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六单元 上图书馆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60103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1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六单元 上图书馆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六单元 上图书馆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六单元 上图书馆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六单元 上图书馆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六单元 上图书馆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六单元 上图书馆 含答案.docx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六单元 上图书馆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六单元 上图书馆 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六单元 上图书馆 含答案.docx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六单元上图书馆含答案

上图书馆

主题时文

重视农村孩子的“精神正餐”

近年来,先后考察过百余所贫困地区中小学,欣慰地看到绝大多数学校的学生营养午餐得到较好解决,采购、加工、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有相对严格的制度,有力保障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中小学的图书馆建设与学生的阅读状况却令人担忧。

首先,中小学图书馆的图书配备品质较低。

不少农村中小学图书馆的图书或者是由各种渠道的捐赠而来,或者是通过图书招标的补充而来,不符合中小学生阅读要求的图书很多,真正的经典著作却比较少。

其次,中小学图书馆的利用率低,管理水平较差。

我们去过的中小学,大多都是在每天下午放学后开放一小时左右。

规模大一点儿的学校,往往要按照年级轮流借阅,每个学生大概每周能轮到一次借阅图书的机会。

许多学校没有专门的图书管理人员,对学生缺少必要的阅读指导。

再次,中小学校长和老师对于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县城重点学校拥有大量的图书,却没有编目,成包成包的图书躺在库房睡觉;有的乡村学校因为学校翻建教学楼,把所有的图书打包送到食堂的仓库。

调查中,学生在被问到“给你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时,有的人无言以对。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离不开阅读,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为此,有必要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的书香校园建设,给农村孩子提供“精神正餐”,夯实农村教育的基础。

第一,加强农村中小学图书馆标准化建设。

可以邀请专家参考已有成熟书目,如专业的阅读研究机构制定的中小学学生基础阅读书目等,进一步研制适合中小学生的阅读书目,作为中小学图书馆的基本书目,规范农村中小学图书馆的图书配备,遏制目前的低价招标过程的腐败现象,确保最好的图书能够进入农村学校。

第二,组织专项行动,检查剔除劣质图书。

全国各地中小学图书馆进行全面自查,明确中小学图书的质量要求,将不适合中小学教师及学生阅读的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剔除出学校图书馆。

在学校自查结束后,组织专业人员赴全国各地进行随机抽查。

第三,加强农村中小学图书馆的专业化建设。

可以根据不同学校的规模,设置专兼职结合的图书管理员岗位,积极推进相关培训,做好师生图书借阅的组织管理工作,加强对农村中小学师生的阅读指导,深入推进中小学的学科阅读。

第四,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和民间团体支持农村中小学的阅读工程建设,在捐赠优秀图书、培训阅读推广人、开展各种阅读活动等方面给予帮助。

鼓励阅读志愿者协助学校开展书香校园建设。

知识就是力量,阅读改变命运。

身体的成长需要营养午餐,心灵的成长需要“精神正餐”。

只有对精神和身体同样重视,把最美好的书籍给最美丽的童年,我们才能以阅读强壮乡村教育,以乡村教育进一步强大中国。

国学经典

原文: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

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解读: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

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

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养成完美的理想人格。

《论语》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在这里,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

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

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

“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

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

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

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

“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

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

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诗海拾贝

观 书

于 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赏析】 该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

他生性刚直、博学多闻。

他的勤学苦练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名传后世。

这首诗写诗人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

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

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

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

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

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

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

“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

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

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之流所能领略的!

文学常识

一、作者档案

【简历】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浙江上虞人。

1995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

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

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

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

【作品】中篇小说《昆明居》,翻译培根随笔集中的《论学习》

【评价】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

二、背景链接

1947年,王佐良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学,赴英国牛津大学读研究生,成为茂登学院研究生。

1949年学成回国,照理他应返回清华大学继续执教,但实际上是去了北京外国语学校(后改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

王佐良对清华一直有眷恋之情,后来也长期住在清华校园内,1986年出版的文集《照澜集》即以清华照澜院为题。

王佐良曾在《想起清华种种》一文中说:

“后来我转入别的学校工作,但是我心里始终保持着一种清华做学问的标准。

”(《中楼集》)言若有憾。

三、作者逸事

王佐良著《英国诗史》书稿,压在一家出版社近两年,有人笑说:

“您跟他们社长那么熟,打个电话催一下,还怕他不出?

