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7高二第二学期 期末题型知识点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56326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8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27高二第二学期 期末题型知识点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627高二第二学期 期末题型知识点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627高二第二学期 期末题型知识点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627高二第二学期 期末题型知识点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627高二第二学期 期末题型知识点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27高二第二学期 期末题型知识点复习.docx

《627高二第二学期 期末题型知识点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27高二第二学期 期末题型知识点复习.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27高二第二学期 期末题型知识点复习.docx

627高二第二学期期末题型知识点复习

2016.6.27期末题型、知识点复习

一、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

1.(2015·I·8)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8gD2O和18gH2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A

B.2L0.5mol/L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个数为2NA

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

D.密闭容器中2molNO与1mol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A

解答:

解:

A.一个D2O和H2O分子中质子数都是10,18g的D2O物质的量=

=0.9mol、18gH2O的物质的量=

=1mol,根据N=nNA知,其分子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0.9mol:

1mol=0.9:

1,二者的分子数分别是0.9NA、NA,结合分子构成知,二者的质子数分别是9NA、10NA,故A错误;

B.n(H2SO3)=0.5mol/L×2L=1mol,亚硫酸是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且第二步电离程度远远小于第一步电离程度,所以溶液中含有的H+个数远远小于2NA,故B错误;

C.过氧化钠和水反应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Na2O2中O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每生成1mol氧气转移电子物质的量=1mol×2×[0﹣(﹣1)]=2mol,则生成0.1mol氧气转移的电子0.2mol,电子数为0.2NA,故C正确;

C.NO和O2反应方程式为2NO+O2=2NO2,根据方程式知,2molNO与1mol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molNO2,但NO2和N2O4之间存在转化,方程式2NO2⇌N2O4,所以产物分子数小于2NA,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有关计算,涉及氧化还原反应、可逆反应、弱电解质的电离、同位素等知识点,明确物质的性质、物质结构、物质之间的转化即可解答,易错选项是AD,注意A中D2O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0,注意D中存在转化关系2NO2⇌N2O4.

2.(2015·II·10)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60g丙醇中存在的共价键总数为10NA

B.1L0.1mol•L﹣1的NaHCO3溶液中HCO3﹣和CO32﹣离子数之和为0.1NA

C.钠在空气中燃烧可生成多种氧化物23g钠充分燃烧时转移电子数为1NA

D.235g核素92235U发生裂变反应:

92235U+01n

3890Sr+54136U+1001n净产生的中子(01n)数为10NA

解答:

解:

A.60g丙醇为1mol,丙醇中含7个C﹣H键、2个C﹣C键、1个C﹣O键和1个O﹣H键,存在的共价键总数为11NA,故A错误;

B.1L0.1mol•L﹣1的NaHCO3溶液中HCO3﹣和CO32﹣离子数之和小于0.1NA,碳酸分子中含C原子,故B错误;

C.23g钠充分燃烧时转移电子数为

×(1﹣0)×NA=1NA,故C正确;

D.92235U+01n

3890Sr+54136U+1001n净产生的中子为10﹣1=9个,则235g核素92235U发生裂变反应净产生的中子(01n)数为9NA,故D错误;

故选C.

二、性质实验、因果逻辑

1.(2015·I·10)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

有气体生成,溶液呈血红色

稀硝酸将Fe氧化为Fe3+

B.

将铜粉加1.0mol•L﹣1Fe2(SO4)3溶液中

溶液变蓝、有黑色固体出现

金属铁比铜活泼

C.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

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来

金属铝的熔点较低

D.

将0.1mol•L﹣1MgSO4溶液滴入NaOH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加0.1mol•L﹣1CuSO4溶液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变为浅蓝色沉淀

Cu(OH)2的溶度积比Mg(OH)2的小

解答:

解:

A.过量铁粉,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加入KSCN溶液、溶液不显红色,故A错误;

B.Cu和Fe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方程式为Cu+2Fe3+=Cu2++2Fe2+,所以没有黑色沉淀生成,溶液由黄色变为蓝色,故B错误;

C.将铝箔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铝和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铝,形成氧化膜,三氧化二铝的熔点高于铝的熔点,包住了熔化的铝,所以加热铝箔的时候铝熔化了但是不会滴落,故C错误;

D.将0.1mol•L﹣1MgSO4溶液滴入NaOH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说明NaOH完全反应,再滴加0.1mol•L﹣1CuSO4溶液,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变为浅蓝色沉淀,说明发生了沉淀的转化,溶度积大的物质向溶度积小的物质转化,所以Cu(OH)2的溶度积比Mg(OH)2的小,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评价,为高频考点,涉及沉淀转化、铝及其氧化物的性质、氧化还原反应、硝酸的性质等知识点,侧重考查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性质,注意把握实验原理及操作方法,题目难度中等.

