛张力强,按之如弦更紧张,体位不正紧痛重,顺势放松还平常。

[注释] 紧,是局部张力增强所致,按之就象琴弦一样紧张,弹性较大。

紧多主疼痛之症,或脊柱生物力学平衡失调,说明有明显错位的椎体。

如果姿势不协调,体位不顺畅,局部会更加紧张,疼痛会更加严重。

若能根据紧张的情况,按照生理性姿势要求,顺势放松,便可暂时缓解恢复如常。

                                                          8胀

[歌诀] 胀状膨隆表皮光,按之不硬不坚强,是为充血尚未散,板结欲开心莫慌。

[注释] 胀,表现为局部膨隆,皮肤放光,按之不坚硬,没有太大的抵抗力,一般是由于充血没有消散所致,或原有板结硬化,经过手法治疗局部出现整脊反映,此为整脊有疗效,不日即可消散,不必担心。

                                                          9韧

[歌诀] 韧者坚韧可滑动,病灶坚强有弹性,新疾矫正见效快,久病疏解要费功。

[注释] 韧,是推按疏解时,手下有坚硬而弹性较强,且可滑动的感觉。

新病,多为局部韧带挛缩,错位的脊椎得到矫正后见效能快;久病,多为韧带硬化,要进行长时间的耐心细致的疏解,解除韧带病理性拉扯,才能顺利完成矫正,比较费功。

 

 

 

                                                          10厚

[歌诀] 厚者深厚无弹性,病灶殷实无虚缝,整脊有效疼属轻,厚韧无痛病情重。

[注释] 厚,表现为满指圆厚坚实,弹性反而很差,病处致密好象没有缝隙。

这样的病人多有严重的劳伤史或外伤史。

说明脊椎错位、韧带钙化比较严重,且时间较久。

在整脊过程中如果矫正有效,产生一定的疼痛者,尚属易治;若厚韧而无痛,属病情严重为难治。

                                                          11浮

[歌诀] 浮者轻浮病位浅,或为病重难深按,病重矫正平衡脊,病浅疏解瘀滞散。

[注释] 浮,指推按或检查时手指轻浅漂浮在上。

一种情况是病位较浅,用手一触即得,或一触即痛,轻浮在上;另一种情况是因脊椎错位较重,软组织板结硬化或紧张难以深按,触之不甚痛,而浮于上。

后者,病重,通过矫正错位失稳的椎体,恢复其力学平衡,便可治愈;病位浅者,经过疏解,瘀滞消散了,病可痊愈。

                                                          12挺

[歌诀] 挺为坚挺按之硬,脊椎固化不移动,退行性变间隙小,相关内脏全失控。

[注释] 挺,指当患者俯卧位时下按脊椎,表现为坚挺强直而手感发硬,椎体间平移运动消失,脊椎固化不能运动,这都是脊椎退行性变,或椎间盘破坏脱水所致。

由于椎间盘退化变薄,椎间孔也因之缩小,而压迫神经,影响信息传递,使相关的内脏系统失去正常的调控,而发为脊椎相关性疾病。

如果这种挺直的现象发生在某几个节段,可能是由于这些节段错位或间盘突出的病变所致;若整个脊椎都是坚挺没有弹性,多是风湿性脊柱炎所致。

                                                          13艮

[歌诀] 艮如老筋不松脆,厚韧紧实不易推,反复损伤原发灶,分筋理肌功莫亏。

[注释] 艮的手感形象是指脊柱相关的韧带或肌肉,就如同老筋头子一样发艮而不松脆,检查或治疗时,皮下组织厚、韧、紧、实不易推开;更使你难以明快的触及到横突、棘突或其他骨骼。

这是由于某些脊椎相关的软组织反复损伤所致。

整脊一段时间后若发现椎旁有一种艮的病灶,有可能是脊椎损伤的原始部位。

一位好的整脊师应该有能力找到这个部位,在手法矫正的同时采用分筋理肌的手法,努力予以矫正和治疗,以除去病根。

 

     (三) 非抗力手感

    非抗力手感,是指全息整脊时,在检查或疏解过程中医生手下那些阻力较小,抵抗力低下,肌张力不足的一类感觉。

包括嫩、软、酥、散、空、虚、松、消、懈、囊、沉、颤、脆等。

其原因多为椎体错位失稳,脊神经节段全息领区内信息转导不畅,局部信号过弱等。

常见于病情较久,经气耗散,无力体型的人,或见于整脊有效,肌张力尚未建立之时。

此类病人多有内脏功能低下,如心气不足,脾胃虚弱,肾气不足等。

严重者可发生肢体麻痹、偏瘫或截瘫等。

    在临床上医生可根据不同手感发生的不同的脊椎节段和不同的全身领区来判断是何系统、何器官、何组织部位发生了病变。

歌诀及注释如下:

                                                          1嫩

[歌诀] 嫩者细嫩弹性差,小泡如同雪融化,久病无力虚至极,整脊有效返荣华。

[注释] 嫩,指推按或检查时,脊旁软组织细嫩而无弹性;小泡,指病灶部位细嫩的组织,形成的一个个小泡,就象融化中的雪,遇热即化,没有抵抗力。

这种手感形象表示或是病人久病无力虚弱至极;或表示整脊有效抗力性较强的硬化组织向抗力性较弱的方面转化,正气即将恢复。

                                                          2软

[歌诀] 软为无力弹性小,推按至骨缝易找,全身松软人无力,领区松软疾能好。

[注释] 软指全身或脊旁组织松软无力,弹性虽差还有,张力虽低存在,治疗或检查时很容易推按到骨头,就连关节间隙也很容易触及到。

如果全身松软无力,说明病人肌体无力;病变部位有硬结转为松软的,说明该病已有治愈的希望。

  

 

                  

                                           脊柱定位

        摸不到的是颈一;能摸到的是颈二;

        能转动的是颈七;中间一节是颈四;

        不能转动的是胸一;

        肩胛内侧最突点水平连线是胸四;

        肩胛最下端水平连线是胸七;

        第十二肋骨起点是胸十二;

        第十二肋骨端水平连线是腰二;

        髂骨上端水平连线是腰四;

        骶椎上端第一棘突是腰五;

        腰椎下方是骶椎;骶椎下方是尾椎;

 

脊柱穴位定位

 

一椎大抒二风门;三椎肺俞四厥阴;

心五督六七隔俞;八椎胰俞紧相跟;

九肝十胆仔细寻;十一脾俞十二胃;

    腰一三焦腰二肾;腰三气海腰四大(肠)

腰五椎下关元镇;

小肠膀胱骶骨找;

中膂白环椎尾沉;

 

 

腰椎诊病

      一侧疼为腰突;二侧疼为椎管狭窄;

        三点疼为膨隆疝;中间疼为腰肌劳损;

            三年以上为钙化增生;五毫米以上为巨突;

    向后鼓为后突;脊柱塌陷为前突;

                      再疼一点为滑脱;两点一侧疼为捻转;交叉疼为旋转;

                                三节以上一侧疼为风湿;四五两侧疼为肾虚五一两侧疼痛为受风;

                  按那那疼为水肿;肌肉硬为僵硬;脊柱硬为强直;

 

 

皮神经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