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背景下情绪体验及其与温度知觉的关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15508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6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义背景下情绪体验及其与温度知觉的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义背景下情绪体验及其与温度知觉的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义背景下情绪体验及其与温度知觉的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义背景下情绪体验及其与温度知觉的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义背景下情绪体验及其与温度知觉的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义背景下情绪体验及其与温度知觉的关系.docx

《语义背景下情绪体验及其与温度知觉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义背景下情绪体验及其与温度知觉的关系.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义背景下情绪体验及其与温度知觉的关系.docx

语义背景下情绪体验及其与温度知觉的关系

语义背景下情绪体验及其与温度知觉的关系-教育心理学论文

语义背景下情绪体验及其与温度知觉的关系

高建伟1何文广2

(1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金华321000

2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曲阜273165)

摘 要:

本研究采用实验和问卷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积极和消极的情绪体验对温度知觉的影响以及温度知觉对情绪体验的影响。

在实验一中,先让被试感受一杯15℃的白开水的温度,然后让被试阅读具有积极意义或消极意义的文字,最后让被试感受另一杯同样是15℃的白开水的温度,结果发现,阅读积极意义文字的被试比阅读消极意义文字的被试更倾向于高估白开水的温度;在实验二中,要求被试手中握着热水或凉水阅读一段具有中性意义的材料,最后让被试评价这段文字,结果发现,手握热水的被试比手握冷水的被试更倾向于对中性文字做出积极的评判。

研究表明,个体的情绪体验会影响其温度知觉,个体的温度知觉也会对情绪体验产生影响。

关键词:

温度知觉文字材料情绪体验具身认知

1.前言

个体具有知觉某个物体或者周围环境温度的能力。

不同个体对某一物体或周围环境的温度知觉能力是不同的,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同一温度的知觉也可能是不同的。

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研究者发现,个体的情绪状态对其认知过程存在非常明显的影响。

这一发现打破了情绪和认知两个研究领域之间的界限,情绪和认知的关系迅速成为了情绪心理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郑璞,刘聪慧,俞国良,2012)。

个体的情绪状态可能会影响其对温度的知觉。

根据知觉符号理论,情绪加工中包含温度的自动模拟,情绪概念通过温度属性来表征(杜凯,马利军,张积家,2013),情绪体验与温度知觉存在相互关系。

WillianJames和Lange提出外周情绪理论,该理论认为外部事件和环境是情绪产生和变化的来源,而情绪的产生和变化是对身体变化的觉知和反应。

随着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断被证实,外周情绪理论也日益被接受(范琪,叶浩生,2014)。

情绪材料诱发即向被试呈现具有情绪色彩的材料,从而诱发被试相应情绪的方法。

根据材料呈现感觉通道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视觉刺激材料,听觉刺激材料和嗅觉刺激材料(郑璞,刘聪慧,俞国良,2012),其中文字材料属于视觉材料。

通过阅读文字材料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属于外部的事件和环境的变化,是情绪产生和变化的来源。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我们的认知是在身体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中构成的,这种互动过程既能直接影响我们的认知活动,同时也能限制我们行为的可能性(叶浩生,2011),阅读文字、理解文字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我们的认知活动。

而情绪具身观(EmbodiedEmotion)则是一种以情绪情感的视角来理解具身认知的观点,根据该理论,我们对情绪意义的觉察包含对先前经验中相关情绪的激活与体验(Niedenthal,2007),文字的阅读会引起相应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会影响我们对情绪意义的觉察。

William和Bargh假定不同的温度感知会影响个体对他人好恶的判断,与暖联系起来的特征是热情、友善的,而与冷联系起来的特征则是冷淡或平淡、中性的。

实验开始前,助手以帮忙为由让被试手拿热、冰咖啡并持续一段时间,随后让被试对某个个体的人格印象进行问卷评判,条目涉及热情的、亲切的或冷淡、冰冷的等特征。

结果表明,手端热咖啡的被试多倾向于将问卷中的对象评价为友善、热情的,而手端冰咖啡的被试则多将其评价为中性的或者冷淡的(范琪,叶浩生,2014)。

另外,个体差异是情绪诱发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情绪诱发研究中,被试的个体差异是一个难以回避的影响因素。

