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二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73049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清照词二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李清照词二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李清照词二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李清照词二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李清照词二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清照词二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

《《李清照词二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清照词二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清照词二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

《李清照词二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不要对他说不行

美国洛杉矶道奇棒球队领队汤米·拉索达谈怎样应付状态不好的球员,他说:

我记得有个球员来问我:

“干吗不派我上场?

”要是我对他说“小伙子,不派你上场是因为你这不行,那也做不好”,这对他有什么好处?

所以我不对他说不行,而对他说:

“小伙子,我现在派上场的是本队最好的球员,也许明天你也是其中之一。

微感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赏读:

人总是要死的,但为国捐躯,光照史册,那么虽死犹生。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

 赏读:

男儿何不佩挂刀剑从戎,为国家平定被割据的五十州。

抒发了为统一国家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

 行百里者半九十。

——《战国策》

 赏读:

一百里的路程,走了九十里才算走完一半。

这句话比喻事情越到最后阶段越难完成。

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不到最后完成决不可以松气,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一、作者视窗

李清照(1084-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

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

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

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作品有《漱玉词》等。

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夏日绝句》等。

二、写作背景

《鹧鸪天·桂花》:

北宋末年受党争的牵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死后,她曾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约十年之久。

摆脱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离开了都市的喧嚣,悉心研究金石书画,易安室中畅怀对饮,唱和嬉戏,给他们的隐退生活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无穷的乐趣。

他们忘名远利,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此情此景,和桂花那种“暗淡轻黄”、“情疏迹远”,但求馥香自芳的韵致是何等的相似。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首词是李清照特定情怀的反映,是一种寄寓和隐喻。

《永遇乐》:

此词是“靖康之变”后,作者流寓江南时所作。

(宋)张端义《贵耳集》上卷:

“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

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

”可见本篇当是词人晚年流离南宋都城临安期间所作。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举家南逃,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建康形势危急,李清照再度流亡在浙江、福建之间,孤身一人,漂泊无定,境况极为悲惨,最后在孤苦中度过了晚年。

这一时期,李清照的作品较前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忧国怀乡的情绪,以及在孤寂生活中深重的哀愁,深刻反映了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的命运。

这首词即是在临安寓居时所作,表达了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情疏迹远(  )   

(2)何须浅碧轻红色(  )

(3)梅定妒(  )(4)落日熔金(  )

(5)暮云合璧(  )(6)闺门多暇(  )

(7)捻金雪柳(  )(8)簇带争济楚(  )

(9)冠

(10)煞

答案 

(1)shū 

(2)bì (3)dù (4)rónɡ (5)bì (6)xiá (7)niǎn (8)cù (9)ɡuàn ɡuān (10)shà shā

2、词语释义

(1)画栏开处冠中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骚人可煞无情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事当年不见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落日熔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暮云合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次第岂无风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闺门多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记得偏重三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捻金雪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簇带争济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怕见夜间出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谢他酒朋诗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不如向、帘儿底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超出众人,居第一位 

(2)极,很,太 (3)为什么 (4)形容落日灿烂的颜色 (5)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

(6)转眼 (7)这里指代妇女 (8)指正月十五 (9)用素绢或银纸搓成的柳枝状装饰物 (10)漂亮 (11)懒得 (12)谢绝 (13)在

3、名句背诵

(1)______________,情疏迹远只香留。

(2)落日熔金,______________。

(3)元宵佳节,______________,次第岂无风雨?

(4)何须浅碧轻红色,______________。

答案 

(1)暗淡轻黄体性柔 

(2)暮云合璧 (3)融和天气

(4)自是花中第一流

文本感知

1、《鹧鸪天·桂花》

这是一首咏桂词。

作者通过赞扬桂花的色淡香浓、迹远品高,表现了自己独特高尚的人格理想,同时也展现了词人超凡脱俗的美学观点。

2、《永遇乐》(落日熔金)

这是一首描写元宵灯节的词。

全词通过对眼下的元宵节和过去的元宵节的不同情景对比,以深沉凝重的笔法勾勒出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借以抒发自己深沉的盛衰之慨和身世之悲。

结构图示

《鹧鸪天·桂花》

上片:

写今盛衰之感

《永遇乐》今昔对比

下片:

忆昔伤今身世之悲

师生探究

一、咏物诗词中对物的吟咏除了生动的描写之外,也可以通过恰当的议论,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鹧鸪天》就是一例。

这首咏桂词除开头两句外,其他都是议论的句子。

请分析这些议论对表现所咏之物及作者情志的作用。

提示 咏物诗词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绝少议论。

李清照的这首咏桂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

咏物既不乏形象,议论也能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

除句首二句咏物,以下转入议论。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花自以红为美,而碧牡丹、绿萼梅尤名贵,这是一般人的审美观点。

在李清照看来,品格的美、内在的美尤为重要。

“何须”二字,把仅以色美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大书特书,“自是花中第一流”,这是第一层议论。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

李清照一生酷爱梅花,咏梅词达五首之多。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渔家傲》),这是写其柔媚洁丽之娇态;“红酥肯放琼苞碎”(《玉楼香》),这是写其苞蕾红润晶莹,如琼玉缀枝。

但她在“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面前,却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

菊花在李清照的笔下,“清芬酝藉”,“雪清玉瘦”(《多丽》),然而,面对“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也只有掩面含羞,自叹弗如了。

接着又从节令上着眼,称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

“画栏开处”暗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诗句“画栏树悬秋香”。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

这里,词人推开一步,不再就花论花,而是从评说古人下笔。

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养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李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岂非一大遗恨。

与李清照同时的陈与义在《清平乐·木犀》词中也说:

“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

”可谓不谋而合。

李清照的这首咏物词咏物而不滞于物。

其间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衬,或评骘古人,从多层次的议论中,形象地展现了作者那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

那么,李清照为何对貌不出众、色不诱人的桂花如此推崇备至呢?

言为心声,其中自有特定的情怀。

由于北宋末年党争的牵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死后,她曾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约十年之久。

摆脱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离开了都市的喧嚣纷扰,归来堂上悉心研玩金石书画,易安室中畅怀对饮、唱和嬉戏,给他们的隐退生活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无穷的乐趣。

他们忘名远利,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

此情此景,和桂花那种“暗淡轻黄”、“情疏迹远”、但求馥香自芳的韵致是何等的相似啊!

二、《永遇乐》用较多的笔墨描写今昔元宵佳节的不同境况,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隐含其中的心情。

提示 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

晴明的暮景预示今年元宵将有一番热闹景象,但紧接着一句“人在何处”,却是一声充满迷茫与痛苦的长叹。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暗用李白诗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这种突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充分体现出过去无忧无虑的游赏兴致。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体现出词人无比伤感落魄之情,今非昔比,物是人非,一切都让词人感到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尽管写过去元宵盛景,似乎透露出对生活还有所追恋和向往,但骨子里则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

因而,词人通过对比描写,反映的是一种感时伤今之情,一种忧国哀民、自伤自叹之情。

三、下列语句都是描写心理活动的,请细加品味,说说它们各自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又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提示 “如今”句:

词人历尽国破家倾、夫亡亲逝之痛,词人不但由少女变为老妇,而且心灵也衰老了,对外面的繁华提不起兴趣,懒得夜间出去。

表现词人内心悲苦、自我约束封闭苦闷之状,以及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命运无常的无比伤感和慨叹。

“又恐”句,写出了词人愁意盈怀、孤苦填胸之感;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无法承受,无法摆脱。

“剪不断”句:

一种无法摆脱的怨情和离愁,一种复杂凝重的感悲伤时之痛。

此时词人愁情万端,有伤感,有忧虑,有凄苦,有哀思,别是一番愁苦滋味却不可言传,这是真正经历离愁之苦之人最真切的体验。

“竹杖”句:

通过写不怕风雨、泰然自若之状,抒发了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名句品评

(1)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品评 这十四字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

前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后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

“暗淡轻黄”四字写出了桂花的光泽和颜色:

光泽不鲜艳耀眼,颜色也是淡黄色,说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浓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人。

“体性柔”则说这种花的外在特征和性质,“情疏迹远只香留”,说明桂花不追求繁华炫目,不追求万人敬赏,虽“情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