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言虚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79246 上传时间:2023-01-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文言虚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文言虚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文言虚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文言虚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文言虚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文言虚词.docx

《2文言虚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文言虚词.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文言虚词.docx

2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

(时间:

45分钟 分值:

45分)

一、基础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3分)

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

问夜如何?

诸生以夜中对,遂薨。

(选自《宋史·董槐传》,有删改)

1.文中“诸生以夜中对”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王好战,请以战喻

C.不然,籍何以至此

D.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解析 B项,与例句均解释为介词“拿”。

A项,目的连词“来”。

C项,“凭”。

D项,连词“而”。

答案 B

【参考译文】

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晚上,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

挥手让妇人离去,给诸生讲《兑》《谦》二卦。

问现在是夜里什么时候?

诸生回答说是半夜,于是就过世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6分)

颜氏家训·勉学篇(节选)

[北齐]颜之推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

此事遍于经史,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

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

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

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

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

有识旁观,代其入地。

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然人有坎民

,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孔子云:

“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

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

此并早迷而晚寤也。

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2.下列“而”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老而弥笃

B.此并早迷而晚寤也

C.幼而学者

D.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解析 C项,“而”表承接关系,其他三项表转折关系。

答案 C

3.下列“因”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因此天机,倍须训诱

B.或因家世余绪

C.因循面墙,亦为愚耳

D.因人之力而敝之

解析 C项,“因”为动词,与“循”一起是“沿袭”意;其他三项为介词,凭借。

答案 C

【参考译文】

自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普通百姓呢!

这类事情遍布于经籍史书中,姑且只举近代一些重要的事,来启发提醒你们。

士大夫的子弟,数岁以上的,没有不受教育的,多数读到了《礼》《传》,少数起码也读了《诗》《论》。

到了加冠成婚的年龄,身体性情稍稍定型;凭着这天赋的灵性,应该加倍教诲诱导。

有志向的,就能受到磨炼,来成就先世所遗之业;没有志向操守的,从此怠惰,就成了庸人。

人生在世,应当有所成就;农民则谋划种庄稼,商人则讨论财货,工匠则精造器用,懂技艺的人则考虑方法技术,武夫则练习骑马射箭,文士则研究议论经书。

然而常看到士大夫耻于涉足农商,羞于从事工技,射箭则不能穿过铠甲上的叶片,握笔则只能写下姓名,饱食醉酒,恍恍惚惚,无所事事,以此来打发日子,以此来终尽余年。

有的凭祖上余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我满足,全然忘了学习;遇到婚丧大事,议论得失,就昏昏然张口结舌,像坐在云雾之中;公家或私人集会宴欢,谈古赋诗,又是沉默低头,只会打呵欠伸懒腰。

有见识的人在旁看到,真替他羞得无地自容。

为什么舍不得用几年时间勤学,以致一辈子都受羞辱呢?

人在童稚之时,心神专注而敏锐,长成以后,心思分散,所以一定要早早地接受教育,不要错过时机。

我七岁的时候,诵读《灵光殿赋》,直到今天,十年温习一次,还没有忘记;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搁置一个月就生疏了。

而人总会有困顿不得志的时候,在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更应在晚年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己放弃。

孔子就说过:

“五十岁来学《易》,可以没有大过失了。

”曹操、袁遗老了却更专心致志,这都是从小学习到老仍不厌倦的人。

曾子七十岁才开始学习,最后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岁,才开始游学,还成为了儒家大师;公孙弘四十多岁,才读《春秋》,凭此就做上了丞相;朱云也到四十岁,才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岁才学《孝经》《论语》,他们最终都成了儒学大师:

这都是早年迷惑而晚年醒悟的人。

世上的人认为到了加冠成婚的年龄还没有开始学习,那么就太晚了,怠惰不学而致学识浅薄,也太愚蠢了。

从小就开始学习的人,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拿着蜡烛在夜间行走,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要强。

二、综合阅读

(2017·江苏七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18分)

与李翱书【注】

韩 愈

使至,辱足下书,欢愧来并,不容于心。

嗟乎!

