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疏离感的现状和对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92588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疏离感的现状和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大学生疏离感的现状和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大学生疏离感的现状和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大学生疏离感的现状和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大学生疏离感的现状和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疏离感的现状和对策.docx

《大学生疏离感的现状和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疏离感的现状和对策.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疏离感的现状和对策.docx

大学生疏离感的现状和对策

大学生疏离感的现状和对策

【摘要】目的:

对大学生疏离感的现状和对策进行研究和分析,为大学生摆脱疏离感的现状提供参考借鉴。

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存在疏离感现象的大学生自身状况,并通过疏离感量表随机抽取某大学校园内的不同年级大学生396名,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测量和对比。

结果:

通过对大学生不同群体的疏离感进行测量和对比发现,大学生疏离感的养成存在性别差异、学生干部与否差异、生源地差异、独生子女与否差异、年级差异、大学是否重点差异以及父母文化程度差异,有实际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大学生的疏离感整体上都相对比较正常,大学生疏离感的形成主要是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和自身等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而对大学生疏离感提出矫正建议和对策,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正视疏离感,科学矫正疏离感,对大学生的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都很有帮助。

关键词:

疏离感;矫正;现状;对策

【Abstract】Objective:

tostudythestatusquoandcountermeasuresofthecollegestudents'senseofalienationandanalysis,provideareferenceforthecurrentsituationofcollegestudentstogetridofthesenseofalienation.Methods:

throughthequestionnairesurveymethodtounderstandthestatusofthealienationphenomenonofcollegestudentsthemselves,andbyalienationscalerandomadifferentgradeof396collegestudentsintheuniversitycampus,measuredandcomparedtheresultofthequestionnaire.Results:

thealienationofdifferentgroupsofstudents,themeasurementandcomparison,foundthatcollegestudents'senseofalienationofformgenderdifferences,thedifferenceofstudentcadreornot,thestudentsgradedifference,thedifferenceofonly-childornot,thedifferencedegreeofculturaldifferences,whethertheuniversitykeydifferencesandparents,havepracticalstatistical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

collegestudents'senseofalienationasawholeisrelativelynormal,theformationofcollegestudents'senseofalienationismainlythefamily,theschooleducation,social,anditsinfluencefactorsoffouraspects,suchas,andcorrectingSuggestionsandcountermeasuresareputforwardonthecollegestudents'senseofalienation,caneffectivelyhelpstudentssenseofalienationintheface,correctthealienationofscience,thefutureofcollegestudentsstudy,lifeandworkareveryhelpful.

Keywords:

alienation;Correction;Thestatusquo.countermeasures

目录

引言4

1、研究对象和方法5

2、研究结果与分析5

2.1疏离感的调查现状5

2.2大学生不同群体的疏离感对比差异5

2.2.1性别差异对比5

2.2.2学生干部与否差异对比6

2.2.3大学生生源地不同的差异对比6

2.2.4独生子女与否差异对比6

2.2.5年级不同差异对比6

2.2.6大学是否重点差异对比7

2.2.7父母的文化程度差异对比7

3、讨论与建议7

3.1大学生疏离感现状成因7

3.1.1家庭因素7

3.1.2学校教育因素8

3.1.3社会因素8

3.1.4自身因素8

3.2大学生疏离感的矫正建议和对策8

3.2.1父母要为大学生营造亲和的家庭氛围8

3.2.2学校需要关注心理健康教育9

3.2.3社会要充分发挥自身监督导向功能9

3.2.4大学生自身要有良好心理素质9

4、结论9

参考文献10

附录10

引言

疏离感本身并没有特别的含义,其概念界定也未统一。

对于疏离感的研究是来自于国外,现在国内对于疏离感的研究还只停留在表面,并未深入、细致得进行研究和分析。

学校疏离感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的一切学习活动、生活活动等看上去是正常的,但是事实上其心理上与表象存在很大反差,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感到无力感、孤立感、无规范感和无意义感等,还有的将大学生疏离感看做学校疏离感或者是大学生疏远感。

国外对于大学生疏离感的调查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自身行为表现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周围社会环境的研究上。

