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农业对策建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858879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9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特色农业对策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发展特色农业对策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发展特色农业对策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发展特色农业对策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发展特色农业对策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特色农业对策建议.docx

《发展特色农业对策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特色农业对策建议.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特色农业对策建议.docx

发展特色农业对策建议

发展特色农业对此建议

    

(一)更加鲜明地确立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努力培育“从田头到餐桌”的产业链

    我省自然条件和外部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特色农业是前途无量的朝阳产业。

在更深层面上,发展特色农业对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而长远的意义.对此,各方面正在形成广泛共识。

当前需要更加鲜明地确立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在“十一五”规划中,编制特色农业及其加工业的发展规划并独立成篇.在今后的工作中,注重从三个层面上努力培育“从田头到餐桌"的特色农业产业链。

一是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继续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品种结构和产品结构,挖掘潜力,拓展空间.以市场为导向,努力追求突出特色、特中选优、优有规模的目标.二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努力构建和延长产业链,使其产品渗透进入大工业的产业链条中。

首先,应把食品工业作为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食品工业门类众多、市场广阔,搞得好,完全有可能培育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之一。

其次,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产品还可以广泛进入电子、采矿、化工、制药以及造纸印刷等大型工业行业,其前途不可限量.三是强化营销流通,使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尽可能多地进入大市场商品供应链。

目前在兰州市主要超市销售的地产商品只有酒类、干果等少数品种,说明发展空间很大.建议在适当时机,举办我省特色农产品展销会.通过多种方式,运用各种平台,切实加强营销流通工作力度.

    

(二)不断创新和完善机制建设,为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我省特色农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而通过创新也有可能解决的机制问题有:

投融资机制问题、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问题以及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领导机制问题.其中,解决投融资机制问题可以考虑采取: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下放投资审批权限、实行以奖代补;建立由政府牵头,银行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参加的会商机制,协调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特色农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制定新的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和非公经济更加踊跃地进入特色农业发展领域等一系列措施,创新制度安排,拓宽资金渠道.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尽快加以理顺,是加快我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各级职能部门应当从现在开始逐渐淡化行政影响,抓紧研究建立以宏观协调和规范服务为主要职能的新的工作机制,把更多的精力投注到推动参与特色农业发展的各个实体环节的产权改革和机制创新上,通过明晰产权关系,使以契约、合同、订单为主的外部关系更加规范,以股份制为代表的内部关系得以实现和稳固,从而推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特征的新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解决当前特色农业发展中突出矛盾的重要措施。

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生事物,在目前的初创阶段,应本着“宜宽则宽、宜简则简”和“自愿、民主、民办、民管”的原则,给予充分的支持和帮助,把创新和健全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民主监督机制的工作作为主要着力点。

同时,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法规以及扶持、服务政策,使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实现政府服务、指导,民间有序运作。

共同推动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健康发展.

    (三)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实现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应重点做好三项工作。

一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现有的科技示范园区、科技培训网点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基层科技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支农工作力度.同时,针对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农业产业,积极引导发展相应的科研学科方向。

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进一步加大新产品和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多出快出成果,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从而保证特色不减、优势长存。

二是认真研究、尽快出台和报批特色农业的生产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等,尽快实现特色农业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努力打造拿得出、叫得响、保得住的知名品牌.三是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努力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兴利避害。

使特色农业真正成为品质上不退化、经济上能发展以及社会上能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四)继续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形成工作指导上的合力

    目前应着力解决相关工作部门部分职能交叉和相互间条块分割,以及由此造成的一定程度的分散重复立项和总体效益低下问题。

据审计厅有关资料,2004年,我省扶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共计8000万元.其中省财政厅、省农牧厅(省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农业产业化重点建设项目财政补助资金3000万元;省扶贫办在扶贫资金中下达2000万元;省发改委在以工代赈资金中下达2000万元;省财政厅在财源建设资金中下达1000万元。

所扶持的项目中,畜产品育肥、屠宰、加工占46。

28%,农产品生产、加工占34%其他占19.4%。

由于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使用,致使资金投入分散,无法形成合力。

建议完善农业产业化投入机制,整合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形成工作合力.优先选择有发展前景,对区域经济有带动、辐射作用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切实把支持措施和有限的财力抓实、用好.

