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设计.doc
《《乡愁》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愁》教学设计.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乡愁》余光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歌的抒情性。
2、借意象、意境和语言来体味诗中的情感。
能力目标: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学会抓住关键词和诗中的形象来鉴赏诗歌。
3、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2、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领会诗歌的情感。
突破方法:
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处处扣住情,扣住情来阅读和品位诗歌。
[教学难点]:
借助诗歌不同的形象来层层深入地抒发情感。
突破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抒情线索逐层讨论、品位,领会诗节的情感发展。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反复诵读,多种形式诵读,体会诗中情感。
教师在朗读中起示范作用。
2、 设置情境法:
以叙述的方式讲述诗人创作时的心理,将学生带入情境。
指导学生诵读诗歌,也适当创设情境,带学生进入角色,体会诗人情感。
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师范读诗歌,学生描景悟情,给人以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体现课堂资源的整合,营造与诗歌内容相吻合的氛围。
3、 激趣法:
采用欲扬先抑、欲擒故纵的方式引入到诗歌的鉴赏环节,激发学生兴趣,使其更主动地深入品味诗歌。
4、 对比法:
将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相结合,用学生在鉴赏上熟知的国学经典诗词来抛砖引玉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跟我走进1972年,那是一个略带秋寒的深夜,夜凉如水。
有位中年人毫无睡意,他独坐在房间的一角,任窗外清凉的月光照着他早已被秋霜染白的双鬓。
他拿出酒,斟满酒杯。
很快,酒入愁肠,引起他满腹的忧伤。
他想起自己远在大陆,千里之外的母亲那一座孤坟,想起自己这么多年来独自在外飘零的孤单。
看看眼前像框中那一张张熟悉而又陌生的亲人的面庞,他们在海峡的那头是否平安依旧。
听听窗外,秋风吹过落叶,遍地的沙沙之声,那可是海峡对岸吹来的秋风。
他再也难以抑制心中的激情,摊开稿纸,写了他一生中流传最广的一首作品。
而他就是时年44岁的台湾诗人余光中,这首作品就是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乡愁。
同学们,想读读吗?
(教师配乐讲述)
二、读诗
1、请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
2、感觉不错,老师很享受这“乡愁”的滋味。
我们一起朗诵好吗?
坐直,带着你的理解,带着你的情感,语速放慢些【幻灯1】
(全班齐读)
3、感觉如何?
这首诗写得好吗?
(学生自由谈看法)
三、品诗
(一)师激趣导入:
这首诗为不少朗诵界的名人所钟爱,可说是诗中的名篇了。
可真有那么好吗?
诗的主题,看题目就知道,不就是乡愁?
有太多写乡愁的诗篇!
诗的篇幅,两分钟就能背下,字数寥寥;诗的语言远没有唐诗的古话那么有韵味,是纯粹的白话,实在不明白有什么著名。
的确,这诗乍看是没什么,但只要我们仔细品味,理解了诗歌,理解了诗人的情感,你会发现其实它还是蛮有味道。
老师有3道赏析题,相信同学们做完之后,就会对它刮目相看。
(二)【幻灯2:
当年李清照愁肠寸断之时,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将抽象的愁情物化,难以承受之苦跃然纸上。
在诗人笔下抽象与形象是可以自由转化的。
诗人的乡愁又是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发的?
】
1、著名的词人李清照,一直与丈夫非常恩爱,但她的丈夫在动乱时期病逝。
在她愁肠寸断之时,用舴艋舟这一具体的形象将抽象的难言的愁苦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乡愁》同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本是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乡愁是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发的?
(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像这样,将抽象的感情用具体可感的形象表达出来的方法,就称为托物寄情。
再看,诗中提到了几个人生阶段?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3、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作者选取了不一样的形象,所抒发的感情必然有一些细微的不同,同学们能完成填空题吗?
【幻灯3】形象情感
邮票---------(浓浓亲情)思乡之愁
船票---------(忠贞爱情)│
坟墓---------(生死别情)↓
海峡---------(深深爱国情)思国之愁
(学生讨论解决。
学生每有感悟,都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用读的方式对外抒发。
个别的地方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仿佛自己就是那位漂泊在外的游子,体会诗人的那种伤痛,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
并且要求学生对朗诵作评价。
)
4、师总结:
诗的前三节,抒发的是对亲人的思念,对家的思念,但是到了第四节,已经上升为了对祖国的思念。
诗歌表现的已不仅仅是个人的乡愁,更是一种民族之愁,国家之愁。
正如温家宝总理在美国会见华侨、华人时所说:
“台湾,这湾浅浅的海峡,是我们最大的乡愁,最大的国伤啊!
