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企业的技术创新效应.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6318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垄断企业的技术创新效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垄断企业的技术创新效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垄断企业的技术创新效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垄断企业的技术创新效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垄断企业的技术创新效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垄断企业的技术创新效应.docx

《垄断企业的技术创新效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垄断企业的技术创新效应.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垄断企业的技术创新效应.docx

垄断企业的技术创新效应

垄断企业的技术创新效应

一、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应的代表性观点

技术创新是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企业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其创新过程是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中进行的。

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应问题表现为:

垄断企业是否更能促进技术创新?

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的过程中,不同的学者各有所见,形成了三种代表性观点:

一是主流经济学认为,自由竞争企业最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而垄断企业则阻碍技术创新的推进。

二是“熊彼特假设”与“加尔布雷思观点”认为,市场结构的垄断程度越高,技术创新就越活跃。

三是以莫尔顿。

卡曼和南塞,施瓦茨为代表的折衷观点认为,竞争程度、企业规模、垄断力量是决定和影响技术创新的三个主要力量,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是垄断与竞争相结合的市场结构。

上述三种代表性观点各不相同,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侧重于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分析;另一类是注重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

这为我们确立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应的创新动力与创新能力二维分析框架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垄断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技术创新动力包括内在动力与外在压力。

内在动力来源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获利状况,外在压力来源于市场需求与竞争状况,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垄断前景推动型技术创新与竞争前景推动型

技术创新互相促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着企业技术创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从而使技术创新动态持续地进行。

1垄断企业的竞争压力一般而言,垄断企业具有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资本优势、产品优势、人力资本优势等有利条件,相对于完全竞争企业,垄断企业所受外在竞争压力较小,生存环境较为舒适或优越。

但是,任何垄断企业都无法完全排除竞争威胁的外在压力,从一定意义上看,垄断使竞争更加尖锐、残酷。

在现实经济社会里,不论是完全垄断企业、寡头垄断企业还是垄断竞争企业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

这种竞争压力迫使垄断企业不得不持续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因为原先凭借技术创新而具有技术优势的垄断企业,一旦停止进行技术创新,其他企业就有可能通过模仿或自主创新而获得垄断企业的技术优势,从而拥有垄断企业不具有的更先进的技术力量,使得市场中的垄断力量发生改变,使原先垄断企业的垄断地位发生转移。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产品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资源。

以知识产品中的计算机为例,著名的摩尔定律在近几十年来一直近乎完全地得到证实,计算机产品每18个月就会更新一次。

产品生命周期相对缩短的趋势加大了垄断企业技术创新的压力。

因此,无法排除的竞争威胁的外在压力仍然是垄断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因之一。

2垄断企业技术创新的“替代效应”

技术创新的替代效应是客观存在的,但阿罗的分析放大了替代效应对垄断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负面影响。

因为他是以两类企业的生产规模和产量相同或相近。

从而技术创新带来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同等程度地下降为假定前提的。

然而实际情况是,垄断企业的规模大,产量高,因而其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总体效益也会随之扩大,即垄断市场下的大型企业、巨型企业可以通过其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网络经济使技术创新产生“乘数效应”,从而大大降低其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技术创新带来的经济利润,增强技术创新的利润激励。

而且,拥有市场势力的垄断企业可以获取创新租金,从而激励其率先进行研究和开发活动,这时市场势力具体地表现为防止创新被其他竞争对手快速模仿而使其利润受损的能力,这种形式的能力常常体现在某种特殊的专利、版权或商标上。

垄断程度越高,垄断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就越强,别的企业就越是难以进入该行业,也就无法模仿垄断企业的创新活动,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所得到的超额利润就越能持久。

而且,创新竞争中的获胜企业不但可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优质形象,还可通过专利申请获得一定期限的垄断使用新技术的权利,其他企业只有支付许可费才被允许使用。

这就进一步增大了垄断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动力。

同时技术创新的收益是不对称的:

在位垄断者若不能取胜,损失为创新成本加上一部分垄断利润;而潜在进入者未能创新取胜的损失仅为技术创新成本。

这些都将导致垄断比竞争具有更强的技术创新动力。

3垄断企业技术创新的规模收益

垄断企业技术创新的规模性使之能够获得技术创新的规模

收益。

当存在R&D的最小有效规模时,对中小企业来说,承担有效的R&D或许是不可能的。

在某些场合中,通过汇集研究力量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但这种做法并不总是行得通的,因为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资金短缺问题以及在组织联合R&D计划方面隐含着

大量的交易成本。

假如其他情况相同,垄断企业在R&D最小有效规模上从事研究开发的概率要高得多。

而且大企业能使用小企业不能使用的专业化大型设备,从而使大企业能从事小企业所不能从事的大型R&D和专业化生产。

当R&D的收益一定时,垄断企业固有的规模经济能够把技术创新的成本分摊到创新产品,降低单位产品的技术创新成本;当R&D的成本为既定时,垄断企业可以获得R&D规模收益,并通过扩大新产品的生产规模和销售规模增大技术创新利润,从而使垄断企业技术创新的规模收益最大化。

4垄断企业技术创新的范围收益垄断企业能够分散技术创新风险,获得技术创新的范围收益。

技术不确定性、市场不可知性以及竞争对手策略的变化性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技术创新风险很大。

由于垄断企业资金雄厚,人才济济,能够同时开展若干个R&D项目,通过合理组合,根据项目的进展进行适当的筛选,可以适度降低技术创新风险。

不仅如此,研究开发还存在范围经济性:

随着企业规模和经营范围扩大,企业经营日益向多元化发展,从而使垄断企业的各行业知识相互渗透、启发与交互作用,提高了技术创新的成功率,降低了技术创新成本。

很多实证分析都表明,大企业技术创新的多元化趋势比较显著。

例如,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日本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跨专业研究开发、跨行业应用研究开发成果。

研究开发计算器的企业,把电子计算器的数字技术应用于手表上,开发了电子手表产品;钢铁企业把高炉反应过程的监视和控制电子技术应用于开发电子计算机产品上,开发计算机产品等等。

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经济调查研究会在一份调查报告中称这种现象为技术创新的“业际化”动向。

日本一桥大学后藤晃教授用“本业率”指标(投资本行业的研发经费所占比重),分析一些大企业集中的行业多元化趋势时,同样显示了大企业集中的行业多元化趋势十分明显。

例如,有色金属、加工机械、精密机械等行业,研究开发的“本业率”分别从1975年的0.828、0.772、0.334,下降到1982年的0.524、0.686和0.241。

在美国也存在同样的现象。

一项实证研究表明,从美国SIC工业分类标准中筛选具有技术创新代表性的200个行业,对448家大公司进行多元化度指数分析,表明多元化度指数与企业销售额、企业专利发明数、单位销售额的专利发明数、单位R&D经费的专利数等均成正相关。

正是由于R&D投资的内在不确定性,使得多样化经营的大企业可能从中得到更大的收益――范围收益:

R&D活动可能得到各种不同的结果,以至于在一个领域的探索性研究可能在另一个领域里获得突破。

这样,垄断企业的多元化探索性研究不仅减低了R&D投资风险,而且获得了R&D的范围收益,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垄断大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

5垄断企业技术创新的学习收益垄断企业技术创新的学习效应。

使其还能获得技术创新的学习收益。

企业规模越大,研究开发的固定费用越易于分散分摊,单位固定成本下降,有利于研究开发工作的正常进行。

因此,垄断企业有利于形成和积累技术创新的自我学习功能。

当学习功能的积累从量变向质变转变时,便会产生技术创新的成功。

反之,没有R&D的日常运行,就没有学习功能的积累与完善,也就很难有技术创新质变的产生。

此外,研究开发费用的降低、日常R&D工作的开展被一些专家认为是减少tl&D风险的一种方式。

因为日常R&D工作进入到某一区域,则会减少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

三、垄断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1垄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致包括两部分:

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

前者又可细分为创新资金投入和人员投入能力等,后者包括产品创新和生产技术创新能力等。

因此,现有的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也主要是以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和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为重点,通过对两者进行比较来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正是垄断企业在更广、更深层面开展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活动推动了社会经济技术进步。

迄今为止,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几乎所有的重大技术创新

都源于垄断?

