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docx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导入】
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个个身怀绝技、英勇无比,他们上梁山都是被逼无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一段英雄传奇故事。
鲁智深因拳打了镇关西,杨志因失了生辰纲,“豹子头”林冲可以说被逼程度极重,是因为什么呢?
【知人论世】
作者:
《水浒传》作者说法众多,有说是罗贯中,有说是施耐安,有说是施本罗编,还有说是施作罗续。
明末清初的金圣叹持最后一种说法,所以才腰斩水浒。
现在大多数人认为是施作。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约1296─1370),原名耳,又名子安,字耐庵,关于他的籍贯,说法不一,有人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有人说是江苏兴化人;也有人说原籍苏州,后迁淮安。
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后代,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事亲至孝,为人仗义。
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曾在钱塘为官三年,因不满官场黑暗,弃官回乡。
后参加了张士诚起义抗元的军事活动,在张幕下参与谋划,和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
因张贪享逸乐,不纳忠言,施等大为失望,相继离去。
不久,张士诚身亡国灭。
施浪迹天涯,漫游山东、河南等地,曾与山东郓[yùn]城县教谕刘善本友善,后寓居江阴,为塾师。
随后还乡隐居,感时政衰败,作《水浒传》寄托心意,又与弟子罗贯中撰《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等说部。
他还精于诗曲,但流传极少。
作品:
《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原名《忠义水浒传》,又叫《忠义传》,一般简称《水浒》。
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水浒传》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章回小说,不是作者独立创作的作品,而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杂剧等集体创作的基础上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成的。
(它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
在《宋史》中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中都曾提及。
从南宋起,宋江的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
)
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庸无道,加之连年自然灾害,外族入侵,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见第16回)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爆发。
小说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梁山泊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鼎盛直至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精神,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
(主题: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
《水浒传》故事性强,情节紧张生动,引人入胜,语言简练生动,是在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的文学语言。
最早为100回本,后出现120回本,增加了征田虎、征王庆的故事。
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删掉71回以后的内容,添上了“惊噩梦”的结局,成为70回本(结构安排紧凑,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了其艺术价值)。
推荐读金圣叹点评的《第五才子书施耐安水浒传》。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的理论评论家,认为从古至今有六部书是天下才子必看的经典之作,分别为《庄子》《西厢记》《离骚》《杜诗》《水浒传》《史记》)
《水浒》中英雄人物斗争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有的至今还展现在舞台上,如“三打祝家庄”、“武松打虎”、“李逵下山”、“林冲发配”等。
林冲的反抗性在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中是比较突出的,这种“反抗性”并不是林冲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朝夕而成的,而是被代表封建统治阶级的高逑等人再三逼出来的。
林冲是体现《水浒》主题“官逼民反”的典型代表之一。
前情介绍:
林冲无端遭受迫害、终于被逼上梁山、参加了农民起义队伍,故事从第七回开始,大致经过如下:
他原本是北宋东京80万禁军的枪棒教头(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身高八尺,惯使丈八蛇矛),受人敬重,生活稳定,地位显赫,有个美满的小家庭,对封建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本无造反之心。
然而他美貌的妻子被当朝太尉高俅(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看中,蓄意霸占,多次调戏都遭到抗拒但仍不死心,从而引发了一场祸端。
高俅利用权势指使他的狗腿子陆谦(陆虞候)、富安等人设下毒计,企图置林冲于死地,林冲被诬陷手执利刃误闯军机重地白虎堂,图谋行刺,而被撤去教头一职,送交开封府发落。
开封府尹明知林冲冤屈,但迫于高太尉威势,判定脊杖二十刺配沧州。
高俅又令陆谦买通押差董超、薛霸,要在赴沧州途中的野猪林害死林冲,由于鲁智深、柴进的保护和帮助,林冲一路上免于被害,获救后的林冲不思反抗,乖乖地去沧州服刑,被派到天王堂当看守。
然而沧州也容不下他,仇人的魔爪再一次悄悄地伸向了他……课文节选由此开始,陆谦、富安奉高俅之命追踪来到沧州,与差拨、管营合谋,必欲置林冲于死地。
林冲被残酷的现实步步紧逼,虽忍辱求全而不可得,终于杀死仇敌,投奔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成为宋江起义军中著名的首领之一。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第十回,具体地展示了在封建统治者一逼、再逼、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林冲终于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拔刀而起怒杀仇敌,走向反抗的道路,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课文是怎样刻画林冲性格的转变的?
