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9课咬文嚼字专项测试同步训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707386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9课咬文嚼字专项测试同步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第9课咬文嚼字专项测试同步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第9课咬文嚼字专项测试同步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第9课咬文嚼字专项测试同步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第9课咬文嚼字专项测试同步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9课咬文嚼字专项测试同步训练.docx

《高中语文第9课咬文嚼字专项测试同步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9课咬文嚼字专项测试同步训练.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9课咬文嚼字专项测试同步训练.docx

高中语文第9课咬文嚼字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高中语文第9课咬文嚼字专项测试同步训练

2020.03

 

1,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木叶”是什么呢?

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

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无名氏古诗里也说: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

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

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

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

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

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

“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

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

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1.“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2.“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

”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对这段文字表达的中心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但很少用“树叶”。

B.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的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C.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

D.中国诗歌的语言丰富多彩,“木叶”是其中的小小一例。

2,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

B.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

C.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

D.他就是行将陨落的彗星,光华四射。

3,请赏析下文,领悟其内蕴,筛选有用信息,完成文后问题。

诗的境界(节选)

朱光潜

像一般艺术一样,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

人生世相本来是混整的,常住永在而又变动不居的。

诗并不能把这漠无边际的混整抄袭过来,或是像柏拉图所说的“模仿”过来。

诗对于人生世相必有取舍,有剪裁,有取舍剪裁就必有创造,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

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

自然与艺术媾和,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

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

惟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惟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

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神领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勾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

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的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

心与其所观境如鱼戏水,忻合无间。

始任举二短诗为例: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崔颢《长干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

这两首诗都俨然是戏景,是画境。

它们都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段……

1.开篇一句“像一般艺术一样,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

”--这里不用“写照”而用了“返照”,旨在揭示的道理为。

(概括不超过40字)

2.作者将诗与自然,诗与生活的辩证关系作了透辟论述。

在作者笔下:

①诗与自然的关系为:

(概括不超过33字)

②诗与生活的关系为:

(限18字)

③作者在揭示出诗与生活的关系之后,又从两个角度作了解说,它们分别是:

(各占13字)

a.;

b.。

④本文与课文中均使用了“不即不离”这一成语,它的涵义是。

3.作者不露痕迹地将作诗、读诗与想象糅在一起论述。

①认为写诗、读诗时,发挥想象的好处是:

②为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所举的具体例子是:

a.;

b.。

③例证后的分析是。

4,《人间词话》中说: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闹’字而境界全出。

”从下列诗词中找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选出判断正确的项()

  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④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A.①润②点③火④笑  B.①潜②翻③蓝④笑

  C.①润②翻③蓝④春  D.①潜②点③火④春

5,赏析课文中的下面文字,领悟内蕴,完成文后问题。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

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

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

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

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

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

“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1.本文段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又形成什么结论?

①请把作者提出的观点概括为不超过25字的句子。

②作者形成的结论是什么?

(概括不超过20字)

2.作者打破了“推敲”二字的传统理解,而做出了创造性解说和评价。

①对“推敲”的总评价为:

(限18字)

②对“推”的评价为:

③对“敲”的评价为:

④对“推”与“敲”分析后的总结为: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中国跳水队领队在出征雅典世界杯赛前表示,“这次奥运会前的热身赛预定完成三项任务感受场馆,观察对手,摸清自身。

B.以《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为主题的中央电视台2004年“3.15”电视宣传活动将由央视经济频道的11个栏目共同组织完成。

C一方面是旅游线路老化、接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游客口味不一、经济承受能力不同:

这是我国开放欧洲旅游面临的两大难题。

D.最近多名省部级高官因贪污受贿被判处死刑,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但人们还在关注着检察机关对那些行贿者将如何处置.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台湾当局对结束两岸的敌对状态缺乏应有的诚意,反而一面做出伤害两岸同胞感情的事,甚至___________升高敌意,制造对抗。

(2)勇于___________,勇于创新,是我们对新时期学生的要求。

(3)光盘是一种区别于软盘的存贮___________,它有点类似我们见到的CDS唱片。

A.刻意质疑媒介B.蓄意质疑媒体

C.刻意置疑媒体D.蓄意置疑媒介

8,选出画线词用得恰当的一句()

