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基础知识教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86571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81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ERP基础知识教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ERP基础知识教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ERP基础知识教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ERP基础知识教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ERP基础知识教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ERP基础知识教程.docx

《ERP基础知识教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ERP基础知识教程.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ERP基础知识教程.docx

ERP基础知识教程

 

第一章走近ERP

一、ERP现象

到了现在,只要我们随手翻翻有关管理、信息技术方面的报纸杂志,就会有大量的、各式各样的MRPII/ERP广告和相关报道跃然纸上。

就在人们还在为到底什么是ERP而感到困惑的时候,新一代的像“电子商务时代的ERP”、“ire”等概念又不断地迎面扑来。

事实上,ERP所能带来的巨大效益确实对很多企业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

据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学会(APICS)统计,使用一个MRPII/ERP系统,平均可为企业带来如下经济效益:

1)库存下降30%~50%。

这是人们说得最多的效益。

因为它可使一般用户的库存投资减少1.4~1.5倍,库存周转率提高50%。

2)延期交货减少80%。

当库存减少并稳定的时候,用户服务的水平提高了,使使用ERP/MRPII企业的准时交货率平均提高55%,误期率平均降低35%,这就使销售部门的信誉大大提高。

3)采购提前期缩短50%。

采购人员有了及时准确的生产计划信息,就能集中精力进行价值分析,货源选择,研究谈判策略,了解生产问题,缩短了采购时间和节省了采购费用。

4)停工待料减少60%。

由于零件需求的透明度提高,计划也作了改进,能够做到及时与准确,零件也能以更合理的速度准时到达,因此,生产线上的停工待料现象将会大大减少。

5)制造成本降低12%。

由于库存费用下降,劳力的节约,采购费用节省等一系列人、财、物的效应,必然会引起生产成本的降低。

6)管理水平提高,管理人员减少10%,生产能力提高10%~15%。

此外,近年来ERP市场的飞速成长也显示出了它的巨大发展潜力: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2005年,中国企业信息化的需求日益攀升,尤其是SMB(中小企业)市场正得到国内外管理软件厂商的一致关注。

据赛迪顾问的研究表明,中小企业用户对ERP产品需求旺盛,未来三年将是中小企业ERP市场快速成长的关键时期。

ERP软件的可用性、价格以及售后服务能力已经成为中小企业选型最为关注的三大因素。

在中小企业市场,国内主力厂商具有明显的市场营销服务、渠道、产品适应度等竞争优势,而国外厂商尽管在产品、渠道和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投入很大,但进军中小企业市场还有比较长远的路要走。

计世资讯(CCWResearch)表示,2007年左右,中国ERP产业将进入成熟期。

而ERP的普及将是成熟期的重要标志。

此外,计世资讯也认为,中国ERP厂商将有助于推动中国ERP产业的向前发展,并且有可能导致中国ERP产业成熟期的提前到来。

国际知名市场调研公司AMR在2005年6月中旬发布的《ERP,2004-2009》市场调研报告中指出,未来4年内,全球ERP市场将呈良好发展态势,ERP投资将会持续增长,但其投资增长率将在2005年降至3%。

而2006年以后,ERP市场增长速度将有所回升。

中国企业管理软件市场在经历了2005年中国管理软件厂商集体的自我积累之后,注定要在2006年释放出更大的发展力量。

有压力的市场在彰显其残酷面的同时,也注入了巨大的活力,而这种活力将会引领中国管理软件厂商们在国内市场国际化和国际市场拓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当然,在政府、媒体、咨询机构、行业协会、客户需求、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要素构成中,注定中国市场受到世界瞩目。

管理软件平台化,SOA新战场的开辟,融资后做强举措的出台,移动商务应用战略的落实,分销渠道的普遍关注与双赢,基于利润导向的良性增长方式,国内市场国际竞争经验的积累,服务产业化的加速等都将使得中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市场前景利好。

根据Arc的研究,2011年全球企业应用软件市场将达到430亿美元,未来5年的复合增长率为8.3%。

ERP市场在未来5年的复合增长率为6.7%,目前市场规模为180亿美元,至2011年将达到250亿美元。

由以上的数字可以看出,ERP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世界都掀起了一场关于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的革命。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在MPRII还没有被中国的企业界人士所完全认可之前,它却已经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一跃发展成为现今的电子商务时代下的ERP。

可见,这一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正在以一种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中国的企业中如火如荼地被应用和发展起来了,它无疑给我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奋力搏击的众多企业注入了新的血液。

因此,为了我们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这一新的管理工具,很有必要先对ERP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二、ERP的管理思想