相关情节:
禁军教头━━起义英雄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八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九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十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第十一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
第十二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
【初读感知】
速读全文,了解情节——“中心突破法”
1.课文标题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请将此标题加以扩展,写成一句话,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被发配沧州的林教头开始时随遇而安,后来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得知了奸贼要加害自己,于是在山神庙前手刃奸贼,投奔梁山。
2.高潮在什么地方,结局怎样?
——林教头杀敌山神庙(10-12)
3.故事是怎样一步步向高潮发展的?
1)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1) 序幕
2)陆虞侯密谋害林冲(2-5) 开端
3)林教头接管草料场(6-9) 发展
4)林教头杀敌山神庙(10-12) 高潮结局
【具体赏析】
一、人物形象分析(忍——怒——息——反)
林冲出身于枪棒教师家庭,是当时颇有名气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生活比较安定。
这种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养成他安于现状,软弱动摇的性格。
他的思想性格里也存在着善良正直刚强的一面,这两方面是矛盾的,反抗思想与委屈求全思想一直处于矛盾斗争之中。
本课正是这种斗争最激烈并发生转化的关键阶段。
从课文情节可以看出,林冲的性格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请用简练的句子概括林冲的思想性格的变化——逆来顺受,随遇而安,大怒杀敌,逼上梁山。
在《水浒》中,林冲是被“逼上梁山”的典型。
误入白虎堂,发配沧州道,火烧草料场,这三次“官逼”,使林冲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思想被严酷的现实彻底粉碎了,他终于觉醒了,变得刚强果敢起来,走上了与朝廷誓不两立的反抗道路。
根据故事情节分析林冲思想性格的变化情况。
★析“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课文第二段写道:
且把闲话休提,只说正话。
思考:
“林教头沧州遇旧知”这一段是不是闲话?
第一段与本文的主要故事看起来好像没有直接的关系,为什么不从第二段开始写起?
第一段有什么重要作用吗?
明确:
不是闲话。
原因:
开头一段有两个内容,一是插叙了当初在东京时的情况,二是林冲、李小二相遇后的一段对话。
与课文主体有着直接联系,无论对人物还是对情节都有重要作用:
交代主要人物、事情起因。
①插叙在东京情况,表现了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乐于助人、济危救贫之善良之人),反映了林冲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②详细交代林冲与李小二过去的关系,为下文写李小二帮助林冲埋下伏笔,做好铺垫。
如果没有这段描写,下文写李小二向林冲报告消息就会显得突兀。
③通过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交代来沧州原因,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安分,也表现了他忍受屈辱、不思反抗斗争、软弱动摇的一面:
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作“高太尉”,自称“罪囚”,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
更没有向陷害他的仇人报仇的想法,反而与李小二你来我往地过上了平静的日子,表现了典型的随遇而安的性格特点。
★析“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陆虞候密谋策划——李小二疑虑警惕——林教头识破阴谋——怒林冲买刀寻敌
提问:
1)林冲无辜受害,被刺配到沧州,远离了京城,高俅一伙,陆谦、富安又追到沧州,在李小二的酒店里密谋陷害林冲。
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是什么态度?
表现出林冲的什么性格?
明确:
“大惊”――始料不及,他已刺配沧州,本想委曲求全,有朝一日回到东京与家人团聚,这也为高俅等不容。
“大怒”――高俅等已害得他有家难回,有国难投,现在又派人到沧州追杀他,必欲置于死地。
两次“寻”――当迫害逼到眼前时,具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迸发出反抗求生的火花,要手刃仇人。
“心下慢”――对仇人有所怀疑,却失去应有的警惕,刚点燃的复仇火焰又慢慢熄灭了。
说明林冲的反抗性格并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陆谦等人酒店密谋,林冲买刀寻敌,是起;寻敌不得,“心下慢了”,是伏。
)
2)这一部分,情节发展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陆谦来到沧州,密谋杀害林冲,使情节陡起波澜。
3)作品为什么不直接描写管营、差拨等四人的谈话?