大企业就是明证。

从投入方面看,据OEC阴查,在OECD成员国范围内,全部工业研究开发的2/3左右是由那些雇员超过1万人的大公司完成的。

从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来看,大致是相同的。

例如,1978年美国雇员人数在5000人以上的大公司的R&D费用占所有产业R&D费用的90%,日本雇员多于3000人的大企业的R&D费用占所有产业R&D费用的2/3。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每年的R&D经费大致相当于意大利全

部工业的R&D支出。

在R&D经费构成中,大企业占有相当大的优势,特别是在R&D总经费大的国家中,如美、英、德、日等国企业的研发总支出的80%〜97%是由那些雇员超过1000人的公司完成的,62%〜90%是由那些雇员在5000人以上的公司完成的。

另有资料显示,美国最大的100家垄断企业的研发费用支出曾达到全国科研支出总额的82%,这一比例数值在英国为70%、法国为81%、意大利为93%、荷兰为93%。

科亨和西蒙迪斯查阅相关数据后得出结论,“对R&D与公司规模及市场结构之间关系的实际事例研究有一项发现最令人信服:

公司规模与R&D能力之间有着密切的单调正比关系,在大多数行业中它与从事R&D的工作人数成正比,或者同它在行业中的控制作用成正比”。

事实上,垄断企业除了在R&D经费等资源投入上占据绝对优势外,在承担

技术创新项目等方面也占据明显的优势。

据美国波尔顿委员会向英国工商部长提交的报告指出:

英国1945〜1970年间实施的最

重要的技术创新项目有1000个,其中约有10%在199人以下的小企业,11%在200人〜999人的中等企业,中小企业合计占210,而79%的创新项目由1000人以上的大企业完成。

我国部分学者根据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基本支持“熊彼特假说”。

例如,戚聿东(1999)的研究表明,在市场集中度为20%以下的3个产业群组(占65%)中,不论是技术开发项目数、开发新产品经费、R&D内部经费支出等

技术创新投入指标,还是国家级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开发成果获奖数等技术创新产出指标,均无一例外地完全体现出市场集中度与技术创新的正相关关系。

在市场集中度为20%以上的3个产业群组中,市场集中度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不明朗,但在技术开发项目、R&D内部经费支出和开发成果获奖数3个指标上,市场集中度最高的产业都表现出绝对的优势。

魏后凯(2002)通过对1999年中国28个大中型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市场集中度的相关性分析得出结论:

中国企业的总体创新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改造能力和引进消化能力均与市场集中度成正相关。

陈泽聪等(2006)的研究结果显示:

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与企业规模显著正相关,即规模大的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较高。

从模型结果看,企业数量或市场竞争程度与技术创新效率成负相关””。

可见,市场结构垄断程度的高低、企业规模的大小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呈正相关关系。

当然,不同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技术创新的过程与阶段以及国家的技术创新政策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技术创新效率和效果,垄断市场从而企业规模只是决

定和影响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之一。

3垄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学理分析

首先,垄断企业R&D资金雄厚。

技术创新是一种非线性经济活动,投入与产出之间并非存在确定性的关系,即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技术创新周期投入和产出的不对称性。

技术创新周期可分为技术创新的产品化时期和市场化时期。

产品化时期是技术创新的播种期,这个时期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设备,而产出是不确定的,从而承受巨大的风险。

即使研究开发成功,通过转让或中试生产获得的效益一般也是小的,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的阶段。

市场化时期是指技术研究开发成为产品以后,技术日趋成熟,风险已经大大减小,企业可以通过扩大投资占领市场,获得超额利润。

还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因而这是一个技术创新的收获期,是一个产出大大超过投入的时期,此时仍然需求大量的资金投入。

研究表明,企业规模对技术创新的风险效用呈递减趋势。

一项R&D舌动在获取成功之前需要一定的投入,在一定的环境之下,企业持之以恒地投入进行技术攻关,可以实现研究开发的成功。

但是,企业在R&D获取成功之前放弃投资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种可能性是随企业规模减小而增加。

