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语补语中心语等句法成分补充讲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51986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9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状语补语中心语等句法成分补充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状语补语中心语等句法成分补充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状语补语中心语等句法成分补充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状语补语中心语等句法成分补充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状语补语中心语等句法成分补充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状语补语中心语等句法成分补充讲义.docx

《状语补语中心语等句法成分补充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状语补语中心语等句法成分补充讲义.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状语补语中心语等句法成分补充讲义.docx

状语补语中心语等句法成分补充讲义

状语、补语、中心语等句法成分补充讲义

LT

(四)状语:

1.状语的定义和构成:

(1)什么是状语:

状语是修饰限制谓语的成分。

如:

①我们[非常]愉快。

②人民教师[辛勤]地工作。

③他[可能]是我们的导师。

④同学们[都]挤在楼道里听报告。

例①如果只说“我们愉快”,仅仅是一般性的陈述;用上状语“非常”以后,不但表明了“我们”处于“愉快”的状态,而且表明了“愉快”所达到的程度。

例②的状语“辛勤”也表明工作的程度。

例③如果没有“可能”出现,那么它就是一个肯定判断,表明“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在“是”前加上能愿动词“可能”以后,句子表达的就是一个可能性的模态判断,表明那仅仅是一种推测。

例④的谓语是个连动词组,“都”是附加在这个谓语上的,是修饰限制整个谓语的;整个句子表达一个全称肯定判断,表明“同学们”中的每一个人毫不例外地在做什么。

状语一般在谓语之前,但也有在主语之前或谓语之后的。

如:

①[阶梯教室里],老师在讲课。

⑥他走了,[慢慢]地,[慢慢]地。

这种状语同一般状语的位置不同,因而常常用逗号把它们同句子的其他成分隔开。

(2)状语的构成:

副词经常做状语。

因为谓语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而副词又常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所以,副词做状误是最常见的,可以说是它的天职。

如:

⑦看热闹的人们[渐渐]散了。

⑧我们[马上][就要]考试了。

⑨我们[一定]坚持下去!

⑩真没有想到啊,他[竟]是这样的一个人!

上例的“非常”是程度副词作状语,“都”是范围副词作状语,“渐渐”“马上”“一定”“竟”分别是表频率、时间、肯定、语气的副词,也都作状语。

状语由哪种副词充当,就表示了哪方面的意义。

形容词除了常作定语外,还常作状语。

如:

⑾大家[爽朗]地笑了起来。

⑿学生[刻苦]地学习文化知识。

⒀老师[仔细]地批改了学生的作业。

⒁战士们[整整齐齐]地站着。

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词,所以形容词作状语一般是修饰性的,从情状的角度修饰谓语,用来描写动作的方式或状态。

有些形容词可以直接作状语,如:

“[早]知道了”,“[少]出去几次”,“[紧张]地注视着”等等。

但是,有些形容词做状语往往用重叠形式,如:

“[圆圆]地排成一个圈”,“[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痛痛快快]地笑一顿”,“[整整齐齐]地站着”,“[黑压压]地挤了一教室”,等等。

某些代词和名词有时也作状语。

这里所说的“某些代词”指的是能代替动作或性状的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

如:

这件事[这么]办吧。

你[怎么]来的?

这里所说的“某些名词”,主要是指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

和少数能表示方式的普通名词如“历史、部分、本能、集体”等。

如:

小红[一九八五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

咱们[太原]见。

我们必须[历史]地评价古人和他的作品。

咱们[集体]购票。

动词中除了能愿动词常作状语外,某些表示感知和心理活动的动词也能作状语。

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

如:

同学们[注意]地听着老师讲课。

[从上海]来

[非常认真]地做

[严肃认真]地处理

3.多层状语:

状语同定语一样,也有层次问题。

如:

代表们[昨天][在休息室里][都][热情]地[同他]交谈。

此例的谓语是一个偏正词组,五个状语,以左统右,修饰、限制后面的谓语。

多层状语的排列次序不太固定,有时候位置不同,意义也就不同。

如:

