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 榆林十二五纲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27210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 榆林十二五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陕西省 榆林十二五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陕西省 榆林十二五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陕西省 榆林十二五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陕西省 榆林十二五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 榆林十二五纲要.docx

《陕西省 榆林十二五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 榆林十二五纲要.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 榆林十二五纲要.docx

陕西省榆林十二五纲要

榆林市榆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榆阳区发展改革局

2010年12月

序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进入创新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科学编制榆阳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对促进全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实现西部经济强区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部分“十一五”回顾及“十二五”环境分析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是榆阳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大发展的五年,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

五年来,全区人民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两个重大战略思想,紧紧围绕“基础先行、项目支撑、园区引领、民生拉动”的工作思路,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开创性地实施了“一区六园”(即:

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和榆林新能源产业园、麻黄梁工业园、大河塔工业园、有色新材料产业园、西红墩工业园、鱼河盐化工园)产业发展战略,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抢抓机遇,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实现了市委、市政府“五年任务三年完,经济总量翻一番”的目标要求,超额完成了区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国民经济持续跨越发展,社会事业取得了明显进步。

“十一五”时期成为榆阳区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的时期,为“十二五”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在能源化工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的双重推动下,预计“十一五”末,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0亿元,较“十五”末翻了一番还多,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144.8%,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6.9%,人均GDP达到5636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50亿元,是“十五”末的12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172.4%,年均增长64.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亿元,是“十五”末的5.8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172.4%,年均增长4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500元,是“十五”末的2.84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123.3%,年均增长23.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00元,是“十五”末的2.44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111.5%,年均增长19.5%。

2008-2009年,连续两年在全省24个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监测综合排名第十一位,2009年经济总量位居全市第三,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4%。

(2)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水平快速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区认真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为主导,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特色农业。

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之比调整为6.11:

50.33:

43.56,基本初步形成了以二、三产为支撑,一产稳步增长的产业格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为“十二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各项“三农”政策,加大支农惠农力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四化”进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全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焕发新的活力。

预计2010年全区可实现农业总产值24亿元,是2005年8.22亿元的2.91倍,年均增长8.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00元,比“十五”末净增3419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80元。

全区粮食播种面积66.8万亩,粮食总产量4.7亿斤。

羊子、生猪饲养量分别达到190万只、120万头,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特色农业发展初具规模。

初步形成了以玉米、马铃薯、小杂粮、蔬菜为主的四大特色主导产业,截至2009年,全区玉米种植面积33.6万亩,年产优质玉米1.68亿公斤,马铃薯种植面积20万亩,年产优质薯2.7亿公斤,小杂粮种植面积15万亩,生产优质小杂粮1680万公斤,蔬菜生产基地6万亩,年生产反季节鲜菜15万吨。

已建成新农村建设样板村6个,即:

麻生00示范养猪第一村、寺伙沟四季农业第一村、黄家圪崂平山造田第一村、十八墩搬迁新建第一村、什拉滩专业运输第一村和闹牛海则民居环境第一村,对全区新农村建设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截至2009年底,有省市级龙头企业17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个,市级龙头企业14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43个,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站257个。

农业基础设施日益改善。

五年来,累计启动建设扶贫重点村180个,脱贫人口6万,脱贫率达到81%;新修改造基本农田3.84万亩,新建淤地坝332座,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35.1平方公里,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380处,解决了18.32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农村自来水的入户率已达50%以上;实施农村户用沼气“一池三改”8000口;期末农机拥有量7.4万台(件),总动力预计达到30万千瓦,全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43%,比“十五”末增长5%;率先在全市实施了“新农村电气化”工程,完成了10个乡镇120个行政村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和65%的村通油路。

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显著增强。

紧紧围绕省政府确立的“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的三个转化精神,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能源化工为主的工业经济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预计到2010年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十五”末的20家发展到61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80亿元,是“十五”末41.9亿元的4.3倍,年均增长28%;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十五”末的28.4%提高至45.2%,达到95亿元,是“十五”末22.1亿元的4.3倍,年均增长20.9%。

能化工业初具规模。

按照“园区引领、项目支撑”的发展思路,形成了以资源开采为基础,以资源转化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一区六园”的产业发展格局。

在全区6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能化工业企业占到41户。

目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

全区主要工业产品和产量是:

煤炭1931万吨、甲醇64万吨、原盐21万吨、天然气1.04亿立方米、焦炭50万吨、发电量22亿度。

预计2010年煤炭产量达到2650万吨。

第三产业加快推进。

通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社区服务、批发零售、连锁经营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农家乐”、信息服务、中介咨询等新兴服务业,着力增加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200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3.6%。

预计201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亿元,是“十五”末的2.7倍,年均增长22%。

(3)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一区六园”建设全面推开

在“一区六园”的引领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带动下,预计“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0亿元,是“十五”总和的4.2倍。