  A.他的勇敢博得了普遍的赞誉。

  B.离开两种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具体情况,去赞誉资本主义的“美妙”,决然谈不上什么高明。

  C.贫困地区的人民寄来热情洋溢的感谢信,由衷赞誉曙光中学师生对失学儿童的深情厚谊。

  D.杂技演员高超的技巧,惊险的动作,令人赞誉不已。

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

(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____的形象。

(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______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A.启示钟爱奥秘B.启发钟爱奥妙

C.启发喜爱奥秘D.启示喜爱奥妙

10,结合上下文,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作":

(2)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一点:

11,选出横线上词语填充最恰当的一项()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赏月,,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质。

  A.自在无碍,兴尽而返,独往独来  B.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

  C.独往独来,兴尽而返,自在无碍  D.兴尽而返,自在无碍,独往独来

12,选出画线词语使用无误的一项()

  A.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

但是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B.无论是阅读以及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C.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以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D.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

13,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

B.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C.世界抗击艾滋病会议的代表中有中国中央电视台台长和东方电视台台长,香港凤凰卫视总裁也应邀列席了会议。

D.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巷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14,下列解释有误的是()

A.才高八斗:

形容富有文才。

援引:

引用成例。

援,引用。

B.学富五车:

形容书读得多。

尺牍:

书信。

古代书简约长一尺,故名。

C.锱、铢:

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蕴藉:

含蓄而不显露。

D.杀青:

泛指写定著作。

付梓:

把稿件印出来。

15,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D.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点拨,方知大谬不然。

答案

1,1.因为“木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概念。

思路导引:

本题是要求我们揣摩作者的行文思路,并用简洁的语言表现出来。

2.在内容上引出“落木”,在结构上承上启下。

思路导引:

关键语句既要照应上文,又要提示下文,即承上启下作用。

在回答时要答出具体内容,不要太笼统。

3.B

解析:

本段文字是写我国古代诗歌对“叶”运用的发展过程。

思路导引:

对文字表达中心的概括,最关键的是理清思路,看文章讲了几段,讲了几个主要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以哪一方面内容为主等等,据此作答。

2,C

3,1.诗绝非对人生世相的抄袭,而是有取舍,有剪裁,有创新,有作者性格、情趣的浸润渗透

2.①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自然与艺术媾和,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宇宙

②诗与人生世相的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

③a.惟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

b.惟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

④不亲密,也不疏远

3.①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发挥想象,可催生出画境或戏景显现于眼前,勾摄你的神魂

②a.崔颢的《长干行》

b.王维的《鹿柴》

③二首诗俨然是戏景,是画境。

都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段

4,A

5,1.①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与形式相随而变。

②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的推敲。

2.①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也是意境上的分别

②固然显得鲁莽,却能表现和尚有一副胸襟气度

③显得拘礼,无“推”的冷寂,却平添了搅扰

④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6,C。

A项“表示”后逗号应改为冒号,“任务”后逗号应改为冒号或破折号;B项“健康秩序、健康生活”不是书名,将书名号改为双引号;D项最后的“?

”错误,应改为“。

”,整个句子是陈述语气。

7,A

8,A(提示:

B项应为“赞美”;C项应为“赞扬”;D项应为“赞叹”。

9,B

解析:

“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奥秘”,奥妙神秘;“奥妙”,(道理、内容)深奥微妙。

思路导引:

要从词义的轻重上来辨析词语,如“震动”指一般的摆动或摇动。

而“震荡”是持续的、轻微的摆动或摇动。

也可以是程度、高低不同的辨析。

10,

(1)是匠心独运的创作

(2)通过字词的联想义使意蕴丰富

11,B

12,D(A.转折语意过强B.应为选择关系C.强调的意味未表达出)

13,C。

A、B、D三项都有语病。

A项“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是指“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还是“索尼公司的产品”?

所指不明确。

B项有歧义,“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有歧义,“此”是指“只是嘴上说说”还是指“要采取果断措施”?

句意不明。

D项中有歧义,是说“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还是说“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表意不明确。

14,D。

付梓:

把稿件交付刊印。

15,B

解析:

B.出神入化:

是形容文学艺术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应为“沉思”。

思路导引:

使用成语切忌“望文生义”。

成语有其意义的整体性,其意义往往不是它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总和,因此不能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

如胸有成竹、落花流水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