“都不去”和“不都去”的意思就不同,“不很好”和“很不好”意思大不一样。

多层状语和次序问题比较复杂。

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取决于谓语内部的逻辑关系,取决于表意的需要。

大概的次序是:

条件、时间、处所、语气、范围或否定、程度、情态。

上面例子的状语次序就是:

①表示时间的名词(指明何时)

②表示处所的介词结构(指明何地)

③表示范围的副词(指明范围)

④表示情态的副词(指明怎样)

⑤表示对象的介词结构(指明同谁)

4.状语的运用:

在状语的运用问题上,最容易出错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1)状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他[感情]地望着警察,抽起烟来。

“感情”与“望着”搭配不当。

(2)缺少必要的状语:

汉语言文学系、新闻传播系开设了中国古典文学、古代汉语、编辑出版、档案管理等课程。

“开设”前缺少状语“分别”。

(3)状语多余:

他们[一起][共同][多次][反复]地进行讨论。

“一起”和“共同”,“多次”和“反复”意思雷同,不必重复,应去掉一个。

(4)把状语错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应该发挥广大知识分子充分

的作用。

“充分”应该修饰“发挥”作状语。

(5)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任意][被人]侮辱。

“任意”应放在“被人”之后。

5.复杂的定语、状语及其作用:

(1)复杂的定语、状语

所谓复杂的定语和状语,指两种情况:

一是定语或状语本

身由复杂词组充当;一是几个定语或状语同时修饰一个基本成分。

如:

①群众[把那些坚持拥护和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大公无私,严守法纪,坚持党性,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心,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干部]选取进了领导班子。

(复杂的介词结构作状语)

②(过去蕴藏在地下)(为外国人所看不见)的(伟大的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精力,[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之下],[象火山一样][突然]爆发<出来>了……

复杂的定语和状语,可以在同一个句子中出现。

上例句子的定语、状语都是复杂的。

主语中心的定语有四个,其中前三个定语都是由词组充当的。

谓语中心的状语有三个,其中前两个状语也是由短语充当的。

由于这个句子的定语和状语都是复杂的,所以整个句子就复杂起来了。

(2)复杂的定语和状语的作用:

从结构上说,定语和状语是附加成分,但在表意上,它们并不是无足轻重的,而是很重要的。

上例②的基本格局是“精力爆发”,为了把意思表达得更具体更严密,有必要说出究竟是“什么样”的精力;“怎样”爆发出来的。

原句用了四个定语,说明了这种“精力”是“革命”的,是属于“伟大的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并且是“过去蕴藏在地下”“为外国人所看不见”的。

这样,就从性质、所属、时间和范围等方面对“精力”进行了修饰限制,从历史唯物论的高度阐述了俄国革命人民潜在力量之大。

三个状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之下”科学地表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革命群众运动的密切关系。

“象火山一样”形象地表现了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

“突然”一词则把革命的气势概括出来了。

在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中,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中,在议论性的文章中,复杂的定语和状语用得更多。

比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一文献里,毛泽东同志在阐述“我们的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时,首先指出这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列宁早已解决了的,然后又指出在我们很多同志中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解决。

下面就具体指出没有得到明确解决的根据:

③[在他们的情绪中],[在他们的作品中],[在他们的行动中],[在他们对于文艺方针问题的意见中],[就][不免][或多或少]地发生(和群众的需要不相符合,和实际斗争的需要不相符合)的情形。

这句话共用了七个状语,科学地指出很多同志没有明确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的表现。

此外,还用了一个长定语,深刻地阐明了没有明确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的实质。

毛泽东同志用一句话就高度概括了那样丰富的思想,而这种丰富的思想是通过复杂的定语和状语表达出来的。

因此,定语和状语,特别是复杂的定语和状语,对于准确、鲜明、严谨、缜密地表达思想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五)补语:

1.补语的定义和构成:

(1)什么是补语:

补语是谓语后面的补充说明成分,回答“怎么样”、“多少”、“多久”等问题。

如:

书买<好>了两本。

朋友们辛勤地劳动了<一天>。

鲜花绚丽<极>了。

状语是谓语的前附加成分,补语是谓语的后附加成分。

某些状语和补语可以相互转化。

如:

朋友[自远方]来。

朋友来<自远方>。

农民的举动[很]好。

农民的举动好得<很>。

这种相互转化,从某一侧面也说明了它们都是谓语的附加成分。

(2)补语的构成;

最常做补语的是形容词,一般回答“怎么样”的问题。

如:

衣服洗<干净>了。

孩子想<明白>了。

他比我想得<周到>。

课桌摆得<整整齐齐>。

动词也可以做补语,一般表示动作的结果或趋向。

如:

他冻得<发抖>。

天渐渐地热<起来>了。

他怎么写<起>小说<来>的?

