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新版三下三四单元教案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95087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新版三下三四单元教案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北师大新版三下三四单元教案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北师大新版三下三四单元教案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北师大新版三下三四单元教案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北师大新版三下三四单元教案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新版三下三四单元教案资料.docx

《北师大新版三下三四单元教案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新版三下三四单元教案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新版三下三四单元教案资料.docx

北师大新版三下三四单元教案资料

第三单元乘法

一、单元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交流算法的过程,理解算理。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初步养成认真计算、仔细检查的学习习惯。

二、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后续学习的内容

二年级上册

乘法的认识和乘法口诀

三年级上册

一位数乘两,三位数乘法

两位数乘整十位数

两位数乘两位数

第二学段

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单元时间安排:

内容

建议课时数

找规律(两位数乘整十数)

1

队列表演

(一)

1

队列表演

(二)

1

电影院

1

练习三

1

 

第1课时找规律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个个位都是0的两位数和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明确积的变化规律,并解释计算的过程与方法。

2、在数学情境中,探索、发现乘法的运算规律,发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能根据运算规律从已知算式推出未知算式,发展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明确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自主、观察、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黑板出示下列例题,算一算,并说说你是如何算的?

8×1=4×3=13×2=

8×10=4×30=13×20=

80×10=40×30=130×20=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观察上面的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1)引导学生将每组中第二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相比较,发现:

第一个乘数不变,第二个乘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也随着扩大到原来的10倍。

(2)观察每组中后两个算式,发现:

第二个乘数不变,第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也随着扩大到原来的10倍。

(3)观察、比较每组中第一个算式和第三个算式,发现:

在乘法中,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另一个乘数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则扩大到原来的10×10=100倍。

2、根据你的发现再写出几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3、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推导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4、计算第二个算式和第三个算式时,也可以先不算每个乘数末尾的0,用0前面的数相乘,即计算出每组的第一个算式的结果后,再在结果后面添些相应个数的0.

5、根据16×3=48,你能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16×30=160×3=

160×30=16×300=

6、试一试。

出示31页第4题。

10盒能装多少个鸡蛋?

20盒呢?

30盒呢?

请学生在填表格的同时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三、课堂练习

1、学校组织全体同学去春游,一共租了20辆大车,每辆车坐40名同学,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去春游?

2、出示31页第1题:

算一算,照样子再写出一组。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买运动服。

(1)体操队要买大号运动服13套,小号运动服16套,各需要多少钱?

(2)张老师带了2000元买运动服,够吗?

提示:

在审题时,要理顺关系,明确各自得到单价和购买数量,不能把数据混淆。

四、总结提升

说说今天自己的收获:

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先把乘数中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再看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求出积。

五、作业布置:

练习册相应题型。

六、板书设计:

找规律

8×1=4×3=13×2=

8×10=4×30=13×20=

80×10=40×30=130×20=

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七、教后反思:

第2课时队列表演

(一)

教学目标:

1、结合“队列表演”的具体情境,利用点子图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2、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3、正确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横式笔算,并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竖式中积的定位。

教学方法:

自主、观察、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图,同学们在进行队列表演,说说你发现的数学信息。

你能根据情境图提出哪些问题?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交流这样列式的理由。

2、借助点子图计算。

方法一:

把12行点子平均分成两部分,每部分有6行,先算出其中的一部分,再乘2.

14×12

=14×6×2

=84×2

=168

方法二:

把12行点子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有10行,另一部分有2行,分别计算出结果再相加。

14×10=140

14×2=28

140+28=168

方法三:

把12行分成10行和2行,把14列分成10列和4列,分别算出10行10列、10行4列、2行10列、2行4列各有多少个,再用加法求出总和。

10×10=100

10×4=40

10×2=20

2×4=8

100+40+20+8=168

3、解答

14×12=168(人)

答:

有168人参加队列表演。

4、出示表格图,下面的方法你能看懂吗?

结合点子图说一说。

×

10

4

10

100

40

2

20

8

100+40+20+8=168

三、练习巩固

1、书33页第2题,填一填,算一算。

用表格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结合点子图说一说每格中的数是怎么得来的。

2、第4题:

一共需要多少元?

