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大纲版教案第二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5743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大纲版教案第二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近现代史大纲版教案第二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近现代史大纲版教案第二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近现代史大纲版教案第二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近现代史大纲版教案第二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大纲版教案第二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

《中国近现代史大纲版教案第二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大纲版教案第二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大纲版教案第二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x

中国近现代史大纲版教案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

课堂教学设计师: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抗日战争的历史。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开始了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

卢沟桥事变标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的内容,想一想为什么卢沟桥事变会成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

(板书第二章与第一节课题)

生:

(思考并回答)

师:

看到同学们积极思考我很高兴,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谈谈他们的看法。

生:

(分析谈自己的看法)

师:

刚才这些同学都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从日本侵华的方针、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对日侵华的态度等方面分析的。

这些见解都是正确的。

我们还没有其他的思路?

比如为什么“九一八”事变不能标志抗战的全面爆发?

生:

(遇到新问题开始思考并小声议论)

师: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全面”两个字。

如何理解“全面”两个字?

一条思路是大家想到的,按事件发展的顺序思考,卢沟桥事变是日本蓄谋已久的扩大侵华战争的产物,它引起了中国社会矛盾的巨大变化,最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华民族最终团结起来抗击日寇侵略。

一条思路是按历史的横切面来考查的。

所谓“全面抗战”就是全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总动员的抗战。

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卢沟桥事变是怎样刺激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总动员的?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出示投影——《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蒋介石《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生:

(读材料、听乐曲、思考并分小组讨论;教师加入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华北的地理位置、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西安事变的影响、蒋介石个人的变化等方面分析。

学生代表发言)

师:

听了大家的发言,我的确很受教育。

同学们从抗战的爆发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联想到五千年中华文明,论证了抗战必胜。

这些都是非常可贵的思想火花。

我们已经懂得了“七七事变”是全面抗战的开始,现在我们来学习“七七事变”。

一、“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七七”事变——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师:

请大家用自己最简洁的话把“七七”事变解释一下。

生:

(思考并回答)

师:

做这样的名词解释请大家注意两点:

一是对事件本身的概括要简洁;二是要概括评价事件的影响。

如此题可这样做答: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挑起战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中、日两方面的情况,说明了“七七”事变是全面抗战的开始。

现在我们不妨回忆一下日军的侵华步骤。

生:

(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日军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的侵华过程)师:

面对日军咄咄逼人的攻势,中国社会各阶级有何反映呢?

(板书第二个小标题)生:

(开始思考并讨论)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师:

在民族危机的紧要关头,中国社会各阶级最终联合起来了,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强大同盟。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总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

生:

(阅读课文总结并根据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中的四件大事)

师:

《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请同学们想一想第一次国共合作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异同?

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生:

(思考并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

师:

同学们能从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形式、影响去分析它们的异同,从党的决策去看党的政策的变化,这种思路对我们学习历史非常重要。

在抗战的初期,战争主要在正面战场。

二、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

1.淞沪会战

师:

日本占领平津后,已经决定全面扩大对华战争。

日本军部决定向华北和华东两个方向发动进攻,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日本军部认为只要用强大的武力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就能达到灭亡中国的目的,因而它把矛头主要指向国民政府。

国民政府面临日本的强压,要不投降就只有抗争。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48页《淞沪会战示意图》和有关内容,了解淞沪会战的过程。

想一想我们应如何评价这次会战呢?

生:

(阅读教材并思考)

师:

现在我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请回答:

(1)淞沪会战的最大意义是什么?

(2)淞沪会战中我爱国官兵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然而它最终失败了,其原因何在?

生:

(师生讨论并得出结论)

师:

抗战初期正面战场还有什么战斗,其结果如何?

请大家阅读课本第48~50页。

2.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广州、武汉的沦陷师:

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打投影)1.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是:

2.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是:

3.台儿庄战役胜利了,徐州会战却失败了。

这说明:

4.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原因是:

5.正面战场中国失利的原因是:

6.你是如何评价国民党政府的抗战方略的?

生:

(在老师引导下回答问题)

师:

日军的对华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极大的危害,请同学们看录像。

(播放《南京大屠杀》剪辑)

生:

(看录像,形成感性认识)

3.南京大屠杀和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师:

日军在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但今天却有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在忘记这段历史,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试图抹杀这段历史。

同学们你是如何看的呢?

