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反思《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 教学反思部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5516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反思《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 教学反思部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反思《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 教学反思部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反思《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 教学反思部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反思《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 教学反思部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反思《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 教学反思部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反思《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 教学反思部编.docx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反思《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 教学反思部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反思《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 教学反思部编.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反思《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 教学反思部编.docx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反思《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教学反思部编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反思-20陀螺人教(部编版)

20陀螺

1.会认“兵、恨”等8个生字,会认读“钉、旋”这2个多音字,会写“否、旋、况”等14个生字。

2.默读课文,在体会较深的地方作批注。

3.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我”心情变化的过程。

4.理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的含义。

重点

1.会认“兵、恨”等8个生字,会认读“钉、旋”这2个多音字,会写“否、旋、况”等14个生字。

2.默读课文,在体会较深的地方作批注。

难点

1.理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的含义。

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我”心情变化的过程。

1.玩具导入,激发兴趣

玩具一直是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离学生生活较近。

教学时,从玩具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字词教学,自主+引导

关于识字、写字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借助拼音识字。

写字时,注意字的结构,结合形近字,引导学生交流识字、写字的方法,促进自主识字。

3.阅读理解,层层递进

课文的学习重点是品味文中的语句,体会其中“我”心情变化的过程。

一是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我”的心情变化;二是体会“我”有陀螺之前与有陀螺之后的心理变化,抓住人物的心理、动作等描写,感受其中的变化。

结尾的“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俗语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中,可以回顾整篇课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抓住陀螺的样子和“我”取得胜利时的表现来理解。

1.预习提纲

(1)小调查:

以小组为单位,调查组里哪些同学玩过陀螺,陀螺有哪些种类。

(2)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心情的变化。

(3)原始陀螺图片、现在陀螺图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兵、恨”等8个生字,会认读“钉、旋”这2个多音字,会写“否、旋、况”等14个生字。

2.默读课文,在体会较深的地方作批注。

一、激趣导入

1.说到童年,大家总会想到各种各样的游戏,如跳绳、踢毽子、抽陀螺等。

(多媒体依次显示相应的游戏)课前,老师曾让大家调查统计过班里有多少同学玩过陀螺,陀螺又有哪些种类。

大家现在来说一说。

(学生以小组汇报,教师适时点拨把话说清楚。

2.玩过陀螺的人着实不少,那谁可以说说玩陀螺的技巧呢?

(找学生回答。

学生们说的可能是现代的陀螺,不是文中高洪波先生所玩的陀螺,教师可以适时夸赞。

3.现在的陀螺是在以前陀螺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同学们知道陀螺的历史吗?

多媒体出示相应图片及以下文本内容:

陀螺是中国民间最早的娱乐工具之一,形状上半部分为圆形,下方尖锐。

以前的陀螺多用木头制成,玩时可用绳子缠绕,用力抽绳,使之直立旋转。

现代的陀螺经改造多为塑料或铁制,利用发条的弹力旋转。

4.这么说来陀螺的历史还是十分悠久的,我们知道现代陀螺是怎么玩的,那么以前的陀螺又是怎样玩的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高洪波先生的《陀螺》,看看以前的陀螺。

(板书课题:

陀螺)

设计意图:

现在学生们玩的陀螺与以前的陀螺大不相同,只有了解以前的陀螺样式,才能更好地理解文中作者赢得陀螺比赛的欣喜。

课前的调查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更好地融入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默读课文。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1.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2.通读课文,遇到难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3.在有疑问或有体会的地方作上批注,可以是一个词语或者一段话。

2.多种形式认读要求认读的生字。

(1)多媒体出示课文要求的会认字。

兵恨帅彻溃誉丑豪

(2)小组之间互读生字,注意字的正确读音。

(3)找学生读,教师正音,注意翘舌音“帅、彻、丑”。

3.讲解多音字。

钉(dīnɡ)组词:

钉子旋(xuán)组词:

旋转

(dìnɡ)组词:

钉扣子(xuàn)组词:

旋风

4.书法课堂,教学生字。

课件出示会写字:

(1)重点指导:

“旋”左窄右宽,“况”左边是两点水,“仍”最后一笔是撇不是捺,“预”的左边是“予”而不是“矛”。

(2)学生书写、仿写,每个汉字认真书写两遍。

(3)多媒体展示学生写的生字,其他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

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增强,但字体字形需要教师一再强调,教师要细心耐心地指导,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中掌握清楚字音、字义。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试着用一句话概括事件。

预设:

本文的线索是陀螺。

主要讲了“我”用一只其貌不扬的小陀螺打败了小伙伴的大陀螺,为“我”带来了胜利的喜悦。

2.浏览课文,梳理文章思路。

课件出示填空练习,学生读课文,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

(先出示填空,再根据讲解出示答案)

(说)陀螺——(做)陀螺——(得)陀螺——(斗)陀螺——(悟)陀螺

在课文的开始,作者介绍了一下陀螺是什么。

那么接下来作者做什么了?