其中区本级累计完成215亿元,是“十五”总和的4.7倍。

“十一五”以来,共实施能化工业项目28个,累计完成投资达到160多亿元。

相继建成了800万吨榆树湾、300万吨中能、120万吨薛庙滩、120万吨麻黄梁煤矿、兖州煤业一期60万吨甲醇、基泰、北郊150兆瓦电厂、同达、三江、煤炭科技、瑞森煤化278万吨兰炭等一大批能化工业企业。

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完成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入区企业已达36家,建成入区道路、信息中心大楼、现代化育苗中心、日光温室等项目,引进了国内知名企业江苏雨润食品集团150万头生猪屠宰、陕西大匠农科集团140万只蛋鸡养殖等项目,并开工建设。

麻黄梁工业园,建成52公里园区路网和9公里输水管网,启动污水处理厂、铁路连接线和天然气管网连接工程,三江、同达120万吨兰炭、东方3.5万台专用汽车、亚泰100万吨水泥等4个项目建成投产。

大河塔工业园,先后上马了800万吨榆树湾煤矿、60万吨甲醇、150万吨兰炭、5万吨硅酸钠、240万吨盐化工、20万吨碳酸二甲酯等9个项目。

有色新材料产业园,陕西有色30万吨铝镁合金、800万吨煤矿等5个项目入园在建。

鱼河盐化工园,中盐60万吨盐化项目入园在建。

榆林新能源产业园,完成园区规划编制和评审论证,完成测风、测光等前期工作,华阳、中广核、华电等7家企业达成意向入园,进行太阳能、风能的开发。

其中华阳新能源公司完成了太阳能光热与生物质能互补示范电站项目建议书。

西红墩工业园,兖矿100万吨煤制油项目入园奠基,等待国家发改委核准;500万吨芳烃项目意向入园,正在进行调研论证当中。

(四)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面貌发生了明显改观

“十一五”期间,认真贯彻中、省、市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文件精神,紧紧抓住建设榆林区域中心城市和陕北能源化基地后勤保障基地的历史机遇,科学制定《榆阳区城镇建设体系规划》和《榆阳区村庄布局规划(2007-2020年)》,将城市规划用地范围以外的全部乡镇纳入统一规划范围,100%的乡镇编制了建设总体规划,50%以上的行政村编制了村庄建设规划,规划编制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

五年来,各乡镇通过硬化城镇道路,修建给排水管道,改造电力电信网络,加强医疗卫生和文化娱乐场所建设等方式,加强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工作,累计完成投资10.3亿元,硬化街道路面180公里,铺设排水排污管道110公里,道路绿化15.4万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建成商业门市、居民住宅79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31.2平方米。

预计2010年全区城镇化水平达到43%。

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全面启动,同时将创卫工作延伸到乡镇,城镇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5)改革工作取得新成效,民营经济发展迅猛

“十一五”期间,全区企业改革工作进入攻坚阶段,严格按照中省市国有企业改制政策,坚持“国退民进”、“一企一策”的原则,推行“双置换”终结式改革,通过产权置换和职工身份置换,使企业改革一步到位,变为民有民营经济主体。

全面完成了34户国有企业改制工作。

制药厂实施了破产拍卖,组建了德福来药业公司;酒厂进行了股份制改革,成立了普惠酒业集团,目前已成为省内第二大酒类生产企业;皮革厂、地毯厂、造纸厂、水泥厂等国有企业改制全部完成。

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完成,区本级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

非公有制企业快速发展,成为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十一五”末,全区中小企业户数达890户,其中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45户,个体工商户12226户;完成总产值190亿元,实现增加值98.7亿元,占全区GDP的47%以上,其中实现工业增加值55亿元。

(6)招商引资创历史新高,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牢固树立“以大开放促大招商,以大招商促大发展”的理念,立足资源和区位两大优势,集聚发展、借力发展,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参加了西洽会、宁洽会、煤博会、农高会、民商会等大型投资贸易洽谈活动,重点依托“一区六园”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

五年累计签订合同、协议项目39个,总投资922.3亿元,引资921.7亿元,其中到位资金160亿多元。

成功引进了兖矿、华电、有色、中盐、华能、雨润等国内知名企业集团投资开发煤炭、岩盐等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延长农产品产业链,促进了全区能源资源的大开发和大发展,对实现我区创新转型升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年来,全区各级各单位始终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生命线来抓,对每年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实行区级领导包项目制、任务分解制、项目检查调度制、重点企业保护制、考核奖罚制等“五项制度”,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从项目的论证、选址、征地、申报、审批到建设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跟踪服务,全力促进前期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在建项目早日建成投产。