人们对ERP已经听得很多了,但究竟什么是ERP在业界内似乎还缺乏一个比较深层次的一致认识。

这里谈谈笔者的理解,欢迎共同研讨,取得共识。

1.MRP是ERP的核心功能

只要是“制造业”,就必然要从供应方买来原材料,经过加工或装配,制造出产品,销售给需求方,这也是制造业区别于金融业、商业、采掘业(石油、矿产)、服务业的主要特点。

任何制造业的经营生产活动都是围绕其产品开展的,制造业的信息系统也不例外,MRP就是从产品的结构或物料清单(对食品、医药、化工行业则为“配方”)出发,实现了物料信息的集成——一个上小下宽的锥状产品结构:

其顶层是出厂产品,是属于企业市场销售部门的业务;底层是采购的原材料或配套件,是企业物资供应部门的业务;介乎其间的是制造件,是生产部门的业务。

如果要根据需求的优先顺序,在统一的计划指导下,把企业的“销产供”信息集成起来,就离不开产品结构(或物料清单)这个基础文件。

在产品结构上,反映了各个物料之间的从属关系和数量关系,它们之间的连线反映了工艺流程和时间周期;换句话说,通过一个产品结构就能够说明制造业生产管理常用的“期量标准”。

MRP主要用于生产“组装”型产品的制造业,如果把工艺流程(工序、设备或装置)同产品结构集成在一起,就可以把流程工业的特点融合进来。

通俗地说,MRP是一种保证既不出现短缺,又不积压库存的计划方法,解决了制造业所心的缺件与超储的矛盾。

所有ERP软件都把MRP作为其生产计划与控制模块,MRP是ERP系不可缺少的核心功能。

2.MRPⅡ是ERP的重要组成

MRP解决了企业物料供需信息集成,但是还没有说明企业的经营效益。

MRPⅡ同MRP的要区别就是它运用管理会计的概念,用货币形式说明了执行企业"物料计划"带来的效益,实现物料信息同资金信息集成。

衡量企业经营效益首先要计算产品成本,产品成本的实际发生过程,还要以MRP系统的产品结构为基础,从最底层采购件的材料费开始,逐层向上将每一件物料的材料费、人工费和制造费(间接成本)累积,得出每一层零部件直至最终产品的成本。

再进一步结合市场营销,分析各类产品的获利性。

MRPⅡ把传统的帐务处理同发生帐务的事务结合起来,不仅说明帐务的资金现状,而且追溯资金的来龙去脉——例如将体现债务债权关系的应付帐、应收帐同采购业务和销售业务集成起来、同供应商或客户的业绩或信誉集成起来、同销售和生产计划集成起来等,按照物料位置、数量或价值变化,定义“事务处理(Transaction)”,使与生产相关的财务信息直接由生产活动生成。

在定义事务处理相关的会计科目之间,按设定的借贷关系,自动转帐登录,保证了“资金流(财务帐)”同“物流(实物帐)”的同步和一致,改变了资金信息滞后于物料信息的状况,便于实时做出决策。

ERP是一个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它必然体现物流信息同资金流信息的集成。

传统的RPⅡ系统主要包括的制造、供销和财务三大部分依然是ERP系统不可跨越的重要组成。

所以,MRPⅡ的信息集成内容既然已经包括在ERP系统之中,就没有必要再突出MRPⅡ。

形象说,MRPⅡ已经“融化”在ERP之中,而不是“不再存在”。

总之,从管理信息集成的角度来看,从MRP到MRPⅡ再到ERP,是制造业管理信息集成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每一次进展都是一次重大质的飞跃,然而,又是一脉相成的。

那么,ERP同MRPⅡ的区别是什么呢?

世界经济形势、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都是在不断发展的。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形成,以面向企业内部信息集成为主的MRPⅡ系统已不能满足企业多元化(多行业)、跨地区、多供应和销售渠道的全球化经营管理模式的要求。

进入90年代,随着网络通信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一些跨国经营的制造企业开始朝着更高的管理信息系统层次——ERP迈进。

需要再次指出的是——MRPⅡ不是“过时了”,而是“不够了”,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求了。

ERP是由美国加特纳公司(GartnerGroupInc.)在90年代初首先提出的,那时的ERP概念的报告,还只是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供需链管理,推论各类制造业在信息时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变革;当时,Internet的应用还没有广泛普及。

随着实践和发展,ERP至今已有了更深的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特点,也是ERP同MRPⅡ的主要区别:

1)ERP是一个面向供需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的管理信息集成。

ERP除了传统MRPⅡ系统的制造、供销、财务功能外,在功能上还增加了支持物料流通体系的运输管理、仓库管理(供需链上供、产、需各个环节之间都有运输和仓储的管理问题);支持在线分析处理(OnlineAnalyticalProcessing,OLAP)、售后服务及质量反馈,实时准确地掌握市场需求的脉搏;支持生产保障体系的质量管理、实验室管理、设备维修和备品备件管理;支持跨国经营的多国家地区、多工厂、多语种、多币制需求;支持多种生产类型或混合型制造企业,汇合了离散型生产、流水作业生产和流程型生产的特点;支持远程通信、Web/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电子商务(E-commerce、E-business)、电子数据交换(EDI);支持工作流(业务流程)动态模型变化与信息处理程序命令的集成。

此外,还支持企业资本运行和投资管理、各种法规及标准管理等。

事实上,当前一些ERP软件的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制造业的应用范围,成为一种适应性强、具有广泛应用意义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但是,制造业仍然是ERP系统的基本应用对象。

2)采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最新成就。

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是ERP同MRPⅡ的又一个主要区别。

ERP系统除了已经普遍采用的诸如图形用户界面技术(GUI)、SQL结构化查询语言、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面向对象技术(OOT)、第四代语言/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客户机/服务器和分布式数据处理系统等等技术之外,还要实现更为开放的不同平台互操作,采用适用于网络技术的编程软件,加强用户自定义的灵活性和可配置性功能,以适应不同行业用户的需要。

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使ERP系统得以实现供需链管理的信息集成。

3)ERP系统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简称BPR)是密切相关的。

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和实时性,扩大了业务的覆盖面和信息的交换量,为企业进行信息的实时处理、作出相应的决策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为了使企业的业务流程能够预见并响应环境的变化,企业的内外业务流程必须保持信息的敏捷通畅。

正如局限于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是不可能实时掌握瞬息万变的全球市场动态一样,多层次臃肿的组织机构也必然无法迅速实时地对市场动态变化做出有效的反应。

因此,为了提高企业供需链管理的竞争优势,必然会带来企业业务流程、信息流程和组织机构的改革。

这个改革,已不限于企业内部,而是把供需链上的供需双方合作伙伴包罗进来,系统考虑整个供需链的业务流程。

ERP系统应用程序使用的技术和操作必须能够随着企业业务流程的变化而相应地调整。

只有这样,才能把传统MRPⅡ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应变性(Active)”上升为ERP系统通过网络信息对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动性(Proactive)”。

BPR的概念和应用已经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与需求市场和供应市场整个供需链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的重组。

ERP侧重于各种管理信息的集成,而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侧重于技术信息的集成,它们之间在内容上有重叠但又是互补的关系。

制造业是否实现ERP系统,什么时候实现,取决于企业的性质、规模以及发展和经营战略的需要。

但是不论如何,都应从ERP的高度来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规划。

作为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从实施MRPⅡ入手,仍然是绝大多数企业必要和可行的方案。

3.ERP的核心管理思想

ERP的核心管理思想是供需链管理。

供需链按原文SupplyChain直译是“供应链”,但实质上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含有"供"与"需"两方面的双重含义,“供”与“需”总是相对而言、相伴而生的;国外也称Demand/SupplyChain。

在市场经济下,供应总是因为有了需求才发生的,没有需求,何谈供应?

因此,译为供需链更为确切。

作为供应系统,通常是指Logistics(后勤体系)的内容,后勤体系是“从采购到销售”,而供需链是“从需求市场到供应市场”。

以集成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著称的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APICS)从1997年起,将生产与库存管理资格(CPIM)考试增加了供需链管理的内容,并在7个主题中列为第一(其余主题依次为:

库存管理,JIT,主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生产作业控制,系统与技术),说明其重要性。

供需链管理的考试内容有四个方面:

1)经营范围的概念:

供需链的要素;运作环境;财务基础;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准时制生产(JIT);全面质量管理(TQM);MRPⅡ、JIT及TQM之间的关系。

2)需求计划:

市场驱动;客户期望与价值的定义;客户关系;需求管理。

3)需求与供应的转换:

设计;能力管理;计划;执行与控制;业绩评价。

4)供应:

库存;采购;物资分销配送系统。

从以上考试内容可以看出供需链管理思想的重点,它兼顾“供”与“需”两方面的环境。

企业为了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先要有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客户,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必须有相对稳定的原材料和配套件以及协作件的供应商。

企业同其销售代理、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已不再简单地是业务往来对象,而是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系,这是现代管理观念的重大转变。

