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教师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951911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教师版.docx

《高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教师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教师版.docx

高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教师版

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教师版

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教师版

(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注]一作秦观。

讳愁:

隐瞒内心的痛苦。

劫:

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

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

【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试题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结构作用

【试题解析】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

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

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

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

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

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9.末尾两句表现

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

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阐述。

(6分)

【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

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试题解析】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

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

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

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

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

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

【诗歌赏析】

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

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

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

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为明朗,情绪应该为欢快。

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调。

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

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词的下阕,由写景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

帘半卷,燕双归,开帘待燕,亦闺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许之愁,无他,双燕的双字作怪耳。

其中燕归又与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衬。

花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

燕双人独。

怎能不令人触景生愁,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

一个警句。

所谓讳愁,并不是说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而是言愁的一种巧妙的写法。

讳愁无奈眉,就是对双眉奈何不得,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语似无理,却比直接说愁上眉尖艺术性高多了。

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

因为愁词无法排遣,所以她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

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新课标卷II)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韦庄(约836-910):

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郭震:

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

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

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

诗人将离家的苦闷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

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解析】解答此题,要学会运用一些赏析诗词的术语来概括,比如,对抒情诗,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对说理诗,有托物言志、寓理于物等。

其他还有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等。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6分)

【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

韦诗的

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到,虽然题目只是问的两个灯前所表达的不同意思,答题时必须紧扣这个基调。

韦庄《含山店梦觉作》诗歌赏析

【注释】

含山:

唐武德六年(623),分历阳县西部地区原龙亢县境域设含山县,县以境内的含山命名。

含山,又名横山。

《清一统志》说:

在含山县西三十里,崔巍雄峻,山列峙,势若吞含,唐因以名县。

《太平寰宇记》又说;以县境众山所含,故名含山县。

一说含山在今山西闻喜。

袂:

衣袖。

觉:

睡醒。

【赏析】

这是一首羁旅乡思的经典作品。

在唐代诗人那里,回家与仕进是一对永远无法解决的矛盾。

对于锐意进取、自视甚高的唐人而言,若是功业无成,宁可一醉任天涯,决不轻易还家,必须坚忍地前行。

这便有了韦庄将流离别家当作一种习惯,成为生活常态。

与其他诗人相比,韦庄似乎表现得更为洒脱,更加决绝,等闲挥袂客天涯,唐人的胸襟、气度与抱负尽出,毫无悲悲切切之感。

韦庄的行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是唐末乱世典型的漂泊者,他的这句诗,最能表现唐代士子气度。

但是乡思功名两不弃,又谁也克服不了谁,自然会让许多诗人不约而同地将这份苦闷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

韦庄一生又是饱历艰辛,读书时数米而炊,秤薪而爨,加之早尝寇乱,间关顿踬,其漂泊流浪之苦、去乡怀国之痛的体验不可不谓深刻,这些在他的诗作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孤灯所具有的悲剧意味,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而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疑,那是一种凄然的美,仿佛万籁俱寂之夜,只有一盏孤灯,企图在黑夜中寻找寄托,然而醒来时却是斜月相迎,此情此景让人愈加惆怅。

羁旅漂泊本是人生常有的际遇,而在离乱的时代更不足为奇。

他善于从内在的角度契入,以其深刻的感悟力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使这种人之常情显得格外动人。

全诗的境界直白而不深隐,其间却处处涌腾着感情的潮流,那淡定,那昂扬,那思念,那怆然,甚至那惆怅迷茫的叹息都发自内心深处,若隐若现,既不激烈,也不哀怨,厚重深挚,令人品味不尽,使人想见风度。

夜深人静,好梦搅醒后的诗人,兴尽悲来,他心头袭上的哀感绝不止一己的生命飘泊无着之感,更是人类生命的苍然之悲感。

韦庄这种清丽柔婉诗风,属于典型的晚唐格调,于此诗犹见一斑。

宿渔家郭震

注释

生涯:

生活。

海涯:

海边。

【译文】

世代在海边生活,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

白天在海上捕鱼虽然辛苦,但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

赏析:

从体裁角度看,这是一首七绝诗。

全诗写夜宿渔家所感到渔家生活的苦乐与渔民豪爽乐观的性情。

首句几代生涯傍海涯中叠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起来,形成音节朴实流畅,朴实中见巧思的妙处。

