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强化训练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825600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次强化训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三次强化训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三次强化训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三次强化训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三次强化训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次强化训练试题.docx

《第三次强化训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次强化训练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次强化训练试题.docx

第三次强化训练试题

惠阳一中实验学校2015届高三第三次强化训练

语文4.14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铅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号码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铅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级号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款识/咫尺楔子/歇息揆情度理/度德量力

B.靓妆/菁华感喟/惭愧济世安民/光风霁月

C.内疚/针灸隐蔽/幽僻拾人牙慧/拾级而上

D.拮据/诘难悱恻/蜚声钻木取火/拍马钻营

2.下列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当然,对于在现代化坐标中登攀高点的中国人而言,“回到孔子”不仅仅出于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精神资源这个功利目的,它更意味着一个古老民族在价值和情感上的回归。

当越来越多的人痛心疾首于“故乡沦陷”,满心渴望从浩如烟海的传统典籍中找到此心安处,当一个国家把建设文化强国、塑造核心价值观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些都表达着上至庙堂、下及万民的共同诉求:

中国越是在现代化道路上狂飙突进,就越需要仰望历史星空、瞄准价值罗盘、补充精神给养。

A.痛心疾首B.浩如烟海C.诉求D.瞄准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陶瓷文明,几千年的文明史蕴含着陶瓷发展一天天日臻完善的过程。

B.临近澳门的珠中江三市,陆续开始创造粤澳合作平台,为澳门发展拓展空间。

其中,面积相当于100个澳门的大广海湾,已经获批成为广东省最大的经济区。

C.网络热词早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不仅它以独特的方式即时反映现实生活,而且还寄寓了人们丰富的社会情感。

D.手机比恋人还重要,香港“低头族”盛行。

谷歌一项调查显示,港人每天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比率达96%,高于日本的94%以及新加坡的93%,为亚洲第一。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4.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但是,这却不影响它会建构一个信仰中心。

②儒教信仰缺乏宗教化的制度支撑,却制约于国家设置的宗教制度。

③这一信仰中心,它能够囊括所有中国人的信仰。

④这个信仰中心近似于“帝国隐喻”。

⑤所以,以儒教为主流的中国信仰,也同样缺乏严格的制度宗教中心。

⑥也就是说,传统中国缺失了一个制度化的宗教中心,却存在一个表达“帝国隐喻”功能的信仰中心。

A.③⑥⑤①④②B.③④⑥①②⑤

C.②⑤①③⑥④D.②⑤①④⑥③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

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

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

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

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

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

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

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

家人瞷②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都不省取。

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

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

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

“日午□,可以饭乎?

”余应诺。

内子出,复忘之矣。

羹炙皆寒,更温以俟□数四。

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

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

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③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

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

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

而家中盐米诸琐务,皆内子主之,颇有序。

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

“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④,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

”余怅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

遂笑应之曰:

“如卿言,亦复佳。

”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

不戴帽子。

②瞷(jiàn):

窥视。

③刺:

名帖。

④刘伶断饮:

刘伶戒酒。

《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堂左洁一室洁:

干净B甫晨起,即科头甫:

刚刚

C.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值:

(恰好)碰上D.以故仓卒不得白白:

告诉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古今籍在□②日午□③更温以俟□数四

A.①焉②矣③者B.①焉②也③其

C.①之②也③者D.①之②矣③其

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都不省取

B.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都不省取

C.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都不省取

D.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都不省取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交代书斋,明窗素壁,幽静宜人;陈设虽简,但书桌、书架、座椅、卧具、琴磬甚至日用杂物等,一应俱全,为下文作者沉醉此间做了铺垫。

B.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后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C.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D.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①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

(3分)

②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而旋畔。

(4分)

(2)请从文章中找出能直接表现作者“醉书”的两个细节。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双调】沉醉东风

秋日湘阴①道中

赵善庆

山对面蓝堆翠岫,草齐腰绿染沙洲。

傲霜橘柚青,濯雨蒹葭秀,隔沧波隐隐江楼。

点破潇湘万顷秋,是几叶儿傅黄②败柳。

【注】①湘阴:

县名,今属湖南,在湘江下游,滨临洞庭湖,擅山水之胜。

②傅黄:

涂染上黄颜色。

(1)请赏析“山对面蓝堆翠岫,草齐腰绿染沙洲”两句中“堆”、“染”二字的妙处。

(4分)

(2)试分析这支曲子中所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

(6分)

(1)子曰:

“夫仁者,,。

”(《论语》)

(2)又有清流激湍,,,列坐其次。

(王羲之《兰亭集序》)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

(《诗经·卫风·氓》)

(4),。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语文试题第3页(共8页)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读书须教有疑解玺璋

读书是要有一点怀疑精神的。

孟子说过: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的话,就是告诫我们不要迷信书本,对于书中所言,不仅不要轻信,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进行一番仔细的甄别和思考。

戴震是清代的大学者,据说他10岁时,老师教他读《大学章句》,读到一个地方,他问老师,怎么知道这是孔子所说而曾子转述的?

又怎么知道这是曾子的意思而被其门人记录下来的呢?

老师说,前辈大师朱熹在注释中就是这样讲的。

戴震又问,朱熹是什么时候的人啊?

老师说,南宋时的人。

戴震再问,孔子、曾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呢?

老师说,东周时的人。

戴震继续问,东周距南宋有多久了?

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吧。

戴震于是说,那么,朱熹是怎么知道的呢?

老师无言以对。

中国老百姓心地善良,最容易轻信;而历朝历代所推行的愚民政策,也养成了我们轻信的习惯。

现在有些粉丝似的读者不允许别人有挑剔的眼光。

他们的逻辑,就是你说某某书有问题,你就该自己写一本试试。

这种盲目的崇拜,正是人性被异化、被遮蔽的结果。

人性本善,这个善,并不单指善良,还有人的知性。

而追根究底的怀疑精神正是知性的一种表现。

要想成就一个人和一番事业,这点慧根是不能少的。

陈寅恪在王国维沉湖之后为其撰写的碑铭中,把它概括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发挥到极致的一种说法。

戴震则指出:

“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

”他的意思是说,读书人头脑要清醒,别让人家忽悠你,也别自己蒙自己。

这也恰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所言:

“盖无论何人之言,决不肯漫然置信,必求其所以然之故。

”他还说,戴震能成为一代宗师,皆因他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这样一种本能。

其实,梁启超对于所读之书也是不肯轻信的。

他作《王安石(荆公)传》,为了弄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穷究其原因,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了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与《宋史》所记互相参证。

他发现,《宋史》记载的王安石变法,有许多不实之词,“重以入主出奴,谩辞溢恶,虚构事实,所在矛盾”。

这是因为,《宋史》完成于南渡以后的史官之手,元人又因而袭之,其中多为反对党对王安石的诋毁和污蔑,“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

梁启超则“一一详辩之”,所资之参考书竟不下百种。

可见,读书不盲从,不轻信,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初做学问,或容易被别人所蒙蔽,待稍微读了几本书之后,又容易被自己所蒙蔽。

既不“以人蔽己”,又不“以己自蔽”,则怀疑的精神固然重要,而质疑的能力就更显得重要。

戴震总结为“学有三难”,哪三难?

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

这就是说,即使你有怀疑的精神,即使你不想盲从和轻信,但如果你过不了“淹博”、“识断”、“精审”这三关,还是免不了被蒙蔽。

戴震这么说,自是他切身所体会的。

而这些体会,“实从甘苦阅历得来”,又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

事实上,要将这“三难”变成三不难,殊非易事。

历史上许多大学者或大师,也只能三取其一,或三取其二。

这是因为,时至今日,书籍早已浩如烟海,其中真伪正误,则殊不知凡几,梁启超1921年在天津南开大学讲授《中国历史研究法》,其中讲到如何鉴别伪书、伪事,前后就列举了近20条。

他还现身说法,讲到“有事虽非伪而言之过当者”,就举了自己所著《戊戌政变记》一书为例,他说:

“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

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

何则?