如Sourander与Z.A.lind(2013)指出,大学生的疏离感来源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因为在学校和师生间的关系不协调,未得到师生的尊重和关怀便产生了疏离感,与周围的生活和学习圈子格格不入,即“不合群”,也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生自身的自卑感太重,自卑来源内心,若人长期处于自卑的心态和负性情绪当中,就可能会与人产生疏离感,即使来自师生的关心与家庭的关心很多,但是仍然有被“孤立”的感觉。

Ladliyn(2015)指出,大学生的性别以及学龄等都可能导致疏离感的产生,疏离感是一种负性情绪,是一种无孔不入的不良心态,当大学生产生疏离感时,可能会做出一系列不理智的行为,如迟到、早退甚至是退学。

Mau(2015)制定了疏离感量表,通过问卷测量填写量表,并且将疏离感存在原因分成4个维度,24个项目,最后利用疏离感量表的结果提出了疏离感的矫正策略与干预措施。

国内对于大学生疏离感的调查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疏离感的产生原因方面,疏离感指的是异化、分离与疏远,而大学生在社会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社会群体,脚踩学校和社会两道“门槛”,学业压力和社会压力兼具,若心理产生疏离感的话则可能会给学生未来完成学业以及顺利步入社会等都可能造成影响。

邓丽芳,徐慊,郑日昌等(2016)在《大学生气质类型、父母教养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中指出大学生的疏离感主要表现在学业方面,因为疏离感自身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比较多而复杂,所以针对大学生疏离感形成原因一般是从四个方面进行表述,分别是社会环境、家庭教育、自身因素和学校教育等,大学生的气质类型、父母教养方式与孤独感之间存在很大的联系,而父母教养方式单一、气质不突出就可能会让大学生产生疏离感。

许秀利(2016)在《自尊在大学生网络欺负与疏离感中的中介作用分析》中对大学生疏离感进行问卷调查,并且对大学生的疏离感现状和现状成因进行了细致分析,指出自尊在大学生网络欺负玉疏离感存在中介作用,很多大学生产生疏离感的原因都是因为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对自己的自尊进行了毫不留情的践踏,比如说学业不好,师生都看不起;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师生与社会朋友等都看不起等等。

于庆国(2013)在《大学生学校疏离感现状调查》中指出疏离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负性情绪,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其形成因素有很多,性别、年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综合素养、知识与技能等都可能成为大学生疏离感产生的影响因素。

而疏离感会对大学生在学习目的、动力、社会适应能力、周围人际关系以及大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等都可能产生影响,而且如果疏离感得不到矫正和解决,就会对其身心健康乃至一生都造成副作用。

笔者综合了国内外对于大学生疏离感的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大学生疏离感的现状不容乐观,虽然整体上处于正常,但是如果不对大学生疏离感的现象进行及时矫正的话就可能会给大学生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所以笔者在此背景下对大学生的疏离感调查现状、大学生不同群体的疏离感对比差异以及大学生疏离感现状成因等进行分析,大学生疏离感的形成与大学生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等有很大的关系,而这些也是造成大学生疏离感产生的几大决定性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自身因素等,最后分别从几大因素角度出发提出了大学生疏离感的矫正建议和策略。

事实证明,对大学生疏离感现状成因与矫正建议和对策进行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学生疏离感不良负性情绪,能够推动社会稳定与校园和谐,能够对其身心健康以及未来成长、职业生涯和生活等都有积极的理论与现实影响和意义。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某所大学的本科大学生216例,男66例,女150例。

1.2研究材料大学生疏离感量表,量表通过Likert4点进行计分,一共是十五个相关题目,总分的范围是15-60分之间,分数越高则代表疏离感的程度越深,反之,则疏离感的程度则越浅。

作答问题时要以四个维度为准,分别是十分同意、比较同意、比较不同意和十分不同意等,在本文的研究当中问卷回收率是88.41%,都为有效问卷,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测量有很强的可信度,可行性很强,能够使用。

1.3研究方法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某所大学的本科大学生问卷调查进行测量,抽取220例发放问卷调查,收回问卷216份,均为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8.18%。

