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赏析学生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164579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德州市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赏析学生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省德州市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赏析学生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省德州市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赏析学生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省德州市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赏析学生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省德州市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赏析学生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德州市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赏析学生解析版.docx

《山东省德州市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赏析学生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德州市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赏析学生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德州市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赏析学生解析版.docx

山东省德州市九年级语文古诗词赏析学生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2020年3月9日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解析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卷II(非选择题)

一、古诗词鉴赏(本题共计10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0分)

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这首词下阕主要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

试简要分析。

(2)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试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乙卯重

陆  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

,艾束著危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注】①乙卯:

指1195年,这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

重五: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

②棕包分两髻:

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

③艾束著危冠:

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

(1)诗句“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了端午节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习俗。

(2)请结合全诗内容,概括诗人“笑”的原因。

 

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本诗从题材上属于               ,这一题材的唐代代表诗人还有               。

(2)“貂锦”在句中指战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前两句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风貌?

(3)末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在武昌作

徐祯卿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

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1)徐祯卿的诗“熔炼精警”,请以诗歌第一联或第二联为例,做简要分析。

(2)诗人为什么要问大雁“何事乐长征”?

说说你的理解。

 

5.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诗中“觅封侯”用了________(人名)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典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使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

(2)“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采用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

南斗斜。

今夜偏

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早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

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阑干:

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②偏知:

才知。

③驼褐:

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月夜》描写的是________时节的景象,《早行》描写的是________时节的景象。

(2)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做分析。

 

7.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金城北

高适

北楼西望满睛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美磻溪

,体

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

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赴边途中经过金城时。

金城,在现今的兰州。

②磻(pán)溪老:

指姜太公吕尚。

③体道:

是指体悟道理。

④更:

经历。

(1)诗歌前四句写了睛空万里、________、湍上急流、________的金城美景。

(2)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联以景入诗,融情于景;后两联借用典故,抒写情怀。

B.“声若箭”,以呼啸而过的利箭作比,写出了黄河急流的非凡声势。

C.颈联借姜太公钓鱼和塞翁失马的典故,抒发能一展雄才的豪迈之情。

D.尾联写对边关形势的担忧,体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的深沉情感。

 8.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柳枝词

[北宋]郑文宝

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①亭亭:

高高耸立的样子。

②画舸(gě):

即画船。

③半酣:

半醉。

(1)华丽的画舸实际上“系”在哪里?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载将离恨过江南”与李清照的“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下列有关本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标题中的“暮春”点明了季节时令。

B.第一句中的“缓”字,表现出诗人因对山中美景的欣赏而生留恋之情,所以步履都慢下来了。

C.第二句中的意象“流莺”“燕飞”表现了春天的活力,体现了暮春时节的勃勃生机。

D.第三句中“桃花落”可见春光即将逝去,流露出诗人“惜春”“伤春”之主要思想感情。

E.本诗“流莺不语燕飞忙”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莺”“燕”所表现的时令、情感都相同。

(2)“虚实结合”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两句赏析。

 

10.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春泛若耶

[唐]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

,愿为持竿叟。

【注】①若耶溪,相传为西施浣纱处。

作者綦(qí)毋潜,江西赣州人,其诗喜写山林,此诗为安史之乱后诗人归隐后的作品。

②南斗:

指天空中的南天斗宿。

③生事且弥漫:

人生世事如溪水边弥漫的烟雾。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全诗紧扣“泛”字进行景物描写,移步换景,富有动势。

B.诗句“此去随所偶”与《与朱元思书》中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有异曲同工之妙,流露出诗人随遇而安的闲适心情。

C.“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两句运用对偶,写出泛舟时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

D.“愿为持竿叟”表明诗人消极避世,抑郁感伤,追慕“幽意”人生的态度。

E.这首诗风格清幽激越,语言清新自然,浑然天成,体现出一种兴味深长的意境。

(2)“借景抒情”是本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诗歌的七、八句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年3月9日初中语文

一、古诗词鉴赏(本题共计5小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

1.【答案】

(1)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等)。

下片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诗人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

(2)上阙中,词人将自己比作一只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孤独的“幽人”的形象,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下阕中,词人通过鸿的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出被贬黄州后孤高自许。

【考点】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课内古诗词曲阅读

赏析表达技巧

把握主旨情感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首先要知道表现手法有哪些,然后根据具体内容、写作背景、诗人处境作进一步分析。

结合原诗内容分析可知,下阙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通过写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不愿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表现了自己被贬后内心的幽愤寂苦之情。

(2)解答本题,要结合词人创作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注意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2.【答案】

(1)比喻(或对偶),吃粽子,插艾叶

(2)山村景色美好;节日气氛浓厚;较早做完一天的事情;能轻松享用晚餐。

【考点】

文化常识

赏析关键诗句

赏析表达技巧

课外古诗词曲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诗句“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意思是:

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

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就像“发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从句式来看,这两句“粽包”与“艾束”,“分两髻”与“著危冠”词性相对,属于对偶。

“粽包”是端午节吃粽子习俗,“艾束”是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

据说艾叶气,熟芬芳,能通九窍,去疾病,故载于帽子上。

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端午节的习俗有:

吃粽子、插艾枝。

(2)《乙卯重五诗》这首五律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写山村景色美好,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作者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节日气氛浓厚;“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写诗人较早做完一天的事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

这些都是诗人“笑”的原因。

3.【答案】

(1)边塞诗,高适(岑参)

(2)借代。

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3)“河边骨”是实写,“梦里人”是虚写,通过两者之间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同时借助想象,扩大诗词意境,深化了主题。

【考点】

赏析关键诗句

边塞诗

赏析表达技巧

鉴赏古诗形象

课外古诗词曲阅读

文学常识

诗歌题材分析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

这首《陇西行》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是一首边塞诗。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2)本诗前两句以精练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

