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34首古诗词赏析整理精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60870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34首古诗词赏析整理精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考34首古诗词赏析整理精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考34首古诗词赏析整理精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考34首古诗词赏析整理精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考34首古诗词赏析整理精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34首古诗词赏析整理精校.docx

《中考34首古诗词赏析整理精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34首古诗词赏析整理精校.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34首古诗词赏析整理精校.docx

中考34首古诗词赏析整理精校

中考34首古诗词赏析

【编者按】近年已考过的诗词:

2006年元曲《天净沙·秋思》,2007年、2015年唐诗《次北固山下》,2008年宋诗《游山西村》,2009年《江城子·密州出猎》,2010年晋诗《饮酒》,2011年唐诗《行路难》,2012年宋诗《过零丁洋》,2013年唐诗《春望》,2014年唐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预测规律】非唐代诗歌,非律诗体裁,非思乡题材,内容与到某地或写某景有关;诗中有经典名句。

【预测篇目】1《观沧海》,2《山坡羊》,3《破阵子》,4《己亥杂诗》,5《渔家傲·秋思》

【编辑处理】预测篇目在前,其次未考篇目,最后是已考篇目;名句加黑。

1、《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易考点】“水何澹澹”到“若出其里”,考查画面、修辞和情感

⑴【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

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⑵【主旨】这首乐府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⑶【韵译】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我极目向东望去。

水面辽阔啊,宽广无际,山和岛耸立对峙。

岛上树木丛生啊,百草丰美茂丽。

秋风瑟瑟刮过,洪波阵阵涌起。

日月运行于天啊,却像从波浪中升起;星河灿烂啊,却像浮动在大海里。

我真是幸运到了极点啊,唱这支歌来表述心志。

⑷【鉴赏】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1-2句):

交代观海的地点。

直陈其事,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是诗的线索,领起以下写登山观海所见内容。

第二层(3-8句):

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绵宽阔浩荡,水波汹涌澎湃,使人胸怀激荡;山岛突兀耸立,点缀在辽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更为神奇壮观。

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一个“何(意思:

多么)”字,一个叠词“澹澹(意思:

海水荡漾)”,表达了惊讶、赞美的感情。

脚下山岛耸立海心,又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

这一层写实景,衬托下文虚写日月星汉,与下文虚实相生。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一动一静,动静结合,互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接着山岛写草木,仍是静态,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把大海点染得生机勃发。

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静动相配,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

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第三层(9-12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采用互文修辞,合起来说:

“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诗人用比喻的写法,创造出这样一个开阔、宏大的意境,表现了自己博大的胸襟、伟大的抱负。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

此诗主要采用了虚实结合和衬托的手法,前一部分(一、二层)实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衬托出诗人胸怀之博大。

“日月之行”四句(第三层)虚写大海,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⑸基调:

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⑹“诗言志”,《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感情蕴藏景物描写中。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2、《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⑴【作者】张养浩,元代著名散曲家。

“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⑵【文体知识】“曲”:

元代,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

曲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

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⑶【主旨】这首元曲怀古伤今,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借凭吊潼关古迹,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揭示了历朝历代人民遭受的苦难之深,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⑷【韵译】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发怒。

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地势坚固。

遥望古都长安,思绪起起伏伏。

途经秦汉旧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

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受苦。

⑸【鉴赏】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起笔概写了潼关的雄伟、险要。

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写出了潼关的雄伟气势;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表现了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作者的感慨。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然后用“表里山河”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

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

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全篇主旨的句子是: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小令,从山河的壮丽,联想到历史的兴亡,又从朝代的更替,联想到百姓的疾苦,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统治者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苦大众所售苦难的同情。

3、《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⑴【作者】龚自珍,字璱人,号定盦。

清朝中后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是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⑵【主旨】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既有离别京城的愁绪,又有回归的喜悦,更有始终不变的报国之志,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全诗意象单纯,而情景浑成,比兴无端,而心迹昭然,短短二十八字,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揭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生命价值观,具有涵包天地的思想和感情容量,堪称定庵诗的压卷之作。