我已经把这本书看<完>了。

副词作补语,只限于少数程度副词。

如:

“很”“极”等。

大家高兴<极>了。

这样做好得<很>。

少数疑问代词,如:

“怎样,怎么样,如何”等,也能做补语。

如:

作业做得<怎么样>?

工作进展得<如何>?

这些疑问代词一般都是问性状、动作或方式的,如上例可以回答说:

“作业做得<很好>。

“工作进展得<很顺利>”。

表示时量、动量的数量词组也可以做补语,一般回答“多久”、“多少次”的问题。

如:

我曾经在农村住过<一年>。

我去过上海<一次>。

介词词组和其他一些词组也可以充当补语。

如:

鲁迅逝世<于一九三六年>。

老人长得<高大结实>。

校园建设得<又快又好>。

老师讲得<很清楚>。

他穿得<真漂亮>。

同学们高兴得<跳起来>。

鲁迅的杂文写得<好极>了。

你讲得<很有道理>。

小王的这句话说得<大家都笑起来>。

注意:

名词和名词性的词组一般不作补语。

但是,状态补语有可能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如:

急得他呀!

吓得一身冷汗!

笑得一脸皱纹。

2.补语的意义类型;

(1)结果补语:

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表示动作的结果,一般用动词、形容词、代词(怎么样)以及谓语性词组充当。

如“说<清楚>了”,“说<穿>了”,“听<懂>了”,“说得<很清楚>”,“说得<又清楚又动听>”,“说得<怎么样>”,“说得<感情激动起来>”,“笑得<合不上嘴了>”。

在结果补语里,补语不一定是同动词具有语义关系的,补语同哪一成分有语义关系可以通过转换形式来分析。

如:

我打<赢>了他。

——我打他,我赢了。

我打<坏>了他。

——我打他,他坏了。

我打<完>了他。

——我打他,打完了。

这样一转换,更可以看出结果补语表意作用的不同。

有一部分结果补语带有描写性,主要作用是描写动作或人、物的情态。

如:

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麦子长得<绿油油的>。

这种补语的前面都要有“得”。

(2)程度补语;

用在形容词和少数动词(主要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表示性状的程度。

动词、形容词及其词组大都可以作程度补语,副词“很、极”、“数量词组”、“一些、一点”也可以作这种补语。

如:

好得<很>。

美<极>了。

不是好<一些>,而是好得<多>。

她激动得<心都要跳出来了>。

他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

(3)趋向补语;

用趋向动词表示动作的趋向。

合成趋向动词是一种“离合词”,中心可以插入宾语。

如果有这种离合词充当的趋向补语,同时又有宾语,那么要注意补语宾语的位置。

有些“对象宾语”,就有三种位置,如:

“拿<出>一本书<来>”。

“拿一本书<出来>”。

(“出来”读轻声)

“拿<出来>一本书”。

补语位置不同,意义也有所不同。

(4)数量补语;

分两种:

一种是数词和动量词来计算动作的次数,如:

“看了<一次>”,“走了<两趟>”,“打了<一棍>”,“踢了<一脚>”。

一种用数词和时间名词等计算动作所占有时间的长短,也就是“时量、时段”如:

“住了<两年>”,“等了<一会儿>”,“好了<三天>”。

(5)时间、处所补语;

多用介词结构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点和处所,如:

“他出生<于1958年>”“于1958年”是出生的那一年,是时点,不是时段。

“他坐<在书架旁边>”,“跑<到操场>”“走<向胜利>”。

其中“在.....”、“到......”、“向......”都是处所补语。

(6)可能补语;

在动词后面用“得”和“不得”表示可能或不可能。

如:

这东西吃<得>吃<不得>?