1.4研究工具通过大学生疏离感量表自编大学生疏离感的相关问卷,通过SPSS16.0软件分析和处理所得问卷的数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疏离感的调查现状

从调查结果上来看,调查对象的疏离感量表的平均分值是2.267,比理论中值2要超出0.267分。

对216例大学生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得分在2.267分以上的有99例,占到全部被调查大学生的45.8%(见表1所示)。

表1疏离感的调查现状

人数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分

标准差

超过例

百分比

疏离感

216

1.100

3.600

2.267

0.386

99

45.8%

从表1疏离感的调查现状中可以发现,在216例被调查的大学生中,疏离感量值最小值是1.100,最大值是3.600,平均分是2.267,标准差是0.386。

2.2大学生不同群体的疏离感对比差异

2.2.1性别差异对比

表2大学生性别差异对比

性别

人数

平均分

标准差

t

p

66

2.363

0.395

3.478

0.001

150

2.225

0.375

从表2中可知,男大学生的疏离感明显要比女大学生高(P<0.05),这主要是因为男大学生的自身性别特性决定的,因为男大学生相对女大学生在性格上要内敛、沉稳和慎重,而且要不苟言笑,这就导致男大学生不擅长通过语言来抒发自己情感,而当出现负性情绪,在生活和学习中受到挫折或者打击时,往往通过憋在心里,这就很容易让自己的复兴情感无限放大,如果不及时消化和宣泄,就可能会给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人际关系当中,男大学生当出现挫折时,一般都羞于向自己的同伴、舍友或者是朋友陈述或说明事情原委,因为碍于自尊往往会将心事压于心底,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孤独感。

而与之相反的是,女王往往都喜欢将自己的心事和别人分享,因为女生之间都会建立一种亲密的“闺蜜”关系,这种关系会让女生之间毫无戒备,更无“秘密”可言。

所以相对来讲,女生的疏离感现象往往表现不多。

2.2.2学生干部与否差异对比

表3大学生学生干部与否差异对比

学生干部

人数

平均分

标准差

t

p

56

2.183

0.389

—2.657

0.008

160

2.296

0.382

从表3中可以看出,当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和不当干部的在疏离感表现上存在很大的差异(P<0.05),当学生干部往往不会有疏离感的心理。

学生干部之所以成为领袖往往与其沟通能力强、交际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等有很大的关系,他们更容易与众人融合在一起,并且和他们亲切得交谈和沟通,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都会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宣泄自己的情绪,避免疏离感,比如说参加课外活动或者是组织春游、秋游等活动。

2.2.3大学生生源地不同的差异对比

表4大学生生源地不同的差异对比

生源地

人数

平均数

标准差

t

p

城市

91

2.234

0.381

2.012

0.013

农村

125

2.347

0.346

从表4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生源地不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疏离感表现上有明显差异(P<0.05)。

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疏离感比较差,这主要是由经济水平和优越感决定的,毕业于城市的大学生因为其经济水平比较高,受教育也与农村学生不同,所以他们天生就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所以他们一般都非常自信,并且见识比较广,自然产生疏离感的就比较少。

2.2.4独生子女与否差异对比

表5大学生独生子女与否差异

独生子女

人数

平均数

标准差

t

p

116

2.276

0.335

2.314

0.015

100

2.213

0.321

从表5中可以看出,独生子女与否差异对疏离感造成一定的影响,独生子女的疏离感分值要高于不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疏离感分值(P<0.05)。

因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经受挫折方面往往比不是独生子女的差。

2.2.5年级不同差异对比

表6大学生年级不同差异对比

年级

人数

平均数

标准差

t

p

大一

34

2.155

0.471

2.986

0.102

大二

60

2.273

0.362

大三

85

2.254

0.379

大四

37

2.351

0.342

从表6中可以看出,大学1-4年级的学生,随着年级越来越高,疏离感的分值也越来越高,年级不同疏离感存在明显差异(P<0.05)。

大学生初入校园时,因为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能够看到美好的未来向他们招手,所以对于学业学习、生活以及周围的人都是积极向上的态度,不管做什么都觉得有意义,而且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或者社团活动时比较积极和主动,所以疏离感比较差,但是随着年级增长,越来越觉得大学生活枯燥,并且越来越面临着社会外界的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孤独感越来越强,感觉被孤立的情感也越来越深。

