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简答题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94130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题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题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题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题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题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题总结.docx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题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简答题总结.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题总结.docx

教师招聘考试简答题总结

新课程改革

1.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和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2.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3.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教育学

1.近代社会教育特点:

公义世法

1.简述赞可夫提出的五条教学原则

高难度原则,高速度原则;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原则;

是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2.20世纪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全民多现身+全信科

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全球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具有科学性。

3.简述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a.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d.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c.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d.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简述学校产生的条件

a.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

b.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

c.文字的产生

d.国家机器的产生

5.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现代学制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类型日益多样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教育学发展阶段:

萌芽、独立、多元化、现代化

5.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我们怎样思维》《明日之学校》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学校即教育、从做中学

五步探究教学法: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6.简述教育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a.教育学研究问题领域的扩大

b.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c.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d.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e.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f.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7.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

e.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

f.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8简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需要的人才;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不起决定作用。

9.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c.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d.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e.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9.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

 

9.简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a.改变受教育者的观念;

b.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c.影响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

d.影响教育技术;

 

9.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的作用。

——教育的科技功能

a.教育能够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

b.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c.教育本身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d.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9.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目的的确立、方法的使用

9.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筛选、整理文化;

传递、保存文化;==活化文化

传播、交流文化;

更新、创造文化;

选择、提升文化

9。

教育对人口的影响

教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有助于人口迁移

10.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

人口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

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的结构

10.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教育对策

a.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师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

b.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时注意前后相邻阶段的衔接

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抓住人的发展的“关键期”

d.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扬长避短,从而获得身心协调、统一的发展。

e.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选择适宜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11.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人们的教育理想;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2.建立学制的依据有哪些?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社会经济制度;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人口发展状况;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1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学习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由专门的教师负责,效果好

能有效协调和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3.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对个体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3.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

——个性提素创两全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14.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师生关系

14.全面发展的教育:

德育——灵魂与统帅

智育——前提和支持

体育——物质基础

美育——动力作用中小学体育的根本任务:

增强学生体质、增加健康水平

劳动技术教育——综合上述教育的作用

15.试述现代学生观。

A.学生是发展着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的人;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B.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C.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

 

17.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1902年“壬寅学制”,虽然正式公布,但未实行。

1903年“癸卯学制”,第一部国家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是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的标志。

1912年壬子癸卯学制,蔡元培修订并颁布,第一次男女同校,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1922年壬ren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

18.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特色)

“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

“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19.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20.教师的职业素养

A.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对待事业: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

对待集体:

团结协作

对待自己:

为人师表

B.教师的知识素养

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丰富的实践知识。

C.教师的能力素养

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D.职业心理健康

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21.教师如何热爱学生?

两爱两全两解一情绪

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要全面关怀学生;要关爱全体学生;

理解和宽容学生;解放学生;

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22.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跨校合作、专家指导、政府教育部门和教研机构组织的各类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等。

23.简述教师专业化的实现途径

A.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

加强教师教育;制定法律法规;提供经济保障;

B.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善于学习、恒与研究、勤与反思、勇于实践。

24.简述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和方法。

A.教师方面

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发扬教育民主;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B.学生方面

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教师。

C.环境方面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

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的学习。

25.简述我国新(理想)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人际关系:

尊师爱生

社会关系:

民主平等

教育关系:

教学相长

心理关系:

心理相容

25.师生关系的内容

教学上授受关系;人格上平等;道德上相互促进

26.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7.新课程结构的内容。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8.简述泰勒的目标模式中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

学校应当追求哪些目标;

怎样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

怎样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

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实现(课程评价)

 

29.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特征;学校的特征;校外环境

30.简述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搜集材料;组织材料;分析材料;报告总结

31.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发展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32.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33.教学过程的结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34.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巩固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原则、发展性原则)。

35.简述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参观法。

——参演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一练三实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发现法。

以陶冶情操为主教学方法:

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欣情

36.简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特点;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学生年龄特征;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37.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38.教师应如何备课

1.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也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2,下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39.课的结构: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40.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准确、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方法适当、讲究教学艺术、板书有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41.简述布置作业的要求

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份量适中、难易适度;

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尽量同生产和生活实际相联系

42.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

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41.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

课程结构的完整性

基础性和多样性

教学为主,全面安排

42.课程标准的内容: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43.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优先、适应、科学

 

44.课程实施的结构:

安排课程表、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选择与学生学校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进行整体规划、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45.CIPP:

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

46.CSE模式:

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47.课程设计的意义:

从课程设计中可以产生全新的课程方案,更好的适应课程改革;

课程设计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和重新组织,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组合起来

 

43.简述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4.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角色扮演法;合作学习法。

45.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开展社区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建立德育基地;创办业余党校。

46.简述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

 

47.简述班集体的特征

坚定的政治方向,明确的共同目标;——政治目标

健全的组织结构,有力的领导集体;——组织核心

健全的规章制度,严明的组织纪律;——规章纪律

正确的舆论、良好的班风————————舆论班风

49.教学评价

实施功能:

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

运用标准不同:

相对性、绝对性、个体内差异

评价主体的不同:

外部(专业人员)、内部(自我评价)

评价方法的不同:

定向评价、定量评价

评价目的的不同:

决策性、研究性、工作性

50.班级一词——艾拉斯莫斯

51.班级的个体化功能

促进发展功能、满足需求的功能、诊断功能、矫正功能

52.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

有利于教育——首要原则

有利于身心发展

目标一致

53.班级管理内容:

教学、德育、体育卫生和生活指导、课外活动

54.班级管理的原则:

科学性、民主、自觉、整体

55.班级管理模式:

常规、平行、民主、目标

56.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

客观性原则、冷教育、有效、可接受

57.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物质文化(基础)、精神文化(灵魂)、制度文化(保障)、行为文化(最活跃)

56.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领导者

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48.简述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49.简述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个体和群体,方法:

观察法、谈话法、

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调查访问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建立学生档案;

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协调各种教育因素;

操行评定

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50.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选择研究课题;文献检索;制定研究计划;收集研究材料、分析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报告

51.班主任的领导风格:

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教学中心、集体中心

52.班主任要协调好三大关系:

协调学校内部各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协调学习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

心理学

1.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消除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因素,引起学生对教学的兴趣

正确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进行学习的目的性教育,合理组织教学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正确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根据注意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注意:

一斗争、一培养、一分析

培养学生与注意的分散做斗争

培养学生的广阔兴趣和认真负责的习惯

使学生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2,影响遗忘的因素:

识记材料的性质、数量、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

识记任务的长久些与重要性;

时间因素;识记的方法、情绪和动机

3.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明目的,增主动;多理解,少机械;精细加工,深度理解;

组块化、多重编码,提高记忆质量;注重复习,防止遗忘

4.防止遗忘的方法:

一及二分、官方阅过

5.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先天早期、教育教学、社会实践、主观努力

6.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生物、家庭、学校、社会+主观能动性

 

2.简述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3.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想象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的大门;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4.科学概念的掌握应注意的方面

以感性材料作为掌握概念的基础;

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提供概念范例,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适当运用比较;

突出有关特征,控制好无关特征的数量和强度,正确而充分的利用变式;

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明确提示概念的本质特征;

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际中。

5.对学生情绪调节的指导

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6.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为的盲目性;

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小学生的自制能力;

组织实践活动,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学生的意志,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挫折;

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发挥教师、班集体和榜样的模范作用,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

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7.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

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强化;

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

8.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遗传与营养、早期经验、教育与教学、社会实践、主观努力。

9.学生能力的培养

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此施教;

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0.根据气质类型怎么做好教学工作?

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

针对学生的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

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

11.简述学生优良性格的培养

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

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2.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

学校教育因素。

 

教育心理学

1.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成果:

主动、合作、反思、社会文化

 

1.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客体永久性”的形成;问题解决能力得到发展;延迟模仿的产生。

前运算阶段(2-7岁):

早期的信号功能;自我中心化;不可逆计算;不能够推断事实;泛灵论;不合逻辑的推理;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去自我中心化;可逆性;守恒;分类;序列化。

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

命题之间的关系;假设-演绎推理;类比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反思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形式运算思维的逐渐发展。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自我中心2~5岁

权威阶段5~8岁

可逆阶段8~10岁

公正阶段10~12岁

3.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成长和接受教育期

基本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1-1.5岁),发展任务:

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发展任务:

培养自主性;

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发展任务:

培养主动性;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发展任务:

培养勤奋感;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发展任务;培养自我同一性;

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4.学生学习的特点

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进行的

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班集体中进行

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4.学生能力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能力的性别差异

5.学生性格差异表现在:

性格特征差异、性格类型差异

 

5.简述斯金纳的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