子之言意皆是也。

仆虽巧说,何能逃其责耶?

然皆子之爱我多,重我厚,不酌时人待我之情,而以子之待我之意,使我望于时人也。

仆之家本穷空,重遇攻劫,衣服无所得,养生之具无所有,家累仅三十口,携此将安所归托乎?

舍之入京,不可也,挈之而行,不可也,足下将安以为我谋哉?

此一事耳,足下谓我入京城,有所益乎?

仆之有子,犹有不知者,时人能知我哉?

持仆所守,驱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间,开口论议,其安能有以合乎?

仆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于人以度时月,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

今年加长矣,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

所贵乎京师者,不以明天子在上,贤公卿在下,布衣韦带之士谈道义者多乎?

以仆遑遑于其中,能上闻而下达乎?

其知我者固少,知而相爱不相忌者又加少。

内无所资,外无所从,终安所为乎?

嗟乎!

子之责我诚是也,爱我诚多也,今天下之人,有如子者乎?

自尧舜以来,士有不遇者乎?

无也?

子独安能使我洁清不洿,而处其所可乐哉?

非不愿为子之所云者,力不足,势不便故也。

仆于此岂以为大相知乎?

累累随行,役役逐队,饥而食,饱而嬉者也。

其所以止而不去者,以其心诚有爱于仆也。

然所爱于我者少,不知我者犹多,吾岂乐于此乎哉?

将亦有所病而求息于此也。

嗟乎!

子诚爱我矣,子之所责于我者诚是矣,然恐子有时不暇责我而悲我,不暇悲我而自责且自悲也。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难耳。

孔子称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彼人者,有圣者为之依归,而又有箪食瓢饮足以不死,其不忧而乐也,岂不易哉!

若仆无所依归,无箪食,无瓢饮,无所取资,则饿而死,其不亦难乎?

子之闻我言亦悲矣。

嗟乎,子亦慎其所之哉!

离违久,乍还侍左右,当日欢喜,故专使驰此,候足下意,并以自解。

愈再拜。

【注】与李翱书:

本文写于贞元十五年(799),时李翱在长安,韩愈在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府任节度推官。

李翱,中唐著名的古文家、哲学家。

从韩愈学古文,实则处师友之间。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之言意皆是也     是:

正确的。

B.其安能有以合乎合:

遇合。

C.所贵乎京师者贵:

崇尚。

D.离违久,乍还侍左右违:

背离。

解析 违:

离开,离别。

答案 D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家本来就穷困,最近又遭劫难,面对一家三十口的生计问题,韩愈陷入极其艰难尴尬的处境之中。

B.韩愈在京城度过的八九年里,生活没有来源,只能每天靠求人打发日子,这些过往,如今想来令他痛定思痛。

C.韩愈感叹自从尧舜以来,读书人就存在怀才不遇的现象,而唯独自己能不受玷污,找到快乐之所。

D.韩愈认为颜回因为有孔圣人做他的靠山,而又有饭吃有水喝可以不死,不忧食而乐道是很容易做到的。

解析 “唯独自己能不受玷污,找到快乐之所”的说法与原文不符。

答案 C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舍之入京,不可也,挈之而行,不可也,足下将安以为我谋哉?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无所资,外无所从,终安所为乎?

(2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所以止而不去者,以其心诚有爱于仆也。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舍弃他们进入京城,不可以,带着他们一起去,也不行,您将怎样来替我谋划呢?

(2)我本身没有什么资质,外部也没有什么靠山,究竟能做什么呢?

(3)我之所以逗留于此而不离去,是因为那人确有爱我之心。

7.李翱在来信中希望韩愈做什么?

韩愈为什么感到“欢愧来并”?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李翱希望韩愈能离开幕府,回京城谋求官职。

②高兴是因为在自己沉沦下僚时还有这样一位朋友关爱自己;惭愧是因为韩愈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形势不方便,羞于重回伤心地。

【参考译文】

信使到了(我处),您不嫌弃我给我写信,高兴和惭愧同时涌上来,心里都容不下了。

啊!