2.(2015·II·13)用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

将①中溶液滴入②中,预测的现象与实际相符的是(  )

选项

①中物质

②中物质

预测②中的现象

A

稀盐酸

碳酸钠与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

立即产生气泡

B

浓硝酸

用砂纸打磨过的铝条

产生红棕色气体

C

氯化铝溶液

浓氢氧化钠溶液

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D

草酸溶液

高锰酸钾酸性溶液

溶液逐渐褪色

解答:

解:

A.先发生盐酸与NaOH的反应,然后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最后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气体,则现象不合理,故A错误;

B.常温下,Al遇浓硝酸发生钝化,则不能观察到红棕色气体,现象不合理,故B错误;

C.NaOH过量,开始不生成沉淀,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氯化钠,开始无现象,故C错误;

D.草酸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溶液褪色,现象合理,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及实验装置的综合应用,为高频考点,为2015年高考真题,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反应与现象的关系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综合考查,综合性较强,题目难度中等.

 

3.(2014·I·8)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对下列现象或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现象或事实

解释

A.

用热的烧碱溶液洗去油污

Na2CO3可直接与油污反应

B.

漂白粉在空气中久置变质

漂白粉中的CaCl2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CaCO3

C.

施肥时,草木灰(有效成分为K2CO3)不能与NH4Cl混合使用

K2CO3与NH4Cl反应生成氨气会降低肥效

D.

FeCl3溶液可用于铜质印刷线路板制作

FeCl3能从含Cu2+的溶液中置换出铜

【答案】C

【解析】A、烧碱的主要成分是NaOH;B、漂白粉在空气中久置变质是因为漂白粉中的有效成分Ca(ClO)2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HClO(不稳定,易分解);D、印刷线路板发生的离子反应为2Fe3++2Cu=2Fe2++2Cu2+,而不是FeCl3能从含Cu2+的溶液中置换出铜。

4.(2014·I·13)利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实验结论

A

稀硫酸

Na2S

AgNO3与AgCl的浊液

(AgCl)>

(Ag2S)

B

浓硫酸

蔗糖

溴水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氧化性

C

稀盐酸

Na2SO3

Ba(NO3)2溶液

SO2与可溶性钡盐均可生成白色沉淀

D

浓硝酸

Na2CO3

Na2SiO3溶液

酸性:

硝酸>碳酸>硅酸

【答案】B

【解析】由于稀硫酸与Na2S反应生成的H2S会与AgNO3反应生成黑色Ag2S沉淀和强氧化性的HNO3,进而把H2S氧化为S沉淀,同时生成的Ag2S黑色沉淀遮盖AgCl浊液,不能观察AgCl转化为Ag2S,A错误;浓硫酸有脱水性,可使蔗糖碳化,并放出大量的热量,进而与生成的C反应生成SO2,使③中的溴水褪色,通过蔗糖变黑、溴水褪色可以得出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氧化性,B正确;稀盐酸与Na2SO3反应生成的SO2与Ba(NO3)2发生氧化还原生成BaSO4,SO2与BaCl2则不反应,C错误;由于浓硝酸有挥发性,会有较多的HNO3进入③与Na2SiO3反应,影响碳酸与硅酸酸性的比较,D错误。

三、原电池、电解池、金属防腐

1.(2015·I·11)微生物电池是指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微生物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正极反应中有CO2生成

 B.微生物促进了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C.质子通过交换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

 D.电池总反应为C6H12O6+6O2═6CO2+6H2O

解:

A.根据图知,负极上C6H12O6失电子,正极上O2得电子和H+反应生成水,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6H12O6+6H2O﹣24e﹣=6CO2+24H+,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4e﹣+4H+═2H2O,因此CO2在负极产生,故A错误;

B.葡萄糖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形成原电池,有电流产生,所以微生物促进了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故B正确;

C.通过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可知,负极区产生了H+,根据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可知质子(H+)通过交换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故C正确;

D.该反应属于燃料电池,燃料电池的电池反应式和燃烧反应式相同,则电池反应式为C6H12O6+6O2=6CO2+6H2O,故D正确;

故选A.

