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68171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docx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docx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第一章

&1

▲城市的概念

(1)城市的产生定义—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2)城市的功能定义—城市区别于农村不仅在于人口规模、密度、景观等方面的差别,更重要的在于其功能的特殊性。

(3)城市的集聚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4)城市的区域定义—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5)城市的景观定义—城市是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建筑物的多样化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

(6)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一社会复合巨系统。

▲城市是一个综合的巨系统,它包括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空间环境子系统以及要素流动子系统。

▲城市所具备的基本特征。

主要包括: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集聚效益是城市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

(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4)城市具有系统性。

▲当今城市地域的新类型包括大都市区、大都市带(戈特曼)、全球城市区域。

大都市区:

美国最早采用

加拿大——国情调查大都市区;英国——标准大都市劳动区、大都市经济劳动区;

澳大利亚——国情调查扩展城市区;瑞典——劳动—市场区;日本都市圈

大都市带:

1)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至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

2)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斯堡的大湖大都市带

3)东京、横滨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

4)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

5)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工业集聚体的西北欧大都市带

6)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地区

全球城市区域:

以全球城市为核心,多核心的城市扩展联合的空间结构,多中心之间基于专业化的内在联系,各自承担不同角色。

&2

▲人类活动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各种聚落景观(空间上、种类上、数量上)。

聚落因其基本职能、结构特点、所处地域的不同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

(1)集聚规模的差异。

首要差别——空间要素的集中程度。

(2)生产效率的差异。

物质要素的高度集中;高度的组织。

(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

非农业人口为主

(4)职能的差异。

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是有别于乡村的

(5)物质形态的差异。

较健全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6)文化观念的差异。

▲我国市镇设置的主要标准:

(1)聚集人口规模。

100万以上特大城市;50-100万大城市;20-50万中等城市;20万以下小城市。

(2)城镇的政治经济地位。

首都、直辖市、省会城市。

▲我国市制有两个基本特点,即:

(1)市制由多层次的建制构成;

(2)市制兼具城市管理和区域管理的双重性。

城区型与地域型相结合的行政区划建制——广域型市制。

▲地域类型上三个层次:

直辖市、省(自治区)辖设区市、不设区市(或自治州辖市)。

行政等级划分四个等级:

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

我国目前4个省级、25个副省级、280余地级市、370余县级市

▲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

1)城乡结构二元化;2)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3)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4)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严重失衡

▲城乡统筹,统筹城乡经济资源、政治资源、社会资源

&3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城市形成与发展是在各种力量组合推动下的复杂过程,这些推动力量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经济作用、政治因素、社会结构、技术条件等。

▲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状况的发展演变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现代城市的发展开始凸显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动力机制:

(1)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重要动因

(2)科技革命与创新;——科学技术是根本动力

(3)全球化与新经济;——关键影响

(4)城市文化特质。

——持久动力

▲城市发展的阶段:

农业社会城市、工业社会城市、后工业社会城市

农业:

主要是政治、军事或宗教中心。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使得西方市民社会显示雏形。

工业:

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城市逐渐成为主要空间形态和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

后工业:

生产力以科技为主体,高技术为支撑,文化趋于多元化。

城市性质由生产功能转向服务功能;城市建设思想走向生态觉醒。

▲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

(1)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

(2)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

(3)从生产性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

(4)从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到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

▲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

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与技术、政策制度。

&4

▲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具体反映在:

(1)人口的集中:

包括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大;城镇密度的加大;城镇规模的扩大。

(2)空间形态的改变: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城市用地功能的分化,土地景观的变化(大量建筑物、构筑物的出现)。

(3)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由分散的家庭到集体的街道,从个体的、自给自营到各种经济文化组织和集团。

▲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

(2)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

(3)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

▲城镇化率PU=U/P

PU-城镇化率U-城镇常住人口P-区域总人口

▲城镇化进程分为的四个基本阶段:

(1)集聚城镇化阶段;

(2)郊区化阶段;

(3)逆城镇化阶段;通勤距离100km

(4)再城镇化阶段。

▲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

1)农业剩余价值。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及农业剩余贡献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2)工业化的推进。

3)比较利益驱动。

城市的拉力,乡村的推力

4)制度变迁促进。

显著的加速或滞缓作用。

户籍管理制度、城乡土地使用制度、住房制度。

5)市场机制导向。

6)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

郊区吸引、容量限制

7)城乡规划调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镇化的总体历程划分的四个基本阶段。

即:

(1)城镇化启动阶段(1949—1957年);

(2)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年);

(3)城镇化的停滞阶段(1966—1978年);