作者通过李小二夫妻的所见所闻所疑所思来交代情节,这种手法有什么效果?
——在这一部分中,作品不直接写出四人的谈话,而通过小二夫妻所见所闻来写他们的怀疑与推测,这就使情节若隐若现,扑朔迷离,造成了强烈的悬念,使作品情节更加曲折生动,更加引人入胜。
矛盾的展开:
林冲刺配沧州后,高俅派陆谦追踪而来,密谋策划,新的冲突酝酿。
没有平铺直叙,设置悬念,没有交代来酒店的是什么人,而是通过李小二夫妻的观察,写出来人的鬼鬼祟祟,说话偷偷摸摸,手段卑鄙阴险。
再写林冲根据李小二提供有关来人的身材、相貌、年龄等分析断定是陆谦,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林冲买刀寻敌,矛盾进一步激化。
★析“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接管草料场──交割──沽酒——是由陆谦的谋害到林冲杀人报仇的过渡,表面看,紧张形势缓和下来,实际上,事态正按照陆谦的预谋发展。
表面上的平静掩盖着一场生死搏斗,预示着矛盾即将进入高潮,为后文埋下伏笔。
提问:
但是,陆虞候等人对林冲的迫害并没有停止,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诡计,想置林冲于死地,林冲是什么反应?
表现他的什么性格?
明确:
①有警惕性――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他曾对李小二说:
“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
”∕带尖刀拿花枪
②安分守己∕随遇而安――不识阴谋,认为“好差使”∕唤泥水匠来修理(听从了安排,且作了长久打算,大难已临头,却想安稳过冬。
说明林冲心中,复仇的念头淡漠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
)∕买酒途经山神庙时,祈求“神明庇佑”(生命已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充分说明他有随遇而安的思想)。
(管营调林冲去守草料场,林冲生疑,是起;林冲接管草料场,打算长住,是伏。
)
★析“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破庙借宿──偶听真情──报仇雪恨——林冲性格变化的转折点,与前文照应,让陆谦等人通过对话把阴谋的主使者、原因、内容、执行经过,不打自招作了全盘交代,促使林冲性格发生根本转变。
提问:
1.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明确:
草料场火起,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这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一条死路。
这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狰狞面目。
幻想彻底破灭了。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斗争。
于是,林冲毅然“踏”“扯”“剜”,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统治者的道路。
[①第十一段详细描写了庙外三人的对话,为什么要详细描写这些对话?
——这是促使林冲思想性格发生剧变的关键,因此要详加描写。
通过这个描写,对以前的情节进行了巧妙的补充,并交代了整个阴谋的策划过程,并由陆谦等人亲口说出,这就比别人介绍更易于使林冲认识到敌人的凶狠残忍,更易于激起他满腔怒火,从而促使他毅然做出了手刃仇敌的壮举。
②这样的结果是林冲想要的吗?
不是,那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他们一定要置林于死地,更可气的是,还要捡几块骨头回去!
为什么一定要置林冲于死地呢?
想要林妻!
为什么他们想要就要?
因为他们是官府中有权有势之人,可以仗势欺人,林冲还不是平民百姓尚且受如此欺凌,况百姓乎?