两三间屋盖芦花句中的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

灯前笑说归来夜句中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

白天的时候在海上捕鱼虽然非常辛苦,但是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非常的开心惬意。

诗的最后两句写得极自然、优美、有意境,令读者和诗人一起欣然神往。

该诗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是很不容易的。

(重庆卷)12.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商调·黄莺儿

赠燕

[清]张漸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

珠帘半城,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謝堂前憾。

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

花口:

指初开的花。

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分)

【答案】

(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

王謝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再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

(2)散曲中

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

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

(4分)

【答案】

(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

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解析】携归画栋修花口即修补房梁上斑驳的花朵,落花表明是春末。

前四句写燕子惜花故衔花,实则寄托了惜花伤春之情。

后四句通过写乌衣巷的衰落,王谢家族的没落以此抒发痛惜衰败之感。

鉴赏

张潮(1650—1707后)(84)怀才不遇,流寓扬州十年之久,不免也染上沈仕(约1490—1565)的香奁曲风(85),如〔南中吕驻云飞〕效沈青门唾窗绒十首、〔南仙吕桂枝香〕十香曲十首之类,是其小令的主体风格,但在套数中竟出现隐括《出师表》、《陈情表》、《祭十二郎文》、《吊古战场文》四套悲愤慷慨的曲风,想必是受到时局剧变的激发。

在张潮小令一片南曲软香气息中,唯有〔南商调黄莺儿〕赠花间四友(86)

较为可观,其赠莺云:

爱煞小幽禽,着黄衣,恰似金。

……喜愔愔,天生不妒,到处结同心。

似在赞美天真无邪的美少女(或美少年);其赠蝶云:

双飞惹得我痴心艳。

美修髯,便教梦化,栩栩又何嫌。

化蝶的遐想,倒也浪漫。

四首咏物之中,私意以为赠燕与赠蜂是以重笔书写言外心声: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

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

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赠燕)

瘦小最无端,向花心,着意钻,偷香手段生来贯。

纤腰那酸,烘声似欢,酿成芳醴供缗算。

漫盘桓,两衙朝罢,一样散千官。

(赠蜂)固然赠燕一首免不了王谢堂前、乌衣巷口的老套,但是前三句含意甚深,交织着时代的悲凉。

次首特写蜂儿巧小蜜甜,钻营手段,是讽刺性强的佳作。

简析:

以隐逸生活为乐,此作就是写他对自己隐居生活所感受到的乐趣。

生活简朴,山竹炊粳米饭,山水煮山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

住在山上,吃在山林,欣赏的是山中风光。

事事离不开山,伟岸的山、崇高的山,使得他对自己的山居生活感到高洁。

很显然,这里饱含着与传统世俗生活的对抗情绪。

(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

番腾:

同翻腾。

凌波:

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对诗歌人物形象的情感进行分析,是这道题的答题方向,然而题干还指明了分析的切入口,那就是人物动作神态描写。

因此,考生解答这道题,首先必须从词作中找到词人对西湖游人描写的文字,然后去揣摩不同动作神态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情感。

【示例】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暮春之景。

因此,考生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中去分析词人的写景之句。

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又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

【示例】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

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

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

马子严(生卒年不详),南宋文人,字庄父,自号古洲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

淳熙二年(1175)进士,历铅山尉,恤民勤政。

长于文词,为寺碑,隐然有排邪之意,为仓铭,蔼然有爱民之心(《嘉靖铅山县志》卷九)。

能诗,尝与赵蕃等唱和,《诗人玉屑》卷一九引《玉林诗话》,谓《乌林行》辞意精深,不减张籍、王建之乐府。

尝知岳阳,撰《岳阳志》二卷,不传(刘毓盘《古洲词辑本跋》)。

其馀事迹无考。

据集中《金陵怀古》、《咏琼花》诸作,知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近人赵万里辑有《古洲词》二十九首。

《全宋词》第三册录其词。

《全宋诗》卷二六五O录其诗五首。

【赏析】

本篇描写南宋都城杭州市民暮春游览西湖的情景。

清明、寒食一过,百花逐渐凋谢,人们为了挽留春光,纷纷出城来到苏堤之上,尽情游赏。

然而春之神似乎并不懂得人们的用意,终于随着游人的船儿默默无言地归去了。

小词抒写惜春之情,构思新颖,读来别有一番韵味。

《蕙风词话》谓其翻腾妆束闹苏堤句,形容粗钗腻粉,可谓妙于语言,表现出浓厚的市民色彩。

绘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画面,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审美效果。