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实际问题。

3、综合练习

儿童剧院放映《小兵张嘎》,票价12元,班主任刘老师带了500元,为三(3)班32人每名同学买了一张电影票,张老师还剩多少元?

四、总结提升

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可以借助点子图,把几十几分成几十和几分别与另一个两位数相乘,最后把结果相加;也可以把两个几十几都分成几十和几,然后列表格计算。

五、作业布置:

练习册相应题型。

六、板书设计:

队列表演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七、教后反思:

 

第3课时队列表演

(二)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队列表演”的具体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结合点子图说明乘法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理解算理。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竖式中积的定位。

教学方法:

自主、观察、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你能很快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

26×11=45×11=19×11=37×11=

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出示14行12列点子图,你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个点子吗?

在学生列式后说说算式中的14表示什么?

12表示什么?

2、尝试用竖式计算,可以围绕这样几个问题进行交流:

先算谁乘谁?

(14×2)再算谁乘谁?

(14×10),在竖式中每次乘积的结果写在什么位置?

说明理由。

3、出示例题中的竖式,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鼓励学生结合点子图,说说每一步的意思,再进行全班交流(如14×2=28对应点子图的上两行,14×10=140对应点子图的下10行,140+28=168表示点子图的全部。

明确指出第二种方法是第一种的简写。

4、拓展探究

任何多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都可以按照上述的比赛方法进行计算。

需注意:

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积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三、练习巩固

1、35页第1题。

练习时,应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结合点子图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竖式的每一步意思。

2、第2题,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火眼金睛辨对错,黑板出示几个常见错误的题型,让学生辨析后订正。

四、总结提升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各数位上的数,得数的末位和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各位上的数,得数是多少个“十”,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得数的末位要和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五、作业布置:

练习册相应题型。

6、板书设计:

7、队列表演

(二)

竖式的格式

七、教后反思:

 

第4课时电影院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2、能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会通过估算解释运算结果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理。

教学方法:

自主、观察、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带大家去电影院看看,出示36页情境图。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说一说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在学生整理信息后引导他们提问: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将下列问题板书:

A、500人看电影,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B、电影院有多少个座位?

2、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估一估。

电影院的座位够吗?

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先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预设估算方案有:

A、把21排估计成20排,每排26人,能坐520人,够啦。

B、把21排估计成20排,把26估成25,是500人,够啦。

2、算一算。

解决第2个问题:

这个电影院有多少个座位?

学生自主探索,独立解决,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每位学生至少掌握一种算法。

算法一:

20×26=5201×26=26520+26=546

算法二:

21×20=42021×6=126420+126=546

算法三:

表格计算法。

算法四:

列竖式。

竖式计算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与我们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计算十位上的2乘26时,2乘6得12,要满十向前进一。

这个1应该进在哪一位?

为什么?

3、思考:

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注意个位乘的积与个位对齐,十位乘的积与十位对齐。

哪一位乘积满十时,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进的1在下一位乘积中一定要加上,不能漏加。

4、试一试。

出示下面的问题:

(1)班有38名同学,每张电影票12元,买电影票需要多少元?

让学生先估一估,再算一算。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后汇报。

预设估算的方法:

(1)把12看作10,把38看成40,这样大约需要400元。

(2)把12看作10,这样用38乘10就是380元。

(3)把38看作40,这样用12乘40就是480元。

(4)根据上面的估算,我觉得这个钱数比380元要多,比480元要少。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7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注意学生对计算过程的语言表述,并让学生说出计算时的注意事项,主要是估算的方法和进位一定要加上。

2、完成教材37页第4题。

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种方法进行计算,最后用竖式计算出结果。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本节课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和笔算的进位乘法,在计算进位乘法时一定要注意:

不要漏加进位的数。

五、板书设计:

电影院

21×26=546(个)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六、作业布置:

练习册相应题型。

七、教后反思

 

第5课时练习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每一步的意义,并能熟练地进行两位数乘法的运算,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2、再次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会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结果。

教学难点:

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回忆和总结练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们学习完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知道了很多计算的方法,还掌握了笔算的方法,现在我们一起来想一想我们都学到了什么?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出示38页“练习三”第1题。

(1)让学生先分一分,算一算。

再思考要算11×14的积,可以怎样分,怎样算?