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

”梁氏在这本书中究竟“放大”了哪些“真迹”,以致所记不敢承认为“信史”,他没有说,但他的意思,我想,是要我们再读此书的时候,一定要带着疑问的目光,把那些“放大”的“真迹”还原为真相。

但也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怀疑之结果,而新理解出焉”(梁启超语),并非历史虚无主义。

或如朱熹所说: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这正是读书的辩证法。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语文试题第4页(共8页)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认为读书应该要有怀疑的精神,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人就不会被蒙蔽。

B.现在的粉丝读者不允许别人有挑剔的眼光,他们往往对自己喜欢的作者盲目崇拜,

听不得别人的意见。

C.人性本善是指人的知性,追根究底的怀疑精神正是知性的一种表现,要想成就一个

人或一番事业,少不了这份知性。

D.读书要有点怀疑精神,做到不盲从,不轻信,但读书要做到不盲从,不轻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E.读书中怀疑的精神固然重要,但质疑的精神更重要,读书要有怀疑精神,但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

13.关于“读书须教有疑”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我们在读书过程中,应该有点怀疑的精神,对书中所言不要轻信,要多问个为什么。

B.人要在读书中,做到不被别人蒙蔽,不被自己蒙蔽,单靠怀疑的精神还是不够的。

C.作者以梁启超对他本人所著《戊戌政变记》一书现身说法的事为例,告诉我们读此书的时候,要有怀疑的精神。

D.读书只要做到“有疑”,也就掌握了读书的辩证法。

14.文章第一自然段引用了孟子的话并写了戴震的事,有何作用?

请简要作答。

(4分)

15.著名学者吴组缃的儿子吴葆刚告诉他父亲,杂志上讲竹笋虽然好吃,但主要是纤维,并没什么营养。

吴组缃立刻反驳道,熊猫只吃竹子,可是长得胖乎乎的,怎么能说这东西没营养呢。

这个事例体现了文中的什么观点,请结合文意分析。

(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随车老人

田洪波

车至陆家营站,老人如期而至。

老人胡茬上挂层白霜,两手不停搓摸在一起,看来身体被刺骨的寒风穿透了。

售票员兰姐只好把已经跑到喉咙里的话咽了回去。

她只是和司机会意地对视一眼。

老人缓过一丝僵冷,掏出随身携带的优待证冲兰姐晃了晃,兰姐懒得理,心情复杂地看窗外闪过的街景。

老人六十多岁的样子,微胖。

每天,他都会从陆家营站上车,然后坐至终点,再从终点坐到起点,如此几个循环。

一路上总没话找话与人搭讪。

很少有人理老人。

乘客的戒备心都较高,特别是上学的孩子,不仅不理睬老人,相反表现出极大的厌恶之情。

美女就更不用说了。

只有少数老人愿意理他的茬,时间又常很短暂。

起始,老人一个劲儿冲兰姐笑,兰姐心里默认他不是神经不正常,就是老不正经,会狠狠回老人一个白眼。

后来每次上车,老人都习惯使然地冲兰姐笑,兰姐才明白他是在讨好她。

兰姐不感冒这种讨好,照样没好脸色。

兰姐不喜欢车上有人把视线关注在她身上,这使她工作起来常常心不在焉。

有几次车上很挤,老人没找到座位,他一只手费力地拉住吊杆,另一只手不自在地不知放哪里好。

兰姐偷瞄他,发现他与一个风华正茂的小姑娘身体帖得很近,兰姐的鄙夷之情表露无疑。

她大声提醒大家注意车上的咸猪手。

有乘客会意地笑,老人尴尬得满脸通红……

兰姐没怀疑过自己的判断,如今的咸猪手可不分什么年龄,心理变态的人太多了。

语文试题第5页(共8页)

也不知何时起,老人与一位年龄相仿的老太太拉呱上了,话题主要集中在她手里拎着的蔬菜上。

兰姐推测老人肯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试想,正常人会像他这样公交车坐个没完?

有那时间,有那闲情逸致,干点什么不好?

下下棋,锻炼锻炼身体,再不济看护一下孙辈儿什么的,都比这么无聊透顶强啊!

说是吃饱了撑得没事干似乎有些冤枉他,可他分明无法让人待见啊!

兰姐离开座位喊,最近社会治安不好,大家提高警惕啊!