其中翻腾妆束闹苏堤一句,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表达了身临其境的美感。

(广东卷)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望江怨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

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杪:

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3分)

(1)前四句描写了一幅缠绵婉恻又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

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春水渺茫,行舟远去,愁云惨淡,小舟渐行渐远,最后惟见比沙鸥还小的点点白帆。

(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

)以景衬情、含蓄蕴藉地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韵味十足。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

请结合全词分析。

(4分)

(2)词人目送友人扁舟渐行渐远,不忍离开;天边愁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

而此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不禁心中生恨,怪催促者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

全词没一句言离别,一怪已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反常心理正好表达了(反衬)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足见两人友情之深。

【解析】

万树(1630-1688),字红友,一字花农,号山翁、山农,明常州府宜兴(今江苏宜兴县)人。

他才思敏捷,学识明达,工词善曲,不仅是词学家,而且是著名戏曲文学作家。

万树少年时即遭变乱,嗣后家境清寒,长期飘泊四方,历在山西、陕西一带游历。

清顺治年间以监生游学北京,未得官而归。

康熙年间入两广总督吴兴祚幕府作幕僚,一切奏议皆由其执笔,闲暇时作剧供吴家伶人演出。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终以怀才不遇,忧郁积劳成疾,拜辞吴兴祚回乡,不幸病死于广西江舟旅途中,终年仅58岁。

万树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词曲家,词曲风创新,硕果累累,其新编的《词律》对中国词坛的贡献尤为巨大,影响深远。

万树送别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淡雅含蓄、情景交融。

《望江怨送别》这首词运用比兴手法,以景衬情、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更加明显。

全词虽没有一句言离别,但所描绘的景致,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得缠绵婉恻,韵味十足。

分析题目:

《望江怨·送别》顾名思义为一首送别词。

以送别为主体的诗词,多为缠绵不舍之情。

分析词句:

抓关键意象。

词中春江残照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时间,断送扁舟过可见行人已远行;愁云恨可看出词人送别时的愁情别恨,最后一句怪人催去早,可以看出残照尚有一竿高,送者心中生恨,偏又有人催去早,呼唤早点回去,又怎能不怪!

怪者,埋怨、责备也。

概括词义:

(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眼前春水渺茫,一望绵远,不见端际。

词人目送行舟,一直望到远去的小舟过了树木的梢头,此时,愁如云积,小舟渐行渐远,最后船已不可见,惟见点点白帆,比沙鸥还小。

这时刚好有人催去早,词人心中生恨,反倒责怪起催促者来,更感慨若非残照只余一竿高,怕还会与友人相叙一番吧。

解答问题:

第一问:

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这道题考的是分析概括场景。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分三步走:

先总体概括,再进行细节分析,最后点明场景与氛围。

总体概括:

在春天的傍晚,诗人在江别送别友人。

细节分析:

前方江水渺茫,(词人)看着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部分;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

点明氛围:

愁云一词点明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愁云惨淡、悲凉寂寥。

形成答案:

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

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

第二问:

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

请结合全词分析。

这道题考的是结合语句,分析全文内容,概括思想情感。

审读题干,抓住怪这个心理描写,着重分析其对抒发词人情感的作用。

注意题干结合全词,梳理出全文的情感脉络,分析词人为何怪?

怪什么?

怪的情感怎么一步步展开。

答案:

词人在友人的帆船出发之后仍旧不忍离开,目送扁舟渐行渐远,第一次渲染了不舍之情;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

愁云再次渲染出此人的离愁;看这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心中生恨,反倒怪起催促者来,怪其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这里的怪进一步反衬了不舍,此时情感已经得到三重渲染。

怪的反常心理,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从而可以看出两人友情之深。

【赏析】

题曰《送别》,此刻行人已去,但仍可见其行舟,词大半从舟字着笔。

春江水暖,一望绵远,不见端际。

渺同淼,有浩淼意,更有邈远意。

释皎然《奉送袁高使君诏征赴行在》云:

遐路渺天末。

词人伫立江边,目送行舟,水长天远,似都没有尽头。

次句紧承上句,仍是江边人注目之所见:

望呵!

望呵!