可见当朝的黑暗和腐败,英雄们是忍无可忍被逼上梁山的。
]
2.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所走的道路,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
明确:
①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
林冲本来是北宋京城80万禁军的枪棒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富裕安定的生活,这就决定了他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满足现状,缺少反抗精神。
像林冲这样的人尚且无法维持安定生活,不能保障生命安全,那么,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之痛苦不是可想而知了吗?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朝政的腐败。
②认识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
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是一个“逼”字。
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
当时,封建统治阶级肆无忌惮地残害人民,使人民无法生活。
为了活下去,人民群众才不得不起来反抗斗争,这就是“官逼民反”。
《水浒》的主题就是“逼上梁山”,而林冲所走的道路则是体现这个主题的典型例子,这使我们认识到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杀敌复仇
┏━━━━━━━━逼上梁山
┃ (奋起反抗)
┃亲
┃闻
买刀寻敌 ┃阴
┏━━━━┓自心下慢 ┃谋
┃┃ ┃
沧洲遇旧┃ ┃管草料场 ┃
━━━━━┛ ┗━━━━━━━━┛
(善良安分) (随遇而安)
林冲的性格情节变化中,随着矛盾冲突的不断加剧而发展变化。
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是《水浒》的突出特点,作品对人物思想性格不加任何评点,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自己随着情节的发展在矛盾冲突中展现出来。
[按地点分层次:
酒 雪 火
酒店(1~6) 草料场(7~9) 古庙(10~12)
信息交通 严势相逼 手刃仇敌
前奏 发展 高潮
逆来顺受 随遇而安 忍无可忍
委曲求全 心存幻想 彻底绝望]
二、情节线索
1.线索:
双线并进型——“由显及隐法”
故事情节以林冲的主要性格特征为线索,表现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有力突出“官逼民反”这个主题
1)课文正面描写的内容是什么,其中贯穿了一条怎样的线索?
——内容是林冲刺配沧州后的遭遇和反抗,线索是主人公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性格转变过程——主线。
2)林冲性格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侧面略写的内容是由什么线索贯穿起来的?
——林冲的性格转变是在反动统治者的逼迫下发生、完成的;侧面略写的内容是由反动统治者陷害林冲的诡计为线索贯穿起来的——副线。
3)主、副线关系——双线是矛盾斗争关系,副线推动主线发展,鲜明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官逼民反。
两条线索通过茶酒店、点视厅、草料场、山神庙等几个场景,由连接到交织,最后汇合到一起。
4.情节特点:
小说情节曲折巧妙,张弛相间,故事性很强。
5.主题思想:
《林》整个故事以林冲思想性格变化为线索,表现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发展过程,有力地突出了“逼上梁山”这个主题,透辟地说明了官逼民反的深刻道理。
三、写作特色
A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及对细微事件的情况进行细致具体描写,以达到“于细微处见精神”的描写方法,是作品刻画人物性格、叙述事件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好的文学作品往往以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取胜,《水浒》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1)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2)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
”草厅被雪压倒后,“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
——一方面表现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说明草料场起火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3)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
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
(4)林冲有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特点,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
——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5)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
关于方向位置,文章交代得很清楚:
沧州城东15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
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
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候等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的行动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
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
作用:
(1)生动具体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
(2)使故事情节前呼后应,使作品布局更加严谨。
(3)同时兼有以上两方面作用。
细节描写
——使文章从枯燥走向生动,从模糊走向真实,从平淡走向深刻。
为读者展现了一个鲜活的由忍到怒到息并到最后的反的林冲的形象,并让人为之感动。
(学会抓细节描写来丰富润色自己的文章,学会抓细节去鉴赏文学作品,体会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文字之美)
怒—息—反
恶了高太尉,罪囚
买把解腕尖刀,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
自心下慢了,
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
盖火炭,拽上门,摸火盆
掇大石头,轻轻掇开大石头,挺着花枪
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枪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
道具设置
B景物描写:
提问:
1.课文选自《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按惯例,应为“林教头杀仇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才符合题目对偶(对称)的习惯。
可见“风雪”对全文的重要性。
“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在“风雪”上作景物描写。
课文是怎样描写大风雪的?