南京沦陷了,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你认为这对当时的政局有何影响?

生:

(思考并议论,老师引导学生思考)

师: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八路军即开赴抗日战场。

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师:

请同学们看投影,思考以下问题1.洛川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2.第一块抗日根据地是如何建立的?

3.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有何意义?

4.陕甘宁边区与抗日根据地有何关系?

生:

(阅读课文,思考并议论)

师:

(引导学生看《华北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分析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的意义)

生:

(在老师的引导下,简洁明确地回答问题。

要有意识地训练根据能力)

师:

敌后战场的开辟和抗日根据地的创立,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牵制了大量的日军。

四、《论持久站》的发表

师: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结合自己已知的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出示投影)1.《论持久战》发表的背景2.“速胜论”和“亡国论”当时造成了什么危害?

3.《论持久战》是怎样分析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的?

4.为什么说兵民是胜利之本?

5.《论持久战》发表的意义何在?

6.今天我们学习《论持久战》有何意义?

生:

(在老师的引导下,读书、讨论、回答)

师:

《论持久战》的发表拨开了当时中国人民心中的迷雾,坚定了人民必胜的信念,也为我们学习历史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希望大家能在课余读一读这篇文章全文。

师:

在中华民族日益危机的时刻,国共两党终于放弃前嫌,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同盟,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毛泽东同志预言抗日战争必是一场持久战。

我们下节课将接着学习抗日战争的内容。

第二节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课堂教学设计

师: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幅照片。

(屏幕上显示照片《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的一部分:

学生与黑板)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一所学校——公民小学的一间教室,学生们正在上课。

(屏幕显示黑板上的内容)学习的却是有关颂扬日本“天皇陛下万岁”、“日支亲善”的内容。

是谁在授课呢?

(屏幕显示全照片)一名日本军官。

在学们的两侧还站满了全副武装的日本士兵,他们正虎视眈眈地监视着这群孩子。

现在,我们全明白了,这不是一间正常的教室,这也不是一节正常的课,内容是虚伪的,方式是强制性的,气氛是恐怖的。

这就是中国沦陷区的小学生被迫接受奴化教育的写照。

这说明,武装侵略、军事进攻只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第一步,它的根本目的是要完全占领中国,收服民心,彻底消灭中华民族,把中国变为日本的一部分。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板书)一、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改变

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请大家看《抗日战争形势图》。

(屏幕显示此图)1938年秋,昌军先后占领了广州、武汉。

(屏幕以红色显示)这样,在完全占领了东三省之后,从七七事变到广州、武汉失守的15个月里,日军又占领了中国北方的河北、山西、察哈尔、绥远、山东、河南等省的大部分地区,华中的京沪杭地区、武汉地区,华南的广州地区(屏幕逐一以黑色显示所提到的地区),侵略气焰极度嚣张。

但是,恰恰是从这时起,日军基本上停止对正面战场的大规模进攻,而且日军政府还“重瓣检讨对华国策”,估计“要迅速取得成果,预料尚有困难”,要准备“对付长期作战”。

这是为什么?

日本政府面临的“困难”都是什么呢?

请大家阅读材料1至4后,思考并回答。

生:

(按教师要求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中日开战前,日军陆军有17个常备师团,共约38万人,此处还有预备役和后备役战斗兵力160多万人。

材料二:

到1938年,日军伤亡已达44.7万人。

材料三:

1938年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消耗的军用物资有92%是从美国进口的。

材料四:

1937年11月,八路军的第115师的一部2000余人在聂荣臻率领下,建立了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根据地,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接着日军组织二万多人进行扫荡,八路军迎头反击,歼敌2000多人。

以后随着游击战争的进行,晋察冀边区进一步扩大,包括山西、察哈尔、热河、辽宁五省之各一部,面积40万平方公里,人口2500万,县治108个。

由于地处华北敌人的心脏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在八年抗中,根据地军民与日伪军作战3。

2万次,毙伤日伪军35万人。

(以上四则材料均摘自《中国现现代史》下册,王桧林主编)生:

(回答老师的提问:

日本政府面临的“困难”都是什么?

师:

(归纳总结)随着日军在中国占领区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本的兵力、财力、物力不足的根本弱点已经暴露出来;日军的全面进攻并没有摧毁中国的抵抗力量,更没有动摇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大大牵制了日军,对其后方构成严重的威胁。

这一切使日本帝国主义的困难日益增加,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那么,中国方面是否可以利用敌人的困难时期,反戈一击,迅速打败日军呢?