2.2.6大学是否重点差异对比

表7大学生是否重点差异对比

重点与否

人数

平均数

标准差

t

p

70

2.132

0.312

2.416

0.009

146

2.271

0.307

从表7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是否重点的疏离感差异非常明显,重点高中而上的大学生疏离感比较差,而非重点直升大学的大学生的疏离感比较强,此现状的出现与生源地差异明显的原因是一样的,都是因为经济条件与自身优越感所致。

2.2.7父母的文化程度差异对比

表8大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差异对比

文化程度

人数

平均数

标准差

F

P

父亲

小学及以下

28

2.299

0.337

2.030

0.109

初中

82

2.253

0.385

高中

76

2.306

0.388

大学及以上

30

2.166

0.412

文化程度

人数

平均数

标准差

F

P

母亲

小学及以下

40

2.355

0.344

3.988

0.008

初中

89

2.243

0.386

高中

59

2.264

0.370

大学及以上

28

2.145

0.460

从表8中可以发现,大学生父亲的文化程度高低与疏离感无明显关系(P>0.05),而大学生母亲的角色对疏离感有直接的关系,母亲文凭高,则子女疏离感则弱,而母亲文凭低,则子女疏离感就强,这主要是因为母亲文凭高其教养方式多表现出积极向上,如让子女体会到爱、关怀和温暖,而母亲文凭高,则教养方式多表现为消极自卑,如让子女自生自灭、惩罚严厉、无奖励、拒绝子女一切请求等,让子女感受到强烈的自卑和孤独,大学生就会产生疏离感。

3、讨论与建议

3.1大学生疏离感现状成因

3.1.1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大学生产生疏离感现状的主要成因,从以上对大学生疏离感的现状进行调查的结果与分析中发现,大学生的父母文化程度与家庭教育存在直接关系,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当子女上大学之后就放任自流,不再督促其上进了,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已经落伍了。

很多父母都认为只要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未来就会有一份好的工作在等你,所以一般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不闻不问,除了经济支持之外,精神上的交流随着距离的加长不断减少,大学生如果离家很远的话一般半年或者一年才会回家一次,平常时间除了上课就是打工,缺少家长的督促和鼓励之后,大学生一般学习动力就不足了。

尤其是在家庭当中母亲角色对大学生的管教,从这点可以看出,母亲的文化程度与大学生的疏离感形成存在必然联系,母亲文化程度低,如果对大学生放任自流的话就可能会让大学生在大学中的存在感比较低,久而久之就可能会出现疏离感。

但是事实上,大学生即使迈入大学校园,其心理年龄也不成熟,意志力不强、缺乏毅力、抗压能力弱等都可能会给大学生造成毁灭性打击,很多大学生因为家庭教育的缘故,父母缺少了对自己的管教与约束,在网络横行、网游和网恋等流行趋势下,就会出现网络成瘾现象,从而就会出现“门门红灯”的学业疏离现象。

3.1.2学校教育因素

目前我国大学教育还依旧大多数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但是步入社会之后,往往企业都注重实践经验,文凭和理论知识都只是“敲门砖”,如果过不了实习期,将可能会被社会淘汰掉。

重点大学的大学生一般情况下优越感比较强,存在感也比较强,所以不容易产生疏离感,而非重点大学的大学师生普遍情况下对自身的前途期望值不高,优越感比较低,存在感也不强,因此如果大学之后放任自己、没有进取心的话就可能会出现疏离感。

所以,由于非重点大学学校教育模式、方式和体系的落后导致大学生对社会的期望值不高,对学业的希望也不大,完成学业与完不成学业将可能导致同样的结果,专业课程设置、安排等与时代脱节就可能让大学生对当前的教育水平产生怀疑,对自身所受的教育不信任,忠诚度不高就会产生疏离感。

大学生课堂教学模式讲话,教师综合素养不高,教学方式单一,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课程教学中的利用率比较低,就会让学生对这种“言传身教”单一教学方式产生倦怠学习心理,就会失去对学业兴趣,大学生从而产生疏离感。