(4)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以来)。

▲我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

1.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攀枝花、大庆、鞍山、东营、克拉玛依

2.商品短缺时期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3.市场经济早期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家庭手工业、个体私企、批发零售商

4.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外向型经济园区为主体

▲我国城镇化的现状特征

1)大起大落后持续、加速、健康发展

2)区域重点经历了由西向东转移,东快于中西,南快于北

3)各级城市普遍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密集地区发展加速,成为区域甚至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枢地区

4)部分城市走向国际化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1)东部快于中西,中西在不断加速

2)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城镇化道路成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

3)城市群都市圈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单元

4)沿海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社会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新时期城镇化方针: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

&5

▲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包括:

(1)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2)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

▲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包括:

(1)城市的基本经济部类与非基本经济部类;

(2)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空间载体。

▲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包括:

(1)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

(2)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包括:

(1)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与约束条件;

(2)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环境集约利用。

第二章

&1

▲欧洲古代不同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

古希腊的城市公共场所;(米利都城)

希波丹姆模式:

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城市广场为中心,代表米利都城,雅典局部体现。

广场是市民集聚的空间,围绕广场为一系列公共建筑,成为城市生活的核心。

古罗马的炫耀和享乐特征;(营寨城)

城市设施(道路、桥梁、城墙、输水道);享乐设施(宫殿、公共浴池、斗兽场);

广场、铜像、凯旋门、纪功柱成为城市的核心和焦点。

营寨城:

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道通向四个城门,中心交叉点附近为剧场、斗兽场或官邸建筑形成的中心广场。

巴黎伦敦从营寨城发展而来。

中世纪的城堡以及教堂的空间主导地位;(城市防御为出发点的规划模式)

城市多为自发生长,少有按规划建造。

围绕公共广场组织各类城市设施,狭小不规则的道路网结构,构成中世纪欧洲城市的独特魅力。

10世纪以后,逐步发展自治城市,市政厅、关税厅、行业会所等公共建筑成为城市活动重要场所,并在城市空间中占据主导地位。

同时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如佛罗伦萨两度突破城墙。

文艺复兴的古典广场;(圣马可广场、圣彼得大教堂)

建设了一系列具有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以及一些世俗的公共建筑。

君主专治时期的城市放射轴线(凡尔赛花园、香榭丽舍大道、协和广场)

城市的改建、扩建的规模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

巴黎为代表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第一份城市范围的总体规划——芝加哥规划,1909,伯汉姆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

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莫尔-乌托邦、欧文-协和村、傅里叶-法朗吉)

法律实践--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查德威克)

行政实践--法国巴黎改建;(豪斯曼,政府参与组织)

技术基础--城市美化运动——1893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西谛、奥姆斯特德)

实践基础---公司城建设(凯伯里、莱佛、普尔曼)

▲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1)霍华德田园城市《明天:

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提出;第一座田园城市:

莱切沃斯

每个田园城市人口3.2万人,每个城区用地占总用地的1/6,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圈状布置,借助快速交通往来于中心城市与田园城市之间。

田园城市平面呈圆形,中央是公园,6条主干路划分6个扇形地区。

核心布置公建,城区最外围建设工厂、仓库和市场。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吸引大城市的人口,从而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

体现了城市分散发展的思想。

(2)勒•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明天城市、光辉城市、昌迪加尔规划)

明天城市:

300万人口,中心区40万人居住在60层高的摩天大楼,周围大片绿地建筑占5%。

外围环形居住带,60万人住多层板式住宅;最外围是容纳200万人的花园住宅。

中心思想是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

体现了城市集中发展的思想。

中心区交通干道三层:

地下重型车辆,地面市内交通,高架快速交通。

光辉城市:

大量高层建筑,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

(3)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理论;

500米宽的街区,由一条铁路和城市干道相串联的连绵不绝的城市带。

城市建设的一切问题均以城市交通问题为前提。

斯大林格勒的规划、哥本哈根指状式发展,巴黎的轴向延伸

(4)戈涅的工业城市;提出功能分区思想

(5)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6)格迪斯的学说。

《进化中的城市》“先诊断后治疗”;现代城规过程公式:

调查-分析-规划

▲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

1.城市发展理论:

城市化理论(初期、中期、后期;城市人口占30%、70%)

城市发展原因的解释(区域、经济学、社会学、交通通讯)

城市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

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卫星城、新城、有机疏散、广亩城市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世界城市、城市聚集区、大都市带

城市体系理论

2.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城市组成要素空间布局的基础——区位理论;

城市整体空间的组织理论

从城市功能出发:

戈涅、柯布、《雅典宪章》

从土地使用形态出发:

同心圆、扇形、多核心

(同心圆:

中央商务区、过渡区、工人居住区、良好住宅区、通勤区)

从经济合理性出发:

竞租理论

从城市道路交通出发:

线形城市、柯布三层交通、邻里单位、TOD

从空间形态出发:

西谛、罗西、克里尔兄弟、柯林•罗

从城市生活出发:

佩里、十次小组、凯文林奇、简•雅各布斯、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

3.城市规划方法论:

综合规划方法论麦克劳林

分离渐进方法论林德布罗姆

混合审视方法论爱采尼

连续性城市规划布兰奇

倡导性规划达维多夫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雅典宪章》(1933年)、《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雅典宪章》

1)认识到城市中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以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机制是衡量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

2)思想方法是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

3)提出功能分区,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个主要城市活动。

《马丘比丘宪章》

1)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将理解和贯彻这一关系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2)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不仅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要包括规划的实施。

(过程性与动态性)

3)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x)在总结了现代城市交通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主张“将来的城区交通政策应使私人汽车从属于公共运输系统的发展”,即在城市中确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原则。

▲卡米洛•西谛:

现代城市设计之父,1889《城市建筑艺术》,提出现代城市建设中空间组织的艺术原则。

▲佩里:

邻里单位六原则:

规模(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面积由人口密度决定)、边界(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开放空间、机构用地(服务范围对应邻里单位界限,围绕一个中心成组布置)、地方商业(布置在周边,道路交叉处或与其他邻里单位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内部道路系统(便于单位内运行同时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CIAM的十次小组:

城市空间组织坚持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思想,以人的行为方式为基础。

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五要素:

路径、边缘、地区、节点、地标。

简•雅各布斯: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街道和广场是城市骨架形成的最基本要素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

《城市并非树形》

▲田园城市—霍华德;线形城市—索里亚•玛塔;工业城市—戈涅;光辉城市—柯布西埃;

卫星城理论——恩温;有机疏散理论——沙里宁;广亩城市——赖特

同心圆理论——伯吉斯;扇形理论——霍伊特;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

&2

▲夏商周三代时期,城市建设服务于王朝对内统治与对外的拓展疆域,由此决定城市选址。

夏代已经具有一定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排水管,夯打土坯筑台技术。

城市的基本形制在商代河南偃师商城、位于郑州的商城和位于湖北的盘龙城中已显雏形。

商代安阳的殷墟,在维护王朝统治的基础上强化了与周边地区的融合,在中国都城建设中具有独特意义。

西周的洛邑是中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春秋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记录了周代王城的空间布局,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战国时期,在都城建设方面,基本形成了大小套城的都城布局模式。

伍子胥主持建造的阖闾城展示了水乡城市规划的高超技巧。

赵国高台建设;淹城城与河浑然一体。

▲秦汉时期

秦代城市的建设规划实践中出现了不少复道、甬道等多重的城市交通系统,这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具有开创性意义。

汉代城市形制体现礼制思想,洛邑城长方形,宫殿与生活区分离,宫殿分布于中轴线,并导入祭坛、名堂、辟雍等礼制建筑,突出皇权。

曹操营建的邺城,采用了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

孙权的建业城,以石头山、长江险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

金陵城“形胜”为主导思想,突出与自然结合。

▲唐代:

宇文恺规划唐长安城,中轴线对称,官民不相参。

规整的方格路网、居住采用坊里制。

总人口达到近百万,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

▲宋代:

坊里制逐渐废除,开封城建立较为完善的街巷制。

▲元代:

元大都的基本格局:

三套方城、宫城居中和轴线对称(无方格网)。

三套方城分别是内城、皇城和宫城。

中轴线南北贯穿三套方城,突出皇权至上的思想。

受道家思想影响,表现为自然山水融入城市,城门数奇偶关系。

▲发布于1929年的南京“首都计划”,对南京进行功能分区,共计分为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住宅区等六大功能区。

中央政治区是建设重点。

1929年公布的《大上海计划》避开已经发展起来的租界地区,以建设和振兴华界为核心,整个中心区的规划路网采用小方格和放射路相结合的形式,中心建筑群采取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的手法。

抗战结束后,编制了较为系统完善的城市规划方案,其中上海的《大上海都市计划》三稿和重庆《陪都十年建设计划》最具代表性。

1946年《大上海都市计划总图》,很好的运用了现代西方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卫星城、邻里单位、有机疏散),而且直接针对城市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代表近代中国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

▲1980年12月国务院批转《全国城市规划会议纪要》下发全国实施,其第一次提出要尽快建立我国的城市规划法制,也第一次提出“城市市长的主要职责,是把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好”。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第一批24个(1982),一二三批共99个,目前122个。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特区: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989.12.26《城市规划法》;2005年《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7.10.28《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3