(自己削不出好陀螺,叔叔答应送一只陀螺)陀螺做好之后呢?

(作者得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陀螺)作者最初做陀螺的目的是什么?

(和别人比赛,也就是斗陀螺)最后作者赢了还是输了?

(赢了)作者从中有了一定的感悟。

设计意图:

本文内容较长,而默读是较快阅读的一种方法。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默读基础,给出问题,再默读有助于学生快速找准文中的脉络,便于初步掌握文章内容。

四、作业设计

书写本课生字词,小组间相互报听写。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我”心情变化的过程。

2.理解“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的含义。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2.相机纠错,指导书写。

3.上节课我们大体了解了《陀螺》的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二、读中品味,深入探究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做上标记,并在空白处简单写出你喜欢的理由。

2.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

3.预设一:

第4自然段。

(1)从这段话中我们读出了作者对陀螺的________。

(渴望、盼望……)

(2)这时候作者的心情是如何的?

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

作者得不到陀螺的懊恼、郁闷心情,从这一段中的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

课件出示:

因此,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堆满乌云,快乐像过冬的燕子一般,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

(3)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还可以看出什么?

生: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还可以看出作者对陀螺的酷爱。

(教师提示学生把懊恼、郁闷和酷爱写在这句话的旁边。

预设二:

第5自然段。

(课件出示这一自然段)

这种懊恼终于引起了长辈的注意。

我的叔叔,一位很有童心的年轻民警,答应在我生日那天送我一只陀螺。

这消息曾使我一整天处于恍惚的状态,老想象着那只陀螺英武的风姿。

(1)俗话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作者的期盼终于得到了回应。

在这段时间“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

“我”的精神是恍惚的,说明“我”非常期盼陀螺的出现。

从第5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看出来的。

(多媒体同时出现标红的最后一句话。

(2)有同学已经把“恍惚”“期盼”作为批注写在这句话的旁边了,非常棒!

预设三:

第7自然段。

(1)你喜欢这段话的原因是什么?

生:

因为这段话写出了“我”得到新陀螺的兴奋,把“我”的状态描述得很具体、形象。

(2)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我”很兴奋?

生:

从这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

课件出示这句话:

尤其当我看到这枚“鸭蛋”的下端已嵌上一粒大滚珠时,更是手舞足蹈,恨不得马上在马路上一显身手!

(3)这句话里面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我”非常兴奋?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生:

从“手舞足蹈、马上、一显身手”可以看出“我”非常兴奋。

因为这个陀螺的下端已嵌上一粒大滚珠,而第2自然段有这么一段话:

好的冰尜儿尖部嵌一颗滚珠,转起来能增加许多妩媚。

“我”很满意这样的设计,所以很兴奋。

(学生回答时,教师可适时夸奖,在分析文本时,不要孤立某个片段来看,而要联系前后文。

预设四:

第8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8自然段)

我的陀螺刚一露面,就招来了一顿嘲笑。

(1)想象是美好的,但现实是多么的残酷,“我”的陀螺并没有赢得别人的夸赞,这时“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用我们上一组学过的词语。

生:

这时候“我”的心情是沮丧的。

(教师提示“沮丧”要作为批注写到这句话旁边的空白处。

(2)那么“我”的陀螺遭到同伴们嘲笑的原因是什么?

生:

因为“它长得不伦不类,该平的地方不平,该尖的地方不尖,看不出一丝一毫与同伴相斗的能力”。

预设五:

第11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

这真是个辉煌的时刻!

我尝到了胜利的滋味,品到了幸运的甜头。

(1)这个时候“我”的心情如何?

生:

兴奋、自豪……

(2)虽然陀螺的样子遭到同伴们的嘲笑,但是这个“丑陀螺”的战斗力惊人,谁可以把描写这个陀螺的战斗的句子读一下?

看看是不是很激烈。

(3)找同学读第10自然段。

(4)是的,这个其貌不扬的小陀螺打败了大陀螺,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惊奇的事啊!

所以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说道:

(课件出示,学生齐读)

这真应了一句古话: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师: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谁来说一下?