通常情绪诱发要经历情绪刺激感知、情绪刺激评估和情绪体验三个过程,而在这一阶段被试的个体差异都会左右情绪诱发的最终结果(郑璞,刘聪慧,俞国良,2012)。

首先,每个被试对特定情绪诱发方法的易感性不同,比如有的被试对Velten情绪诱发法(文字材料诱发)比较敏感,而音乐情绪诱发法对他却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其次,Martinm(1990)发现在情绪诱发过程中也存在性别差异。

这种性别差异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解释,一方面,女性更容易陷入悲伤的情绪或者自然地产生抑郁症,所以可能更容易受到外部情绪刺激的影响,另一方面,可能是女性与男性相比,在情绪诱发过程中产生了更强的要求特征。

如果情绪诱发刺激的内容正是当前被试所关心的,那么这种个体差异会更明显。

这种性别差异或许更有利于揭示情绪与认知的相互关系。

因此有的研究者在情绪与认知的研究中只选择女性被试。

尽管如此,在本研究中,对性别进行差异性检验之后并没有得到男女两性的显著性差异。

最后,在情绪诱发过程中还存在年龄差异。

Kliegel等诱发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消极情绪后发现,相对于年轻人,老年人的情绪反应性更大,而且情绪调节能力更强(蒋军,陈雪飞,陈安涛,2011)。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个体的情绪体验与个体当时所面对的外部事件和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外界温度的不同会影响个体的情绪体验,所以,温度知觉与情绪体验也有一定的联系。

研究特定的情绪体验与温度知觉的关系也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但已有的大部分实证研究中很少涉及语义材料诱发的情绪对温度知觉的影响。

基于此,本研究随机选取曲阜师范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为被试群体,通过两个实验研究情绪体验与温度知觉的关系。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曲阜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92人。

其中,女生52人,被试的平均年龄为21.71±1.681岁。

2.2实验材料

2.2.1实验仪器

玻璃杯子三个,温度计一支,饮水机一台,饮用水一桶

2.2.2具有不同情绪色彩的文字材料具有积极意义的文字材料

自编故事情境,共288字。

内容为:

“父亲是一名边防军人,由于常年在外执行任务,与我们多年没有见面了。

每次看到与父亲同龄的人,内心总会升起一种难以名状的、强烈思念之情。

昨天,接到父亲所在部队的电话,得知父亲在执行任务时英勇立功。

获此喜讯,如春风拂面,埋藏于内心深处多年对父亲的崇拜之情如雨后喷泉,溢于言表!

同时,想到平时表现优异的弟弟、妹妹以及因深爱父亲而甘愿留在家中辛勤劳作的母亲,内心犹如万马奔腾,叫人兴奋不已。

我飞也似的跑到郊外的群山之巅,举起双手,似乎要把整个天空揽入怀中。

想着今后美好的生活,幸福的泪水浸湿了我的双眸、滋润着我心田。

我幸福的躺在地上,望着天空发出欢快歌声的鸟儿,真想跳上云头,随风荡漾……”

具有消极意义的文字材料

自编故事情境,共285字。

内容为:

“父亲是一名边防军人,由于常年在外执行任务,与我们多年没有见面了。

每次看到与父亲同龄的人,内心总会升起一种难以名状的、强烈思念之情。

昨天,接到父亲所在部队的电话,得知父亲在执行任务时以身殉职。

闻此噩耗,如惊天霹雳,郁积于内心深处多年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如江河溃坝,难以抑制!