    (五)加大对河东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占全省80%人口和三分之二县市区的河东地区,从历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与河西五市和全国的农业生产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河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对我省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河东各市的特色农业发展已经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势头.可以预期,通过加大财政、项目、政策的扶持力度,加上当地干部群众的努力工作,在“十一五”期间,河东地区特色农业有望获得跨越式发展,进而全面激活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活力。

建议省上于今年第三季度适当时间,在庆阳或定西召开全省发展特色农业现场会议,总结工作经验,研究解决问题,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全省特色农业实现协调、快速发展。

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干出大业绩,开创大局面。

 

关于榆阳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榆阳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调研报告市委常委、区委书记 刘汉利现代特色农业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选择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和地区差异优势的农业产业为主体,广泛使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方法和现代经营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化为纽带,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工农贸相结合的多功能农业产业体系。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有利于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扩散效应和催化效应,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有利于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增强农民群众的现代意识、科技意识和发展意识,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现代特色农业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方向。

榆阳区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三农”问题已成为全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只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才能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而走向共同富裕。

因此,在全区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一、榆阳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优势榆阳区作为传统农业大区,在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表现在自然资源、耕作传统、经济环境和技术创新四个方面.

(一)自然资源优势。

榆阳区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属于典型的风沙草滩与黄土丘陵交接地带,地形地貌多样,光照充足,气候干燥,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植物光合作用充分,有利于农作物营养物质的积累。

全区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昼夜温差大,环境污染小,基本具备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所需的蓝天、绿水、净土等条件.

(二)耕作传统优势.榆阳农业历史悠久,地方名优产品多,是传统的杂粮、杂豆、杂果优产区.经过长期的物竞天择和人工培育,孕育了极具地方特色、品质优良的名优产品,以绿豆、谷子、糜子等为主的小杂粮和以羊子、生猪等为主的畜产品以及近年发展起来的大扁杏、沙棘等杂果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发展潜力巨大.(三)经济环境优势。

随着以能化产业为主的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区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已初步具备。

2008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已达100亿元,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进一步加强。

区财政收入增长迅速,2008年全区财政收入达到20.8亿元,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

(四)技术创新优势。

全区现有230多名农业技术干部,其中有高中级职称人员50多人,在农业科研、开发、示范、推广等领域都有比较成熟的经验。

2007年由区农技中心指导的105亩集中连片玉米创造了平均亩产1134。

4公斤的纪录,创造了全国100亩以上玉米超吨产的新纪录;2008年集中连片1046亩玉米,平均亩产达1005。

9公斤,创下全国玉米千亩以上超吨产纪录,充分显示了农业科技转化的巨大潜力.二、全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近年来,全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两园三区两支柱”的总体发展思路,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和建设“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

(一)围绕壮大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近年来,按照“滩区沙棘与猪羊,山区果杏小杂粮,川道奶牛鸡菜瓜”的产业布局,在重点领域寻求突破,形成了以羊子、生猪、玉米、马铃薯、小杂粮和大漠蔬菜为主的六大特色产业支柱。

1、羊子产业.在北部草滩区重点发展白绒山羊养殖基地,南部山区重点发展肉羊养殖基地,不断扩大舍饲规模,增加饲草种植面积,加速品种改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已建成规范化舍饲养羊户16000多户,建成4个10万只以上养羊大乡;年种植优质牧草10万亩,全区羊子饲养量达162万只,其中存栏110万只、出栏52万只.2、生猪产业。

以北部风沙草滩区为重点,大力推广温棚养殖,建设无公害生猪养殖基地。

已建成12个3万头以上暖棚养猪大乡,年出栏10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1600多户,300头以上养猪大户41户;全区生猪饲养量达102万头,其中存栏44万头、出栏58万头。