”他说:

“越是熟人,我越不想靠关系来出书。

我的书,全凭它的学术价值。

”看他这么自信,这个人就进言:

“把书稿给我看看,好吗?

”他爽快回答:

“行。

但你绝不要碍于我的人情。

”后来书稿很快由译林社出版了,还荣获了“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的一等奖。

四、文化常识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

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现了图书馆,图书馆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

我国的图书馆历史悠久,只是起初并不称作“图书馆”,而是称为“府”“阁”“观”“台”“殿”“院”“堂”“斋”“楼”罢了。

如西周的盟府,两汉的石渠阁、东观和兰台,隋朝的观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库全书七阁,等等。

“图书馆”是一个外来语,于19世纪末从日本传到我国。

据《在辞典中出现的“图书馆”》说,“图书馆”一词最初在日本的文献中出现是1877年的事;而最早在我国文献中出现,当推《教育世界》第62期中所刊出的一篇《拟设简便图书馆说》,时为1894年。

中国最早的省级图书馆为1904年创办的湖北省图书馆。

一、认读字音

(一)单音字

(1)灿烂(càn)     

(2)覆盖(fù)

(3)苍穹(qióng)(4)高耸(sǒng)

(二)多音字

(1)藏

(2)间

(3)遗

二、辨识字形

(1)

(2)

(3)

三、积累词语

1.豁然开朗:

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现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在突然间开阔了思路,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形容突然明白某件事。

2.牵强附会:

把本来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某种意义。

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牵拉在一起,混为一谈。

四、辨析词义

1.暗淡 

 黯淡

课本原句

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

“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

巧辨巧析

“暗淡”,着重指具体的“暗”,多用于形容光线等昏黑不明;也可形容没有前途、没有希望。

“黯淡”,常指抽象的“暗”,用于心情、情绪。

2.幽静 

 安静 

 宁静 

 寂静

课本原句

至今我都记得馆外的一片绿色和馆内的幽静整洁。

巧辨巧析

幽静:

用于人少景致又好的环境。

安静:

强调在有人的环境中,人没有发出声音(本来有声音,现在没有声音)。

宁静:

往往用于形容夜晚没有声响或心情安静。

寂静:

没有人,也没有声音,更多地用于自然界。

文中主要记述了几个图书馆?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记述这几个图书馆的?

答:

                                    

[明确] 

(1)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

(2)时间顺序。

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记述这几个图书馆的。

1.第一段引用西蒙·德波伏娃的话有什么用意?

答:

                                    

                                    

[明确] 为了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2.第七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什么?

第八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明确] 

(1)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后一句的“七七事变”是一个提示。

(2)表达了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

这一句与前面一句写心情的句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中可以推断出“豁然开朗”的原因。

3.第九段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 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也点明文章的中心。

引用的作用

[考点解读] 为了满足表达中心的需要,文章中有时会引用大量的原始材料,或者诗词、故事、书信、日记,或者别人的评价。

因此,命题者有时从这个角度入手,要求分析引用这些材料的作用。

[解题指津] 

一、常见设问方式

1.文章中引用××的话有什么作用?

2.文中运用了大量××的诗词,作用是什么?

3.作者在写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原始材料,有什么作用?

4.文中为什么要引用××的评价?

 

二、技巧点拨

第一步,了解引用材料的作用:

材料类型

作 用

原始材料

更好地突出××中心,增强文章的可信度

诗词

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文章中心,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故事

增强文章的活泼性,使文章具有可读性

书信、日记中的

表白(自己的话)

印证作者的观点,使文章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第二步,明确切入角度。

回答此类题目,还要注意选择恰当的切入角度:

①对文本的作用:

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典雅性,增添文学底蕴。

②对结构的作用:

照应(呼应)标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对比衬托、总结上文、深化主旨。

本文是一篇学术性文章,读来却十分轻松,为什么?