同时,想到未成年的弟弟、妹妹以及每天因思念父亲而极度忧郁的母亲,内心犹如万针穿过,叫人痛不欲生。

我发疯似得跑到郊外的荒山之巅,朝天怒嚎:

“天啊,今后的生活怎么过啊……”。

痛苦的泪水伴随着血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浸湿了脚下枯萎的小草。

我无助的跪倒在地,望着天空发出阵阵哀鸣的孤雁,真想跳下悬崖,随父而去……”

具有中性意义的文字材料

自编故事情境,共132字。

内容为:

“小明和你是同班同学,他的学习成绩处于班级的中游。

你们也没有太多的交流,一般你们只是平常见面时互相打一声招呼。

你知道他买了一盘正版的CD光盘,那正是你非常喜欢的一张专辑,你非常想借来听一下。

于是,你就去跟小明借光盘了。

小明说,他现在还没有听完,并答应你两天后借给你听。

2.2.3温度知觉量表

要求被试阅读相应的文字材料,阅读之后让被试判断呈现给被试的一杯水的温度。

温度分别是9℃、11℃、13℃、15℃、17℃、19℃、21℃供被试选择。

2.2.4人格评定量表

采用七点量表,其中“1”表示非常冷漠,“7”表示非常热情。

2.3实验设计及程序

本研究采用实验与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对被试进行施测。

为了避免实验变量间的相互影响,采用被试间实验设计,每一个被试接受一种实验处理。

实验是在安静的实验室中进行的,在实验过程中先让被试填写基本信息,然后结合实验问卷进行实验操作。

在实验一中,先让被试感受一杯15℃的白开水的温度(水杯中放着一个温度计,主试告诉被试这杯水的温度是15℃),然后让被试阅读具有积极意义或消极意义的文字,最后让被试感受另一杯同样是15℃的白开水的温度并为这杯水选定一个合适的数值(水杯中不放置温度计,被试参照上一杯水的温度来确定这一杯水的温度)。

在实验二中,要求被试手中握着热水和凉水阅读一段具有中性意义的材料,最后让被试评价这段文字并选择相应的数值(其中“1”表示非常冷漠,“7”表示非常热情)。

3.研究结果

3.1预实验

在正式实验开始之前需要对自编的两类情绪材料所表达的感情色彩进行等级评定。

所以,在这一阶段随机选取曲阜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20人参与两类材料的等级评定,评定采用13点量表,其中,“1”表示非常悲伤,“4”表示很悲伤,“7”表示无感觉,“10”表示很快乐,“13”表示非常快乐。

对这两类材料的等级评定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材料类型的因素主效应显著,F(1,18)=129.997,p0.05,η2=0.878。

3.2实验一:

不同情绪体验对温度知觉的影响

在实验一中共有被试62人,阅读积极意义材料和阅读消极意义材料的被试各占一半,让被试阅读不同类型的文字,能够诱发被试相应的情绪体验。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温度感受阶段,要求被试感受一杯15℃的白开水的温度;第二阶段为文字材料阅读阶段,要求被试阅读具有积极意义或具有消极意义的文字;第三阶段也是温度感受阶段,要求被试感受另一杯水的温度,这杯水的温度实际上是与第一杯水的温度相同。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文字类型的因素主效应显著,F(1,60)=95.781,p0.05,η2=0.662,即阅读能够诱发积极情绪的被试倾向于将第二杯水的温度估计的高于15℃,而阅读能够诱发消极情绪的被试倾向于将第二杯水的温度估计的低于15℃。

对实验数据进行性别的差异检验,t(60)=0.943,p0.05,η2=0.045,即性别对不同情绪体验下温度知觉的影响不显著。

3.3实验二:

温度知觉对个体人格评定的影响

在实验二中共有被试30人,手握热水和手握冷水的被试各占一半。

实验中分别让被试手握热水(温度高于体温,触摸能够感受到温暖的感觉)和手握冷水(温度低于体温,触摸能够感受到冷的感觉),在这两种情况下阅读一段中性的文字材料,阅读完毕,让被试对文字材料中表现的人物的人格特点进行评定。

评定采用7点量表,其中“1”表示非常冷漠,“4”表示中性,“7”表示非常友善。

实验中手握热水的被试在7点量表的评定中选择的数值比手握冷水的被试选择的数值较高,F(1,28)=25.303,p0.05,η2=0.419,即两种条件下的被试对材料中人物的人格评定差异显著。

对实验数据进行性别的差异检验,t(28)=0.246,p0.05,η2=0.004,即性别对人格评定的影响不显著。

4.讨论

近年来,随着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兴起,温度和社会认知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了心理学家的关注。