您的话都很对。

我虽然善于辩解,怎么能够逃避责任呢?

这都是你赏识我,关心我,我不考虑现在人们对待我的态度,只凭你对我的情义,就使我寄希望于入世(为官)。

我家里本来很贫穷,又遭遇了劫难,衣服也得不到,生活用品也没有,家里仅三十口人,带着他们把他们安置在哪儿呢?

舍弃他们进入京城,不可以,带着他们一起去,也不行,您将如何替我谋划呢?

这是一件事,您认为我进入京城,有什么好处吗?

我有儿子,其中还有不认识我的,现在的人能了解我吗?

保持着我的信仰操守,让我辅佐公卿,在大臣之间奔走,提供建议,能有跟我看法一致的吗?

我在京城八九年,没有挣钱的地方,每天求人来生活,当时没有注意到,今天想起来,就像痛刚好了的人回想当初疼痛的时候,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

如今年龄又长了,再让我去老地方干这些事,也很让我为难。

京师被人看重的,不是上有贤明的天子,下有贤明的大臣,光是谈论道义的普通读书人就有多少吗?

我在其中匆匆忙忙,能够使社会上层下层的人知道我吗?

了解我的人本来就少,了解我并赏识我却不嫉妒我的人更少。

我本身没有什么资质,外部也没有什么靠山,究竟能做什么呢?

唉!

您责怪我的话很对,很关爱我,如今天下的人,有像您这样的吗?

从尧舜以来,读书人有怀才不遇的吗?

没有吗?

您偏偏就能使我的品德保持清洁不被玷污,并生活在快乐中吗?

并不是我不愿意做你说的那些事,是因为我的力量不够,形势不方便。

我在这里难道是因为有人(指韩愈现在投靠的人)是我的知己吗?

其实他是跟在别人后面做事,盲目地追求潮流,饿了就吃饭,饱了就游戏。

我之所以留在这里没有离开,是因为他诚心诚意的关爱我。

但是关心我的少,不了解我的地方更多,我难道在这个地方很高兴吗?

也是有所担心才暂时安定在这里。

唉!

您是很关心我,您责备我的话确实很对,但是恐怕您有时候没空责备我却为我悲伤,没空为我悲哀却自责、自悲。

靠近它就能够理解,但是实际去做就很难了。

孔子称赞颜回说:

“吃一碗干饭,喝一瓢白水,别人忍受不了这种贫苦生活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心中的快乐。

”人,如果能依靠圣贤的人,并能有一碗饭吃一瓢水喝足以活下去,他不感到忧愁却很快乐,岂不是很容易!

如果我没有依靠,没有饭吃,没有水喝,没有挣钱的地方,就会饿死,这也不难呀?

您听了我的话也感到悲伤。

啊,你也要小心谨慎这些道理!

我们分别得太久,如果还能回到您的身边侍奉您,我会非常高兴,所以专门派人骑马到这里,等候您的回信,并通过这些自我开导。

韩愈再拜(书信用语,表谦虚)。

(2017·江苏苏北四市高三摸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18分)

家谱记

归有光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

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

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

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

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

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

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

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

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

俎豆壶觞,鲜或静嘉。

诸子诸妇,班行少缀。

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

“嗟乎!

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

而何以至于斯!

”父母,兄弟吾身也。

祖宗,父母之本也。

族人,兄弟之分也。

不可以不思也。

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

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

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

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

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

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

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

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

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

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

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

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

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居常不自释释:

宽解。

B.贫穷而不知恤恤:

救济。

C.以仁孝之道责之也责:

责备。

D.不录于有司于:

表被动。

解析 责:

要求。

答案 C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幼时丧母,是归有光毕生憾事,他了解祖先及家族旧事只能去问家族里年长

的人。

B.归有光出生后,家道衰落,族人人心离散,归氏家族连祭祀祖先的活动都不举行了。

C.兄弟成家后,各自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和孩子,归有光认为这样做会殃及子女。