⑶【韵译】满怀离愁而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⑷【鉴赏】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以天涯、日暮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

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赋予自己的身世之感,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

先以落花为过渡,从落花--春泥展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深曲的旨意。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以落花自喻,落花有情,寄托了诗人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后人用此句赞美执着的奉献精神。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本诗共四句,写了三种心境,一是离别的忧伤,二是回归的愉快,三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表示以后仍要有所作为)。

★直抒作者心境的一个短语是:

浩荡离愁

★诗中表达作者心志的诗句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桃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⑴【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词风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⑵【主旨】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时所作,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抒发了词人抗敌救国的壮怀和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⑶【韵译】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号响彻军营。

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出雄壮的塞外声。

秋天,战场这里正在阅兵。

战马像宝马的卢那样,跑得飞快;弓箭离弦,发出像惊雷一样震耳响声。

一心想替君王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无论身前还是死后,都想留下美名。

可惜我壮志难酬,白发已生!

⑷【鉴赏】上片借闲居醉后梦境,描述军旅生活。

一、二句写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早晨醒来时听到了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

蕴含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功立业的壮烈情怀。

开头两句便把镜头定在了军营之中,这正是作者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生活情景。

三至五句每句写一事:

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翻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指挥战斗。

“沙场秋点兵”的“秋”字用得好,既点明了季节,又烘托了肃杀氛围,本句表现战士们胸怀大义、战无不胜的坚定信念。

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极雄豪、壮美的行事,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下片前四句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以马快弦急衬托出战士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作者骑着飞快奔驰的的卢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

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

他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

率师北伐,统一南北,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写到这里已达到这首词的最强音,它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但结语却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

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

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所以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使全词情感由雄壮变为悲壮,充满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十句,前九句每句咏一事,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鲜丽、生动。

最后结句戛然而止,但却遗音缭绕,余味无穷。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

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

⑸【补充】“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生活、战斗场面的激越雄壮,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豪迈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词中描写的军中生活情景有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

※表现作者为现实而悲叹、对人生而感叹的句子是:

可怜白发生。

5、《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⑴【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⑵【主旨】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所作,表现了诗人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同时也反映了守边战士苦闷的思乡之情。

⑶【韵译】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泪哭泣。

⑷【鉴赏】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以白描手法描写塞下秋景,而景中有情。

这幅塞外边关图雄浑沉郁,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主题。

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

采用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手法,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表现慷慨悲凉的思乡报国之情,使得作者的思乡报国之情交织互现,苍凉悲壮,慷慨生哀。

上片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

“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

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塞下秋景之“异”:

①“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

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他的家乡吴地大不相同。

②“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

③“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早早关闭了城门,表现了边塞的悲凉),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

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词人是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风景的对比中观察身边景物的特点的。

“雁去”“边声”“长烟”

词的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既思念家乡,又感慨功业未建的矛盾心理):

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

渲染了战场悲凉的气氛,烘托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白发不单指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流泪的也不只是征人,将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哀伤流泪。

抒发了他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6、《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院香径独徘徊。

⑴【作者】晏殊,字同叔,北宋词人、政治家,文学家。

词风娴雅有情,语言婉丽精工。

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均出资其门下。

⑵【主旨】这首脍炙人口的小令,主要写作者在春天黄昏时的生活和心情,直接真实地抒发了个人的生活感受,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作者善于描写眼前景物引起的刹那间感受,表达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全词写得淡雅自然,俏丽隽永,语言圆转流利,明白如话,却意蕴深广,耐人寻味。

⑶【韵译】唱一曲新作的词,喝一杯醇美的酒。

我想起去年同样的季节,(多少美丽的往事浮现在脑海)就发生在这样的亭子和楼台。

夕阳西下,什么时候才又转回来?