扎实开展投资环境110工作。

截止目前,榆阳区已受理和处理的乱收费、环境污染、市场纠纷、农民阻挡施工等方面的投诉案件共77起,全部办结,受到了广大投资商的一致好评。

榆阳区在榆林市组织的投资环境综合评价问卷调查中位居第三,是全市的优秀投资环境区域之一,投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七)基础设施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显现新成效。

交通网络日趋完善。

截至“十一五”末,全区境内共形成铁路总里程110公里,高速公路144公里(陕蒙66公里、榆靖43公里、榆神35公里);国道1条79公里;省道两条63公里;区道6条246公里;专线公路1条19公里;乡道467公里,通乡率100%;通村公路完成314个行政村985公里,通村率65%;砂砾石路完成172个行政村715公里,通达率90%。

五年累计完成国、省、区、乡、村油(水泥)路1859公里,公路密度达26.4公里/百平方公里。

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骨干,国、省道公路为支线,区、乡公路为辅线的四通八达交通网络。

水源供给有效保障。

完成了中营盘水库、石峁水库、河口水库等三座水库和十八墩、塌崖畔等四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先后建成了李家梁、香水供水工程,全区新增供水能力3700万立方米,同时启动了王圪堵水库供水工程。

生态植被明显改善。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三北四期工程、“千村万户”绿化工程,先后完成植树造林共计166万亩,造林保存面积48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45.4%,位居全市之首位。

全区大扁杏保存面积达到10.2万亩。

“创卫”工作圆满完成。

从2006年起,利用三年时间,在榆林城区开展了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活动,对城区实施禁烧原煤,改用无烟煤、天然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燃料;完成了肤施路小区、新建路集中供热工程和城市气化工程。

榆林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及二级标准以上天数达336天,全面完成“创卫”验收。

节能减排深入推进。

“十一五”期间,结合实际,制定了榆阳区“十一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在方案中进一步明确了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将节能减排的具体工作逐步分解,明确每项工作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工作职责,使各部门能协调配合,扎实有效的开展工作。

一是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宣传工作。

充分利用“科技之春”、“地球日”、“六.五”环境日、节能宣传周等活动,深入乡镇社区、企业学校等单位,通过散发悬挂宣传标语、设立服务咨询点、免费发放节能灯等方式抓好节能减排的宣教工作。

二是整顿规范煤炭开发秩序。

对煤炭企业进行了整合提升,停产整改了“三证”不全的矿井,限期整改了“三同时”不到位的煤矿,中能煤田等8家煤矿建成了污水处理站,其他煤矿建成了沉淀池,榆树湾、中能、银河煤业公司建成了储煤仓,三台界等18户煤矿建成了20多万平米的防尘网。

三是清理整顿“高耗能、高污染”企业。

榆阳区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改变过去低、粗、小、全的生产模式,对60万吨以下兰炭生产企业和3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关停取缔,共关闭“五小”企业17户。

实施火电企业脱硫工程,陕西银河上河电厂、基泰阳光电厂均已建成脱硫设施而且运行正常。

四是加强对重点企业的监测管理,对确定的市、区级重点考核企业,建立了统计、监测、考核三大体系,实行“一票否决”,重点企业均已建成了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装置。

预计“十一五”末全区万元GDP能耗下降到2.056吨标准煤,可以实现在“十一五”期间下降20%的目标;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23836吨以下,化学需氧量排放控制在2900吨以下,可以完成“十一五”控制指标。

(八)民生工程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民生工程大力推进。

建成71万平方米、5656套一、二、三期经济适用住房和4万平方米、618套一期廉租房,成为全省规模最大、集中连片的经济适用住房小区,解决了6000多户居民的住房困难;选址规划了48万平方米四期经济适用住房和二期廉租房,累计可解决10000多困难户的住房问题。

建成国内领先、全省一流的养老服务中心,可提供1600个床位供老年人颐养天年。

启动特殊教育学校、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人力资源市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等6个社会事业项目。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区科技“三项费”达到5000万元,是“十五”期间的15倍,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各行业的科技创新,共获得科技成果20项,其中:

获省政府科学技术奖2项,市政府科学技术奖18项,所获奖项涉及农、林、水、牧、农机、卫生、信息业等七大系统;申请专利140件,所取得科技成果数和申请专利数均居全市各县(区)第一位,科技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五年来累计投资4.7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其中仅在城区新建7所中小学校就投资3.4亿元,有效地缓解了城区适龄儿童少年入学难的问题;从2006年起,通过公开招考,每年从大中专师范类毕业生中选聘中小学教师120名左右充实的全区各学校,极大充实了师资力量;学前教育发展加快,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民办教育日趋规范,特殊教育得到加强,;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全区高考二本上线人数连续多年保持了历史较高水平,仅2010年高考二本上线人数突破2000人大关,位居全市第一。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完成了220个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建成了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起了覆盖城、乡、村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并实现了网络信息一体化管理;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了91.79%,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

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了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开展了创业培训和小额担保贷款工作。