3、玉米产业.玉米产业是全区种植业的主导产业,占总播种面积的40%左右。

2008年全区种植玉米30万亩,其中地膜玉米17。

6万亩,年可生产优质玉米1。

9亿公斤,实现产值2.8亿元;建成杂交玉米制种基地2万亩,年可生产优质良种1。

2万吨。

4、马铃薯产业.在南部丘陵区建成马铃薯生产基地20万亩,其中优质马铃薯基地16万亩,年可生产优质薯1。

6亿公斤,产值达9600万元。

同时建立一级种薯繁育示范基地2000亩。

5、小杂粮产业。

全区小杂粮总播面积28万亩,建成一级小杂粮生产基地20万亩,年可生产优质小杂粮1680万公斤,产值达2520多万元.在南部山区建成以大明绿豆为主的优质小杂粮繁育基地3万亩,大城谷2号繁育基地2万亩,地膜绿豆高产示范基地1千亩.6、大漠蔬菜。

现已建成蔬菜产业基地6万亩,年可产反季节鲜菜15万吨,实现产值1。

2亿元.种植大辣子5000亩,年可生产外销型大辣子1。

4万吨,实现产值2050万元;种植芝麻香瓜400亩,实现产值200多万元,均已形成了适销对路的产业品牌.

(二)围绕提升主导产业层次,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抓龙头、带基地、拓市场、创品牌"的思路,重点扶持山立农贸公司、宝丰大扁杏加工厂等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引导麻黄梁养羊、马合养猪、红石桥养牛等产业协会和组织不断走向规范。

进一步完善企业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订单农业发展,加快推进特色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使区域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经过努力,培育出榆单九号、华丰蔬菜、大明绿豆、毛乌素香羔羊肉等多个陕西省名牌产品;涌现出了山立农贸、大地种业等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2008年,全区继建成全国玉米制种基地之后,又创全国玉米千亩单产新纪录,粮食总产达到4.4亿斤;继建成全省百万只舍饲养羊示范区之后,又被确定为全省百万头生猪基础建设示范区。

全区共组建1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龙头企业8个,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有效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

(三)围绕加快设施农业扩张,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步伐。

按照“禁开荒、慎用地、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原则,大力探索和发展设施农业,推动全区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分散经营向现代规模经营转变、经济结构从数量低效型向质量高效型转变,大力推广地膜覆盖、膜下滴灌等新技术,使缺水干旱的农业生产状况得到改善,粮食产出率有效提高。

集中扶持以麻生圐圙为中心的生猪养殖和寺伙沟为中心的大棚蔬菜示范园发展,建成北部滩区百万亩沙棘示范区,南部山区20万亩优质小杂食和10万亩优质马铃薯示范区,川道区的大漠绿色疏菜高效农业示范区,目前,已建成温棚2720亩、地膜覆盖面积约20万亩。

(四)围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发挥农业生产土壤污染轻、无公害等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工作,切实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使绿色安全农产品形成集群优势。

加强农产品产加销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加快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生产基地建设,引导农民按照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实现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批量上市。

到2008年,无公害农产品达到3个,南部山区认定小杂粮无公害生产基地1个,河谷川道区认定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个.(五)围绕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不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从2007年起,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实施畜禽良种改良、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旱作农业技术推广、万名农民培训等几项惠农工程,有效地促进了特色农业的发展.1、畜禽良种改良工程。

近年来,全区共引进优质白绒山羊8727只,使陕北白绒山羊数量达到48.8万只。

组建陕北白绒山羊核心群育种户329户,并全部实行微机化管理。

建成羊子人工授精站10个,猪人工授精站34个.全区能繁母猪配种率达到50%以上,参保母猪达6。

5万头,暖棚养猪数量占到养猪总量的90%以上,生猪的育肥时间缩短到5个月,养猪效益得以大幅提高。

2、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工程.新修和改造乡镇畜牧兽医站19个,招聘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46名,落实村级防疫员514名。