这种合作伙伴关系组成了一个企业的供需链,是“精益生产(LeanProduction)”的核心思想。

当遇到有特定的市场和产品需求时,企业的基本合作伙伴不一定能满足这类新产品开发生产的要求,这时,企业会组织一个由特定的供应和销售渠道组成的短期或一次性的供需链,形成“动态联盟”(或称“虚拟工厂”),把供应和协作单位(包括产品研究开发)看成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运用“同步工程”,用最短的时间将新产品打入市场,这是“敏捷制造(AgileManufacturing)”的核心思想。

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一个企业对一个企业的竞争,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企业的供需链同竞争对手的供需链之间的竞争。

ERP系统正是适应这种竞争形势的需求发展起来的。

在供需链上除了人们已经熟悉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外,还有容易为人们所忽略的“增值流”和“工作流”。

就是说,供需链上有5种基本“流”在流动。

从形式上看,客户是在购买商品或服务,但实质上,客户是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提供能带来效益的价值。

各种物料在供需链上移动,是一个不断增加其技术含量或附加值的增值过程,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消除一切无效劳动与浪费。

因此,供需链还有增值链(Value-AddedChain)的含义。

不言而喻,只有当产品能够售出,增值才有意义。

企业单靠成本、生产率或生产规模的优势打价格战是不够的,要靠价值的优势打创新战,这才是企业竞争的真正出路,而ERP系统要提供企业分析增值过程的功能。

信息、物料、资金都不会自己流动,物料的价值也不会自动增值,要靠人的劳动来实现,要靠企业的业务活动──工作流(WorkFlow)或业务流程(BusinessProcess),它们才能流动起来。

工作流决定了各种流的流速和流量,是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研究的对象。

ERP系统提供各种行业的行之有效的业务流程,而且可以按照竞争形势的发展,随着企业工作流(业务流程)的改革在应用程序的操作上作出相应的调整。

总之,ERP所包含的管理思想是非常广泛和深刻的,这些先进的管理思想之所以能够实现,又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分不开。

ERP不仅面向供需链,体现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同步工程的精神,而且必然要结合全面质量管理(TQM)以保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结合准时制生产(JIT)以消除一切无效劳动与浪费、降低库存和缩短交货期;它还要结合约束理论(TOC,TheoryofConstraint,是优化生产技术OPT的发展)来定义供需链上的瓶颈环节、消除制约因素来扩大企业供需链的有效产出。

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ERP的内容还会不断扩展。

让我们共同探讨ERP系统具有跨世纪意义的深刻内涵,为提高我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提供全面的企业管理解决方案做出贡献。

第二章ERP的概念与历程

ERP是一个庞大的管理信息系统,要讲清楚ERP原理,我们首先要沿着ERP发展的四个主要的阶段,从最为基本的六十年代时段式MRP原理讲起。

自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手工业作坊向工厂生产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制造业。

随之而来,所有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追求着基本相似的营运目标,即实现企业资源(包括资金、设备、人力等)的合理有效的利用,以期企业利润最大化。

这一基本目标的追求使制造业的管理者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生产计划的合理性、成本的有效控制、设备的充分利用、作业的均衡安排、库存的合理管理、财务状况的及时分析等等。

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使上述挑战对企业具有生死存亡的意义。

于是,应付上述挑战的各种理论和实践也就应运而生。

在这些理论和实践中,首先提出而且被人们研究最多的是库存管理的方法和理论。

这期间的研究主要是寻求解决库存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而没有认识到库存管理本质上是一个大量信息的处理问题。

直至50年代中期,计算机的商业化应用开辟了企业管理信息处理的新纪元。

这对企业管理所采用的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库存控制和生产计划管理方面,这种影响比其他任何方面都更为明显。

1957年,美国27位生产与库存控制工作者创建了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协会(AmericanProductionandInventoryControlAssociation,简称APICS),旨在研究、交流与宣传生产与库存控制的原理与技术。

1960年前后,由APICS的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RequirementsPlanning,简称MRP)委员会主席JosephOrlicky等人第一次运用MRP原理,开发了一套以库存控制为核心的微机软件系统。

APICS的成立与第一套MRP软件的面世,标志着现代企业管理软件的发展开始起步。

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目前企业管理软件产业欣欣向荣,至9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涌现出几百家专门从事企业管理软件开发与经销的公司,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纵观企业管理软件的发展过程,我们将会看到,企业管理软件的每一步发展均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企业所处竞争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六十年代的ERP系统

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自己生产的产品成本是否低于自己的竞争对手,降低产品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就是进行库存优化管理。

在计算机出现之前,企业根据生产订单发出采购订单和进行催货是当时库存管理工作所要做的,但是确定对物料的真实需求却是靠缺料表,这种表上所列的是马上要用,但却发现没有库存的物料,然后,派人根据缺料表进行催货。