“貂锦”的意思是锦衣貂裘,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

表现了唐军将士英勇无畏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

(3)解答此题,需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歌主旨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

“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

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扩大了诗词意境,深化了主题。

4.【答案】

(1)示例一:

第一联中用“叶未下”“秋欲生”,写出了树叶泛黄但还未落下的景象,渲染出秋天将至未至但秋意渐生的凄清氛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示例二:

第二联用一个“独”字,突出偌大的武昌城里仿佛只有他一个人,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伤之情。

(2)尾联以雁乐衬人悲,借问大雁为什么乐于远途跋涉,来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和漂泊他乡的倦怠之意,以及思归不得的无奈与惆怅。

【考点】

赏析关键诗句

品味语言(炼字)

赏析表达技巧

把握主旨情感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第一联中“洞庭”“潇湘”点明客居之地,“叶未下”指树叶还没有掉落,说明秋天将至末至,渲染了凄清的气氛,从而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

第二联写高敞的书斋在夜雨中飘摇,“我”孤独地躺卧在武昌城中。

一个“独”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

(2)尾联的意思是:

不知高飞天外的鸿雁,为什么事情而乐于远途跋涉呢?

表面上是问雁,实际上是诗人自问,以雁乐衬人悲,借高飞的雁来抒发自己远离桑梓、流寓江湘的无奈与惆怅。

5.【答案】

(1)班超,排比

(2)抒情(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考点】

诗歌典故分析

赏析表达技巧

把握主旨情感

课外古诗词曲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觅封侯”的典故出自《后汉书·班超传》,诗中“觅封侯”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典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

(2)“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句意:

这一生谁会料到我心在抗敌前线,人却在沧洲慢慢老去。

运用直抒胸臆或者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

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6.【答案】

(1)春天,秋天

(2)《月夜》通过描写虫声初起,穿过窗纱传进屋内的情境,衬托出春夜的恬静;《早行》写诗人睡意蒙胧中经过静寂的小桥,稻田深处传来草虫的鸣叫声。

静中有动,寂中有声,衬托出清晨的寂静。

【考点】

诗歌意象分析

诗歌意境鉴赏

赏析表达技巧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2)本题考查赏析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

(1)此题只要抓住两首诗中景物描写的诗句、词语,抓住“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人、事、物、景等,即可判知时节。

如《月夜》中的“春气暖”“虫声新透”,直接点明春天。

《早行》中写了“露”“晓寒”“稻田”,推知是秋季。

(2)常用答题思路为:

亮明手法+阐述手法+表达效果(可从内容上、情感主旨上等方面着手)。

如本题题干中告诉“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月夜》诗后两句通过描写刚刚透过绿窗纱传进屋内的虫声,衬托出春夜的恬静。

《早行》诗后两句通过描写睡意蒙眬中经过寂静的小桥,听到稻田里传来的草虫的鸣叫声,来衬托秋天清晨的寂静。

7.【答案】

(1)积水连山,城头残月

C

【考点】诗

古诗词曲内容理解与分析

赏析表达技巧

品味语言(炼字)

【解析】

(1)本题考查概括诗歌的内容。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解答】

(1)题目要求概括前四句所写的“金城美景”,作答时要根据二、四句中的景物描写进行概括,提炼出每句的前四个字即可。

(2)C项,“抒发能一展雄才的豪迈之情”错,这首诗写于诗人赴边途中,借这两个典故抒发了不得志的抑郁愁思。

故选C。

8.【答案】

(1)画船“系”在春潭岸边的柳树上,全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离情别恨。

(2)“载”的运用,都是把抽象的别情化为有形的可以被运载的东西,同时也显示出别情的沉重。

【考点】

把握主旨情感

赏析关键诗句

赏析表达技巧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情感。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解答】

(1)“系”的后面省略了宾语,根据标题和习惯推断,应当是“系”在春潭岸边的柳树上。

根据最后一句中的“离恨”可知表达的是与友人分别时的离情别恨。

(2)“载”的内容是离恨,属于情感,看不到,摸不着,但是用“载”字让人真实可感;而且“载”说明沉重,突出了情感的浓厚。

9.【答案】

D,E

(2)写涧水之香是实,想象落花之情景是虚,虚实结合,写出了山间暮春的静谧美好,表达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考点】

把握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技巧

品味语言(炼字)

赏析关键诗句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诗歌内容。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特色。

【解答】

(1)D.流露出的应是“诗人的闲适之情”;

E.两句诗的时令不一样,“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写的是早春。

故选D、E。

(2)本题应在看懂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判断出诗句中虚与实的内容,然后分析出在表现诗人情感、诗歌内容方面的效果。

“濯手”时闻到“香”,是实写,“桃花落”是虚写,虚实结合,写出了山间暮春的静谥美好,表达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10.【答案】

D,E

(2)诗歌通过写春日月夜泛舟若耶溪所见之景抒发情感。

七、八句描写了溪上水雾蒸腾,夜深月沉,舟行向前,两岸树木伴着月亮悄悄地退向身后的景象,营造了幽美、寂静而又迷蒙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对若耶溪山水的热爱和放任自适、宁静闲适的人生态度。

【考点】

赏析关键诗句

把握主旨情感

品味语言(炼字)

课外古诗词曲阅读

赏析表达技巧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D项,“消极避世,抑郁感伤”错,应是“愿做持竿垂钓的隐者,追慕‘幽意’的人生”;

E项,“激越”不妥,应该是“宁静”。

(2)这两句诗看似只是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通过描写溪上水雾蒸腾,夜深月沉,舟行向前,两岸树木伴着月亮悄悄地退向身后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幽静、静谧的意境,为下文“愿为持竿叟”的抒情作了铺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