2.(2015·II·26)酸性锌锰干电池是一种一次电池,外壳为金属锌,中间是碳棒,其周围是有碳粉,二氧化锰,氯化锌和氯化铵等组成的填充物,该电池在放电过程产生MnOOH,回收处理该废电池可以得到多种化工原料。

该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  ,电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解:

该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MnO2被还原生成MnOOH,电解方程式为MnO2+H++e﹣=MnOOH,负极锌被氧化生成Zn2+,电池总反应式为2MnO2+Zn+2H+=2MnOOH+Zn2+,

3.(2014·I·27)H3PO2具有较强还原性。

可用电渗析法制备。

“四室电渗析法”工作原理如图所示(阳膜和阴膜分别只允许阳离子、阴离子通过):

①写出阳极的电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析产品室可得到H3PO2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早期采用“三室电渗析法”制备H3PO2:

将“四室电渗析法”中阳极室的稀硫酸用H3PO2稀溶液代替,并撤去阳极室与产品室之间的阳膜,从而合并了阳极室与产品室。

其缺点是产品中混有杂质,该杂质产生的原因是。

【答案】①2H2O-4e-=4H++O2↑或4OH--4e-=2H2O+O2.

②由于阳极室OH-放电,造成H+浓度增大,通过阳膜扩散进入产品室,而原料室中的H2PO2-可以通过阴膜进入产品室,二者反应生成H3PO2.

③H3PO4或PO43-。

由于H3PO2具有还原性,电解时就会有H3PO2在阳极放电而被氧化生成H3PO4。

4.(2014·II·11)2013年3月我国科学家报道了如图所示的水溶液锂离子电池体系。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为电池的正极

B.电池充电反应为LiMn2O4=Li1-xMn2O4+xLi

C.放电时,a极锂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D.放电时,溶液中的Li+从b向a迁移

【答案】C

【解析】根据题给装置图判断,电极b是原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式为Li-e-=Li+,电极a是原电池的正极,电极反应为LiMn2O4+xLi+xe-=Li1-xMn2O4。

A、综上所述,a是原电池的正极,A正确;B、根据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可知,电池充电反应为LiMn2O4=Li1-xMn2O4+xLi,B正确;C、放电时,a极锰的化合价发生变化,Li的化合价没有变化,C错误;D、放电时,溶液中的Li+从b向a迁移,D正确。

5.(2014·II·27)铅及其化合物可用于蓄电池、耐酸设备及X射线防护材料等。

回答下列问题:

(1)铅是碳的同族元素,比碳多4个电子层,铅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为第__周期、第__族,PbO2的酸性比CO2的酸性(填“强”“弱”)。

(2)PbO2与浓盐酸共热生成黄绿色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PbO2可由PbO与次氯酸钠溶液反应制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PbO2也可以通过石墨为电极Pb(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为电解液电解制取。

阳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

_。

阴极上观察到的现象是__;若电解液中不加入Cu(NO3)2,阴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这样做的主要缺点是_。

【解析】碳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二周期,IVA族,由图中所给的信息“铅是碳的同族元素,比碳多4个电子层(相当于比C的周期数大4)”,所以铅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为第六周期,IVA族;由于同主族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逐渐增大,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所以PbO2的酸性比CO2的酸性要弱;

(2)PbO2与浓盐酸共热生成黄绿色气体,则该黄色色气体是Cl2,(则意味着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所以反应的方程式为PbO2+4HCl(浓)

PbCl2+Cl2↑+2H2O;

(3)由题目提供的信息可知,PbO与次氯酸钠溶液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Pb化合价升高,Cl元素化合价降低,故离子方程式为PbO+ClO—=PbO2+Cl—;

(4)电解池的阳极发生失电子反应(氧化反应),因为Pb2+→PbO2属于氧化反应,所以发生的电极反应为Pb2++2H2O-2e—=PbO2↓+4H+;由于Cu2+的放电能力强于Pb2+,故阴极上的电极反应为Cu2++2e—=Cu,则阴极产生的现象是石墨上包上铜镀层;若电解液中不加入Cu(NO3)2,阴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Pb2++2e—=Pb↓,这样一来就不能有效利用Pb2+。

四、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

五、弱电解质电离、弱离子水解平衡

1.(2015·I·13)浓度均为0.10mol/L、体积均为V0的MOH和ROH溶液,分别加水稀释至体积V,pH随

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MOH的碱性强于ROH的碱性

B.ROH的电离程度:

b点大于a点

C.若两溶液无限稀释,则它们的c(OH﹣)相等

D.当

=2时,若两溶液同时升高温度,则c(M+)/c(R+)增大

解:

A.相同浓度的一元碱,碱的pH越大其碱性越强,根据图知,未加水时,相同浓度条件下,MOH的pH大于ROH的pH,说明MOH的电离程度大于ROH,则MOH的碱性强于ROH的碱性,故A正确;

B.由图示可以看出ROH为弱碱,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随着浓度的减小其电离程度增大,b点溶液体积大于a点,所以b点浓度小于a点,则ROH电离程度:

b>a,故B正确;

C.若两种溶液无限稀释,最终其溶液中c(OH﹣)接近于纯水中c(OH﹣),所以它们的c(OH﹣)相等,故C正确;

D.根据A知,碱性MOH>ROH,当

=2时,由于ROH是弱电解质,升高温度能促进ROH的电离,所以c(M+)/c(R+)减小,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考查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平衡,为高频考点,明确弱电解质电离特点、弱电解质电离程度与溶液浓度关系等知识点是解本题关键,易错选项是C,注意:

碱无论任何稀释都不能变为中性溶液或酸性溶液,接近中性时要考虑水的电离,为易错点.

2.(2014·I·27)次磷酸(H3PO2)是一种精细磷化工产品,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回答下列问题:

(1)H3PO2是一元中强酸,写出其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aH2PO2为___________(填“正盐”或“酸式盐”),其溶液显_______(填“弱酸性”、“中性”或“弱碱性”)。

【解析】

(1)一元酸,只发生一步电离,中强酸是弱电解质:

H3PO2H++H2PO2-

(2)由于H3PO2是一元酸,所以NaH2PO2是正盐,弱酸强碱盐水解显碱性。

3.(2014·II·11)一定温度下,下列溶液的离子浓度关系式正确的是

A.pH=5的H2S溶液中,c(H+)=c(HS-)=1×10-5mol·L-1

B.pH=a的氨水溶液,稀释10倍后,其pH=b,则a=b+1

C.pH=2的H2C2O4溶液与pH=12的NaOH溶液任意比例混合:

c(Na+)+c(H+)=c(OH-)+c(HC2O4-)

D.pH相同的

CH3COONa

NaHCO3

NaClO三种溶液的c(Na+):

>

>

【答案】D

【解析】A、pH=5的H2S溶液中,存在H2SH++HS-、HS-H++S2-、H2OH++OH-三个电离平衡,所以c(H+)=1×10-5mol·L-1>c(HS-),A错误;B、氨水的溶质一水合氨(NH₃·H₂O)属于弱电解质(NH₃·H₂ONH₄⁺+OH⁻),加水稀释,会使电离平衡向正方向移动,促进了NH₃·H₂O的电离,所以PH=a的氨水溶液,稀释10倍后,其PH=b,则a>b+1,B错误;C、根据电荷守恒可知:

c(Na+)+c(H+)=c(OH-)+c(HC2O4-)+c(C2O42-),C错误;D、酸性:

CH3COOH>H2CO3>HClO,根据盐类水解的规律可知:

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该盐的水解程度越大,溶液的减小就越强,PH就越大,所以PH相同

CH3COONa

NaHCO3

NaClO三种溶液的c(Na+):

>

>

,D正确。

4.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

(1)(2015·I·8B)2L0.5mol/L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个数为2NA(  )

(2)(2015·II·10B)1L0.1mol•L﹣1的NaHCO3溶液中HCO3﹣和CO32﹣离子数之和为0.1NA(  )

六、滴定操作

1.(2015·I·36(6))准确称取所制备的氯化亚铜样品mg,将其置于过量的FeCl3溶液中,待样品完全溶解后,加入适量稀硫酸,用amol·L-1的K2Cr2O7溶液滴定到终点,消耗K2Cr2O7溶液bmL,反应中Cr2O72﹣被还原为Cr3+,样品中CuCl的质量分数为  

解:

氯化亚铜与氯化铁发生Fe3++CuCl═Fe2++Cu2++Cl﹣,加入K2Cr2O7溶液,发生6Fe2++Cr2O72﹣+14H+=6Fe3++2Cr3++7H2O,

反应的关系式为6CuCl~6Fe2+~Cr2O72﹣

61

nab×10﹣3mol

n=6ab×10﹣3mol,

m(CuCl)=99.5g·mol-1×6ab×10﹣3mol=0.597g,则样品中CuCl的质量分数为

2.(2015·II·28)用如图装置可以测定混合气(含有ClO2和NH3)中ClO2的含量:

Ⅰ.在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碘化钾,用50mL水溶解后,再加入3mL稀硫酸:

Ⅱ.在玻璃液封装置中加入水.使液面没过玻璃液封管的管口;

Ⅲ.将一定量的混合气体通入锥形瓶中吸收;

Ⅳ.将玻璃液封装置中的水倒入锥形瓶中:

Ⅴ.用0.1000mol•L﹣1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锥形瓶中的溶液(I2+2S2O32﹣═2I﹣+S4O62﹣),指示剂显示终点时共用去20.00mL硫代硫酸钠溶液.在此过程中:

1锥形瓶内ClO2与碘化钾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玻璃液封装置的作用是  

3V中加入的指示剂通常为  ,滴定至终点的现象是 

4测得混合气中ClO2的质量为  g.

