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的补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84784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0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讲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的补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一讲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的补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一讲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的补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一讲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的补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一讲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的补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讲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的补给.docx

《第一讲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的补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的补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讲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的补给.docx

第一讲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的补给

第一讲

水循环与陆地水体的补给

[合格考内容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等级考内容标准] 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存在形式

2.关系:

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相互补给的关系。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特点

类型

主要环节

特点

海上内循环

A蒸发→B降水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热量输送有重要意义

海陆间循环

最重要的循环。

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陆地内循环

循环水量,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2.水循环的意义:

(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联系海陆间的主要纽带。

(4)塑造地表形态。

[名师注解]

【注】 

(1)驱动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水的重力能,水循环的根本原因在于水的三态变化。

(2)外流区域发生海陆间循环,又存在陆地内循环,但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内流区域以陆地内循环为主。

【记】 水循环类型的判定

一看发生的领域:

位于海洋上、陆地上还是海洋与陆地之间。

二看水循环的环节:

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最多,陆地内循环比海上内循环多了植物蒸腾这一环节。

三看参与水量的多少:

海上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少。

【联】 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主要表现为:

改变时间分布规律——修建水库;改变空间分布规律——跨流域调水。

【点】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对地表的改造影响下渗,这其中包括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

①有利方面包括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坡地改梯田、翻耕土壤以及植树造林等均可增加下渗量;②不利方面主要是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破坏地表植被的行为,使水分下渗量减少。

考点一 水循环

(一)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

3.影响降水的因素

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二者呈正相关

流域面积

(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

(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量

蒸发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

5.影响下渗的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

对地表水下渗的影响

地面性质

硬化地面,如水泥地不利于下渗;沙质土壤利于下渗

坡度

坡度越大,越不利于下渗

植被

植被越茂密,越利于下渗

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越大,越不利于下渗

降水持续时间

降水时间持续越长,越利于下渗

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流众多,能储存众多的地下水。

(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有利影响

修建水库:

能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跨流域调水:

能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植树造林、保护湿地:

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

不利影响

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

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汇聚加快,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围湖造田:

能减少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其防洪抗旱能力,也能减弱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城市路面硬化:

能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使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用水不当:

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过量开采和使用,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典题精研]

[典例] (2017·全国卷Ⅰ)如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

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mm。

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000mm。

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

据此完成

(1)~(3)题。

(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

A.远大于2000mm    B.约为2000mm

C.约为210mmD.远小于210mm

(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

A.坡面B.洪积扇

C.河谷D.湖盆

(3)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

A.湖盆蒸发量增多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D.湖水盐度增大

[解析] 第

(1)题,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与年均降水量相当。

该地年均降水量仅为210mm,因此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约为210mm。

(2)题,由图可知,坡面坡度大,岩性硬,地表水与地下水储存条件差,由于水分储存量小,实际蒸发量最小。

第(3)题,虽然是耐旱植物,但注意是“大量种植”,依然会消耗大量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盐湖面积缩小。

[答案] 

(1)C 

(2)A (3)B

[拓展链接] 水量平衡

(1)概念:

水量平衡是指任意尺度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水量与支出水量之间的差额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即水在循环过程中,总体上收支平衡。

(2)各区域的水量平衡问题:

①海洋:

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蒸发量=0。

②内流区:

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0。

比如我国西北地区,多年实际降水量很少,因此其多年平均蒸发量也不大,并非想象中那么大。

③外流区:

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径流量=0。

④全球:

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0。

例如,上面典例:

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的年均降水量是210mm,但流域内某湖泊的湖面蒸发量可达2000mm,那么该流域多年实际蒸发量应该是210mm而非2000mm。

[集训冲关]

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植物生长会影响土壤水分。

梭梭根区受树冠集流、蒸腾和遮阴作用影响,存在土壤水分相对富集区。

如图示意新疆北部沙漠中不同树龄阶段梭梭根区全年土壤含水率差异。

据此完成1~2题。

1.枯树根区含水率最高的原因是(  )

A.树冠集水作用强B.无蒸腾作用消耗

C.树冠遮阴效果好D.土壤硬化下渗弱

2.导致梭梭根区土壤的湿岛效应夏季较春季更明显的主导因素是(  )

A.融雪B.风沙

C.降水D.蒸发

解析:

1.B 2.D 第1题,枯树根区梭梭树枝叶凋落,无生长需求,树冠集水作用弱,无蒸腾作用消耗,遮阴效果差;枯树根区土壤疏松,下渗作用强。

选B。

第2题,梭梭树对融雪、风沙和降水影响较小;夏季梭梭树生长茂盛,树冠能够遮蔽阳光,减少土壤蒸发,保持土壤水分。

选D。

(2019·江西阶段性检测)下图示意某大河流域规划50年后建设用地增加比重(图a)和该流域水循环某环节水量增加比重(图b)。

读图完成3~4题。

3.材料中水循环某环节是(  )

A.降水B.蒸发

C.地下径流D.地表径流

4.流域建设用地增加对流域环境的影响是(  )

A.使区域气候趋于干热

B.河流中下游地区洪涝减少

C.流水侵蚀作用加强,水土流失严重

D.岩层结构趋于稳定,地质灾害减少

解析:

3.D 4.A 第3题,综合分析两图可知,随着建设用地比重增加,水循环某环节水量也增加,二者呈正相关。

建设用地增加,绿地面积会相应减少,导致下渗量减少、短期内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蒸发量减少;降水主要受大气环流影响。

第4题,流域建设用地增加会使区域内绿地面积、水域面积减少,调节气候功能降低,气候趋于干热;它还会使地表径流的季节变化增大,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加重;建设用地一般会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对地表进行覆盖,水土流失问题减轻;工程建设往往会破坏岩层结构,导致地质灾害增多。

如图所示为我国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5.如果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可能直接导致的是(  )

A.大气降水量增加B.地表径流量增加

C.水汽输送量增加D.地下径流量增加

6.下列属于能增加该流域年降水量的人类活动是(  )

A.伐木樵采B.平整土地

C.修建梯田D.修建水库

解析:

5.B 6.D 第5题,地表植被遭到破坏,蒸发量减少、水汽输送量减少、地下水补给来源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导致地表径流增加。

第6题,修建水库,扩大水域面积,从而增加蒸发量,流域内降水增加。

考点二 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

(一)明确三类补给关系

1.地下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2.湖泊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3.湖泊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二)理清五种河流补给类型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示意图

雨水补给

多雨季节

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普遍,尤其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图1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图2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主要在夏季

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图3

湖泊水补给

全年

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图4

地下水补给

全年

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三)掌握河流流量曲线图的判读

1.识别图中纵、横坐标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单位及数值,特别是纵坐标

一般横坐标表示时间变化,纵坐标反映数值特征(高低、变化幅度以及极值出现的时间)。

下面甲、乙两图中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甲图中纵坐标为河流流量与降水量,乙图中纵坐标为河流流量与气温。

2.以横坐标的时间变化为主线,结合流量过程曲线的数值变化,分析其水文特征

(1)阅读图中流量过程曲线,依据纵坐标中的流量数值(绝对值或相对值)推断河流全年流量(或多年平均流量)的大小。

(2)分析图中流量过程曲线的变化幅度,确定河流流量的枯水期、丰水期(或枯水年、丰水年)的时间段、丰水期和枯水期流量的差值大小;是否有断流,断流出现在哪几个月份等,说明河流流量年内季节变化规律(或流量年际变化规律)。

如上图,甲河流量较大,汛期出现在4~7月份,冬季是枯水期。

乙河流量较小,气温越高,流量越大,冬季出现断流。

3.结合河流的径流量,并对照河流汛期确定河流的补给形式

(1)汛期出现在夏秋、枯水期在冬春的河流,一般多为雨水补给,但地中海气候区河流刚好相反。

(2)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是冰雪融水补给。

(3)春季和夏季出现两个汛期的河流,除雨水补给外,还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4)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河水封冻的缘故,内流河往往是由于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

(5)曲线变化和缓,多是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

如上图,甲河流量与降水量的对应关系明显,说明以雨水补给为主;乙河流量与气温的对应关系明显,说明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4.确定河流所在区域的气候特征

图中甲河水量丰富,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季风气候区;乙河水量较小,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内流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典题精研]

[典例] (2016·全国卷Ⅲ)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

(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解析] 第

(1)题,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植被遭破坏后,一方面降水较多的季节下渗减少,从而使更多降水转化为坡面径流,使河流汛期径流量增加;另一方面汛期地下水减少使其在枯水期补给河流的水量也减少,进而导致枯水期水位下降,所以河流径流量的年内波动强烈,A项错误,B项正确;降水变率主要取决于该地的气候,小范围森林植被遭破坏,对降水影响较小,C项错误;河道淤积是森林植被遭破坏后,降水冲刷地面,河水含沙量增加的结果,而不是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的原因,D项错误。