D.归有光认为家族衰落的根源在于家族的宗法被废弃,以致秩序混乱,道德滑坡。

解析 B项,“而归氏几于不祀矣”,意思是祭祀活动混乱不堪,几乎等同于没有祭祀活动,而不是不举行祭祀活动。

答案 B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亲人去世不去相互安慰,有喜事不去相互庆贺;到家只知偏爱自己的妻子儿女,出门就欺骗父母兄弟。

(2)等他们有了子女,那么兄弟间相待的情感,已经如同堂兄弟间相待的情感。

11.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归有光写作《家谱记》的意图。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凝聚族人;②扭转世风。

【参考译文】

我七八岁时,见到家中的长辈,就拉着他的衣服询问先人旧事。

大概是因为我幼年时就失去了母亲,平时不能宽解自己,对于死去的人恐怕不能了解他的事迹,对于活着的人恐怕不能成事,实在是受了很大的创伤,内心十分痛苦。

归氏家族到我出生时,一天天地更加衰败。

家族历史悠久而最终分离,人口众多但人心离散。

从我的祖辈到各位叔父以来,贪婪粗鄙狡诈暴戾的人,常常有很多从家族中出现。

大概上百人聚集在一起,竟没有一个知道学习的。

大概十个学习的,却没有一个懂得礼义的。

亲人贫穷却不知道救济,愚昧迟钝却不知道教育。

亲人去世不去相互安慰,有喜事不去相互庆贺;到家只知偏爱自己的妻子儿女,出门就欺骗父母兄弟。

平时招待朋友,有时能破费千钱,但是在一年中重要的节日,祭献祖先时,却谋划甚微。

祭祀盛食物用的礼器、酒壶酒杯,很少有洁净美好的。

家中的男女祭祀时站队都连不成队列。

更有甚者,竟然有因为请人观礼的缘故,改变将要举行祭祀的日期;用厨房里吃剩下的残羹剩肴,来替换新供上的祭品,归氏家族几乎到了没有祭祀的境地。

我回去看老宅,阅览了归氏的旧书,慷慨激愤叹息流泪说:

“唉,这些人难道不是素节翁的后人吗?

为什么到了这个地步呢!

”父母是我们兄弟生命共同的来源。

祖宗是我们父母的根本。

族人都有兄弟的情分。

不能忘记啊。

人刚出生,当他们年幼时,兄弟在亲人怀中呱呱哭泣,吃饱了就一起嬉戏,不分彼此。

年长有了家室后,那么他们的情感已经不像这样了。

等他们有了子女,那么兄弟间相待的情感,已经如同堂兄弟的情感。

在这时,只担心兄弟分离的不迅速,哪里还会想着亲人聚集的难处,这也是天下的形势趋向于分离的原因。

假如我爱自己的子女却离散了自己的兄弟,我的子女也各自想着自己的子女,那么亲人离散的害处就殃及到我的子女,这能说是爱自己的孩子吗?

我每次侍奉父亲,一年里重要的节日跟着各位叔父、兄弟端着酒杯祝寿,看到祖父须发皆白,暗中想我的各位叔父兄弟,都是始于同一祖父罢了。

现在却常常不能同心,未曾不深深独自感伤。

然而天下的事,破坏它的人是从一个人开始,成就它的人也是从一个人开始。

仁孝的君子能凭自身带领天下的人,更何况骨肉之间呢?

古代的人立大宗的嫡子为继承人的原因,就是用仁孝的道理来要求他。

调整家族关系的制度废除了,天下就没有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了。

没有了世家,那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情意就衰微了,社会风尚的浮薄就一天比一天厉害,有道理啊。

我学习圣人的道理,通晓儒家六经的大概旨意。

虽然我过着贫困简朴的生活,不被官府录用,但私下观察天下治乱,老百姓休养生息的利弊,常在内心有所忧虑。

我看看自己的亲人,内心有所触动,打算寻求用来使族人凝聚的办法,而族人凝聚开始于家谱,所以我想要写归氏的家谱,不仅仅是记载,更是用来寻求写家谱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