想想真让人无奈,花儿有开放也总会有凋谢;那飞翔的燕子,好像我旧时的相识,正翩翩归来。

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却只能独自徘徊。

⑷【鉴赏】上片触景生情,感慨岁月流逝,年华易去,重在思昔。

“一曲新词酒一杯”,首句写悠闲的诗酒生活,貌似轻松喜悦,实则寂寞惆怅。

继而由眼前的景物引起今昔的联想,“去年天气旧亭台”,巧用对比,表明往事留下不可磨灭的美好记忆,蕴含着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感,产生了时光与年华易去难留的淡淡愁思和惋惜之情。

于是面对西下的夕阳发出“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感叹,富于哲思。

下片借景抒情,巧借眼前景物,借写伤春的惆怅,抒发自我排遣的心情,重在伤今。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被称为“天然奇偶”句,“无可奈何”对“似曾相识”,“花归去”对“燕归来”,对仗工整,音调和谐,具有音乐美。

“花归去”象征了美好事物的消逝。

“燕归来”象征了美好事物的重现。

面对花残燕归的景象,伤春叹老之情更为浓烈。

“无可奈何”写主观情感;“花落”、“燕归”写令人伤感的客观自然规律,进一步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最后以“小园香径独徘徊”作结,以“香径”照应前文“落花”,形象鲜明。

人物惆怅不安、孤独寂寞的情状跃然纸上,达到了以形显情的效果。

在词中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的思考,借助曲、酒、夕阳、落花、燕子并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感受表现出来,所以做到了景与情自然结合,浑然一体。

7、《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⑴【作者】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文豪,豪放派代表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苏洵、苏辙合称“三苏”。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与韩愈,柳宗元,黄庭坚并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书法位于宋四家“苏黄米蔡”之首;还是著名的美食家。

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

⑵【主旨】这首长调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水调歌头》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词的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人生;但归根结底是问人生。

这首词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⑶【韵译】明月从何时才有?

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属于哪一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在身上,我辗转难眠。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变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们能健康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月婵娟。

⑷【鉴赏】此词是醉后抒怀、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上片写望月问天,表达诗人在“天上”“人间”之间的徘徊、矛盾与难以抉择。

首句陡然发问,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次句连续发问,进一步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和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

既然天上宫阙如此美好,当然会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

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古人认为天上有天庭和月宫,在苏轼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宫,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

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因为“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作者的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是两片之间的过渡句,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写对月怀人,表达对亲友和弟弟的思念之情和人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圆月转过朱阁,低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因思亲而难免的诗人,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紧承上片月色描写,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

好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放达宽慰之语。

这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全词通篇咏月,月是中心意象,处处关合人事,把自然和社会联系起来。

上片借明月自喻清高,下片用圆月衬托离别。

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8、《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⑴【主旨】这首词是被称为“千古词帝”的南唐后主李煜降宋之后写的,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表达亡国哀思。

全词深刻细腻地刻画出词人的矛盾心理和无法排遣的苦闷,抒发了作者深切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⑵【韵译】默默无言,孤孤独独,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冷月如钩。

低头四望,只见院中梧桐树寂寞地站立,庭院深深,清冷凄凉,宛如被深秋的夜色牢牢锁住。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反而更让人心慌意乱的,正是离别的愁苦。

那悠悠愁思密密麻麻,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无休无止地缠绕在心头。

⑶【鉴赏】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

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摄尽凄惋之神。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

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是使人愁而更愁之景,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

这一个“锁”字,是传神之笔,是词中人的主观印象。

被锁于深院之人,悲愁无尽,只有“清秋”相对,怎能不深感寂寞。

这里虽未出现“愁”字,但不言愁而愁自见,正面所要表达的离愁已呼之欲出。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四中意象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

★下片四句,点破题旨,直抒离愁,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因“丝”与“思”谐音,以丝喻相思、愁思在古诗中常见。

这里暗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

这三句是说,离愁之萦绕心头,如丝之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无法割断;乱丝还可以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

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

这是一句不借助比喻的白描,似乎并没有说清离愁到底是什么滋味,却道出对“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极其微妙的真实感受。

此句饱含辛酸,是极沉痛的伤心语

★“剪不断,理还乱”,以丝的千头万绪比喻离愁的纷繁和难解。

现在这一成语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

现在人们常说“别有滋味”“别有一番滋味”,即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而来,用来形容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