(2)题,森林植被恢复后,植被覆盖率增加,植物蒸腾作用会明显加强,但是山地绿化只是小范围的植被变化,对降水影响较小,①说法错误,③说法正确;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②说法错误,④说法正确。

故选C项。

第(3)题,森林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透水岩层中含水量增加,则甲、乙两河径流总量会减少,A、B项错误;从图中岩层倾斜状况可知,同一岩层的海拔在甲河流一侧高于乙河流一侧,因此降水时甲河流一侧山体的降水转化形成的地下水就会成为乙河流的补给水源,导致甲河流径流量减少,乙河流径流量增加,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 

(1)B 

(2)C (3)D

[考题变式]

1.(变设问) 与甲河相比,乙河流量的季节变化(  )

A.较大B.较小

C.相同D.无法比较

解析:

选B 从图中可知乙河有地下水补给,流量季节变化比甲河小。

2.(变题型) 若图示河流每年有两次汛期,则该区域可能位于我国____________地区,两次汛期的补给类型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若图示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则汛期出现在________季。

解析:

我国东北地区河流每年有两次汛期,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水补给河流形成春汛;夏季我国的锋面雨带北移到东北地区带来丰富降水形成夏汛。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形成夏汛。

答案:

东北 积雪融水补给 雨水补给 夏

[集训冲关]

图1为长江流域H河部分河段示意图,图2为Q点河流水位和P点湖泊水位某年随季节变化曲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湖泊水补给河流水的主要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2.7、8月河流与湖泊水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用水量大B.南水北调调水量大

C.上游水库的调节D.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解析:

1.C 2.D 第1题,据图2可知,秋季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其他季节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所以湖水补给河水的季节主要是秋季。

选C。

第2题,农业用水量及南水北调对长江流域的河湖水位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B项错误;上游水库的调节会使河湖水位更加稳定,C项错误。

该地河湖水位在7、8月份较低,主要原因是受伏旱天气的影响,即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选D。

(2019·安阳模拟)如图为黄河源头年径流量月平均值统计图。

据此完成3~4题。

3.1972~2013年,黄河源头两次汛期的主要补给类型依次是(  )

A.积雪融水、大气降水B.冰川融水、湖泊水

C.大气降水、地下水D.积雪融水、冰川融水

4.针对黄河源头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应(  )

A.恢复源头植被B.增加人工降水

C.减少灌溉农业面积D.修建水库

解析:

3.D 4.A 第3题,1972~2013年,黄河源头第1个汛期出现在3月,应为春季的积雪融水补给;第2个汛期出现在8~9月,应为冰川融水补给。

第4题,对比两条曲线可知,整体而言,1972~2013年黄河源头径流量小于1919~1971年,恢复源头植被可以涵养水源,使河流源头的径流量增加;增加人工降水不宜长期进行,黄河源头几乎没有灌溉农业,水库只能调节径流而不能影响年径流量。

河流特征类题目增分指导

[试典题——查薄弱点]

[典例] (2016·全国卷Ⅲ·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如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

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

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解析] 主要从气候湿热、植被覆盖率高等角度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的原因;从植被覆盖率、地势、河流水文特征分析河流含沙量少的原因。

[答案] 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

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大量沉积。

[析考法——答准答全]

考法

(一) 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描述

思维流程

失误防范

①概念性错误:

对水文特征或水系特征范畴理解不到位,描述方法和角度出现混淆或遗漏;

②信息性错误:

对河流区域特征归纳失误,导致描述特征错误

考法

(二) 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成因分析

思维流程

失误防范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分析问题不全面、针对性不强,水文特征与相应自然环境特征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不到位

考法(三) 两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差异比较

思维流程

失误防范

①对水文特征或水系特征的描述要点掌握不全面;

②差异比较类的语言描述缺乏严谨性

[用术语——严谨规范]

1.河流特征的描述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水文特征

流量

流量大(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小)

水位

水位高(低);水位季节变化大(小)

汛期

汛期长(短),早(晚);汛期出现在夏季(或其他季节)

含沙量

含沙量大(小)

结冰期

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有(无)凌汛现象

流速(水力)

流速快(慢);水力(能)资源丰富

水系特征

长度

多大江大河;河流短小等

流域面积

流域面积大(小)

支流

支流多(少)

弯曲度

河道弯曲(平直)

