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信息化与现代教育技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794077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教育信息化与现代教育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一章 教育信息化与现代教育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一章 教育信息化与现代教育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一章 教育信息化与现代教育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一章 教育信息化与现代教育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 教育信息化与现代教育技术.docx

《第一章 教育信息化与现代教育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教育信息化与现代教育技术.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 教育信息化与现代教育技术.docx

第一章教育信息化与现代教育技术

第一章教育信息化与现代教育技术

 

核心概念

信息技术

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

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

学习目标

(1)掌握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

(2)明确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3)理解教育信息化和信息化教育的区别及信息化教育的最终目的。

(4)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5)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时刻关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最新研究热点。

知识概览

第一节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

一、信息技术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请你体验】

访问“现代教育技术概论”的课程网站

本学习平台(http:

//202.114.153.125/jyjs)提供了课程教学所需的各类资源,包括案例、教案、学习建议与指导、学习策划等,而且还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活动提供并拓展了交流互动的空间,如图1-1所示。

图1-1“现代教育技术概论”网络课程学习平台

本学习平台除了一般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所应有的模块与功能外,主要还有如下特点:

(1)E课堂:

多位教师的教学录像、实验录像、电子教案让您网上掌握课堂动态。

(2)实验指南:

实验指导书、实验照片、实验课件学习使您在线了解和认识课程实验。

(3)练习测试:

在线练习自动评判以帮您了解学习效果,思考练习让您在思考中学习。

(4)在线互动:

与同学交流,跟教师对话,对课程建设提出宝贵意见,了解您的网上学习过程。

(5)资源中心:

大量的多媒体制作案例与素材及工具软件,满足您学习和实践的需要。

(6)关于课程:

了解课程建设的全面情况,加深对课程的认识。

(资料来源: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现代教育技术概论”课程学习平台http:

//202.114.153.125/jyjs)

【学习问题】

(1)“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网站有何特点?

(2)如何理解信息技术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面对世界范围内扑面而来的信息化浪潮,传统的教育系统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引起了教育系统的一系列巨大变化。

这些变化深刻地改变着教育的生态与面貌。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教育技术在为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的同时,也迫切需要教师重新审视和摆正自身的角色。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有很多种不同的定义,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对信息技术的定义:

应用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中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的训练方法和管理技巧;上述方法和技巧的应用;计算机及人、机的相互作用;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种事物。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即信息技术就是改造信息的技术。

在深入理解信息技术的涵义之前,我们必须先弄清什么是信息及信息的加工处理究竟包括哪些方面。

信息的本质是什么,至今尚无一个统一的答案。

我们认为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活动之中,包括消息、信号(符号)、数据、资料、情报、新闻和知识等。

信息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而是与物质资源、能量资源并称为当代社会的三大资源。

信息不经过加工处理是不能为人们所用的,也就是说不经过加工、处理的信息不可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信息处理主要是指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组织存储、加工、检索、表达、使用)、传递等一系列过程。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信息技术可被看作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技术总和。

以前,人们曾把信息技术简单地理解为计算机技术。

其实,计算机只是一种处理信息的工具,不能代表信息技术的全部。

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理解为:

能够扩展、延伸人类信息器官功能、协助人们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类技术的总称。

下表1-1从信息技术对人类信息器官的影响上对其基本内容做了界定。

表1-1人体信息器官与扩展人体信息器官的技术对照表

人体信息器官名称

人体信息器官功能

用来扩展人体信息器官功能的技术

感觉器官

获取信息

感测技术

传导神经网络

传递信息

通信技术

思维器官

加工和再生信息

计算机技术(智能技术)

效应器官

使用和反馈信息

控制技术

具体来讲,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技术:

(1)感测与识别技术——感觉器官功能的延长。

它包括信息识别、信息提取、信息检测等技术。

这类技术的总称是“传感技术”。

它几乎可以扩展人类所有感觉器官的传感功能。

传感技术、测量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遥感和遥测技术,使人感知外部世界信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2)信息传递技术——传导神经网络功能的延长。

它的作业是实现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转移。

各种通信技术都属于这个范畴。

广播技术也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技术。

由于存储、记录可以看成是从“现在”向“未来”或从“过去”向“现在”传递信息的一种活动,消除和克服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因而也可将它看作是信息传递技术的一种。

(3)计算机和智能技术——思维器官功能的延长。

信息处理包括对信息的编码、压缩和加密等。

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基础上,还可形成一些新的更深层次的决策信息,这称为信息的“再生”。