▲世纪之交时期城市规划的理论探索和实践。

包括:

(1)全球化条件下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2)知识经济和创新城市;

(3)加强社会协调,提高生活质量;

(4)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剧

全球城市:

担当管理或控制全球经济活动职能的城市

基本特点:

1作为跨国公司的(全球性或区域性)总部的集中地,是全球或区域经济的管理/控制中心;

2都是金融中心,对全球资本的运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3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法律、信息、房地产、广告等)以满足跨国公司的商务需求;

4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因此,这些城市是知识创新的基地和市场;

5城市是信息、通讯和交通设施的枢纽,以满足各种“资源流”在全球或区域网络中的时空配置,为经济中心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世界各地的城市复兴规划:

(1)城市中央商务区的重塑;芝加哥

(2)城市更新和滨水地区在开发;伦敦、利物浦

(3)公共空间的完善和文化设施建设。

巴塞罗那、毕尔巴鄂

▲高科技园区四种基本类型:

1)高科技企业的集聚区,与所在地区的科技创新环境紧密相关,这类地区的形成可以较大地促进科技和产业的创新;2)科技城,完全是科学研究中心,与制造业并无直接地域联系,往往是政府计划的建设项目。

3)技术园区,作为政府的经济发展策略,在一个特定地域内提供各种优越条件,吸引高科技企业的投资。

4)建立完整的科技都会,作为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一项计划。

▲联合国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所确立的《全球21世纪议程》中,对于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的行动纲领也作了具体的规定。

第三章

&1

▲城市规划的定义: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定义: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内容角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解说》定义:

城市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

(社会作用角度)

☆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特点:

综合性、政策性、民主性、实践性。

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等各项要素,既互为依据,又相互制约,城市规划需要对城市的各项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使之各得其所、协调发展。

综合性是城市规划的最重要特点之一。

▲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成:

法律法规体系、行政体系以及城市规划自身的工作体系

法律法规体系是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

▲城市规划的作用:

1)宏观经济条件调控的手段

2)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3)协调社会利益,维护公平

4)改善人居环境

▲城市规划之所以能够作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条件的手段,其操作的可能性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的:

(1)通过对城市土地和空间使用的配置即城市土地资源的配置进行直接的控制;

(2)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进行管理的实质是对开发权的控制,这种管理可以根据市场的发展演变及其需求,对不同类型的开发建设施行管理和控制。

▲社会利益的协调涉及的方面:

(1)城市是一个多元的复合型的社会,而且又是不同类型人群高度集聚的地区,各个群体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希望谋求最适合自己、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发展空间,因此也就必然会出现相互之间的竞争,这就需要有居间调停者来处理相关的竞争性事务;

(2)通过开发控制的方式,协调特定的建设项目与周边建设和使用之间的利益关系。

★城市规划师的角色和地位

政府部门:

行政管理职责;专业技术管理职责

规划编制部门:

编制规划成果

研究咨询机构:

提出合理建议;技术储备

私人部门:

特定利益团体的代言人,也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有明确的利益诉求,桥梁作用

 

&2

▲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体系的构成:

根据法律法规的内容与城市规划本身的相关性划分:

主干法及其从属法、专项法和相关法。

根据法律法规的属性及适用范围划分:

法律;②法规;③规章;④规范性文件;⑤标准规范。

▲主干法是指国家和地方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

是对城市规划本身的界定、城市规划的作用范围以及社会系统与城市规划系统之间关系的规范。

从属法——实施细则专项法——特定适用条件

相关法是与城市规划过程及作用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的总称。

▲法律:

由全国人大或者常委会批准的法律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整个国家的法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主干法和基本法;

法规:

由国务院批准的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具有立法权的城市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的地方法规。

规章:

由国务院部门和省、自、直及有立法权的人民政府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通常以“部长令”、“省长令”、“市长令”等形式发布。

规范性文件:

政府部门针对城乡规划开展过程中为有利于工作有序开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是具体工作开展的细则。

(有约束力)

标准规范:

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

▲城市规划行政体系:

城市规划行政管理权限的分配、行政组织的架构以及行政过程的整体。

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的核心是指不同层级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职能分配及行政管理过程的结构

▲城乡规划行政的纵向体系:

是由不同层级的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成,即国家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城市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城乡规划行政的横向体系: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是各级政府的组成部门,对同级政府负责。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与本级政府其他部门一起,共同代表本级政府的立场,执行共同的政策,发挥在某领域的管理职能,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体系:

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