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诗词十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039395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外诗词十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课外诗词十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课外诗词十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课外诗词十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课外诗词十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外诗词十首.docx

《课外诗词十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外诗词十首.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外诗词十首.docx

课外诗词十首

九下课外诗词十首

1、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作者简介】

杨炯(650~693?

),唐代诗人。

华阴(今属陕西)人。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写作背景】

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

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其间边塞战士的。

诗词是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此为第四首,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译文】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京城,照亮了长安,我的心中波澜起伏,难以平静。

将军领了兵符奉命出征,铁骑滚滚、威武的士兵包围了敌方龙城。

大雪弥漫,天色昏暗,使军旗上的图案颜色变得模糊黯淡了,呼啸的寒风杂伴着战鼓之声。

宁愿做个一百个士兵的头目去冲锋陷阵,也胜过做一个置身书斋的书生。

【赏析】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

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

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

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

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练习题】 

1、作者杨炯,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初唐四杰”。

2、首联中“照”字用得非常生动传神,富于表现力,请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3、“铁骑绕龙城”的“绕”好在那里?

4、展开想象,描述“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所展现的画面。

5、赏析“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一句。

6、“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即:

本诗的中心思想)

【答案】

1、王勃、卢照邻、骆宾王

2、“照”是“照亮”的意思;本句的意思是“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首都,照亮了长安”;用夸张手法,突出强调了外患严重、战事紧急的军情,使人仿佛真的看见战火就在眼前,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紧张的局势,势必引起诗人的关注,自然而然的引出下文的“心中自不平。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3、“绕”是“包围”的意思;“铁骑绕龙城”,表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强大军事攻势。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4、大雪漫天飞舞,天色昏暗,使军旗上的图案颜色变得模糊黯淡了;狂风呼啸,战况激烈,凛冽的寒风夹杂着紧急的战鼓声和呐喊声。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5、大雪弥漫,天色昏暗,使军旗上的图案颜色变得模糊黯淡了;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号鼓交织在一起。

①两句诗运用景物描写,以战地风雪烘托出战场的紧张和肃杀气氛,以自然环境中风、雪的冰冷、无情代替了对血腥战场的直接描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②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了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的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的场面。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6、抒发了作者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表现了作者对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及当时唐王朝强大国势和举国上下一往无前的民族心态的赞美。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附】投笔从戎:

东汉班超家境贫困,在官府作抄写工作,曾掷笔长叹说,大丈夫应当在边疆为国立功,哪能老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

后把文人从军叫投笔从戎。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2、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与杜甫并称“李杜”。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写作背景】

《月下独酌》一共四首,这是第一首,是一首抒情诗,是作者抒写他自己孤独寂寞、以酒浇愁的苦闷心情。

虽然是个人感情的抒发,但也是和当时现实有关的。

李白参加政治活动的时候,唐王朝已开始腐化,是李林甫、杨国忠和皇亲贵宦们当权的黑暗时期。

他们纠合党人,排挤异己。

李白既“非廊庙器”,又是性格傲慢,当然必为他们所不容。

因而在政治上始终不得志,从而对现实不满。

但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李白,既无力改变现实,也看不到其他的前途,因而他感到孤寂和苦恼。

本诗通过对月独酌,集中反映了这种思想感情。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韵译】: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赏析】

诗篇描写月下独酌情景。

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

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于自我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从表面上看,诗人好象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

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

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这首《月下独酌》完全是李白飘逸风格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

全诗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

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

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练习题】 

1、请赏析“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中“独”字的表达作用。

2、诗人饮酒的环境如何?

诗人的情感可用哪个字表达?

赏析这种写悲凉寂寞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3、请赏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邀”字的表达作用。

4、“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5、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

“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6、“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中“同交欢”的场面的表达作用?