3.1.3社会因素

大学生每年都在扩招,社会中的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而原先作为大学生的优越感越来越低,代之而起的是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生活压力和学习压力都非常大,这无疑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沉重负担。

有的大学生生源地来自于农村或者是小乡镇,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大学生因为其自身经济水平比较低,所以往往在上学时比较辛苦、勤学,但是当他们发现即使艰苦学习也很难立足竞争愈来愈激烈的社会时,往往就会出现疏离感,从而选择逃课、退学等来逃避现实责任。

而且社会环境中经常散播“读书无用论”,而条件比较差的学生之所以能够来到大学、走向社会,都是因为自己用功读书,如果读书无用的话自己该怎么立足社会,对此产生怀疑,因为自己本身就是无人脉、无关系、无钱,所以不良风气势必会对其自信心造成严厉打击,还有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大学生因为觉得自己家庭条件好,有钱有势,即使不努力读书也能够成材,找到一份好职业,这种心态也会导致其产生“读书无意义、读书无用论”的观念,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和生活都产生怠惰的心态,从而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疏离感。

3.1.4自身因素

如果说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天生就弱是比较偏见的,因为大学生是从高压式的“高三”读过来的,特别是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小城市或者乡村,高考几乎成为他们摆脱贫困,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

高考的压力不比社会压力小,高考之后,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会出现学习动机不足,对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缺少规划,意志力不强、自控力不强等都可能会导致自身对学业的放弃。

而且因为有的学生对自己所选的专业可能并不感兴趣,所以就可能会对学业产生懈怠,而且听课时因为比较困难,当发现“门门红灯”时,就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怀疑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应大学、适应社会,担心自己被舍友、老师耻笑,久而久之发现自暴自弃才是正道,所以就会产生疏离感。

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自身不能够抵制外来事物的诱惑力,如网游、网恋或者是赚钱等,特别是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大学生,因为其之前并未接触网络,而且容易在社会中受挫,很容易被网络虚拟社会吸引,受互联网诱惑比较大,就容易出现网恋、网游的现象,造成学习精力和时间不足,时间久了自然就跟不上学业,从而产生疏离感。

3.2大学生疏离感的矫正建议和对策

3.2.1父母要为大学生营造亲和的家庭氛围

父母要为大学生营造亲和的家庭氛围,要让大学生从心灵深处觉得自己的父母内心是强大的,是不可摧毁的,爱自己的心是澄澈的,父母给自己子女的爱是无私的,是大学生自信、自强、自立的源泉。

第一,父母要关注教育方法的多样性,要根据实际情况因人施教,对于重点与非重点大学并不要太过重视,因为个人的能力有限,虽然有压力才有动力,但是压力太大容易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阴影,所以要充分尊重大学生意愿,在大学生报考志愿时不要横加阻拦,要尊重其兴趣和特殊才能,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性格优势,不要给大学生太大的精神压力,不要让他们觉得他们上大学是为了父母,要让他们从心灵深处觉得大学是为自己而上。

当子女学业受困时要多鼓励,少打击。

实践证实,一些大学生初入校园时积极上进而后学业怠惰、不思进取,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父母不当的家庭教育观念和行为所致;第二,要和大学生多增加交流和沟通,即使距离家远也要主动和子女多联系,特别是母亲的角色,因为父亲的爱是沉重的,父亲在家庭当中扮演的角色往往是深沉的,不容易表露情绪和感情的,父亲的爱是内敛的,母亲更容易与大学生沟通,要了解其近况和内心,要关注其动向,因为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子女在向父母倾诉时不会感觉到压力,不会担心父母不肯定自己、不为自己考虑,所以往往能够对父母畅所欲言,将自己心中所思、所想和所感表达出来,避免疏离感;第三,父母要主动和学校、学生辅导员联系,因为种种因素,学生上大学之后,学校和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很少,很多都是出现问题才“亡羊补牢”,但是却给学生的成长造成影响,有的甚至直接退学或者是降级。

所以必须要将学生疏离感扼杀在萌芽阶段,尽量防患于未然,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