生:

这句话是说不能以貌取人,就像海水不能用斗去度量一样。

不能只根据外貌来评估一个人的才能、品质和行为,对待别人,仅凭外貌是看不出他真实的实力的。

4.小结:

所以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评价一个人时,不可以只凭外貌来评价。

这也是作者从玩“陀螺”中领悟到的。

设计意图:

借助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段落这一教学环节,既有利于检查学生的读文情况,又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能力。

在交流中,教师应认真倾听,对学生的表述给予及时评价,以起到规范语言的作用。

同时,这篇课文的重难点也得到了解决,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高洪波的儿童诗集《我喜欢你,狐狸》。

四、作业设计

玩一次陀螺,把自己的所看、所想、所悟记录下来。

 

一、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有独特个性和生活体验的个体。

所以在一开始的课堂设计中,我增加了汇报调查班级玩陀螺的项目,有利于找到文本与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快速丰富起来。

教师应善于联系实际,利用有利资源,对课本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构建起学生与知识间的桥梁。

二、关注学生,注意思考。

本堂课过多地关注学生所回答的答案,忽略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对学生不同回答的反馈缺乏合理性。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多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从而给学生阅读思考指明方向。

三、引导默读,提高效率。

本课篇幅较长,阅读所费时间较多,可以借助这篇文章对学生进行默读速度的训练,不仅要快,而且要准。

快可以用时间来衡量,准要通过思考问题来实现。

这便需要教师多加引导,才能实现。

这也符合大阅读时代的要求。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人教新课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并能迁移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感受叶圣陶先生堪称楷模的作品和人品,明白作者为何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

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对比导入

1、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你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吗?

(肖复兴)

师:

肖复兴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一次偶然的机遇,能够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

师:

是什么样的偶遇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

生齐读: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检查预习,出示预习提示:

(1)找出《爬山虎的脚》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两篇文章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2)划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3、学生汇报,完成预习单。

预设:

学生分别从作者、主要内容、文章类型说出不同点,相同点是题目都和爬山虎有关。

小结:

两篇课文题目很相似,但从文章主要内容可以看出是属于不同类型的文章。

【设计意图:

通过比较《爬山虎的脚》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两篇课文来导入,由《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内容是写事,而题目是写景切入正文,并引出“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景物描写,初步领悟

1、过渡:

这篇课文明明是写事的文章,为什么却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文中有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吗?

指课前预习要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接下来我们来交流一下。

指名读一读。

2、这几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并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三、就事看景,深入体会 

过渡:

这几处写爬山虎的句子和文中两件事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1、第一件事:

修改作文

(1)出示修改原稿,学生先说自己看到的,再从文中找出肖复兴看到什么?

重点体会“密密麻麻”“到处”两词,感受叶老一丝不苟的文品。

【设计意图:

这一课外资源的引入非常的及时、非常的巧妙、非常的有效,叶老修改文章的图片,让学生对“密密麻麻”“到处”两个词语有了鲜明的印象,更对文章中的这句话有了形象的感受。

小结:

对呀我们都没见过叶老先生,却从这密密麻麻的小字中感受到了他一丝不苟的文品。

(2)指名读这段话。

(3)出示作者感受,师引读:

难怪作者会这样说“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如春风拂面。

(4)当我回到家,仔细看了几遍叶老的修改,又发现了?

 生读: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补充填空:

修改作文应该做到用字(),句子()、()。

引出叶老的话,课件出示: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叶圣陶

  师:

叶老认为读文章一个字都不能放过,每句话都要认真领悟含义,因此对肖复兴要发表的作文,他也用这个要求一字一词地批改。

(5)品读评语

师:

修改完后,作文后面还有一则评语呢。

指名读

  他为什么要这样写?

  师:

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带给我温暖。

再次引读:

所以,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

 师:

对一位15岁少年的一篇参赛作文是如此费心竭力,可见他一丝不苟的文品,因此他的一生有着辉煌的成就。

(出示叶圣陶资料,学生自读)

师:

当时,他68岁的高龄了,白天,他有做不完的工作;晚上,他拿起作文,一篇一篇、一字一句地批改。

  师:

所以,我,你,在座的每一个同学,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

  (指生读)

小结:

刚才,我们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借助人物生平资料,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这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

2、第二件事:

邀请做客

过渡:

一次修改作文,让叶圣陶先生给肖复兴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他们第一次见面,第一次交谈又给肖复兴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1)学生默读,划出感受并交流。

(2)借助原文中的内容,了解叶老的人品

师:

一次交谈,一番期待,足以看出叶老先生的亲切、质朴。

所以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课件)

师:

(出示插图)对比两人身份的悬殊差距,感悟叶老的人品。

  学生交流

师:

是呀,所以作者第一次见作家就有这样的感受——他亲切之中蕴含的期待,质朴之中包含的认真……(课件)

【设计意图:

学生的阅读是一种自主的个性化行为。

通过让学生了解叶老先生与“我”的谈话内容,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叶老先生质朴的言语,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

四、感悟借景抒情

1、师:

在他们交谈融洽之时,作者看到了这样的爬山虎:

出示“落日的余晖……虎虎有生气”

通过刚才对叶老的了解,再细细品读这段话,你又读懂了什么?