7、“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此二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8、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愉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中心思想)

【答案】

1、“独”是孤独、独自的意思。

春天幽静的月夜,月色溶溶,花香袭人,令人惋惜的是诗人自饮自酌,竟无一人陪诗人共饮。

诗人下笔点题,突出一个“独”字。

使环境的优美与人心的寂寞相对照,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寂。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2、“花间”“月下”,“花前月下”是良辰美景。

“独酌”。

“以乐景写悲情”的反衬手法,越是良辰美景之中,寂寞就越显得刻骨铭心,效果是使悲凉寂寞更加浓郁和难以排解,突出强调了诗人李白深沉的寂寞凄凉之情。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3、“邀”是“邀请”的意思,诗人因自己坚持高洁的品质,得罪了权贵,早已无人往来了。

在这良辰美景之中,诗人难以排遣这种孤独和寂寞,环顾左右,只有一轮孤月相伴,只有一轮明月可邀,凄寂之情溢于言表。

但明月也是高洁的意象,“邀”字,以物为友,既表现了孤寂之情,也寄寓着品质的高洁。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4、诗人不耐孤独,邀月携影,高歌起舞,开怀畅饮,体现了他善于自我排遣寂寞的超脱旷达情怀。

5、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赋予月亮以人的感情,把它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6、“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人月下独舞,以闹写静,反衬出诗人的孤寂。

7、“永结”与“相期”表明了作者在无边寂寥的天地中,宁愿永与月、影为伴,醉酌孤独,也不愿同流合污、阿谀奉承的高洁志愿。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8、诗人与明月之间的欢愉,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由于政治失意、怀才不遇的寂寞、悲愤和孤傲,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和善于自我排遣寂寞的旷达情怀。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3、羌村三首(之三)

杜甫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写作背景】

至德二载(757)杜甫为左拾遗时,房琯罢相,他上书援救,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

《羌村三首》就是这次还家所作。

三首诗蝉联而下,构成一组还家“三部曲”。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译文】

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

把鸡赶上了树端,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

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

手里都带着礼物,为我倒上一杯杯的浊酒和清酒,一再的解释说:

“不要嫌弃酒味淡薄,这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种。

战争尚未停息,孩儿全都东征去了。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生活里,领受你们深厚的情谊,真是惭愧啊!

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非常悲伤。

【赏析】

前四句先安排了一个有趣的序曲:

“客至”的当儿,庭院里发生着一场鸡斗,群鸡乱叫。

待到主人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庭树上(古代黄河流域一带养鸡之法如此),院内安静下来时,这才听见客人叩柴门的声音。

这开篇不但颇具村野生活情趣,同时也表现出意外值客的欣喜。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来的四五人全是父老,没有稍为年轻的人,这为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

这些老人都携酒而来,酒色清浊不一,各表示着一家心意。

在如此艰难岁月还这样看重情礼,是难能可贵的,表现了淳厚的民风并未被战争完全泯灭。

紧接四句以父老不经意的口吻道出时事:

由斟酒谦称“酒味薄”,从酒味薄说到生产的破坏,再引出“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时世之艰难,点明而不说尽,耐人寻思。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末了写主人致答词。

父老们的盛意使他感奋,因而情不自禁地为之高歌以表谢忱。

此外言“愧”,暗中照应“晚岁迫偷生”意。

如果说全组诗的情绪在第二首中有些低落,此处则由父老致词而重新高涨。

所以他答谢作歌,强为欢颜,“歌罢”终不免仰天长叹。

所歌内容虽无具体叙写,但从“艰难愧深情”句和歌所产生的“四座泪纵横”的效果可知,其中当含有对父老的感激、对时事的忧虑、以及身世的感喟等等情感内容。

不明写,让读者从诗中气氛、意境玩味,以联想作补充,更能丰富诗的内涵。

写到歌哭结束,语至沉痛,令读者三复斯言,掩卷而情不自已。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练习题】

1、“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一句,怎样为下文埋下伏笔?