信息的处理与再生都有赖于现代电子计算机的超凡功能。

(4)控制技术——效应器官功能的延长。

它是信息过程的最后环节,它的作用是根据输入指令对外部事物的运动状态进行干预,即信息施效,包括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

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已经渗透到机械、医药、通信、教育等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例1白领小王买了台吉利汽车,发现当车前物体或者车后物体很近的时候都会发出“滴滴滴滴”的报警声;还可以使用钥匙远距离开关车门;当使用汽车的自动速度档位时,汽车还会自动稳定在设定的速度上行驶。

例2据国外媒体报道,2013年全球手机拥有量将超PC机的总和,苹果和谷歌表示,新的移动设备可以取代电脑。

2010年第一季度智能手机销量同比增长了近57%。

目前我国有1.16亿手机用户。

甚至更多的人利用手机上网看新闻、收发e-mail、视频通话等。

例3目前有很多人在家上班,成为SOHO一族(SmallOfficeHomeOffice),人们还可以网上看病,网上购物,甚至利用互联网开展网上会议。

例4在很多好莱坞和国产的大片中,计算机特技效果可以以假乱真,令人眼花缭乱,匪夷所思。

此外,在网络游戏中人们可以和电脑软件中编号的虚拟围棋高手对弈。

例5激光照排系统与汉字输入技术使“古老的汉字”走上了数字化道路。

 

(二)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动力,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之一。

因此,认识知识、信息及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对教育发展及其前景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信息技术对教育内容的影响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学习革命,首先就是教育内容的改革与革命。

现代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飞速普及,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来源。

信息时代的学生,不仅仅从包括家庭、社会、学校在内的本土文化环境以及书本中吸收知识,而且可通过卫星电视、国际互联网,从跨文化、跨时空的电子信息资源中汲取知识。

知识资源的拓展,给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也向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使学生在广阔的电子空间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第一,信息时代需要有知识的人才。

人类知识财富需要代代相传,传授前人积累的知识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信息社会的知识时效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知识更新的周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短。

因此,知识的拥有不仅是对前人积累的知识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更新。

第二,信息社会不仅需要会学习的人才,同时还需要具有协作能力的人才。

有些人认为,整天与计算机打交道会令人失去情感,失去人际协作能力。

由此推出信息社会中只需要与机器打交道,不需要感情,不需要人际协作的结论。

其实不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虽然减少了人际交流的机会,但是并不意味着降低了人际沟通和协作的重要性。

如果说工业化中采用机器的结果是以流水线的集体劳作方式代替了个体劳动方式,从而显示人际协作的重要性,那么,信息社会中的远距离模式是以网络化的更为精密的系统协调代替了流水线式的协调。

团体意识、分工合作观念、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协调等都是信息社会中的人们必须具备的能力与品质。

很多企业都更看重具有合作精神的员工,愿意给他们更多的发展机会。

第三,信息社会需要身心健康的人才,无论在什么社会,人都必须学会生存。

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就是能够适应环境。

因此,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就是适应环境的能力。

信息技术加快了整个社会的活动节奏,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在信息社会中生存与发展。

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出现的青少年吸毒率、自杀率、犯罪率上升的现象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可见,技术的高度发达可以提高物质文明水平,而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建设则非技术之所能及。

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

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是教育的时代使命。

2、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一位心理学家认为,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递给学生,而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大脑中主动地进行建构而形成的。

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来源,超文本计算机教学软件和互联网信息系统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信息技术和与其相伴随的学习环境必然带来教学方法上的革命。

在信息时代教与学的方法将产生根本的变革。

第一,教师把“讲”变为“导”。

曾经有人怀疑信息时代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将会代替教师的角色,其实不然,信息时代教师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角色。

但是,教的方法已经有本质上的变革,“教”师应该变为“导”师。

工业革命以前,一个人可以通晓百科,一位老师可以包揽从天文地理到人文科技的所有课程,但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丰富,出现了分科教学的学校教育。

一个人可以成为物理学家、化学家,而通晓百科的通才已经不可能存在了。

信息时代,信息与知识的爆炸性膨胀,使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避免要不断更新知识,以求跟上时代的步伐。

所以,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即使是对着一位十来岁的小学生,也不一定各方面都比学生懂得多。

因此,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应该变为向导式的引导教学。

在介绍了基本的知识以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活动。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及丰富的信息资源的作用,达到教学效果的质与量的高水平。