生:

(讨论后回答)

师:

中国虽然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但是经过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伤亡惨重;人民抗日力量虽然有所发展,但仍没有达到进行战略反攻的程度。

人民抗日力量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才能打败侵略者。

这样,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宣告了日本侵略者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计划的破产,日本因而改变了战略方针。

2.日本侵华战备方针的改变。

师: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5至材料8。

材料五:

《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政府声明》

材料六:

《政府声明——虽国民政府,亦不拒绝》

材料七:

《第三次近卫声明》

材料八:

《日本首相平沼的国会演说》(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

生:

(按教师的要求做)师:

材料五反映了日本对国民政府的何种态度?

生:

否认,不承认国民政府。

师:

对比材料五,材料六反映了日本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生:

由否认国民政府变为承认国民政府,但是仍然不承认蒋介石的统治地位。

师:

从材料七看,所谓“日中友好”的条件主要是什么?

生:

国民政府放弃抗日,承认伪满洲国。

师:

伪满洲国是日本的傀儡政权,而东北三省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伪满洲国,实际上就是向日本表示屈服,认同它的既得利益。

因此,所谓的“友好”只不过是日本在特定时期抛出的诱饵,为投降派提供一个堂皇的借口。

“共同防共”说明日本把军事进攻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生:

生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力量。

师:

日本提出反共这一口号,目的还在于挑拨国共的关系,破坏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经济提携”的重点地区在哪里?

目的何在?

生:

华北、内蒙古,也就是沦陷区中战略地位得要的地区。

目的是掠夺资源,解决自身财力、物力的不足。

师:

以上分析说明日本把战略重点放在了巩固占领方面。

材料八反映出日本对蒋介石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生:

由反蒋变为拉拢蒋介石。

师:

蒋介石要获得日本承认的条件是什么?

生:

响应近卫三原则。

师:

综上所述,在战争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集中重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变”的是不同时期的具体策略,“不变”的是灭亡中国之野心。

在日本帝国主义的诱降攻势之下,1938年12月,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为首的亲日集团,公开叛国投敌。

3.汪伪政权的建立

生:

(按教师要求朗读课文54页第一段小字部分。

师:

汪伪政权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侵华政策的产物和工具,它大肆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帮助日本侵略者加强对沦陷区的殖民统治,并且组织伪军进攻人民抗日武装力量。

汪精卫成为可耻的头号卖国贼。

(屏幕显示漫画《香槟》和汪精卫的照片)在漫画中,汪精卫通过治理整顿日协定换取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刺刀上流淌的、酒杯中盛满的是中华民族的鲜血。

这幅画向我们展示了汪精卫在衣冠楚楚、道貌岸然之下的丑陋、卑鄙、凶残的嘴脸。

汪伪政权成立后,延安抗日军民,国统区各界人民纷纷召开讨汪大会;海外华侨致电国民政府“汪逆叛党祸国……认贼作父,丧尽天良,辱尽华裔,乃抗战当前之大敌。

”在全国人民舆论的压力下,蒋介石集团宣布开除汪精卫的国民党党籍。

这时候,英美帝国主义为了推动日本进攻苏联,力谋与日本妥协,也极力对国民政府进行劝降活动。

英国驻华大使以中日双方的“调停人”自居,在重庆同蒋介石多次密谈,劝蒋介石与日本“议和”。

美国驻华大使也表示支持日本建立“东亚新秩序”。

于是,蒋介石的抗日态度也有所动摇。

这一切都大大增加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艰巨性。

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华政策在政治上采取“以华制华”措施的同时,在经济上推行“以战养战”的掠夺政策。

“以战养战”的实质是尽量使沦陷区的经济殖民地化,成为日本经济的附庸。

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资源贫乏的问题日益显露。

1938年3月,日本国内一切金属消费实行配给,几乎完全停止了非军用的金属及橡胶的生产,实行非军用的石油消费的配给,甚至允许学生赤脚上学,因为缩减了皮鞋、胶鞋生产。

为了解决战争所需,日本加紧对中国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妄图把中国变为侵略战争的物资供应基地。

