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72950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docx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docx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

它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伴随着试验区教师的课堂实践,合作学习已经越来越得到大多数教师的肯定,也越来越被大多数学生接受和喜欢。

现就其有效性研究总结如下:

    1、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基础

    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提高和有所收获,教师应该在授课前将全班学生依个性化特征、心理倾向、认知结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合为多个学习小组。

    例如,合作学习小组通常可由4~6人组成。

以4人为例,其中1名是优等生,2名是中等生,1名是后进生,分组时,尽量使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这样的调配,每个小组都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既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能帮助后进生的“达标”学习,在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

    2、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前提

    合作学习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使用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

我认为,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使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合作学习选取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合作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可评估性等特点。

    合作学习通常在探究规律时进行,选择这些内容进行合作学习就很恰当,新课程的教材,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创造性,课后往往会设置一些“想一想”、“做一做”等栏目,这些栏目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培养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往往令教师始料未及,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将课堂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

    3、明确目标、分工合理,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保证

    目标不够明确,分工不落实必将导致合作学习费时、费力,难见成效。

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组内成员在一个组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工作,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教师的做法要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特别是给那些平时不愿意说话或是不敢说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每个人在活动中做到会倾听、会表达、会讨论。

保证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杜绝“搭便车”现象,让每个学生都能承担他个人对小组的责任。

    4、科学评价,是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关键

    在评价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发展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达标者同样给予优良评价,同时引导学生自己与自己比较,从中体会个人的进步,消除了后进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

在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组织能力较强的组长,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实施评价时,我们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

教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可根据小组的表现评出“集体智慧奖”、“组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等,也可根据小组里的成员表现评出“最佳表现奖”、“合作标兵奖”等等。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实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要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深扎实干的努力,才能逐步走向成功。

思想品德新课标提出:

“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可见,在初中思品课中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形成了以下的认识。

一、思品课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笔者以为,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彼此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互助性学习。

它的基本做法是:

依其任务类型或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员合作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然后对合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合作学习是对班级学习方式的补充和改进。

合作学习有四个基本特征:

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明确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员相互依赖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

二、思品课合作学习的策略探究

1.转变观念,体验乐趣

合作学习是全新的教学方式,需要老师通过学习、思考、培训和借鉴等方式,转变观念,提高能力,这是真正提高课堂思品课效率的前提。

其中师师互动,集体备课是非常有效的办法。

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异,即使是教授同一课题的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明显的。

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就所教授内容的互动,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从而产生新的思想和方法,产生“l+1>2”的效果。

只有教师转变了观念,提高了能力,有了合作学习的成功体验的快乐,才有可能真正有效地把这种体验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也享受快乐。

2.科学建组,提出要求

课堂合作通常以比较固定的小组的形式来进行,所以在合作学习前,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

分组一般应该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由4~6人组成,安排座位时每组成员应该尽量集中,便于合作。

分组时不仅要求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而且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

小组建成后,还必须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告诉组员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要互相帮助和支持,形成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并妥善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体现小组的团体力量和精神。

这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

3.创设情景,明确分工

要组织合作学习,就得有合作的任务和内容,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来提供。

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合作中,就需要老师创设值得合作、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和思考、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情景。

并非所有的课必须要通过合作学习才能够实现。

如果要解决的问题答案非常明显,而且是唯一的,那就没必要合作讨论了。

而当学生对某个问题看法出现不同意见后,教师可不加任何评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去讨论争议,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最后这个问题往往会在学生的自我探索中迎刃而解。

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在八年级思品《撑起自我保护伞》时,我们以人生AB剧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

我们设置了这样的情景,让学生在集体讨论中体验、思考:

中学生刘某,父母离异,随父亲和奶奶生活。

父亲经常打骂刘某。

刘想去法院告父亲,可是奶奶说家丑不可外扬。

教师让学生分组辩论,分正方反方,分别列出观点。

辩论后,教师又出示情景:

刘某听了奶奶的话。

可是父亲变本加厉了……由此导出“要敢于斗争”的结论。

接着第三幕:

刘某想不通,看到奶奶有安眠药……这时老师问学生:

刘某会吞安眠药吗?

讨论。

第四幕:

刘某吞了安眠药,可是因为药量少,没有死。

第二天又遭到父亲一顿暴打。

老师这时候及时设问:

刘某可以用哪些办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最后播放幻灯片“尾声”:

刘某去找妈妈,通过妇联解决了问题。

至此,学生的体验达到了高潮,从一开始学生们因为刘某的不幸遭遇而悲愤、同情,到刘某的最终胜诉而为她高兴,使学生通过合作、体验,提高了认识,体现了合作的价值。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各成员应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和具体的责任分工。

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务,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

如总结人、检查人、记录人等。

在不同的学习中,角色可以互换,这样既保证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秩序井然,又能使个人的努力得到充分利用和彼此协调,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高效地进行。

4.加强调控,师生互动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参与是分不开的。

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使师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

所以,教师应当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中去,与学生平等对话,提供帮助。

首先,根据需要对学生进行合作技巧的指导。

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学习任务、如何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如何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等。

其次,当合作学习小组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应该适时点拨、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合作学习小组在开展讨论时,有时可能会偏离讨论的主题,进行纠偏;关注消极学生,为他们提供情感动力,使他们在合作学习小组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合作。

当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思维碰撞出现火花闪现时,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并及时给予肯定.