第二,学生把“听”变为“学”。

信息时代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因而具有更大的创造性。

信息时代,教科书与教师不是仅有的知识来源,学生除了从课堂上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运用学习的技能,从丰富的学习资源中探索与汲取知识。

这种建立在学生兴趣与自觉性上的学习,将会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更加深刻。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和挑战,这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新世纪的教育改革任重道远。

3、信息技术对教师的影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这也就对每一位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也就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建设的重要素养之一。

第一,信息技术扩展了教师的概念。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智能特征使它成为新一代的电子教师。

这就使教师分为两类:

一类是在教育中从事教学活动的传统教师; 另一类是基于计算机软件的电子教师。

尽管目前电子教师还主要是担负着辅助教学的职能,但已经成为对传统教师的有力补充。

第二,信息技术促使教师基本功和技能技巧的现代化。

信息技术使教师这个角色的职能更新更趋向于多元化,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要求就更高。

除了具有原来的基本功外,还要具有信息技术的基本功,如编写信息化教学教案,设计信息化教学过程,收集、处理各种信息,对信息资源进行及时调控、反馈等。

第三,信息技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的“讲”变为“导”,“教”师变为“导”师,学生的“听”变成了“学”。

第四,信息技术使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

信息技术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变为学习的主导者、启发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其作用力来自信息技术。

从教学规律看,信息技术都采用超文本形式,克服了传统教学知识结构的缺陷,符合现代教育认知规律;从教学模式看,信息技术既可以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又能形成相互协作学习;从教学内容看,信息技术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知识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更具吸引力,为学习者创造了一个更大的时空范围;从教学手段看,信息技术强调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的格局,使学校的功能和结构、教与学的功能和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信息技术使教师教学观念、思想行为发生巨大变化。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操作者和组织者,教学软件的编制者,从而出现了诸如指导型教师、伙伴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学习型教师等各种类型的教师。

4、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信息时代的降临使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巨大变革,知识和信息总量正以指数级的速度增长,由此带来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巨大转变。

第一,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信息技术主导的时代里,没有任何一种知识或技能可以成为一个人终身的学识,终身学习已成为每个人所必需的。

个人要跟上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就必须具备学习能力。

也就是说,个体的学习能力已成为一项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不断变化。

第二,信息技术使传统认知工具发生变化。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使得传统的认知工具得到了充实,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认知工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李克东,2001)。

一是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

获取和占有信息是处理和应用信息的前提,将信息技术作为信息获取工具,是学生发现和获取信息的一种良好途径。

二是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根据一定的课程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开发工具将课程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等方式转化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探究和发现。

三是作为协作学习和交流的通信工具。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人数、教学内容和课时等因素的限制,协作学习通常无法顺利开展,而信息技术为有效实现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

四是作为自我评测和信息反馈的工具。

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十分高效和准确的学习评测系统,学生可以不断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各种问题,为不断进步打下基础。

第三,信息技术使学生的学习角色发生转变。

在网络信息时代,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水平,将越来越取决于个体不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信息时代要求培养信息型的人才,而信息型人才带来的则是学生传统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学习相对比较被动,而信息时代则要求学生主动地采取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使传统单一的学习方式多样化,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由单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甚至创造者,通过小组协作学习等方式进行探究学习。

二、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

【请你体验】

感受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实现对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大学,提高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在今天的大学中,数字化无处不在。

如校园卡与银行卡的对接,图书馆门禁系统、书刊借阅和书刊查询系统,学生公寓水电收费系统,超市校园卡终端系统,校园餐厅数字有线电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等。

迎新系统对学生信息进行收集并现场采集照片;学工管理系统包括思想教育管理、奖惩管理、共青团工作管理、学生资助管理、勤工助学管理、心理健康管理、违纪处分管理、日常事务管理、公寓管理、思政队伍管理、班级管理、学生预警系统、毕业生离校系统、学生军训、征兵、退伍军人安置、招生就业、贫困生鉴定、信息录入等。

学生工作管理系统与一卡通系统、综合教务系统、财务服务系统、后勤管理系统等相关系统是相互联动,实现入学前、入学、在校期间、毕业期间和毕业以后一条线管理。

此外,还有国有资产管理系统、人事管理信息系统、高校房屋信息管理系统、年度考核测评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等。

一般来说,数字化校园的总体功能有如下:

(1)单点登录:

通过统一身份认证与授权管理平台,用户只需一次性登录信息门户,就能够访问经授权的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

(2)内容导航:

通过信息目录、服务目录、向导式会话、代理服务或搜索引擎,使用户能方便、快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和服务,并简单、快捷、高效地完成所有的操作。

(3)服务获取:

各类用户可以方便地查询、获取无需授权或经授权的信息,可以享受无需授权或经授权的服务,实现网上学习、交流、办公。

(4)资源共享、交换:

机关部(处)、学院和直(附)属单位的业务信息资源和服务可通过门户发布,供机关部(处)、学院、直(附)属单位和全体师生员工依权限共享。

机关部(处)、学院和直(附)属单位的应用系统和跨部门综合性业务应用系统通过三大应用支撑平台实现信息和服务的交换和共享。

(5)资源调度整合:

通过应用支撑平台,可以访问分布在不同机关部(处)、学院和直(附)属单位等不同系统的各种共享信息,并按照业务需求进行整合;教职员工可以按照主题、事件或位置等关键词,查询并访问已经连接到门户的信息资源和服务,并将查询到的或调用服务获得的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信息按照既定规则显示在页面上,实现可视化的信息资源调度。

(6)业务协同联动:

通过应用支撑平台,把各机关部(处)、学院和直(附)属单位的应用和服务融合在一起,实现各种业务系统的协同工作。

可以按照模板、预案或动态调用不同部门的各种应用服务并进行整合,实现业务流程整合和应用系统联动,实现跨部门的相互操作和业务协同。

(7)可视化决策支持:

在资源调度整合和业务协同联动的基础上,数字化校园可面向校领导、部处、院领导的个性化需求,通过信息提取、数据挖掘等方法,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可视化,提供形象直观的决策支持。

【学习问题】

(1)了解你所在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及其功能。

(2)如何理解教育信息化和信息化教育?

 

(一)什么是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informatization)这个概念是同信息产业(informationindustry)、信息社会(informationsociety)等概念相伴而生的,最早起源于日本。

信息化并不是国际上普遍接受的概念,而仅仅在日本、中国和俄罗斯有所使用,其中在中国使用最普遍。

“信息化”概念于1967年由日本科学技术和经济研究团体提出,其基本看法是今后人类社会将是一个以信息产业为主体的信息化社会。

信息化被用来描述社会进化过程:

在工业社会,有形的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而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无形的信息生产创造价值,并占据主导地位。

信息化一词就是用来描述上述社会进化过程的。

可见,信息化概念从一开始就是从社会经济结构演进的角度提出来的,是与信息革命等紧密相联的概念。

在中文中,“化”是用来表达某种应用及其过程、状态或结果的特定用词。

所谓信息化,大致可以理解为信息的应用或应用的过程、状态或结果。

信息化不仅仅表现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从本质上讲,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传统模式向以信息为基础的生存模式的转变,这一转变为各社会主体共同分享信息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活质量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生存空间。

所以,信息化的精髓在于信息与社会传统的融合与聚变,改变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及人自身的思想观念等。

教育信息化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使我国现有的教育系统适应信息时代对新一代公民教育的基本要求。

追根溯源,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实际上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而出现的。

因此,从一开始,教育信息化无论从概念上还是从内涵上来说,都与信息通信技术(ICT)保持着紧密的关系。

1993年,在NII报告中就专门列出了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通过信息网络来实现按需教育、远程课堂,并提供最好的教师和教材,以及虚拟的实验环境……以虚拟图书馆、虚拟博物馆、电子报刊、网上游戏、视频点播、交互式电视等手段支撑起学习化社区和方便的生活。

从一些学术论文的研究来看,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2)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3)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4)教育信息化即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进一步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提出的各种要求。

上述定义均从不同角度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教育信息化概念的主要内容,如:

强调了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界定了教育信息化的领域及范围,突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原始动力和直接目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体现了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等。

通过对国内已有教育信息化定义的整合,并参照国家信息化定义,我们对教育信息化有了新的界定: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二)什么是信息化教育

信息技术以教育信息化的形式促进教育的结果是达到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所谓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也就是说,信息化教育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新型教学模式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基础的教育方式。

信息化教育的特征可以分别从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加以考察。

1.从技术层面看

从技术层面看,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1)数字化:

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的设备简单、性能可靠和标准统一。

(2)多媒化:

使得信息媒体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

(3)网络化:

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

(4)智能化:

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信自然化、繁杂任务代理化。

2.从教育层面看

从教育层面看,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教材多媒化:

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

随着网络线路带宽的不断提升,现在大多数网上课件实现了多媒化,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

(2)资源全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