这个人你可小看<不得>。

在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和中心语之间加“得”、“不”表示可能或不可能,如:

“写得<好>”、“写<不好>”,“搬得<进去>”、“搬<不进去>”。

结果补语和可能补语能够加“得”,因此带“得”的格式就有可能表示两种意思。

如:

“写得好”可以是:

①结果补语“写得不好”的反面;②可能补语“写不好”的反面。

我们可以从提问形式和答话的否定形式看出两种结构的不同:

结果补语可能补语

问话形式他写得好不好?

答话形式肯定写得好。

写得好。

(能写好)

否定写得不好写不好。

(不能写好)

识别结果补语和可能补语,还可以根据动作是否发生来确定,如果动作已经发生,则是结果补语;如果动作还未发生,则是可能补语,表明有这种可能性。

3.补语和助词“得”:

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但补语也不一定都带得。

反之带“得”的也不都是补语。

如:

写得<好得很>!

两个“得”不在一个层次上,第二个“得”不是“写”的补语。

懂得这个道理。

“得”是构成动词“懂得”的一个语素。

补语前面带不带“得”,大致可有这几种情况:

(1)副词“极”、趋向动词、数量词组和介词结构等做补语,前面不带“得”。

如:

“好<极>了”、“跳<起来>”、“跑了<三趟>”、“出生<于1958年>”。

(2)副词“很”、疑问代词、动词(一般动词)、形容词的重叠式和数量词组以外的其他词组作补语,前面要带“得”。

如:

好得<很>。

写得<怎么样>。

打扫得<干干净净>。

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高兴得<又唱又跳>。

收拾得<很整齐>。

讲得<大家眉开眼笑>。

多得<数不清>。

(3)形容词做补语,带不带“得”,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

如:

衣服洗<干净>。

衣服洗得<干净>。

不带“得”时,表示某种要求;带“得”时,在说明已经证实的事情时表示结果或情状的意义,在说明未经证实的事情时表示可能的意义。

所以形容词做补语可以带“得”,也可以不带“得”。

带不带“得”要由语句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来决定。

如果要表示某种要求。

发出祈使、命令的语句就可以不带“得”;反之,如果要表示可能的语法意义或结果、情状等意义时,就要带上“得”。

补语前面用助词“得”很常见,但也有用“个”、“得个”的。

如:

“雨下个不停”、“喝个痛快”、“打了个稀巴烂”、“闹得个不亦乐乎”。

这里的“个”、“得个”等于结构助词“得”。

可以换用成“得”,而不影响语法意义。

结果程度补语在一定环境里可以省去而只出现“得”。

如:

“你看她的脸红得”,“看你急得”,“看你那头发乱得”,“看把你气得”,(“看你”、“你看”、“看把你”等均可看作插入语,因为无实在意义。

)“红得”是“红得这个样”的意思,由于一定的语言环境,补语就用不着了。

4.补语与宾语的顺序;

如果谓语里既有补语又有宾语,就有个排列先后的问题。

补语与宾语的顺序有以下几种:

(1)补语在前,宾语在后是常见的顺序。

他一天看<完>三本书。

(结果补语+受事宾语)

他拿<出来>一本新书。

(趋向补语+受事宾语)

他回了<一趟>家。

(数量补语+处所宾语)

困难吓<不倒>我们。

(可能补语+受事宾语)

(2)补语在宾语后是有条件的。

①数量补语要放在代词宾语后面。

如:

我到医院看了他<三次>。

②用介词“以”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要放在宾语后,趋向补语有时也放在宾语后。

如:

给罪犯<以致命的打击>。

(书面语)

给我找一支铅笔<来>。

(3)受事、施事、处所宾语都有插在一个双音节趋向补语之间的情况。

如:

我从书柜里拿<出>书<来>。

忽然走<进>一个人<来>。

他走<回>家<去>。

此外,双宾语中间有时也可以放进数量补语,如:

“给他<三次>钱”,“多分配咱<几回>任务。

”还有两个补语的,如:

“把重点转移<到四化上><来>”。

5.补语与宾语的辨别:

补语和宾语在一般情况下都处在谓语部分,这就带来了怎样辨析它们的问题。

形容词做谓语,根本不能带宾语,它后边的成分只能是补语。

如:

“红得<很>”。

至于某些具有使动意义的形容词,应看做兼属动词的词,做动语,则能带宾语。

如:

“我正热着菜呢”(使菜热)。

“他端正了学习态度”(使学习态度端正)。

动词谓语部分常常既有宾语,又有补语,甚至动语同时带宾语、补语。

那么,怎样断定谓语部分动词后面的成分是补语还是宾语呢?

要看这个成分的意义以及充当这个成分的词或词组的语法性质。

补语与宾语的辨别有四种方法:

(1)看词性。

宾语一般是由名词、代词和表物量的数量词组等体词、体词性词语来充当的。

补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等谓词、谓词性词语或副词(很、极)、介词结构等加词性词语来充当。

所以谓语动词后面的成分是名词性的,一般就可以断定为宾语,是谓语性的成分,则既有可能是宾语,也有可能是补语。

(2)看能否转换成“把字句”。

因为用“把”字可以将宾语提前,所以能转换为“把字句”的是宾语。

不能转换成“把字句”的就是补语了。

如:

“我写了<三天>,才写完这篇文章”,不能转换。

“我花了三天,才写完这篇文章”,可以转换为: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把三天都花上去了”。

(3)看助词“得”。

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

如果能认定这个成分前面的“得”,是结构助词,那么此成分就一定是补语了。

如果这个成分前面的“得”,不是结构助词,而是构成词的一个语素,与前面的一个构词成分一起组成合成词,再不能单独分开时,那么这个成分就是与“得”所构成的那个合成词所支配的宾语了。

如:

“觉得好看”,“获得丰收”,“晓得这个道理”等。

(4)看量词的性质。

动词后面是由物量词组成的数量词组,那么此物量词组是宾语,如果是由动量或时量词组成的数量词组,那么此动量、时量词组就是补语了。

如:

“他挑了一担水,水缸就满了。

”(“他挑了一担,水缸就满了。

”);“他挑了<一次>水,就喊腰酸了。

”(他挑了<一次>,就喊腰酸了。

);“他挑了<一天>水,都不觉得累。

数量词组同宾语一起出现在谓语部分时,数量词组是宾语还是补语,比较好辨认。

如:

他买了(一斤)菜。

他买了<一趟>菜。

“一斤”表事物“菜”的数量,在句中做定语。

“一趟”虽然也处在“菜”之前,但它是补充说明“买”的,在句中做补语。

数量词组单独出现在谓语部分时,是宾语还是补语较为难辨。

如:

“吃了一个。

”,“吃了<一顿>。

”,“吃了<一天>。

他买了一斤。

他买了<一趟>。

他挑了一担,水缸就满了。

他挑了<一担>,就喊腰酸了。

6.补语和状语;

有些词语既可以作补语,又可以作状语,但所表示的意义往往不同。

数量词可以作补语,也可以作状语。

如:

我拉了他<一把>。

我[一把]拉住了他。

我没有去过<一次>。

我[一次]也没去过。

有些副词既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补语,意思也不相同。

如:

甲:

“这本书[很]好。

乙:

“这本书好得<很>”。

甲表示的程度往往不如乙深。

乙很适宜于放在煞尾的句子的位置上。

再如:

“[到操场上]跑”。

(表示动作发生、开始的处所)

“跑<到操场上>。

”(表示动作结束、终止的处所)

7.补语的运用;

容易出现的错误主要有二:

(1)补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如:

我们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打扫”与“整整齐齐”搭配不当,可删掉“整整齐齐”,或把“干干净净”后的顿号改为逗号,再在“整整齐齐”之前加上“收拾得”三个字。

(2)补语多余。

如:

小王做任何工作都是非常认真得<很>。

为了精简字数,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

前有状语,后面无须再加补语。

“略加”和“一些”意思重复。

(六)中心语;