5.合理评价,鼓励创新

教师应该善于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不断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多鼓励,发现亮点,少批评,不断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评价应该有合理的方式和标准。

合作学习倡导“人人进步”的教学理念,所以教师要把对个体的成绩评价改为团体的积分评价,对一个人的孤立考评改为把学生个体置于同类人的背景中进行考评。

我们也可以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改为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同样可以把终结性评价改为过程性评价,只要学生在合作中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有进步就算达到了目标等。

凭借这些评价方式,引发学生更有力的合作行为。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根据需要,因地制宜,创设情景,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主动感受,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完善评价体制,切实提高思品德课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重要性

龙门县田美中学赖后容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

“改革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很明显,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学习中的过程是一个合作、发展的过程。

自组小组、小组合作,新课程倡导的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交流。

作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的“合作学习”,是我国本次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

“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师生教学相长。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由此可见,国家教育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的高度重视。

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它的基本做法:

依其任务类或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三至六人),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个人目标的情景,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

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对班级学习方式的补充和改进,它强调的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性的统一。

其现实意义主要有:

一、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合作学习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极其强调指出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学生在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才会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者到学习过程中去,具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体现出高效性。

因而,教师必须想方设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激发学生的动机,让学生产生“想学”、“愿学”的心理倾向,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合作学习有利于协调学生的差异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受大教学班、课时、课堂四十五分钟等因素的制约,课堂教学提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机会是有限的。

而小组合作学习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有利的学习条件;为学困生创造发问机会,在优生帮助下达到求知的目的;优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使自己学到的知识条理化,语言达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到培养;中等生如鱼得水,在他人的启发下释疑,从而达到一种“人人求进步、人人求发展、人人求成功”的境界。

小组合作学习能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是传统课堂教学所不能做到的,并且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互动性。

三、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

当今社会,既是一个竞争也是一个合作的社会。

作为现代人要以积极的姿态,主动迎接各类挑战,参与各类竞争,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同时,能善于与他人合作,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方面有其特殊作用。

现在的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总是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

常用“放大镜”只看别人的缺点和自己的优点,这是他们以后走向社会、走向成功的主要障碍之一。

但合作意识很难通过讲座或讨论的形式得到培养,它需要通过某种活动,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过程,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和对各种结果的经历,以及成果的分享和责任的共同承担的关系去培养,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合作的有效途径。

虽然每个学生在思维、记忆、分析、理解、创新等能力上存在着各种差异,但无论他们之间存在何种差异,他们在经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中,从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合作探究的乐趣,在合作学习中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这本来就是合作学习的目的。

几年来,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笔者进行了关于思想品德课如何创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情景的尝试探讨,形成以下肤浅的认识:

一、合作学习为学生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创造条件。

传统的政治(思想品德)课教学主要是学生记忆观点、原理和结论,因此教学的主要形式是教师讲解、提问,学生倾听、做笔记、回答和练习。

而合作学习往往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观察图表,并通过思考分析、互相交流等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

活动的观点不仅指向掌握知识,而且指向掌握知识的方法,指向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

当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完成学习任务时,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新的知识,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创造热情,体验到学习带来无比的快乐,养成了学生创造性掌握知识习惯。

二、合作学习大大地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果,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方法,就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合作学习,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相互探讨问题或激烈的争论,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锻炼了逻辑思维,更进一步了解所学知识,并从他人身上学到自己没有的东西,开拓自己的视野;而合作学习过程本身就是教育学生如何与别人合作、在小组中存异求同的过程,由于平时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创造了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防止合作学习只重视小组合作学习而轻视其他学习方式。

当前,几乎大多数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合作学习都是小组合作学习。

这种基本的、有着特殊效果的小组合作学习,经过课堂教学的观摩活动和教师培训方式,被推广到基础教育的所有课堂教学之中,广大教师也因此认为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把学生分成小组完成教学任务。

这是一种对合作学习的简单与单一化的理解。

一方面学生分成小组并非就是合作学习;另一方面除了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其他多种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中重视哪一种方式,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来灵活运用,如果机械照搬只会弄巧成拙。

作为教学方式变革主导者的教师,在这一点上,不仅要有明确的意识,了解合作学习的形式与实质,而且还要不断探索与解决合作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尤其是要探索各种层次中合作学习的方法问题。

思想品德课上如何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实效性

宋艳平(学员)发布时间:

2011-08-2421:

51:

42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其实质就是以小组为组织形式,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完成特定的任务。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现欲,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思想品德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那么,如何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实效性?