订货点法就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为改变这种被动的状况而提出的一种按过去的经验预测未来的物料需求方法。

这种方法有各种不同的形式,但实际上都是着眼于“库存补充”的原则,即保证在任何时候仓库里都有一定数量的存货,以便需要时随时取用。

当时人们希望用这种做法来弥补由于不能确定近期内准确的必要库存储备数量和需求量预测,并要求保留一定的安全库存储备,以便应付需求波动。

订货点法的假设条件是:

对各种物料的需求是相互独立的;物料需求是连续发生的;提前期是已知的和固定的;库存消耗之后,应被重新填满。

由于这些假设条件在现实中很难成立,从而难以解决“何时订货”这一库存管理中的核心问题。

六十年代时段式MRP就是为解决订货点法存在的缺陷而提出的,它首先将物料需求区分为独立需求和非独立需求并分别加以处理,其次在库存状态数据中引入了时间分段的概念。

所谓时间分段,就是给库存状态数据加上时间坐标,亦即按具体的日期或计划时区记录和存储状态数据,从而解决了何时定货以及订货数量问题。

MRP系统最主要的目标是确定每项物料在每个时区的需求量,以便为正确地进行生产库存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

MRP系统假设:

物料清单(BillofMaterial,简称BOM)和库存记录文件的数据完整性是有保证的;所有物料的订货提前期是已知的,至少是可以估算的;所有受其控制的物料都要经过库存登记;在计算物料需求时间时,假定用于构成某个父项的所有子项都必须在下达父项的订货时到齐;每项物料的消耗都是间断的。

在运行MRP系统的前提条件包括:

第一,要有一个主生产计划;第二,要求赋予每项物料一个独立的物料代码;第三,要有一个通过物料代码表示的物料清单(BOM);第四,要有完整的库存记录。

在满足这些条件的情况下,MRP系统输入:

主生产计划、来自厂外的零部件订货,独立需求项目的需求量预测,库存记录文件、物料清单。

这些输入信息经过系统加工处理后输出:

下达计划订单的通知、日程改变通知、撤消订单的通知、物料库存状态分析的备用数据;未来一段时间的计划订单。

根据用户的需求,MRP系统还可以输出如下信息:

不一致或超出界限的各种反常信息报告;库存量预报、采购任务单、作业完成情况等。

二、七十年代闭环MRP

由于运行MRP系统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主生产计划,这意味着在已经考虑了生产能力的情况下,有足够的生产设备和人力来保证生产计划的实现。

因此,对于工厂有多大生产能力,能生产些什么,MRP系统就显得无能为力了。

其次,建立MRP系统还假定物料采购计划是可行的,即认为有足够的供货能力和运输能力来保证完成物料采购计划。

而实际上,有些物料可能由于市场紧俏,供货不足或运输工作紧张而无法按时、按量满足物料采购计划,在这种情况下,MRP系统的输出将无法实现。

因此,MRP系统计算出的物料需求的日期有可能因设备和工时的不足而没有能力生产,或者因原料的不足而无法生产。

要解决以上问题,在实际使用MRP系统时,往往预先编制一套主生产计划,计算出所需要的生产能力,然后把这个生产能力与实际生产能力进行比较。

此外,在实际使用MRP系统时,对于物料采购计划不能实现的部分,也得依靠人工进行调整与落实。

总之,在MRP系统的应用中,需要人工介入较多。

而且MRP系统也没有涉及车间作业计划及作业分配,这部分工作仍然由人工完成,因此,也就不能保证作业的最佳顺序和设备的有效利用。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MRP系统在七十年代发展为闭环MRP系统。

闭环MRP系统除物需求计划外,还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和采购作业计划也全部纳入MRP,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

其原理是根据长期生产计划制定短期主生产计划,而这个主生产计划必须经过生产能力负荷分析,才能够真正具有可行性。

然后再执行物料需求计划和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并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将来自车间、供应商和计划人员的反馈信息,进行计划的平衡调整,从而使生产计划方面的各个子系统得到协调统一。

其工作过程是一个“计划――实施――评价――反馈――计划”的封闭循环过程。

它能对生产中的人力、机器和材料各项资源进行计划与控制,这一点已大大超越了MRP系统的资源计划范围,从而使生产管理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大大增强。

在七十年代以前,许多企业也曾谈论物料需求计划,并在计算机上进行了物料清单的分解工作,但始终未能建立闭环MRP系统,主要原因在于:

当时对主生产计划尚未充分理解,在生产过程中,虽然对生产能力计划和调度进行过偿试,但由于没有有效的优先级计划作为依据,所以这种偿试也没有效果。

此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