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6723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3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桂花雨》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桂花雨》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桂花雨》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桂花雨》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桂花雨》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桂花雨》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

《《桂花雨》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桂花雨》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桂花雨》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

《桂花雨》教学设计(精选5篇)

《桂花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多种方式练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恰当的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2、品读重点句段,发挥想象,读懂课文描述的画面、场景,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思乡思亲等的情感。

  3、联系全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文中难懂的句子、诗歌。

  4、理解作家以“乐”写“思”的表达精妙。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读懂“桂花雨”

  1、板书课题。

  2、师: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生齐课题)。

桂花雨?

多么特别的“雨”呀!

它是怎么一回事?

谁能用课文中的话告诉我们?

  引导学生直奔文本中心句段,指名朗读并出示: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

“啊!

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呀!

  自由练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画面。

  3、师:

现在你能说说这“雨”是怎么回事了吗?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纷纷”“满头满身”等处品读体会摇下的桂花就像下雨一样。

  4、指导朗读,读出桂花雨的特别之处。

  【设计意图:

“桂花雨”是作者对桂花纷纷扬扬下落样子的形象表达,也是课文中的核心句段之一。

教学伊始,通过课题引出这一片段,直奔文本核心内容,减少枝蔓,对于课文整体学习也将起到提纲挚领的作用。

  二、质疑,理解“摇桂花”

  1、教师质疑:

这雨是怎么“下”起来的呢?

你知道吗?

  引导学生理解桂花是“摇”落下来的,补充出示: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2、引导学生自主质疑: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

桂花为什么要“摇”下来呢?

  3、过渡:

是的,通常花儿在开花时节格外需要人们去呵护,为什么桂花却要把它摇落下来呢?

——请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读,探究其中原因。

  4、组织交流,引导学生从“摇下来的桂花完整、新鲜”和“自然谢落或被风雨吹打下来的香味差”两方面回答,并要求学生把两方面原因说完整。

  【设计意图:

不少老师在教学中只强调个性化阅读,忽视理解的准确性,以致于到了做练习或考试的时候不得不再跟学生反复强调“标准答案”,形成课堂、考试两张皮。

其实,课堂阅读指导中,教师也应该有意识的强调理解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对于“为什么要摇桂花”,文中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教师也应该要求学生表达完整、准确。

平时这样扎扎实实的“阅读训练”,比起考试前一味强调标准答案要有效得多。

  师:

谁来用朗读告诉我们其中的原因?

指名朗读相关内容,用书声音解决疑问。

  三、品读,感受“摇花乐”

  1、过渡:

看来,成熟了的桂花就应当“摇”,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摇一摇吧!

  集体朗读: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

“啊!

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呀!

  2、师:

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帮着……帮着……”“抱”“使劲”“喊”等字词体会“我”在摇桂花时的兴奋、快乐。

  指导朗读,读出“我”的兴奋、快乐之情。

  3、教师质疑:

为什么“摇桂花”能给作者的童年岁月带来这样无比的快乐呢?

再读第三、四自然段,潜心思考,品味文字。

  组织交流,结合学生回答,重点引导学生从三个层面理解:

  l这是“我”期待已久的“乐事”

  

(1)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

看来“摇桂花”是我期盼已久的事了。

你注意到了哪些字眼?

引导学生抓住“缠”字。

  

(2)教师启发:

想象一下,“我”缠着母亲的时候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组织学生练习表演,教师抓住“老是”“缠”等字眼以及“我”和母亲的话进行互动表演。

  (3)通过刚才的表演,你体会到“我”在摇桂花前是什么样的心情?

  指导学生朗读,表达“我”期待之久和喜出望外之情。

  这是全家人的“乐事”

  

(1)师:

这份快乐不只是我一个人的,还是全家人的快乐呢!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摇桂花给带全家人带来的“乐”?

  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对于桂花的虔诚、父亲的诗兴。

  

(2)教师引导:

其实,桂花给全家人带来的快乐全藏在父亲的这首诗中了!

(出示小诗)自己读一读,再和同桌讲讲自己的对诗句的理解。

  组织交流:

讲讲自己读懂的诗句意思,主要体会诗中表达的丰收之乐、全家欢聚之乐。

  (3)小结:

是的,桂花的芳香、丰收的喜悦、全家团聚时的天伦之乐全都融化在这首诗中了!