2、诗中“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两句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3、杜甫是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谈一谈现实主义在诗中的具体表现。

4、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即:

全诗的中心思想)

5、在“请为父老歌”后,诗人为什么不具体叙写“歌”的内容?

6、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反映的一个主题,你还能说出两句吗?

【答案】

1、这两句诗只写了“父老”,而无年轻人,这就为下文写父老们解释“酒味薄”的原因——“儿童尽东征”埋下了伏笔。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2、生产的破坏,时世的艰难,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3、安史之乱给唐代人民带来深重苦难。

诗中以父老不经意的口吻道出时事:

由斟酒谎称酒味薄,从酒味薄道出生产的破坏,再引出“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时事之艰难,点明而不说尽,耐人寻思。

“儿童尽东征”,“黍地无人耕”的现象,遍及整个北国农村,何止羌村而然。

羌村三首就是通过北国农村之一角,反映出当时社会现实与诗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4、这首诗描写诗人回到羌村,父老乡亲携酒慰问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父老盛情的深挚谢意,对动荡时局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以及对自己身世浮沉的感喟。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5、虽无具体叙写,但从“艰难愧深情”“四座泪纵横”来看,其中应有对父老的深挚谢意和深切同情,对时事的忧虑,以及对身世的感喟。

不明写,让读者从诗中的气氛、意境来玩味,通过联想来补充,更能丰富诗的内涵。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6、例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成都,时间在代宗广德二年(764)春,诗人客蜀已是第五个年头。

763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定;十月吐蕃陷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陕州事;随后郭子仪复京师,乘舆反正;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继而再陷剑南、西山诸州。

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万方多难”也以吐蕃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暗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译文】

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

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

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寇盗吐蕃不要来侵扰。

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赏析】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于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体现着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练习题】

1、这是一首即景抒怀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描绘颔联的画面,并说说所蕴含的感情。

3、作者在诗的结尾说,日暮之时,他姑且学诸葛亮的样子,吟唱《梁甫吟》,言外之意是什么?

4、试分析“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一句中“来”和“变”字好在哪里?

5、《登楼》是诗人杜甫的___________之作。

诗中对全篇起总领作用的词语是_______,对抒情基调起决定作用的词语是____________。

登楼望春,近看繁花似锦,但游子却更加黯然神伤,读到此处使人不禁想到他在《春望》中的那句“______________”,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6、近高楼千树繁花,作者却见花伤心,这是为什么?

7、这首诗在构思上有怎样的特点?

8、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万方多难之际,流落他乡的诗人登上高楼,虽见鲜花近在眼前却更黯然神伤。

B、颔联写凭楼远眺,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形势的变幻莫测。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谓大唐政权始终不肯改革朝政,重定国策,诗人因而忧心忡忡,希望吐蕃不要来侵扰。

D、尾联写诗人在苍茫的暮色中喟然而叹:

可怜那亡国的刘禅,竟还有祠庙,享受着后人祭祀香火。

而诗人空怀济世之心,却报国无门,只能聊吟诗以自遣。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答案】

1、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以及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和报国无门的伤感。

2、登楼远望,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

感情:

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以及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3、作者对“万方多难”无能为力,只有作一首如《梁甫吟》一类的诗,聊以自慰。

既含有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又讽喻当朝昏君,如同蜀汉后主刘禅。

同时表明了自己的抱负:

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和报国无门的伤感。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4、“来”是“来临”的意思,是说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而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当胸扑面的感受,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

“变”是“变化”的意思。

是指,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使人浮想联翩。

表现诗人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5、登高抒怀登临伤客心“感时花溅泪”,

6、“万方多难”,国家的灾难重重

7、全诗写登楼观感,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

空间和时间相结合,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

单就空间而论,既有近在咫尺的景物:

“花近高楼”,又有远景:

城南的后主祠庙、锦江、玉垒;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远景近景互相配合,使诗的境界阔大雄浑,有层次感。

8、C项颈联的诗意应是:

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5、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河南南阳人。

幼年丧父,家境艰辛,刻苦读书。

岑参几度出塞,熟悉边塞的风光和戎马生活,有不少边塞诗作,被认为是历代“边塞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

他的诗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流畅新奇、感情奔放,尤以七言歌行见长。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写作背景】

为了安定西部边疆,封常清曾几次率兵出征。

天宝十三年(754)冬,封常清又出兵西征播仙(走马川离播仙城五百里),岑参为这次出征的将士写了这首颂歌。

诗中主要表现了军队在莽莽沙海、风吼冰冻的夜晚进军情景。

环境虽然恶劣,但将士们却充满着高昂的战斗气志。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译文】

看那荒凉无边的走马川,就在雪海的附近,一片黄沙茫茫无际,直贯云天。

刚到九月,轮台的狂风日夜怒吼不已,那大如斗的碎石,被暴风满地乱滚。

这正是匈奴牧场草黄马肥之时。

匈奴纵马犯边,金山西面烟腾尘飞。

朝廷大将挥师西下,征战中将军铠甲日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矛相碰。

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一般,雪花落在马身被汗气蒸化,转瞬间马毛上又凝结成冰。

军帐中起草檄文的砚墨也已冻凝,敌人的骑兵听到大军了征的消息一定心惊胆颤我一定在军师城西门等待报捷的消息。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赏析】

诗成功地运用了衬托手法,通过渲染飞沙走石,厉风寒雪的恶劣环境,反衬出将士们坚强豪迈的战斗精神。

诗中虽然没有具体的战斗场面描写,却从出师军容的豪迈中烘托出战斗必胜的气氛。

另外,诗中“如斗”大的碎石被狂风吹得满地乱滚,蒸腾的马汗伴着雪水旋即成冰等细节的描写,都是把大胆的夸张与贴切的比喻结合在一起的,使得形象更加传神、生动。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练习题】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

①幕中草檄砚水凝()②车师西门伫献捷()

3、赏析“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4、文章在写大军出师西征之前,先写了什么?

有什么作用?

4、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结合本诗,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所展现的画面。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6、赏析“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的艺术特色。

7、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写风沙,目的是渲染环境,衬托西征之师的大无畏精神。

B.诗中写唐师行军的艰苦,是为了突出唐军将士不畏艰险的豪情。

C.诗中最后三句描绘了敌人闻风丧胆、唐军凯旋的场景。

D.这首诗颂扬了唐军的英勇与声威。

【答案】

1、①凝:

凝固,指干了不能用了②伫:

等待

2、“轮台九月风夜吼”,一个“吼”字道出风声之大,又是在夜间,就更能渲染出可怕的气氛。

“大如斗”,形容碎石之大。

“石乱走”中的“乱”字生动形象地写出风力之猛,连那些大如斗的碎石都被刮得满地滚动。

几句诗虽短,却把环境的险恶渲染得形象可感、淋漓尽致,足见行军的艰苦。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3、先写了环境恶劣,更能突出大军出征的豪壮。

4、诗人运用夸张,反衬等手法,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突出表现了边防将士不畏艰险的爱国精神。

5、剽悍强劲的匈奴军队利用草马正肥的时机发动了猛烈进攻,烟尘弥漫。

唐军早有戒备,烽烟四起。

报警的烽烟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

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飒爽英姿,沉着迎战,尽显“汉家大将”的从容、果敢、镇定的风姿。

又显示出了必胜的信心!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6、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了冰。

诗人抓住了马毛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运用细节描写,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反衬出将士不避艰险、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和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7、C注:

最后三句是想象敌人闻风丧胆、唐军凯旋的场景,是虚写,而非写实。

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今河北通县),每自称昌黎韩愈,所以世称韩昌黎。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贞元末,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言事,得罪当权者,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

宪宗时,他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之乱,升任刑部侍郎,因上疏反对迎佛骨,被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

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