解答:

①由题目信息可知,ClO2通入锥形瓶与酸性碘化钾溶液反应,氧化I﹣为I2,自身被还原为Cl﹣,同时生成水,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ClO2+10I﹣+8H+═2Cl﹣+5I2+4H2O,

②玻璃液封装置的作用是吸收残留的ClO2气体(避免碘的逸出);

③V中加入的指示剂通常为淀粉溶液,滴定至终点的现象是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④含有Na2S2O3物质的量为0.02L×0.1mol/L=0.002mol,则:

根据关系式:

2ClO2~5I2~10Na2S2O3,

210

n(ClO2)0.002mol

所以n(ClO2)=0.0004mol,所以m(ClO2)=0.004mol×67.5g/mol=0.02700g,

3.(2014·I·12)下列有关仪器使用方法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洗净的锥形瓶和容量瓶可以放进烘箱中烘干

B.酸式滴定管装标准溶液前,必须先用该溶液润洗

C.酸碱滴定实验中,用待滴定溶液润洗锥形瓶以减小实验误差

D.用容量瓶配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刻度线,立即用滴管吸出多余液体

【答案】B

【解析】容量瓶是对精度要求很高的仪器,不能高温烘干,以免对其精度造成影响,A错误;滴定管在盛装溶液前,都需要用待盛装溶液润洗,B正确;酸碱滴定实验中,锥形瓶不能润洗,否则会造成待滴定溶液的溶质增多,造成测定结果偏高,C错误;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刻度线,只能放弃重配,若吸出溶液,溶质减少,配得溶液浓度偏低,D错误。

4.(2014·II·28)某小组以CoCl2·6H2O、NH4Cl、H2O2、浓氨水为原料,在活性炭催化下,合成了橙黄色晶体X,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氨的测定:

精确成全WgX,加入适量水溶解,加入如图所示的三颈瓶中,然后逐滴加入足量10%NaOH溶液,通入水蒸气,将样品中的氨全部蒸出,用V1mLc1mol·L-1的盐酸标准溶液吸收。

蒸氨结束后取下接收瓶,用c2mol·L-1NaOH标准溶液滴定过剩的HCl,到终点时消耗V2mLNaOH溶液。

氯的测定:

准确称取样品X,配成溶液后用AgNO3标准溶液滴定,K2CrO4溶液为指示剂,至出现淡红色沉淀不再消失为终点(Ag2CrO4为砖红色)。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中安全管的作用原理是__。

(2)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过剩的HCl时,应使用式滴定管,可使用的指示剂为。

(3)样品中氨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

(4)测定氨前应该对装置进行气密性检验,若气密性不好测定结果将__(填“偏高”或“偏低”)。

(5)测定氯的过程中,使用棕色测定管的原因是_____定点终点时,若溶液中

mol·L—1,

为__mol·L—1,(已知:

【解析】

(1)分析装置可知,当A中压力过大时,安全管中的液面上升,使A瓶中的压力稳定;

(2)NaOH标准溶液应使用碱式滴定管,在滴定时,可以选择酚酞(或甲基红)作为指示剂;

(3)氨滴定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是NH3+HCl=NH4Cl,消耗的HCl的物质的量是

mol,所以参加反应NH3的物质的量也是

mol,则NH3的质量是

g,则氨的质量分数为

(4)在进行氨的测定实验前要对装置的气密性进行检查,如若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则会导致一部分氨气逸出,使氨气的测定结果降低;

(5)测定氯的过程中,用AgNO3进行滴定,因为AgNO3见光易分解,所以必须使用棕色滴定管进行滴定(防止AgNO3见光分解);根据沉淀溶解平衡可知,

=

=

=2.8×10—3mol·L—1;

七、溶度积相关计算

1.(2015·I·28)碘及其化合物在合成杀菌剂、药物等方面具有广泛用途.大量的碘富集在海藻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