累计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000人,为637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289万元;2009年,外出务工农民达到6.1万人,创经济收入5.4亿元;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员1.0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累计4800人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

文化体育事业长足发展。

五年来,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项;基本建立了区、乡镇、村三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成功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百场舞台千场电影放映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累计举办广场文艺活动1360场,观众达200多万人次;送戏下乡2400多场,电影下乡3000多场,极大地丰富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建立了40多个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站点,培训了120名社区体育指导员,每天约1.5万人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全民健身得到广泛的开展。

二、“十二五”面临的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榆阳区仍然处于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也是大有作为的重要发展期。

面对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我们必须立足现实基础,深化区情认识,抢抓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步伐。

在这个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总体来看,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1、独特的区位优势。

榆阳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

近年来,交通、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铁路方面,建成了包括北线神木至包头铁路,东线神木至河北黄骅港铁路,南线神木至西安铁路等三条铁路外运线,另外,西安至包头电气化复线扩建也即将完成;公路方面,已基本形成以“两纵两横”为主骨架的高等级公路网和辐射全市的十二条骨架公路网路;航空方面,榆阳机场已经开始运行,已成为陕西第二大航空港;通讯方面,济银、西呼两条国家I级干线光缆在榆交叉经过,全区通讯能力有了巨大的提升。

这一切变化为榆阳区奠定了加快发展的基础,架起了榆阳区与外界沟通与交流的高速通道。

同时,随着榆林建设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区域中心城市的推进,将为榆阳区城市化进程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为“十二五”期间我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2、富集的资源优势。

全球油气资源日渐衰竭,发展中国家能源需求将快速增长,发达国家的能源需求将逐步回升,全球性能源供应紧张的态势短期内不会根本改变。

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带动下,我国对能源数量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同时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和住房面积的扩大将进一步改变能源需求结构,生活消费的能源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这都对能源、化工产品产生巨额需求。

榆林能化基地核心地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更加突出。

榆林是陕甘宁革命老区和陕北大型煤炭基地的核心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能源资源支撑区,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等一道被称为是能源化工“金三角”,是本世纪我国最重要的能源生产供应基地。

榆阳区地处榆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腹地,矿产资源富集,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组合配置好,为国内外所罕见,同时也是西气东输、西煤东运、西电东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区在国家能源资源开发及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3、合理的产业布局。

通过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产业园区的有力推进,产业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生产要素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

科学的产业布局为“十二五”期间我区跨越式发展构筑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4、良好的政策环境。

榆林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中、省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榆林视察中对榆林近年的发展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省委、省政府认为榆林是资源富集、产业聚集、企业云集的区域板块,是全省经济增长最快、持续性最强的地区,出台了专门支持榆林发展的10大类27条政策措施,下放了备案审批权限,资金扶持、政策支持力度前所未有。

同时,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资源开发、特色产业、生态环境和民生工程等领域的投入将进一步加大,为“十二五”期间我区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5、重大的项目支撑。

在各产业园区的引领下,随着煤矿、煤制油、煤制甲醇及烯烃、真空制盐及盐化工、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物流中心、铁路专用线、学校、医院、经济适用房、汽车贸易博览中心等产业、交通、民生重大项目建设的开工上马,将带动我区投资再掀新高潮,为“十二五”期间我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支撑。

(二)发展的不利因素和挑战

1、经济总量不大。

预计“十一五”末,全区GDP总量为210亿元,虽然较“十五”末增长了2.7倍,但与全国、全省、全市发达区县相比,总量依然偏小。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有效解决总量偏小的矛盾,仍是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

2、产业层次较低。

工业结构单一,凸显一“煤”独大,产业链短,附加值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高;农业规模效应不足,品牌影响力小;传统服务业急待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轻重工业结构不尽合理,当前全区轻重工业之比为3:

97,轻工业发展严重不足。

如何有效利用有限资源,提升产业层次,走多元化发展路子,增强竞争力是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3、农业基础设施仍然不牢。

“十一五”期间,我区农业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农业基础设施仍显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不强,影响到农民持续增收。

如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实现农民收入与GDP同步发展,缩小南北发展差距,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4、民生及社会事业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

教育、卫生科技、文体等社会事业方面投入仍然不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仍然较低。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社会矛盾还比较突出,就业再就业形势严峻,教育、卫生等领域高端性人才严重不足。

如何有效改善民生,实现共建共享仍是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根本问题。

5、资源和环境容量约束加剧。

环境容量有限,承载能力不强,经济发展与矿产资源、环境容量、水资源短缺等其他要素的矛盾日益凸显,制约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如何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矛盾,加强环境保护,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三、“十二五”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区¡±这一奋斗目标,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实施陕甘宁革命老区规划的历史机遇,突出资源和区位两大优势,认真实施“富民强区”战略,突出科学发展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