[我的理解] 学者写文章总有些厚重的学术气息,这篇文章有厚重感,如图书馆里的经典一般,但更重要的是有亲切感,因为作者爱书、爱图书馆、爱他的读书生涯。

所以这篇文章又写得十分轻快,十分平易近人。

【课内挖掘】

《上图书馆》是一篇随笔,作者回顾了上图书馆的四段经历,不同的经历,却共同表现出上图书馆之乐,文章娓娓道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技巧指导】

一、随笔的内涵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形式。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

“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叙事、抒情或议论。

从反映作者情感来说,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齐备,皆能入文;读者读后的感觉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这七情五味,可能就是人间百态。

它的题材比一般散文更加广泛,生活的见闻、往事的漫忆、所思所想的道理、作家作品的漫评,以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工作学习、旅游见闻、史话传说、故事逸闻,等等,无不能作为随笔的材料。

在写法上,随笔往往旁征博引,不做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

简言之,随笔就是在看似信手拈来的材料中谈自己的一得之悟。

当然,这些材料也必须是有一定意义、能给人以教育和启迪的。

二、随笔的特点

1.短小精悍,以小见大

随笔的篇幅必短,有一个字数不多的限制。

小题故可小做,大题也不妨小做。

只有这样,才能更引人入胜。

比之长篇巨作的大部头文章,一篇随笔,少则几百字,多则一两千字。

这个“小”的另一层意思,指其题材,大都是凡人小事。

但能因小见大,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2.随意而谈,言之有物

随笔这种文体的特点之二是不拘一格,随意而谈,只要言之有物就行。

可再现一个小场景,可记叙一件小事情,可描写一个鲜明的人物,可抒发一种动人的情感,可表达一种独特的感悟。

当然,随意而谈,表面上看来,似乎章法自由,材料较“散”,实际上都有明确的中心,随笔不“随”意。

随意而谈的含义,也指随笔的题材可以说都是“信手拈来”。

身旁周围,俯拾即是,嬉笑怒骂,皆能成篇。

要打消写随笔的“神秘感”,就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勤于思考,有感而发,因情而叙。

随笔的妙处并不在于题目,而在于个性的魅力。

随笔自然要写出某种“有意思的”东西,某种可供人嗅察、听到、看见、感知、想象、思考的东西;但是最根本的一点,作者必须有自己的看法,这看法又必须在他自己的心灵中自然形成。

唯一不可缺少的东西却是那内容或思想必须经过活泼的理解,受到作者喜爱,对其妙味有所会心,并把它富有情趣地表达出来。

3.真情实感,发而为文

随笔要求将真事、实事、种种矛盾、种种纠葛,按它们的本来面目,真实地袒露在人们面前。

它以真情、至情引起人们的共鸣,读后让人感慨、悲愤、沉思、冥想、自省,因为它是直抒胸臆、慷慨陈词的。

文字上也就自然形成质朴、无华、深沉、自然的风格。

4.要引人向善

随笔要写得真实,但并不是什么都能写,什么都如实反映。

生活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

我们每天亲历、亲见、亲闻的事情,有好的,有坏的;有有意义、给人启迪、催人上进的,也有没意思、卑微琐碎甚至丑恶奸邪的。

但是我们要关注主流,理直气壮地歌颂正面的美好的事物;即使要反映负面的消极的事情,也应当抱有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分清是非和善恶。

三、如何写好随笔

1.读书越多,落笔越奇

“读书越多”,是就写随笔的作者必须有渊博的知识而言。

读书的概念是广义的,指广泛吸取知识信息。

广泛,指纵横两个方面。

横的,指不同领域各学科,文史、理工等。

纵的,指除了书本之外,要参与社会实践。

有渊博的知识,才可以旁征博引,联想生发,才可以深思熟虑,驳难辩论,增进思想的光辉和魅力。

2.探索生活,勤于思考

大千世界,天地广阔,皆可涉笔成趣。

但要善于观察,培养观察力,去探索生活。

多看:

仔细观察;勤思:

善于思考。

只有多看勤思,才能触发灵感。

3.娓娓而叙,形散神一

随笔的表达方式,以叙、议为主。

叙事要娓娓动听,朴实无华,没有“故作惊人之笔”。

仿佛是作者在和读者推心置腹、敞开心怀的娓娓谈心。

议,要有感而发,袒露至情、真情。

寓情于事、因事见情;寄情于议,议中见情。

四、写随笔的注意事项

由于随笔是一种更随意地表现自我的文体,它所具有的即兴笔墨、闲适情调又极易导致写作中出现不良倾向。

在此,特别提醒同学们注意两点:

一忌立意的粗俗。

高中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随心所欲,缺少思辨,思想观点偏颇,总是着眼于个人得失,局限于个人小天地,肆意发挥个人的不健康情感。

天下文章意为先。

与其他文章一样,随笔的立意(虽然它不刻意为之)也要求纯正,要表现积极健康的情致理趣和高雅脱俗的道德志趣,而不能随心所欲地流露自己的低级趣味、消极情绪。

二忌用笔的粗糙。

高中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结构安排、技巧运用、语言表达上不讲究,缺少审美眼光,泛泛道来,粗鄙浅陋。

虽然随笔强调意到笔随,章法也不甚讲究,但这并不意味着写随笔时可以不必斟酌字句,草草了事,而应在用语自然的前提下,力求做到准确、生动、活泼、新鲜,充满个性和灵性,这样,既能达到练笔的目的,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深刻而不沉重,轻灵而不虚浮,自然而有品位,闲适而有雅趣,这是我们写作随笔时应追求的目标。

【针对训练】

以“书非少而不能读也”为题目,写一篇随笔。

答:

                                    

                                    

                                    

[参考示例] 这个时代已经不再缺书。

书,变得极其易得,而读书,却变得极其困难。

原因何在?

一方面,过去获得一本书不容易。

宋以后虽然有了印刷术,然而书的流通仍然不可与当今时代相比。

所以,一般的读书人的书也不是很多。

书不多,人选择的机会少,反而让人们一旦选定一本书,便集中时间和精力去读。

另一方面,过去的杂书没有这么多。

我们这个时代,书的种类大大增多,各种各样,让人应接不暇。

在增多人们选择的同时,也增加了人们做选择所耗费的时间成本。

很多人经常在网上逛书城,根据商家所提供的热卖书榜单,一本一本地买,一本一本地读。

可是,这些书至少现在并非本本都是经典,不但不是经典,还很可能是垃圾,因为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洗。

经典怎么可能这么快速地一本接一本地产生呢?

读书最忌杂乱,读了很多,时间、精力耗费不少,而收效甚微。

这还是读的,有的人呢,可能逛而不买,一直在逛书城,很多时光都浪费在逛上了。

书多了,人们反而不能读书了,所以,书非少而不能读也。

【课内挖掘】

本文重在表现上图书馆之乐,“公书林”图书馆满足了作者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清华大学图书馆使作者的知识和情感上升到了一个新境界,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使作者的心境豁然开朗。

去图书馆,会阅读,能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适用主题] 阅读 价值 快乐

【运用范例】

人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形容杭州的美丽、繁荣与富庶。

7年来,杭州图书馆本着人人平等的原则,对市民免费开放。

图书馆对特殊读者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

但这一举措自推行以来,一直引起一些读者的不满。

他们不愿意与乞丐这样的特殊读者坐在一起,他们认为和这样的人坐在一起,很没面子,而且整个图书馆的档次也降低了很多。

杭州有两个图书馆,旧馆和新馆。

旧馆宽敞明亮,阅读条件很不错。

而新馆的音乐分馆硬件设施更好,沙发柔软,并且冬暖夏凉,舒适无比。

因此,新馆更加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和拾荒者最喜欢去的地方。

不少读者抱怨说,这些人进馆并不是为了看书、查资料,而只是进来休息、睡觉而已。

他们说,图书馆又不是免费旅馆。

有人直接找到褚树青馆长,说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

对此,褚树青回答:

“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

”他说,公共图书馆发展的藤蔓再长,其工作之果还是要落在为读者服务上面。

因此,我们的建馆方针就是10个字—平民图书馆、市民大书房。

他说,对我们来说,乞丐也好、普通百姓也好,都是读者,没有任何区别。

他说,我希望读者能真正自由地走进图书馆,就像走进自己家书房一样。

其实,不只是馆长褚树青这样认为,杭州图书馆的其他工作人员也是这样认为的。

杭州图书馆办公室主任刘丽东说,对每个市民免费开放图书馆,这也算新闻吗?