水系形状

扇形水系、向心状水系、放射状水系、树枝状水系

2.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思考方向

具体影响

流量和水位

含沙量

破坏植被

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植树种草

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

减少

硬化城市

路面

增加地面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铺设渗水砖

减少地面径流,增加地下径流,使河流水位平缓

修建水库

对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平稳

减少水库以下河段河流含沙量

围湖造田

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练类题——全训冲关]

1.根据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图1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图2为图1中甲地气候统计图和河流水位年变化图。

简述甲地河流水位特征并分析成因。

解析:

注意图中信息的判读与题目之间的联系。

图2中河流的水位数据是分析甲地河流水位特征的关键之处,对信息提取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可从水位高低、高低水位出现的时间加以分析。

在分析原因时要从该地的气候特征、该地所处的位置等方面考虑。

答案:

特征:

全年水位高(全年水位在3m以上);高水位在冬季(6月至7月),低水位在夏季(12月至次年1月);水位年内变化较为和缓。

成因:

降水量丰富;河流的上游有大面积沼泽,滞留径流使高水位比多雨季节推迟数月;调节径流使水位变化和缓。

2.(2017·北京高考·节选)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与甲河段相比,说明乙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形成原因。

解析:

甲河段位于山地,乙河段地势低平,所以甲河段流速快、乙河段流速慢;甲河段所在纬度稍高,乙河段所在纬度稍低,所以乙河段结冰期短;乙河段位于河流下游,有较多支流汇入,所以乙河段水量更大。

答案:

流经平原地区,落差小,流速慢;有较多支流汇入,流量大;纬度较低,结冰期短。

3.(2017·天津高考·节选)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16年吉林省内水运交通逐月累计旅客发送量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发送量/万人

0.0

0.0

0.0

0.0

15.6

42.5

72.8

110.8

135.1

156.3

156.3

156.3

(1)据表中数据推测,该省境内河流结冰期约为______个月。

(2)说明图中a点上游河段的水文特征。

请回答两项(结冰期长除外)。

解析:

(1)题,1~4月,水运交通累计旅客发送量一直为0,说明不能开展水运,应为河流结冰期;11月和12月,累计旅客发送量并未增加,说明当月的旅客发送量为0,亦为河流结冰期。

综上可知,该省境内河流的结冰期约为6个月。

(2)题,河流的水文特征一般从径流总量、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水位的季节变化)、汛期、含沙量、结冰期、流速等方面进行描述。

答案:

(1)6

(2)流量较大;含沙量较小;流速较快;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较大。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有专家提出水循环可分为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两大类,如图为某城市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⑦分别表示(  )

A.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蒸发、人工降水

B.地下径流、地表径流、管道输水、跨流域调水

C.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蒸发、人工降水

D.跨流域调水、地表径流、管道输水、人工降水

2.关于人类对城市水循环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透水材料改造水泥路面,可以增加⑤

B.大量开采地下水,可以增加④

C.污水回收利用,可以增加②

D.城市绿地建设,可以减少⑥

解析:

1.D 2.A 第1题,结合水循环的自然循环过程和社会循环过程,并结合各个环节所连水体特点即可判断出来。

第2题,⑤为下渗,用透水材料改造水泥路面可增加下渗量。

④为蒸发,大量开采地下水会减少蒸发。

②为地表径流,污水回收利用后排放量会减小,地表径流减少。

⑥为水汽输送,城市绿地建设使植被蒸腾作用增强,水汽输送量增大。

(2019·东北三省三校模拟)2017年,长春市首个“海绵公园”——劳谦公园建设完成,整个公园充分体现了“海绵城市”的渗、滞、蓄、净、用、排等功能。

雨水通过透水铺装、生态植草沟和雨水花园等下渗,再经过地下的过滤装置过滤,实现雨污分开,干净的水被收集储存,用于植物的灌溉养护。

如图为水循环部分环节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以下关于“海绵公园”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雨水花园可减缓地表径流的速度,缩短汇流时间 ②生态植草沟可利用沟内的植物和土壤截流、净化雨水,具有一定的污染控制功能 ③渗、滞、蓄、净、用、排等系统单独运行,与其他系统没有衔接 ④可以缓解城市供水压力和城市内涝

A.①②         B.②③

C.①③D.②④

4.“海绵公园”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正确的是(  )

A.调节aB.调节e

C.增加fD.增加d

解析:

3.D 4.A 第3题,由题干可知,雨水花园的作用是集水(或汇水),增加下渗,①对于雨水花园作用的表述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