然后从车前身走到车后身,再折返回来。

老人错鄂的一副表情,司机虽然手把着方向盘,身子已笑得弯成虾状了。

很多乘客不明就理,夸张、疑惑、惊悚,什么样儿都有。

老太太似乎听出一点弦外之音。

她不言语了,老人一时也没了智慧。

两人尴尬地坐着,到西大桥站点时,兰姐说,大娘,你到站了,该下车了。

老太太会意,这是让她提前一站下车啊,提前就提前吧,肯定是为她着想。

看来姑娘熟悉她这个老乘客。

老太太也没打招呼就下车了,车上一时静了下来。

老人左看看,右瞅瞅,默默咽了口唾沫。

后来他起身给一个老哥让座,对方心安理得,让他拉呱几句的热情迅速消退。

老人继续呆在车上,起点到终点,终点再到起点。

期间与人聊过几次,都不尽兴。

后来,老人盯住一个瘦老头,大声喊出他的名字:

严东顺!

真的是你吗?

叫严东顺的老头愣住了,半晌才回过神儿来。

他激动地抓住老人的手:

老战友,刘喜强?

两人惊喜莫名,眼里都涌上了泪水。

然后,两人端详对方,顺理成章地坐在一起,打开了话匣子。

兰姐觉得这是一个太大的意外。

想着自己对老人的猜想,兰姐不好意思了。

从他们断断续续的谈话中,她知道老人是被儿子接到这座大城市享福的,可他十分寂寞,总想找人说话。

邻居们白天都忙,也没人愿意与一下乡下老头聊天儿,他这才把时间打发在89路公交车上。

兰姐自责起来。

她在心里埋怨老人的儿子,只知把老人接到城里,却不能打开他的心结,甚至对老人出现的状况一无所知。

兰姐瞅了眼司机,司机复杂着表情摇头。

兰姐犹豫片刻,拿起两瓶矿泉水走到老人身边,微笑着递了过去。

老人接过水瓶,愣了半天,眼里又有泪花闪烁。

兰姐避开老人的目光,急速走到车前窗,望着闪过的街道和匆匆的行人,不知怎么,就想到了家中同样孤寂的母亲。

要不要把老人介绍给母亲认识?

兰姐被自己的这个想法吓了一跳。

(选自《百花园》2014年5期)

16.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4分)

(1)售票员兰姐只好把已经跑到喉咙里的话咽了回去。

(2)老人接过水瓶,愣了半天,眼里又有泪花闪烁。

17.请结合文中随车老人的遭遇,探索小说的主题。

(5分)

18.试结合“兰姐”的身份(职业)、性格、与老人的关系等,分析作品以“兰姐”的视角来写的妙处。

(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为癌症“正名”

[美]大卫·洛佩克

 想象一下,如果医生对你说“你得了癌症”,你将作何感想?

 你患上的可能是通常所称的“乳腺癌”,而准确地说,它又被称为“乳腺导管原位癌”。

如果医生说的是“前列腺癌”,那么,可能应该是“格里森评分4级的前列腺癌”。

但是,无论哪种说法似乎都不重要,你耳中听到的无疑唯有一个词――癌症。

 你的反应会如何呢?

医生可能会紧接着告诉你,你的这种病致命的概率很低,甚至不会

语文试题第6页(共8页)

对你的身体造成损害。

比如,如果是乳腺导管原位癌,病症甚至可能自行消失。

对于某些前列腺、乳腺、甲状腺甚至肺部的病变,这样大胆的预测并不夸张,即使这些病从严格意义

上来说属于癌症。

如果你像千千万万的人那样得知这类可怕的消息,你很可能会选择做进一步检查,甚至采取一些实际上对身体危害更大的治疗,比如进行乳房切除、前列腺手术,或者接受放射治疗。

这类治疗可能会让病人小便失禁,或者失去某些功能,其他极端治疗带来的危害也是数不胜数。

这类现象在医学界很普遍,被称为过度诊断、过度治疗,世界上已有针对此类现象的量化研究。

在《癌症的过度诊断》一文中,来自达特茅斯的医生们认定,25%的由乳房摄影术测出的乳腺癌、50%白勺由胸部X射线或由痰标本检测出的肺癌,以及60%的通过前列腺抗原检测出的前列腺癌,都属于过度诊断,他们将此类疾病定义为――“不会恶化(甚至可能自愈)的癌症”或“恶化速度较慢的癌症”――患者在其自然生命完结之前不会产生相关的严重症状:

医生们在文中提到:

“无谓的治疗对这类病人没有好处,甚至会带来不利影响。

”除却过度治疗芾来的直接伤害,癌症确诊给病人带来的心理压力也是一种健康隐患。

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增加他们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免疫力,甚至会让他们容易患上传染病,同时也会增加患者得抑郁症的风险。

此外,癌症带来的金钱上的花费也是不容小觑的。

整个医疗系统不仅因为对癌症的过度治疗而消耗了几十亿美元,而且美国在癌症研究上的资金投入也是对心脏病研究投入的3倍。

1971年颁布的《美国家庭法案》最早提出“向癌症宣战”,当年的法案宣称,“癌症是当今美国人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

而如今40多年过去了,这个说法并没有改变。

2011年的一次“哈里斯民意调查”发现,癌症是美国人最畏惧的疾病,对其担心的人占了41%,而担心患老年痴呆症的人占31%,仅有8%的美国人最担心得心脏病,而实际上心脏病是美国人的首要死因。

为何人们没有提出“向心脏病宣战”呢?

“癌症”是一个有冲击力的、让人胆战的名词,很多癌症确实很可怕,仅仅“癌症”这个词本身就会对人造成损害。

医学界正在重新认识这个问题。

在《对癌症的盲目恐惧之辩》一文中,小乔治·奎尔医生将这种现象命名为“癌症恐惧症”。

奎尔写道:

“如今,由于罹患癌症的人数众多,恐惧造成的危害远远超出了癌症本身。

这种恐惧使得很多医生和病人采取了不理智甚至危险的做法。

”奎尔的这篇文章早在1955年就发表于《生活》杂志。

直至最近,一个由顶级科学家组成的小组才对整个医学界提出倡议,停止对某些病症使用“癌症”一词,并提议称之为IDLE,意为“上皮增生性病变”。

这项提议的详细内容刚刚被刊登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

实际上,这并不是首次提出这样的倡议。

2011年,在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一份报告中,前列腺癌专家们建议:

“由于低风险前列腺癌有着乐观的预后,建议不再对此类病况使用‘癌症’这个令人焦虑的词。

医学界终于对社会科学中关于风险认知提出的观点有所认识,那就是:

我们往往更多地依靠本能而非理智来评估风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甚至不是事实,而是对事实的感受。

这种思维方式让我们时常过度担心某些事情,而顾不上考虑这种担忧的依据。

是时候认真对待人们对疾病感知的方式了,它所造成的后果是真实并严重的。

如果医务工作者真心认为他们应该尽量做到“不伤害”,他们就要意识到“癌症”这个词的危险,并且像对待身体的其他危害一样,来对待癌症带给人们的恐惧。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有删改)

语文试题第7页(共8页)

19.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特点和作用。

(4分)

20.概括过度诊断与治疗造成的非心理方面的危害。

(5分)

21.作者为什么要给“癌症”正名?

请结合全文分析。

(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信息,给“拍客”下定义,不超过60字。

(6分)

①“拍客”是互联网时代一个新出现的群体。

②“拍客”拍摄的内容自社会热点。

③“拍客”通过图像或视频表达对百姓生活和人文历史的理解与思考。

④“拍客”有一个无处不在的镜头,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⑤“拍客”用手机、数码相机或数码摄像机等数码设备拍下图像或视频,然后以发彩信或电子邮件的方式,上传到网络分享、传播。

⑥“拍客”不需要高超的摄影技术,妇孺皆可,老少皆宜。

23.观察右边的漫画,然后回答问题。

(6分)

(1)请给这幅漫画拟一个题目。

(不得以“无题”为题,不超过8个字。

)(2分)

(2)你怎样看待漫画中的现象?

请写出你的两点看法。

(每点不超过30个字)(4分)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

“什么事想不开?

”一位老者问。

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