并将全区乡镇畜牧兽医人员工资实行了全额预算,村级防疫人员工资补助也纳入财政预算,极大地调动了乡村畜牧兽医人员在羊子疫病防治、配种改良、人工授精方面的积极性。

2008年,全区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密度、猪瘟防疫密度、耳标佩戴率以及猪、牛、羊W病免疫密度均达到100%。

3、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工程。

在南部山区推广旱作农业集成技术18万亩,重点在绿豆、谷子等小杂粮种植基地推广实施配方施肥、地膜覆盖、节水灌溉、优良品种引进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旱作农业技术的综合利用.4、万名农民培训工程。

依托农口各部门,结合农业重点工程实施项目和“科技之春”宣传活动,大力开展农业适用技术培训。

近年来,累计开展各类农业适用技术培训2650多场次,培训农民达26万人次;举办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980多场次,培训富余劳动力16万人次,培训阳光工程学员2000多人,并全部转移就业。

(六)围绕壮大农村经济规模,积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和地膜玉米补贴政策,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

全面落实国家对粮食、油料、生猪、奶牛生产以及退耕还林后续补助等各项扶持政策,确保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建成以玉米制种和养殖业为主的“一村一品”示范村10个,推进村100个.粮食生产稳步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增加,主导产业占生产经营总收入的比重已达60%—74%.三、榆阳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榆阳区特色农业初步形成了以六大特色产业为主导,“种、养、加”相结合的产业格局,但从总体看,并没有做大、做强、做细、做精,与现代农业所要求的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种养、精细化加工、市场化销售还有一定距离,在规模、档次、品牌上还需进一步提升,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

(一)发展特色农业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首先,部分领导干部仍然存在重工业轻农业、重城市轻农村的观念,政府支农惠农措施和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不大,还未能有效统筹各种社会资源,集中力量进行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

其次,特色农业对外开放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引进先进地区的农业资本与技术,没有把先进地区的生产要素与本地资源有效结合起来.第三,对农业的投入不足,2008年,全区工业投入约26亿元,农业投入约4亿元.政府投入相对少,金融部门怕风险,农民投入有困难,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尚不健全,从而在资金上进一步制约了特色农业的发展。

(二)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

在种养方式上,仍以传统分散生产方式为主,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机械化作业范围不广,劳动生产率不高.在生产加工上,种养型项目多,深加工型项目少,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基本上以初级产品为主,价格低,利润薄.在市场销售上,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不高,在市场中叫得响的品牌不多。

目前全区生产的农产品,绝大部分在区内及周边地区销售,只有部分肉猪、羊子、小杂粮外销,用来出口创汇产品不多,常常出现农产品销售难,形成增产不增收现象,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

一是社会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氛围不浓,合力不强。

有关部门对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缺乏科学认识,对发展龙头企业定位不准、办法不多、路子不宽、服务不够,金融部门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小,社会资本参与程度低。

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关联度不高,对产业拉动力不强。

许多加工企业、流通企业与农户没有长期的订单合作,没有切实与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难以充分发挥对产业的带动作用。

三是部分龙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目前,除大地种业、山立农贸、华丰蔬菜实力较强外,其它企业普遍存在生产资金短缺、技术人员缺乏、产品研发能力不强等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得力不从心,后劲不足。

四是多数龙头企业市场开拓能力不强,销售渠道单一,只注重基地建设,忽视市场开拓和品牌经营,与市场对接的手段滞后,不能很好的把产品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

(四)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依然较低。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集规模收益、绿色品牌收益、现代经营等多环节收益为一体的效益聚集过程,只有标准化生产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产品质量和效益,在这方面榆阳区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一是质量标准检测监测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产品标签标识制度和产地追溯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对农药残留、微量元素指标检测及IS09002等各种国际标准认证方面的工作刚起步,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监督体系还没有建立。

二是基地生产环境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步伐还不够快,无公害标准生产技术推广不够快,特色产业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不够快。