一、      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是基础。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利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合作学习时机的把握要注意“三个关节点”

1、根本点 根据课程目标课前预设的内容尤其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

结合实际,教学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较常见的是创设了大量的情境性问题——即先给学生提供各种情境,再提出问题。

如在《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中,为了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利用教材中的材料设计了“假如你是小亮,你会怎么做?

”、“假设你是小培,你会怎么做?

”在《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中,对于消费者维权的途径设计了讨论“花了300元钱买的一双皮鞋,穿了不到一个星期就断底了,真倒霉”,面对这种情况你的选择是什么?

这种类型题目通过情境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学生把兴趣内化成动力,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和能力,教学效果自然就出来了。

2、质疑点 在教学中为了巩固基础知识,我们会设计很多“生本问题”——即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就可以得出答案的问题,如在《我知我家》中“家庭关系的确立有哪些情形?

家庭结构有哪几种?

”,这类问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

一般来说,这些简单的学习内容,不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就可以了。

而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我们就不能轻易错过,这类生成性问题——指的是在课堂上随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和思想碰撞而现时生成在教师原教学设计中所没有预见到的新问题,如“拔刀相助为什么还要承担法律责任?

”、“妈妈可以随便拆开我的信吗?

”这些需要我们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善于接纳学生不同的声音,并富有教学的机智,利用课堂的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3、盲点对于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者需要大量的课外知识支撑的问题则没有必要让学生去讨论解决。

因为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在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这样合作学习才能真正起到实际效果。

二、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追求

1、前提:

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小组学习是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

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布鲁纳曾在小组规模研究的总结中建议,一般以4-6人为宜。

这是综合考虑了学生的交流互助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

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

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

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

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第四、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如组长、记录员、检察员等,同时根据每一小组组员的意愿和实际情况,可以采取角色定期互换的方法,大家轮流担任,这样可以让学生有一定的新鲜感,并能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保障:

合作任务的挑战性。

(1)注重问题设计

提问的有效性跟提问的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设计的问题难易要适当,问题过难,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问题过易,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正确答出为宜,即多设计些不会使学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而能够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的问题。

课堂提问应尽量形成系列,环环紧扣教学内容,对于易混淆、易出错的知识点应通过提问来加以区别。

要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把问题设计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此,注重课前调查和探究是精心设计问题的常用方法。

如在上九年级思想品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制度》时,通过课前的一个“民意”调查:

绍兴经济发展的成就中,你认为功劳最大的是哪种经济形式?

投票结果有民营经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

根据课程目标及学生生活关注的热点,我将教学内容细化为国有经济组、民营经济组、外资经济组和个体经济组,设计了如抓好“少数的关键行业对绍兴经济有什么影响?

绍兴民营经济有什么作用?

”的问题,而学生在课前就收集、分析、综合有关的资料,为课堂合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准确表达问题

表达清楚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正确回答的可能性。

所以在精心设问的同时,提问的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清晰,避免不规范、冗长或模棱两可的提问。

尽量避免反问。

避免将答案包含在问题之中,避免在课堂提问中出现了徒具形式、为问而问的现象。

很多提问是“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的表达方式,或者要求学生的回答往往是读一段课文内容,或重复教师刚讲过的话,这种缺少思维性、创造性的提问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与动力,感到学习枯燥乏味。

3、关键: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教师变主导为指导,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该把课堂的主人翁的权利还给学生,不要经常向学生暗示你心中所谓的正确答案,也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是什么,因为合作学习就是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来完成那些不可预测的问题。

当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不能放任自流,要多走走,多看看,多问问。

同时要多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小组合作很容易成为几个优秀学生的“专场演出”,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均衡。

如在上《世界文化之旅》时,为了说明用开放的心态来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我例举了中日文化年的活动,而当时恰逢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0周年纪念,不少同学对于日本否认和纂改历史表现了强烈的不满,所以课堂中当我抛出面对中日文化年,你准备怎样做一个交流的使者时,有学生提出要与日本人再一次的决战的想法。

面对这时我并没有统一把书本中的知识丢给学生,而是首先肯定了学生的爱国精神,然后开展了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从历史、现实、国际和国内等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所以,教师要从原来知识的灌输者变为他们学习上的引导者和有力的帮手,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留出等待时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按照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学生从理解问题,提取加工信息,形成答案到准备回答,至少需要三到五秒钟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留出恰当的时间给学生思考。

当然,等待时间要视问题类型和学生反应而定,教师要恰当地把握等待的时间。

一般地讲,如果目标是让学生从记忆中检索有关的信息,所设计的问题都是有关知识记忆的问题,等待时间可较短些;如果问题的设计的目的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并创造性地回答问题,等待的时间就应稍长一些。

 

在互动合作中成长——初中思品课合作性学习课程听讲后感悟

发布者:

吴光伦

这几天通过学习《在互动合作中成长——初中思品课的合作式学习》使我懂得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为什么要开展合作式学习以及如何开展合作式学习的一些问题,明确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