因此,企业规模越小,技术创新失败的风险越大,反之亦然。

R&D舌动巨大的风险性、不确定性决定了R&D舌动的经费只能主要来自企业内部资金。

存在超额利润的寡头垄断市场随时可以提供这种资金,而在竞争较激烈的市场中的企业却可能得不到这种资金。

一般而言,企业规模越大,产品市场占有率越高,内部资金集中程度就越高。

所以大企业雄厚的资金优势保证了企业在R&D活动上具有较稳定的投资比例,有利于投人大规模的技术创新活动,促进技术创新成果产生。

其次,垄断企业具有R&D人才优势。

由于财力雄厚,R&D人员薪酬较高,研究条件和学术氛围较好,能够吸引大量的国内外优秀拔尖人才和一流科学家从事研究与开发。

垄断企业不仅有条件吸引优秀的一流水平的研究人员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而且它们也可能比竞争行业中的企业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来保护它们的专利,因而也更有组织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同时,快速的生产过程更新和产品更新,也是对抗实际的和潜在竞争的重要战略,是垄断性大企业高速发展的重要手段。

再次,垄断企业技术先进,实验仪器装备精良,能够进行高、精、尖的技术创新项目。

垄断企业往往是技术创新的源头,许多重大发现、重大发明都出自大企业的R&D部门。

Intel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公司,但是该公司的核心技术集成电路来自于仙童公司。

1968年鲍勃,诺宜斯和戈登离开仙童公司,创办Intel公司。

不久,安迪,葛洛夫也离开了仙童公司到Intel公司工作。

这三个人都是半导体产业的重要专家,其中鲍勃,诺宜斯发明了集成电路。

Intel公司核心技术源头在仙童公司。

又如美国的贝尔电话实验室,这个巨大的研究组织的经营得到了世界上最大的垄断组织一一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支持。

在贝尔公司体系解散前的40年内,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和半导体、微电磁波与光导纤维、泡沫记忆和程序语言、卫星和电子导航等。

此外,贝尔实验室研究与开发的外在经济性也很明显:

当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时,所产生的利益扩散到了整个世界,日本的电视、德国的汽车、美国计算机等许多产品都从晶体管和半导体中得到了巨大的好处。

此外,垄断企业研究基础厚实,自主研发能力强,有利于实现渐进技术创新、持续技术创新和重大技术创新。

这也是企业开展产业共性技术、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的前提。

一般而言,垄断性大企业历史悠久,各种制度比较健全,各种组织机构比较完善,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大多数都拥有自己的研发部门,少数超大型垄断企业拥有至少一支相对稳定的R&D人才队伍和常

设研究机构(如微软、IBM、Intel、松下公司等)。

这个R&D部门或机构负责整个企业的产品开发、工艺革新等研究开发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研究开发经验,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研究方向,经常性开展产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盯住世界科技发展动向和新近研究成果,在已有高度科学知识和复合技术积累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从而实现渐进技术创新、持续技术创新和重大技术创新,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技术创新成果的科技含量较高,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乃至国际一流水平的成果比重较高,如杜邦公司的尼龙、福特公司的汽车、IBM公司的计算机等,这些垄断企业的技术成果曾几度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经济生活。

四、结语及政策建议综上所述,当今世界,推动技术创新、在各国经济生活中占支配地位、对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都是大型垄断企业。

它们一般都具有复杂的内部组织结构,并且多数是市场交易内部化和内部运作市场化同时并存的复合体企业,如企业集团、纵向一体化组织、外包制企业、跨国公司以及网络经济条件下的战略联盟和虚拟企业等。

尽管垄断市场、企业规模不是决定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惟一因素,但它是主要乃至关键因素。

不可避免的竞争压力、创新利润的持久刺激以及技术创新的规模性、范围性和学习效应构成了垄断企业强劲的技术创新动力;同时,雄厚的R&D资金、卓越的R&D人才、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厚实的研究基础造就了垄断企业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者共同作用,形成垄断企业技术创新的显著正效应。

针对我国市场结构现状,提出两点政策建议:

一方面,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经济转型,配合反垄断执法,彻底破除行政垄断,开放市场,建立公平有序的竞争秩序,通过市场竞争,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另一方面,通过产业组织政策诱导和市场竞争,在那些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中建立一批实力雄厚、市场占有率高和竞争能力强的超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从而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