(五)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规范。

一是有关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对农民组建的合作组织关心支持不够;没有正确把握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造成政府包办过多,行政色彩过浓.二是辐射带动功能不强.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规模质量、功能作用发挥都是低层次的,只注重在产前和产中阶段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对产后农产品加工、市场开拓等领域涉及的较少,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功能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三是一些合作组织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运行不规范,有效指导生产和销售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不强,与水利、林业、畜牧、农机、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部门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六)农民素质偏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普及较慢。

虽然实行了万名农民培训工程,但农民的技术水平仍普遍较低,缺乏应用新知识、新技术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能力;缺乏市场意识、品牌意识、风险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能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优化。

同时,基层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信息反馈赶不上市场变化,信息内容脱离农民实际。

科技服务和推广人员严重缺乏,不能及时有效地为农民提供指导,导致一些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仍存在示范范围小、推广速度慢等现象.

四、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榆阳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总体思路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特色农业大区"为抓手,充分发挥土地、立地、水资源、人力资源和国有农场五大优势,大力实施“1365”工程(即:

建设一个现代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成绿色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农业科技信息、农产品交易三个中心;规划建设玉米、马铃薯等种植业、猪、羊等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苗木花卉、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等六个功能示范区;辐射带动形成百万头生猪、百万只羊子、百万亩沙棘林、百万亩樟子松、百万亩高产玉米等五个“百万”基地),着力打造规模大、产业强、科技含量高的榆阳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具体措施如下:

(一)坚持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特色农业。

一是要树立开放的发展理念。

应加快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应立足榆阳农业的比较优势,积极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要持之以恒地搞好以猪羊畜产品和小杂粮为主的农产品促销活动,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国内大中城市和国际市场设立农产品直销机构,千方百计扩大农产品出口。

要充分利用食品博览会、交易会等平台,通过会展招商、园区招商等途径,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新品种、新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对传统农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二是要树立大农业的发展理念。

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乡镇、村大力发展食品加工、商贸、餐饮、旅游等农村二、三产业,不断加强对现代农业综合效益的开发,努力拓宽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

三是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强化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和秸秆综合利用,切实解决畜禽粪便资源等废弃物的再利用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不断推进全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是要树立科学规划的发展理念.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着眼于加快榆阳区农业产业化进程,着眼于推动新农村建设,着眼于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合理规划,科学布局。

一要坚持与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相衔接、与城镇总体规划相衔接、与经济和产业优势相衔接的原则,配套协作、错位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实现产业结构集群化、传统产业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化。

二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产业规划和指导,既突出差别化竞争,又体现协调化要求,按照“两园三区两支柱"的总体思路,构筑“滩区沙棘与猪羊、山区果杏小杂粮、川道奶牛鸡菜瓜”的产业格局。

三要整合生产要素,按照区域一体化、资源协作化、设施共享化的原则,对土地、能源、技术、劳动力、金融资本进行整合,构建政策相互对接、产品相互准入、资本自由流动、要素合理配置、设施共建共享的统一市场体系,为全区特色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坚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特色农业。

按照构建“滩区沙棘与猪羊,山区果杏小杂粮,川道奶牛鸡菜瓜”的产业布局,继续做大做强六大特色产业。

在畜产品方面,着力增加饲养量,加速品种改良,发展精深加工业,推动产业优化升级,逐步实现由传统的饲养方式向科学规范的舍饲饲养和温棚养殖方式转变;由单一原料生产向精深加工、开发品牌转变,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格局。

在马合农场和麻黄梁镇、小壕兔乡、孟家湾乡等地大力发展白绒山羊养殖基地,在鱼河峁镇、清泉镇等地大力发展肉羊养殖基地;以马合镇麻生圐圙村为中心、辐射带动马合镇、小纪汗乡等乡镇大力发展无公害生猪养殖基地。

在粮食作物方面,要立足本区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培育品牌,实行区域化种植、标准化栽培、产业化经营,实现“种子供应优质化、区域布局合理化、市场销售组织化、加工经营规模化",做大做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