请找出文中有关“风雪”的直接描写或间接描写。
明确:
主要是从两方面描写:
(1)正面直接描写风雪有三处:
渲染浓重气氛
①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纷纷扬扬”,写雪花之大;“卷”,写朔风之烈;“一天”,写范围之广。
②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选题背着北风而行。
那雪正下得紧。
”
③沽酒返回时,进一步突出雪势之大。
“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
后两处的两个“紧”字,使境界全出,十分简洁地写出了雪越下越大的情景。
(2)侧面描写衬托风雪:
烘托人物形象
①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
例如写草屋,林冲看住处草屋时,只见:
“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风大屋摇)林冲沽酒回到草料场,“那两问草厅已被雪压倒了。
”(雪大屋倒)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
②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天冷人寒)用人物感觉暗写风雪。
到山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
(雪大人寒)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
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
对风雪的直接描写和侧面衬托交替出现,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揉合在一起,使读者感到,林冲时时处处处于风雪交加的环境之中。
[正当天气渐冷、风雪渐大的时候,陆虞候等人的阴谋也在逐步地实施。
天气林冲陆谦
风雪初起去草料场定计
风大雪紧去酤酒施计
风雪越紧去山神庙用计]
林冲的行踪路线
2.关于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1)烘托人物感情,渲染气氛。
烘托了林冲杀敌报仇,走上反抗道路的悲壮气氛。
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草料场烈焰腾空。
山神庙前,雪地上溅满鲜血。
这时,林冲毅然决然地顺大路投东而去,奔上梁山,是多么悲壮的情景啊!
彤云、朔风、大雪,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气氛,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沉郁的心情和危机四伏的处境。
2)暗示情节,推动发展。
①通过对风雪的描写,暗示了将要发生的故事情节的趋向。
如,管营差遣林冲去接管草料场,这对不知管营阴谋的林冲来说是一件比较好的事情,因为这个差事既比较自由清闲,又能有一些额外收入。
可是,当他取路投草料场来的时候,迎接他的却是纷纷扬扬的一天大雪,暗示着他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再如,写雪时,两次用了一个“紧”字:
“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这两个紧字,不仅突出了风大雪猛的环境特点,而且暗示出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形势越来越严峻,而林冲又全然不知,使得读者不能不随着雪下得紧而感到紧张,替人物捏着两把汗。
②对风雪的描写,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
雪紧→喝酒→庙→厅倒→借宿破庙→复仇
(正因为风大雪紧,天气寒冷,林冲想喝酒驱寒,才要出去买酒才会在沽酒途中看到山神庙。
如果林冲不去买酒,草厅倒塌就可能被压伤压死;如果他不出去买酒,就不会看到山神庙,在草屋倒塌后也不会想到去山神庙过夜。
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屋被风吹雪压才会倒塌,林冲无处存身,才被迫到山神庙过夜。
如果草厅不倒塌,林冲就可能被烧死;如果他不到山神庙过夜,就不会听到陆谦等的谈话,也就不会杀敌报仇,投奔梁山。
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到了山神庙后,为挡风雪,才用石头挡住庙门,为了避风雪,陆虞候一伙才直奔庙里来;如果不挡庙门,陆谦等人就会直接进入庙中,也就不会从他们口中得知事情的真相。
也许陆谦的花言巧语会使林冲相信这是一次巧遇,说不定林冲还会请他们喝两杯。
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非常精彩而传神的,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
)
正面描写渲染浓重气氛
风雪推动情节发展
侧面衬托烘托人物形象
3.“风雪”与“官逼”
林冲的活动是本文的一条明线,而陆谦等人的阴谋则是另一条线——暗线。
在林冲最终手刃仇人之前,他还抱有幻想,将高逑称为高太尉,在街上寻找仇人找了几日不见消息之后,“也自心下慢了”,并且还打算将草料场修葺一番作了长远打算,并希望神明能够保佑他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地服完刑回家与妻子团聚。
这样一个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心存幻想的人最终成为梁山英雄中斗争最坚决的一个人,除了“风雪”看似偶然的推进作用,更主要的还是代表腐朽的封建社会统治者的高太尉、高衙内、陆谦、管营等人对他的再三迫害。
林冲的遭遇典型地体现了《水浒传》“官逼民反”这个主题,而“风雪”的描写则与陆谦等人的阴谋相互辉映,促使林冲完成了他性格上的巨大转变。
C刻画人物,鲜明生动
首先,作者不是孤立地塑造人物形象,而是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
再次,作者不是笼统地表现人物性格,而是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动作和语言来表现。
比如林冲在风雪之夜出门沽酒时,作者生动地描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