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85185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

黄河颂(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体味歌词意境,把握作者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学习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教法】讨论法陶冶法讲授法朗读法

【知识链接】

1.创作背景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地区;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我国的华北地区。

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也积极地投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他们通过自己创造的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2.作家作品

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导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自古以来就有无数吟咏黄河的优秀诗文。

大家能举出自己最熟悉的例子吗?

今天,我们将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

二、检查预习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澎湃()()气魄()高山之巅()狂澜()哺育()浊流()屏障()一泻万丈()滋长()劈()

2.解释下列词语

滋长:

巅:

哺育:

狂澜:

摇篮:

浩浩荡荡:

 

澎湃:

宛转:

辗转:

九曲连环:

3、整体感知 

(1).这首颂诗由朗诵词(第一节)和歌词(第二节)两部分组成。

其中朗诵词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歌词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即和。

三、小组合作探究及展示

1.“望黄河滚滚”的“望”字,统领诗中哪些内容?

其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想象?

“望”可以换为“看”吗?

 

2.诗中三次出现的“啊,黄河”有什么作用?

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的英雄气概的?

 

3.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摇篮:

屏障:

                                

  4.为什么说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四、教师精讲点拨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课堂达标检测

1.根据下面的提示,写出文中相应的诗句。

诗中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谨严。

先是近镜头特写:

;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

;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

;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

2.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摇篮。

诗中说: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

”你能从历史长河中撷取一朵浪花来解释一下吗?

3.指出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啊!

黄河!

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    )

②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    )

③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    )

④啊!

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    )

4.写出几句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六、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总结与反思:

 

七最后一课(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小说的相关常识。

2.过程与方法:

熟读课文并整体感知内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理解小弗朗士前后变化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热爱汉语、学好汉语,培养爱国感情。

【学习重点】:

分析小弗朗士的性格特点,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习难点】:

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教法】:

默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知识链接】

一、走进作者。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三、文学常识。

1.文学体裁:

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

4.故事情节:

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5.刻画人物的方法: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小说分类:

按篇幅长短分:

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导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当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来临时,抗震救灾,众志成城,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当奥林匹克盛火在中华大地成功点燃时,与奥运同行、为奥运喝彩,成为中华儿女的最强音。

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我们拥有同一个名字--中国。

这是因为我们怀着同样的感情---爱国主义。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发表感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感受一下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和表现呢?

二、检查预习

1、掌握重点字的字形和读音:

xuān() 闹  chà()异   ào()悔       qí  dǎo()()     

gěng()住     钥匙(     )    踱()郝叟()()

2、理解词义。

诧异:

祈祷:

宛转:

懊悔:

3、整体感知课文(通读全文,完成填空)。

第一部分,从“”到“”。

这一部分描述了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背景和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点,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开端)

第二部分,从“”到“”。

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

按情节发展,又可以把这部分分为三层。

(发展)

第一层从“”到“”。

写小弗朗士跑到学校后见到的种种不平常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

第二层从“”到“”。

正面揭示“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点明了主题。

第三层从“”到“”。

韩麦尔老师和学生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从“”到小说结尾。

写。

、(高潮和结局)

三、小组合作探究及展示

1、小弗朗士去学校沿途有哪些景象吸引了他?

这些景物描写起何作用?

 

2、到了学校、小弗郎士发现哪些情况不同往日?

将今天和平时上课的情形进行对比有何作用?

平时

最后一课

气氛

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在街上也能听到

学生

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其他

没有镇上的人,板凳一向空着

作用:

 

四、教师精讲点拨

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

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1、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的变化。

时间

小弗朗士的心情

上学路上

课前

上课

下课

2、朗士态度的变化: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

B、从怕老师到;

C、从到认为法语学习十分容易。

3、变化的原因:

 

五、课堂达标检测

(一)、依据课文,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

1.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哗、喧嚷、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2. 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装进、送进 )我们的脑子里去。

3. 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敬佩、敬仰)。

 

(二)阅读

①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②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③ 许多人站在镇公所最近两年发出坏消息的布告牌前。

 以上文字在文章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种说法,选出正确的几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  ]

A. 表现小弗郎士是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

B. 说明课外的生活是那么有趣,小弗郎士因此不愿上学。

C. 暗示当时时代背景──法国战败,阿尔萨斯成了沦陷区。

D. 表现小弗郎士上学路上心情愉快。

E. 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社会环境形成对比,为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

【总结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体会本文细节描写,运用对比、反复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反映主题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本文运用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上,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

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学习法国人民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从而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发奋学习,不断进步。

【学习难点】:

分析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本文运用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教法】:

讨论法练习法批注法

【导学过程】:

一、小组合作探究及展示

1、作者是怎样刻画韩麦尔先生这一感人形象的?

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并做相应的批注。

(批注可以是自己的感想或者描写的作用)

外貌描写:

批注:

动作描写:

批注:

语言描写:

批注:

神态描写:

批注:

2、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

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3、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二、教师精讲点拨

1、老师讲到法语时对法语有什么评价?

如何理解?

 

2、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三、课堂达标检测

阅读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到结尾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祈祷()()惨白()哽住()

  2、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加粗词“忽然”表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

  A.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一时无从说起。

  B.他要离开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