(2)让学生填算出16×18的结果。

2、出示第2题。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规律是什么?

说一说。

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3、出示第4题。

引导学生:

先想一想,看一看这些要选的因数都是什么数,再看积都有几个0.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快速填空?

完成后汇报小结:

这些因数都是整十,个位有一个0,而乘积是2个0.

4、出示第5题。

让学生在低算本上计算,再在小组内检查交流,最后汇报,集体订正。

5、出示第6题。

先让学生估算一下这4道题的积大约是多少?

再说一说这些算式的计算是否正确?

说明原因。

6、出示第7题。

引导学生算一算,看看这3道题错在什么地方,与同桌交流后汇报订正。

三、综合练习。

1、出示39页第8题。

引导学生找到条件和问题,想一想求提供了多少个座位?

就是求什么?

做什么运算?

2、出示第9题。

引导学生思考:

求一共有多少瓶饮料,你是怎样算的?

你有几种不同的算法?

鼓励学生能采用多种算法。

3、出示教材第10题。

(1)先让学生独立算出:

儿童需要多少钱?

(2)教师提示:

求成人票要先求成人有多少人,所以先做减法求人数。

(3)引导求一共花了多少钱?

用前两个相加得出结果。

4、出示第11题。

(1)提问:

求在甲港的东面还是西面,就是看什么?

并引导:

算一算,看一看是在东面,还是在西面,离甲港有多远?

(2)你能算出红旗号行18时的路程吗?

它现在在什么位置,试着标出来。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和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练习三

1、乘法的计算规律。

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

练习册相关习题。

七、教后反思:

整理与复习

复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商是两、三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能掌握简单的两次平移现象,并能理解平移和旋转现象。

重点:

理解和掌握商是两、三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

理解平移和旋转,并能判断轴对称图形的形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学完了前面三个单元的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忆和总结一下。

在这三个单元里,我们都学习了些什么?

2.揭示:

这节课我们将对所学的知识做一个综合地整理和应用。

(板书整理:

整理与复习)

二、整理与复习。

(一)我学到了什么。

1.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主题图。

问:

从这三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1)从第一幅图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在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在做除法竖式计算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看图汇报。

(2)从第二幅图中我们可以想起什么?

在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观察图,交流再说一说。

(3)第三幅图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结合图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生活中有哪些平移和旋转现象。

学生看图思考在小组内交流后,再派代表汇报。

教师小结:

轴对称图形就是沿着一条线对折后,两边都能完全重合。

比如、;图中的蝴蝶是轴对称图形;而电扇的转动是旋转现象,玻璃门的开合是平移现象。

(二)我的成长足迹和我提出的问题。

出示教材第41情境图。

1.引导:

想一想,我们在学习这三个单元知识的过程中,解决了哪些问题?

让学生们自由地谈一谈,只要是合理的都要肯定。

2.说一说:

在学习还有哪些问题有所疑惑,学生自由地提问,教师适时讲解。

三、巩固应用。

1.出示教材第42页“巩固应用”第1题。

让学生先圈一圈,再对照你所圈的算一算这两题的最后结果是多少?

学生先动手圈,再算一算,最后小组内交流,集体汇报。

2.出示教材第42页“巩固应用”第3题。

提问:

你能用分一分的方法来解释竖式每一步的意思吗?

让学生先分一分,再填一填,最后在小组内交流。

3.出示教材第42页“巩固应用”第2题。

(1)先小组内说一说这两幅图是什么意思?

在组织交流。

(2)列综合算式。

4.出示教材第42-43页“巩固应用”第4、5、6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

最后集体汇报。

5.出示教材第43页“巩固应用”第8、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汇报。

6.出示教材第43页“巩固应用”第14题。

7.出示教材第44页“巩固应用”第16题。

引导学生思考:

小马说的对吗?

为什么?

怎样求返回时平均每分跑步多少米?

四、课堂小结。

师:

今天,我们把这三个单元知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感想?