一直望到远去的小舟过了树木的梢头。

断送,一般作消磨、弃绝、打发等义解,在这里均不甚妥切,实际是目送而至于尽

(断),极言所望之远。

杪,树木的末梢。

孙觌《西山超然亭》诗:

孤亭坐林杪,俯见飞鸟背。

孤亭高过树杪,所以才俯见。

船已行远,故所望之人似觉船已越过树梢在前进。

首二句十个字,将送者神情专注和船行渐远的情状,描绘极为精细。

接二句说,船越行越远,船体已不可见,惟见点点白帆,比沙鸥还小。

这里青未了从文义说接下句,指布帆,正孤帆远影碧空尽时,惟有点点白帆可以望见。

而愁如云积

(所谓愁云惨雾,见《景德传灯录》卷22),是此时词人的感受。

布帆,布质的帆。

《晋书》卷92《顾恺之传》:

后为殷仲堪参军,亦深被眷接。

仲堪在荆州,恺之尝因假还,仲堪特以布帆借之,至破冢,遭风大败。

恺之与仲堪笺曰:

‘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

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李白《秋下荆门》:

霜落荆州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布帆遥比沙鸥小,可看作写实,但亦寓有对行者的祝愿。

最后说: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残照,夕阳、落日。

孟浩然《同独孤使君东斋作》:

竹间残照人,池上夕阳浮。

残照尚有一竿高,送者心中生恨,偏又有人催去早,呼唤早点回去,又怎能不怪!

怪者,埋怨、责备,见怪也。

这首小词,除去首句三个字作为送别的背景

(季节、地点)

外,似句句都在描绘景物,但从送者注目远望的诸种景物中,凝聚成对行者的无限深情。

词中有人,呼之欲出,请看他用全副精神望行舟,似乎都有点呆了。

最后既恨又怪,如不是残照只余一竿高,怕还会相叙一番吧。

万树写情的小词,多疏隽澹荡,情隐景中,读后有有余不尽之妙。

(江苏卷)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情绪的变化过程。

(3分)

【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解析】九日驱驰是欣然前往的,寻君不遇又空还是怅恼的,友人诗思清人骨是值得欣赏的。

认真把握、解读每句诗,情感的体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评点】关于情感变化的题型,江苏已经命制几次了,最为典型的是2009年命制的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的一题:

词的开头写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如此题型,应给予学生好好地训练。

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

请简要概括。

(3分)

【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解析】城郭休过识者稀,是言不要经过城郭,因为认识他的人少;哀猿啼处,是言他住在深山老林里,不然哪里来的猿啼;(此句有点深)柴扉,是言他家居简陋;渔樵路,是言他过着渔樵生活,是隐也;日暮归来雨满衣,是言他完全与山相融也,亦隐也。

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5分)

【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满覆白雪,从触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诗风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洁的品性;第二首诗的结句,傍晚回来,山雨打湿了所有的衣衫,想像(或虚写)友人整天与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趣,(或者从角度作答亦可)表达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鉴赏

唐制,官吏每旬休假一日。

这首诗第一句叙写自己的一旬中九天为官务奔忙,好不容易迎来了一个休假日。

第二句写诗人利用休假日去拜访友人王侍御,不料扑了个空。

不遇又空还五字把诗人满心欢喜寻访不遇的沮丧、懊恼表现得非常真切。

三四句诗人宕开诗笔;从赞美友人诗思之清入手,进而衬托出友人不凡的人格。

韦应物说,难怪友人的诗思如此清澈而沁人心骨,原来他所居住的环境如此清冷幽静,不仅门对着潺潺溪流,仰头还可看到白雪皑皑的山岗呢!

末句妙语双关,既是友人居住环境的具体描绘,又是友人诗思诗境的比况形容,其中透露出的对友人的钦慕之情宛然可见,韦作构思之妙,于此可窥一斑。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义山开始想象隐者现在的境况。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隐者不愿生活于城市,不愿经过城市,所以认识他的人很少,他的平生志向就是江湖归白发,天地入扁舟,过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虽然意境有些凄凉——哀猿啼处有柴扉,但这并不能改变隐者的志趣。

依然是最后两句,最有意境。

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沧江白石樵渔路,虽然是三个并列的名词相连,但是依然是动态的,因为这是隐者渐次走过的路,一个悠然的隐者,行于沧江之上,走过白石之地,踏过樵夫的路,穿过渔夫的径,就这么一路洒脱地走来,从清晨走到日暮,然而傍晚时分,忽然下起了一阵秋雨,以至雨湿满衣襟。

前一首,我感觉到了自然界的生命于时间中的流动;后一首我感觉到了人于自然中的流动。

从中,我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一种细微的令人感动的运动,生命的一种寻常的而又不寻常的律动,这也许就是生命中的常与变。

(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