我们一直觉得,这是公共图书馆本来就应该承担的责任。

心的博大,温馨的善举,使杭州图书馆成为每一位杭州市民的天堂。

褚馆长认为,每个人都有读书的权利。

太阳不会因为乞丐和拾荒者的身份而拒绝给予他们阳光。

天堂的模样

“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倾心畅谈。

一直觉得,在图书馆里面做图书管理员已经是让人十分欣羡的工作,而图书馆的馆长自然就更是令人无比愉悦的职位了。

“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这句话是博尔赫斯说的。

博尔赫斯是阿根廷最负世界声誉的小说家和诗人。

从1955年起,博尔赫斯在兼职大学英美文学教授的同时,还担任了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

图书馆馆长一职是博尔赫斯一生中唯一从事过的正式职业,图书馆也成为他一生中最为挚爱的地方。

每一天,博尔赫斯这位晚年几乎失明的老人都被图书馆中将近百万册的图书包围着。

丰富的想象力和博大的智慧的力量让博尔赫斯生活在图书构筑的世界中,活得真实且纯粹。

博尔赫斯说,和图书馆的图书在一起是一种美好的感觉,当眼睛看不见书的时候,只要一走进图书馆,仍然会产生浓浓的幸福感。

博尔赫斯在他的《通天塔图书馆》中这样写道:

“图书馆是无限的,周而复始的。

假如一个永恒旅人从任何方向穿过去,几个世纪后他将发现同样的书籍会以同样的无序进行重复(重复后就变成了有序:

宇宙秩序)。

有了那个美好的希望,我的孤寂得到了一点儿安慰。

”垂暮之年的博尔赫斯写出这样的话,仿佛是在对谁倾诉,又仿佛是在喃喃自语。

在博尔赫斯看来,图书馆中的图书已经穷尽了所有文字的可能组合,唯一的需要就是解读。

也许,图书馆依然过于庞大,博尔赫斯又将世界的本质归结为一本圆形的循环的书,这本书包罗万象,无始无终,而图书馆的空间以天衣无缝的秩序排列,没有穷尽,却有轮回。

博尔赫斯觉得,所有的图书都是一个神秘而丰富的世界,就和人的心灵一样,博大,深邃,丰盈。

图书馆仿佛是一个迷宫,一个有花有果的花园,更是一个辽阔无垠的宇宙,人在图书馆里博览群书,其实是在进行着无穷无尽的寻找。

结果,像博尔赫斯说的那样:

“肉体终将消失,而心灵的产物——图书馆却会永存。

”博尔赫斯还说:

“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将来。

”只有把握了时间的本质,才能懂得图书馆里图书所昭示的真正意义。

其实,博尔赫斯在担任阿根廷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之初,就已经失明到几乎连图书的封面也看不见了。

这实在是命运的不公,博尔赫斯拥有了近百万册的图书,却失去了读书的视力。

然而,博尔赫斯的心里却有一双雪亮的眼睛,他比大多数人更能充分地拥有图书馆的图书。

博尔赫斯的一个朋友曾经这样评论他:

“他能打开一本书,翻到他要找的一页,不必费神去念,就能引用整段整段的文字。

他顺着摆满书的走廊散步,敏捷地在转角处拐弯,走进伸手不见五指的通道。

书海里他一点儿都不迷惑,相反明眼人都仿佛成了瞎子。

”我想,在图书馆里,博尔赫斯不会感到孤独,他心中涌起的只是幸福。

在现实的孤独中,能够通过图书得以和但丁、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歌德等人的灵魂在一起,真的是幸福的。

有人说博尔赫斯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梦游者,有人说他是魔幻现实主义大师。

而在我的心目中,博尔赫斯是唯一一个真正走进图书馆并成功走出来的人。

在图书馆的书架之间穿行时,恰好站在深深的书库的最里面。

从书架上拿起一本书,整个世界都是安静的,这时,听到自己的鞋踏着地板的声音,也会听到书被一页页翻过的声音,更会听到自己平静而舒缓的心跳,还会听到书上的灰尘轻轻被抖落的声音,当然,最细微的声音要靠自己用心去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