二、野蛮的经济掠夺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55页到58页的第一段文字,按照屏幕上表格的要求(屏幕显示空白表格),在书上画出有关的内容,然后回答。

生:

(按照要求做)

师:

(归纳总结,同时屏幕显示完整的表格)

三、推行奴化教育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征服中国,在进行军事进攻的同时还通过伪政权对沦陷区的群众推行奴化教育。

所谓奴化教育,就是侵略者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企图在思想、精神方面消磨、摧残甚至泯来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志,实现其同化政策,即达到使沦陷区人民心甘情愿做亡国奴的政治目的。

奴化教育主要从两个方向进行: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前者又是重点。

在学校教育方面,日本帝国主义调整学制年限,加大初等教育阶段的比得,出版以“中日亲善”、“共存共荣”、“大东亚新秩序”为内容的教科书,日语被定为“国语”课,学校不得悬挂中国地图,不得使用“中华”字样,凡是易于激发学生爱国思想的东西都被剔除。

侵略者的目的在于从小就向青少年灌输奴化思想,泯灭学生幼小心灵中的民族意识。

在社会教育方面,日伪利用一切信息媒介和宣传工具,大肆宣传旧的封建道德,进行反共宣传,企业以此来磨灭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

这种奴化教育往往都是配以残酷的镇压手段来推行。

请一个同学朗读59页第一段大字和小字。

四、日伪的残酷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

生:

(朗读课文)

师:

面对日本侵略者用刺刀维持的殖民统治,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

沦陷区人民不甘心做亡国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采取“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待的斗争方针,通过罢工、举行暴动、掀起大规模的“消毒”运动、印发漫画传单等各种形式的斗争,反对日伪殖民统治。

(屏幕显示《民先队印发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漫画传单》)这幅漫画是民先队北京师范大学队部印发的,画中的文字说明是:

看!

这辆坦克车底下的12岁朱姓孩是日兵进朝阳门时,因听见这小孩喊: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而将她放在车底下压死了,这是多么令人伤心的一桩事。

是的,小女孩的惨死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禽兽般的残酷;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一口号从一个12岁的小女孩口中响亮地喊出,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同仇敌忾,抗战到底的民族精神。

这张传单在充满白色恐怖的沦陷区广泛传播,唤起了中华民族在野蛮强权面前不屈的反抗精神。

小结1938年秋,日军占领武汉、广州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战略方针,集中重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国民党集团出现动摇、分裂,汪伪集团公开叛国投敌,建立南京伪政权。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集中体现为以下特点:

政治上——以华制华;经济上——以战养战;思想上——推行奴化教育。

日本的当时目的就是巩固占领区,扩大既得利益,把沦陷区变为准备长期战争和扩大战争的后方基地,从而最终彻底灭亡中国。

中国的抗战进入漫长而艰巨的时期,但是中国人民没有屈服,顽强抵抗。

中华民族是一个因不死,打不散,压不垮的伟大民族!

北京13中石玲玲

第三节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课堂教学设计

师:

同学们,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华方针发生了什么变化?

对国民党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

(思考并回答)

师:

(总结学生的认识)日本改变侵华方针,以政治诱降为主,使国民党内发生变化,亲日派的汪精卫集团公开投敌,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和帮凶;亲英美派的蒋介石集团发生动摇,由抗日转向反共。

今天,我们来学习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板书第二章与第三节的课题)

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1.国民党五届五中会全

师: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日本帝国主义尽管没有放弃以军事手段迫使中国完全屈服的妄想,但为了对付长期战争的局势,改变了以前的战略方针。

随着日本侵略政策的变化,国民党的政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939年初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是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的重要标志。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

生:

(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教材)

师:

(请同学们结合本章学过的内容互相讨论。

为什么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标志着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要转变)

生:

(互相讨论、发表意见)

师:

(总结学生的认识)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民党表示准备抗战,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比较积极地抗击日军。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不仅确定了“溶共、限共、防共、反共”的反动方针,还作出了强化国民党独裁统治、加强蒋介石个人权势的重大决定。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这次会议是蒋介石集团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积极反共的会议,是国民党的内外政策向着消极的、退步的、反动的方面转化的会议。

(引导同学们思考,既然蒋介石集团政策的重心发生了转变,为什么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蒋介石还声言“坚持抗战到底”,表示抗战决心呢)

生:

(思考并作答)

师:

(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政策并没有改变,中日民族矛盾依旧是主要矛盾,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反对分裂与投降,全民抗战的历史洪流势不可挡,所以蒋介石集团虽然积极推选反共政策,却不敢赤裸裸地破坏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因此蒋介石不论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还是会后继续的着抗日旗帜,但抗日十分消极;继续打着“联共”旗帜,但不断制造军事磨擦,不断挑起各种事端。

这是蒋介石集团政治态度的两面性。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小字,思考“抗战到底”的实际含义及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说明了蒋介石集团政治态度中哪方面的问题)

生:

(互相讨论,发表意见)

师:

(总结学生的意见)在日本帝国主义诱降政策的影响下,国民党抗战的决心发生动摇,政治态度中有投降的一面。

由于其代表了官僚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害怕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日益壮大和发展,反共倾向日益增长,并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因此,蒋介石集团的政治态度具有既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的两面性,这就是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蒋介石集团政治态度的特点,这种政治态度给抗战造成的恶果大家在下面的学习中要注意分析掌握。

2.中国共产党巩固统一路线的斗争

师:

面对国民党政策的改变,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坚决斗争,打退了国民党的第一次反共高潮。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68页“阅读与思考”阅读教材中文字内容,明确中共中央对待国民党顽固派的政策)

生:

(阅读教材)

二、皖南事变

1.皖南事变的经过

师:

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是蒋介石集团为消灭新四军蓄意制造的阴谋事件。

(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学习皖南事变的经过)

生:

(按教师的要求学习)

师:

在皖南事变中,叶挺临危不惧,指挥战士们英勇抗击顽军。

在新四军处境危急的情况下,他不顾个人安危,下山与国民党谈判,随即被无理扣压。

一代北伐名将、抗日英雄,竟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卑劣暗算,一关就是五年。

他在狱中坚贞不屈,与敌人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写下了著名的《囚歌》,表现了一个革命军人的崇高气节。

叶挺于1946年3月获释,4月因飞机失事遇难。

2.围绕皖南事变的斗争

师:

皖南事变发生后,在国内外、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顽固派的罪行,进行坚决的斗争,给予了坚决的回击。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两则材料及相关小字,了解中国共产党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阴谋的情况及“重建一的新四军军部组成人员”表)

生:

(在教师指导下阅读历史资料)

师:

国际上,苏、美、英等国也表示对国民党不满,要求中国继续抗战。

生:

(阅读教材小字内容)

师:

国内很多爱国民主人士,也纷纷反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

1941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正式成立。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分析皖南事变对抗战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

(互相讨论,发表意见)师:

(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通过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皖南事变是蒋介石背信弃义,消灭异己的一场阴谋,是蒋介石集团推选两面政策的表现。

其结果是削弱了抗日力量,做了日本侵略者想做而做不到的事。

皖南事变,使蒋介石国民党的地位下降,共产党的地位提高。

事实雄辩地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中国引向光明,是中国人民的希望,是中华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

三、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1.日军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进攻

师: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为了造成有利的国际形势,在1940年前后,对国民党下面战场发动局部进攻,逼迫蒋介石投降。

由于蒋介石集团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造成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日军对国民党正面战场进攻情况,尤其是枣宜会战和张自忠壮烈殉国)

生:

(教师指导下阅读教材)

2.豫湘桂战役

师:

豫湘桂大溃败是在抗日军民度过抗日战争是困难的1941年、1942年之后,最后胜利的曙光已经显露,然而却在从南到北数千里的战场上丧失国土,损失令人震惊。

它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在全球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之时,独在中国,独在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日军神气活现,重温了一回皇军不可战胜的旧梦。

请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豫湘桂大溃败?

生:

(阅读教材,思考并作答)

师:

(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主要是国民政府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造成的恶果,也有战区指挥失当等原因。

四、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

1.独裁统治

师:

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对内坚持反共、反人民的基本立场,坚持一党专政。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国民党独裁统治特征是什么?

生:

(在教师指导下阅读并掌握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主要特征:

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相互结合、渗透)

2.经济掠夺

师:

抗战时期,中国的国民经济被迫转入战时体制。

在国统区内,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起来。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四大家族是采取哪些方式积聚资本的)

生:

(阅读材料、思考并作答)

师:

(结合教材中的小字,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四大家族通过垄断工业、掠夺农业、控制商业、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