”【幻灯】正是有了最后一节的升华使得这首诗具有了其他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我想就是这首诗广泛流传的原因吧。
用形象的事物来表达难言的深情,和李清照一样,本诗的作者也是高手啊!
【板书:
物中寄情】
(三)【幻灯4:
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全句生辉,成为千古妙句。
本首诗里也有很多言简意丰的妙词,你能找几处品味一下吗?
】
1、这首诗大家都学过,我要考考大家了,诗中的“绿”字用得巧妙,自古以来广为称道。
这个“绿”字究竟好在哪呢?
(学生谈看法,可能会说到的体会:
既见出春风的到来,江南水乡的一派生机,又通过绿表达出对欣欣向荣的春天的喜爱之情。
)
2、诗歌字词的生动就是能传情。
从《乡愁》中哪些字词里你能读出情来?
(学生讨论解决。
)可能会涉及到的词有:
①、“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沉重的乡愁寄托在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形成强烈反差,反衬出诗人内心无法排解的苦痛。
)
②“浅浅”
(写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其实我们早就学过了类似的诗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水再深,可是比起我和汪伦的友谊来,它却变得浅之又浅。
同理,台湾海峡虽然深,虽然长,虽然宽,然而比起我们思念大陆的感情,也就是浅浅的了,写出的是我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比海峡可要深得多。
无奈:
实际很容易跨过,只是因为人为的原因,所以无法越过。
希望:
坚信我们一定会跨越海峡的。
)
学生每有感悟,及时引导他们诵读出情来。
3、师总结:
看似简单1、2字,却让我们读出那么多内容。
读出诗人难言的深情。
【师板书:
语中含情】
(四)【幻灯5:
王维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仅用十字就勾勒出一幅塞外独有的辽阔荒凉的画面。
诗情与画意从来就密不可分。
从本诗质朴的文字里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你能“话”出来吗?
】
1、同学们请闭上眼,让我们走进诗人的乡愁,用你的心去听,用你的心去看,告诉我们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师配乐朗诵诗歌)
2、你看到了什么?
(生描述,生评价。
)
3、师总结:
看来,诗中也是有画的。
透过文字我们能看到一幅幅凄美的画面,听到诗人发自内心的对家的呼唤。
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情啊!
【师板书:
画中有情】
(五)教师总结:
我想现在同学们对这首诗应该有不一样的评价了吧,看上去直白简单的一首诗,却是物中寄情,语中含情,画中有情。
诗人的愁情就是通过笔下的形象,通过语言,通过画面抒发了出来。
他的愁,他的乡愁,任时光荏苒,始终压在他的心上。
让人泪流满襟,让人肝肠寸断。
四、拓展
【幻灯6】诗人20多岁去了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与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成了他诗歌作品的重要内容,“乡愁诗人”写了很多思乡的诗篇。
如《乡愁》和这首《乡愁四韵》。
(响起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那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我想这是每个游子的心声!
我们的台湾长期与祖国母亲分离,两岸的人们也只能隔江相望,无法相聚,即使在月圆之夜,也只能彼此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面对着这位隔海峡翘首以望大陆的老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现在我送给每位同学发一条手机短信的机会,请你赶快把你想对他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写作、展示)
五、尾声
1、师总结: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香港、澳门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
仅有一水之隔的台湾何时才能与祖国团聚呢?
汶川地震、台湾水灾,见证了两岸同胞的深情厚谊。
全国人民上下齐心对抗灾难,让我们看到了团结的力量、家的温暖。
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一定会在两岸人民也包括我们在座各位的努力下,回到祖国的怀抱。
我们终会团圆,因为我们有一颗共同的心,那就是——中国心。
2、让我们再次吟诵起诗人的《乡愁》
(生深情朗诵)
【板书】:
乡愁
余光中
物中寄情\
语中含情﹨乡愁
画中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