该怎么读好这首诗呢?

  指导朗读小诗,感受丰收的喜悦、这是收获的快乐。

  这是全村人全年的“乐事”

  师:

不止于此,桂花还在全年里给全村人带来了快乐!

你读出来了吗?

  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了解全村人收桂花的忙碌,以及桂花在一年中带给人们的芳香和喜悦。

在些基础上练习朗读表达快乐之情。

  4、摇桂花给“我”、全家人和全村人带来这么多快乐,让我们使出全身的力去摇一摇桂花吧!

  出示并集体朗读: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

“啊!

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呀!

  【设计意图:

“乐”课文的主旋律。

围绕课文“摇花乐”这一核心句段,教师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从“我的期待之乐”到“全家之乐”,再到“全村人全年之乐”,字里行间把“摇花之乐”演绎得淋漓尽致,再来读这“摇花乐”自然水到渠成。

《桂花雨》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4、通过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3分钟)

  1、谈话导入。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

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

板书课题《桂花雨》。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读顺。

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了解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情地朗读课文。

  (5)、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20-30分钟)

  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了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我知道了“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5、我会解答(课后思考题、每课一练的题目)。

(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课文的主内.

  知道这篇__,描写了作者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2、学生从重点词句中感受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

  生1:

“我喜欢的是桂花。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我体会到桂花是精致的小花,会散发着那样迷人芳香,让人快乐?

  生2:

第五自然段内容中的“是件大事”,“总是缠着母亲”我体会到作者急切地盼着摇花。

  生3: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我体会到“没有不”表示“都”,“浸”字感受到桂花香不是一缕,而是空气中都散满了,人好像就浸泡在桂花的香气里。

“十几家邻居”说明大家不用走出家门,就能闻到桂花香。

  生4: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这句话我从“全年”感受到不光是开花季节香,人们还把桂花做成了各种食品后,整年都可以感受到桂花香;“整个村子”可以感受到,我们做的桂花糕、桂花茶,家家户户都可以分享。

  生5: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我的体会是“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有异曲同工之妙。

母亲年都闻着院子里的桂花香,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丰收的喜悦,馈赠的快乐……桂花,已充盈了她生活的全部的空间。

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浸透了她的心血和汗水,乃至是母亲生命中的一部分,还有什么桂花可以和它相比呢?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母亲其实是对家乡的一种什么情怀——思乡。

  3、学生展示朗读能力。

  生1:

我觉得这个句子“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

‘啊!

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应读得“乐”一些。

才能感受到摇花的快乐。

  生2:

我觉得这个句子“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

‘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

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薄饼做得多。

’”这句应该这样读,才能读出一种把好东西与大家分享的快乐!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小组通过朗读搜集到的思乡的诗句。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5分钟)

  童年和故乡留给了作者什么呢?

其实令作者真正难以忘却是什么?

(此环节有时与“学习成果展示”合为一体)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收集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鲁迅的《朝花夕拾》,,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愿你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教学反思:

  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孩子们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这样一句话。

我准备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不过孩子们的品读并不到位,比较他们在理解重点词语前后的朗读,没能发现明显的区别,证明这一环节效果没达到。

让语文课真正成为语文课,研究语言、品味语言是关键。

可是如果教师引导重点词语的把握不全面,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果。

《桂花雨》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桂花雨》

  【教材分析】

  《桂花雨》这是一篇记事抒情散文。

桂花雨是一种比喻,当桂花从桂花树上被摇下来,花雨缤纷,飘坠如雨丝,是作者童年生活中的一个非常快乐的镜头。

同时这个“雨”字也似乎为全文笼罩上了一层如雨丝般连绵不断的淡淡的思绪。

课文先写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为什么摇桂花,接着追忆了“我”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最后写“我”对童年时代“摇花乐”和“花雨美”的怀念,表达了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摇桂花的乐趣

  3、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5—8分钟)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二课《桂花雨》(板书课题)

  2、出示词语、诗句,读一读(引导竖着读)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竖排写什么?

第二呢?

(相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