中心语是偏正词组、补充词组里的中心成分。

偏正词组里的中心语前面有附加成分定语或状语;补充词组里的中心语后面有附加成分的补语。

在有多层定语、状语的偏正词组中,每层定语、状语所修饰的中心成分都是中心语,它可以是词组也可以是词。

如:

(一朵)大红花(大)红花(红)花

(一朵)(大)(红)花。

中心语有以下三种:

1.定语后的中心语;

与定语相对待的中心语,经常是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如;“(白)布”、“(新)白布”等。

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是谓词或谓词性的词组。

如:

“标点符号的使用”,“宪法的制定”,“老人的孤独”等等。

定语后的中心语在主谓句中限于做主语中心或宾语中心。

定语和中心语一起构成名词性偏正短语,整个名词性偏正短语在主语部分、宾语部分时,则中心语为主语中心或宾语中心;如果不在主语、宾语部分时,则同做一个成分,不再划分。

如:

“他高高的个子。

”;如果直接构成非主谓句,则只叫做中心语。

如:

“(好大)的胆子!

2.状语后的中心语

这种中心语经常是谓词或谓词性词组,如:

“[不]好”、“[很]不好”、“[已经]做完”、“[很]有道理”等。

少数是名词性词语,如:

“[已经]深秋了”、“身上[净]土”“屋子里[光]我们俩”。

状语后的中心语在谓语或动语部分时,则中心语为谓语中心或动语中心。

如:

“我们[一定][要][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如果不在谓语或动语部分时,则整个偏正词组同做一个成分。

如:

“我们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如果直接构成非主谓句,则只叫做中心语。

如:

“[太]好啦!

”。

3.补语前的中心语;

补语的中心语常见的是动词、形容词。

如:

“走得<很快>”、“多得<数不清>”;也可以是固定词组,如:

“胆大心细得<很>”。

(七)独立语;

1.什么是独立语;

一个词或词组,在句子里既不是句子的基本成分,又不是句子的附加成分,也不同上述各种成分发生结构上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须的,这种成分就叫独立语,它是句子的特殊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比较灵活。

如:

①你们看那篇文章了吗?

②你们看那篇文章何等好啊!

△△△

以上两例都有“你们看”,但是,它们在句子中的地位并不相同。

例①的“你们看”,是实指,确实是“你们”“看,”在句中分别做主语和动语。

例②的“你们看”不是实指,是提醒读者或听者注意的意思,在句中不做主语和谓语。

从句子结构看,例①的“你们看”同后边词语有互相制约的关系,否则,那些词语就没有着落。

例②的“你们看”则跟后边的词语没有结构上的直接联系,去掉它并不伤害句子的结构,也不妨碍句子基本意义的表达。

它是独立于句子成分之外的一个特殊成分,象楔子一样可以放在句首,也可以插进主语、谓语之间,还可以置于句末。

可以这样说,独立语的位置比较灵活,在句中处于游离状态。

如:

我看,这个问题不必讨论了。

△△

这个问题我看,不必讨论了。

△△

这个问题不必讨论了,我看。

△△

2.独立语的类别;

从表意作用看,独立语有以下四种;

(1)插入语;

插入语一般用于句中,有时也用在句首或句尾,表示各种附加的意义。

有的表示引起对方注意,一般用“请看”、“你想”、“你瞧”、“你看”、“你们看”、“你说”等。

这类独立语在言谈或行文中起引起听者或读者的思考或注意的作用。

有的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一般常用“看来”、“算起来”、“看起来”、“看样子”、“我想”、“充其量”、“少说一点”等,来表示对某件事情的推断。

如:

“今年的雨量,据我看,不会少于往年”。

△△△

有的表示肯定或强调的语气,一般用“毫无疑问”、“不可否认”、“不用说”、“十分明显”、“尤其是”、“主要是...”、“特别是....”等。

如:

“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以身作则。

有的表示消息的来源或依据,一般用“听说,”、“据说”等。

表示对某事情的分析或表示某个消息的由来,这类独立语后边往往带个“说”字。

如:

一般地说,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

△△△△

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

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势;并经过他

们去教育那些文化水准较低的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