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乘法千克、克、吨

一、单元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各种称重工具,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感受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

2、掌握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二年级上册

认识元,角,分及相互关系

二年级下册

时、分、秒

体验时间的长短

年、月、日

24时计时法

认识千克,克,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体验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三、单元时间安排:

内容

建议课时数

有多重(认识千克、克)

1

1吨有多重(认识吨)

1

第1课时有多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知道“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3、能运用千克和克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亲身体验1千克和1克有多重。

教学难点: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方法:

自主、观察、用手掂、用托盘称来称等方式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一台天平,一个苹果,一个橘子,让学生先猜测再称重,分析为什么天平一边会翘起来。

初步感知质量单位。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要知道物体有多重到底该怎么办?

谁能介绍一下你都见过哪些称?

师出示台秤,让学生观察并认识到:

在台秤上有一个象钟表的圆盘,上面有刻度,中间的两个字母kg是质量单位千克的英文缩写。

你们想知道“1千克”有多重吗?

下面我们就用台秤来称出1千克的物品。

2、体验1千克有多重?

(1)称一称。

以小组为单位,称一称盐、鸡蛋的重量,明白:

两袋盐是1千克。

8个鸡蛋是1千克。

(2)掂一掂。

请同学们把两袋盐放在一只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3)估1千克苹果、橘子的个数并称一称。

请你估计几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然后和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并把这几个苹果装在袋子里,轮流掂一掂。

拿估计的苹果再去称一称。

(4)找1千克的物体。

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大家一起找一找?

然后把自己估计的物体称一称,看看它们到底有多重。

3、体验1克有多重。

(1)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

一角钱的硬币有多重?

(2)寻找生活中1克的物体。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克重,学生将自己找的1克的物体拿出来后,教师称一称来验证他们估计得准不准。

4、探索千克和克的关系。

通过称一称、算一算来找一找它们的关系。

1千克=1000克

3千克等于多少克?

说说你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书46页第1题。

认真观察指针的位置,再加上单位,就是这个物体的重量,试着把它读出来。

2、完成教材第4题。

先请孩子估一估自己、班上某位同学、选定一个书包、土豆、花生豆的质量,然后称一称,请误差最小的同学介绍经验。

3、第5题。

这是一个容易混淆的问题,可以出示实物,让学生先猜后称,最后感知棉花所占的空间比铁大,但质量相同。

4、第6题。

这道拓展题可以通过测量的方式让学生感知。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设计作业:

到超市去称一称一个鸡蛋、一个苹果、一颗枣、一袋奶…的质量。

六、板书设计:

有多重

千克:

kg克:

g

1千克=1000克

七、教后反思:

第2课时1吨有多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多重,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运用千克、克、吨的有关知识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提高估计能力,感受质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方法:

自主、观察、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谁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

讲给大家听。

你们猜一猜,大象到底有多重?

老师把和大象体重相等的几块石头的重量告诉大家,我们可以加一加。

师随机出示几个数,学生相加后得数是1000千克。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认一认,说一说。

1吨到底有多重呢?

像刚才那只小象的重量就是1吨。

你们的体重是多少?

平均下来,咱们这么大的孩子的体重大约是25千克,这样,我们40个同学的体重大约是多少?

算一算。

1000千克就可以说是1吨。

明确:

1吨=1000千克

感受一吨的重量:

两个同学互相背,想象40个你背上的重量就是1吨。

2、联系生活,理解新知。

(1)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47页情境图,让学生说说:

生活中哪里见到吨?

大桥的承重50吨,吊车能吊起8吨重的物体,电梯限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2)填一填。

我们学习了几个质量单位?

分别是什么?

对于大的物体,我们用什么单位?

对于较小的物体,我们会想到用什么单位?

出示书上练习题,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交流:

为什么这样填?

三、练习巩固

1、完成48页“练一练”第1题。

读一读,填上合适的单位。

学生填完后,教师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与同桌交流后再集体汇报。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认识了吨,知道1吨=1000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大约是1吨…

五、作业布置:

练习册相应的题型。

六、板书设计:

1吨有多重

吨:

t

1吨=1000千克

七、教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