大量研究显示,环境温度的改变,接触冷的和热的物体,会影响人的社会行为,尤其那些与情绪相关的社会行为(范琪,叶浩生,2014)。

关于情绪诱发的方法也有很多研究范式。

本实验采用文字诱发方法,探讨情绪体验与温度知觉的关系。

实验之前对文字材料进行认真的编排,并且对文字材料诱发情绪的有效性进行预实验,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4.1诱发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材料的对称性

实验材料的设计是本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材料的匹配能够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

实验中使用的实验材料是经过仔细编排的,而且在实验之前对实验材料进行了预测验并对其进行差异性检验,得到了显著性的差异,两类材料的有效性得到了验证。

4.2情绪体验与温度知觉的相互关系

在实验一中,能够诱发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两类材料对被试的温度知觉有影响(F(1,60)=95.781,p0.05),说明不同的情绪体验对温度知觉有影响,积极的情绪体验会与温暖的感觉相联系,消极的情绪体验会与冷的感觉相联系。

在实验二中,被试在两种不同的温度体验中对中性材料的评定会加入感情(F(1,28)=25.303,p0.05),说明个体的温度知觉也能反过来影响其情绪体验。

在温暖的感受下,个体倾向于把中性材料评价为热情的;在冷的感受下,个体倾向于把中性材料评价为冷漠的。

这一实验结论与具身认知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一致。

4.3个体差异

通常我们认为个体差异是影响情绪诱发以及情绪体验的重要因素,其中主要表现为性别、年龄和易感性三个方面(郑璞,刘聪慧,俞国良,2012)。

但是,在本实验中对性别进行差异性检验并没有得到显著性的结果(t(60)=0.943,p0.05;t(28)=0.246,p0.05)。

4.4情绪体验与温度知觉的理论探讨

不管是知觉理论还是情绪理论,前人的研究已经得到了一些理论成果。

知觉符号理论研究温度知觉与情绪体验的关系,认为情绪加工中包含温度的自动模拟,情绪概念通过温度属性来表征,情绪体验与温度知觉存在相互关系(Niedenthal,2007)。

本研究的实验结果支持这一理论的内容,证实了知觉符号理论的内容。

5.结论

(1)不同的情绪体验会对个体的温度知觉产生影响,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得个体倾向于高估温度,消极的情绪体验使得个体倾向于低估温度,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性别差异表现的不显著。

(2)不同的温度知觉会影响个体的感情评定,性别在不同温度下的感情评定没有显著性差异。

参考文献:

Kliegelm,Jagert,Phillipsl(2007).EmotionalDevelopmentAcrossAdulthood:

DifferentialAge-RelatedEmotionalReactivityandEmotionRegulationinaNegativeMoodInductionProcedure[J].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AgingandHumanDevelopment,64,217-244.

Martinm(1990).OntheInductionofMood[J].ClinicalPsychologyReview,10,669-697.

Niedenthal,P.M.(2007).Embodyingemotion.Science,316,1002-1005.

Velten(1968).ALaboratoryTaskforInductionofMoodStates[J].BehaviourResearchandTherapy,6,473-482.

WestermAnnR,SpiesK,Stahlg,etal(1996).RelativeEffectivenessandValidityofMoodInductionProcedures:

AMeta-Analysis[J].European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26,557-580.

杜凯,马利军,张积家(2013).情绪与温度的关系:

情绪是否借助温度进行表征.心理研究,6

(1):

20-25.

范琪,叶浩生(2014).具身认知与具身隐喻——认知的具身转向及隐喻认知功能探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51(3):

117-121.

蒋军,陈雪飞,陈安涛(2011).情绪诱发方法及其新进展.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6

(1):

209-212.

王汉林,鲁忠义(2014).冷笑话能让人体验到冷么?

——冷笑话的温度知觉及其与情绪体验之间的关系.心理科学,37(4):

829-833.

叶浩生(2014).“具身”涵义的理论辨析.心理学报,46(7):

1032-1036.

郑璞,刘聪慧,俞国良(2012).情绪诱发方法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

(1),45-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