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作者的情感,如“浓浓的湖水”“虎虎有生机”

小结:

大家通过短短这段景物描写却悟出了深刻的体会,作者正是借助景物来抒发内心的感受,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

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字字句句都是作者情感的表达。

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心体会另外两处景物描写,看看要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2、学生自学

3、全班交流

第一处:

(出示: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重点抓住“夏日的燥热”“像温柔的小精灵”等词语,体会作者紧张、激动的心情。

小结:

这处景物描写中没有一个词语写出作者的心情,但我们却能从中感受到,这就是借景抒情的好处。

第三处: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师:

在他的眼前出现的仅仅是爬山虎吗?

他还忘不了的是什么?

预设生:

表面上忘不了那一片绿绿的爬山虎,实际上忘不了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

生:

作者忘不了叶老先生对他的关心,忘不了对他的指导,忘不了对他的教育!

……

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肖复兴先生就是这样借助景物表达了对叶老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4、瞧,肖复兴将借景抒情运用得淋漓尽致,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它记在脑海里呀?

看提示背诵

5、拓展练习:

师:

其实我们在写作中经常会借助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下面我们来看两位同学在一次日记《考试之后》中写到的,(出示课件)这两位同学是如何借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呢?

分别出示片段一、二,指名朗读、再回答。

片段一:

路旁的柳树好像在祝贺我,它微笑着,笑弯了腰。

鸟儿也在我头上飞来飞去,好像在给我唱欢乐颂。

花坛里百花怒放,娇艳多姿,不时闻到醉人的香气。

我的脚下似乎有风火轮,没过多久,我已经飞到了家门口。

这位同学见到的景物如此美好。

片段二:

路上的人们好像在讥笑我,树的叶子被风一吹,纷纷飘落,茂盛的树冠,一下子变得零零散散,像一位秃头老人。

百花凋零,枯草一片,我失魂落魄,无精打采。

分别指名读,通过这两段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心情,猜测考试结果。

小结:

在刚才两位同学的日记中没有一个是表示心情的词语,但我们可以从景物描写中感受到小作者的心情。

真是景随心动,心随景变啊,这就是借景抒情的绝妙之处。

这么好的句子大家赶快多读几遍吧!

师:

希望今后我们也可以把借景抒情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四、回归整体,升华认识

1、师:

同学们,修改作文、邀请做客让叶老先生院中的爬山虎永远绿在15岁少年的心中。

这个绿着的不仅仅是爬山虎,现在你应该知道这个绿着是什么吗?

这个绿着的也许是哪件事情,也许是深刻的感受,也许是叶老的教导,也许还有一言一行……请以“在“我”的脑海里,总是“绿”着的是,也是”的句式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生练笔。

  师小结:

在我眼前绿着的,不仅是那虎虎生机的爬山虎,还有叶老那堪称楷模的人品和作品。

爬山虎已不单单是景,还凝聚着浓厚的情。

所以,课题叫做—

生齐读: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设计意图:

课文几次写到爬山虎,这些语句包含的意蕴就四年级孩子的理解能力而言,难度很大。

再加上文章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其中的喻义非常深刻,更是令人费解。

理解这些语句含义是教学的难点。

设计中通过反复朗读、想象体会、情境运用等多种手段层层推进理解其含义,而“借景抒情”这一写作方法的学习也便水到渠成。

教学过程中注重提炼学习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扎扎实实地体现“用教材教”。

2、拓展延伸

 师:

肖复兴因为遇到了人品、作品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成为了著名的主编肖复兴也常常帮别人修改作文,知道吗?

我们手上用的语文课本,很多就是经他的手修改后,编进语文书的。

好些课文,还是我们学过的呢。

出示:

《去年的树》、《白鹅》、《触摸春天》、《巨人的花园》、《卡罗纳》

  师:

在修改这些作家的文章时,他写下了这些修改意见:

  课件:

把每一个句子写好;要避免重复;语言的规范和生动;注意细微的地方;去掉多余的连词……

  师:

这些话熟悉吗?

好像谁说的?

  生:

叶圣陶

师:

叶老先生对他的影响太大了,看,这是肖复兴至今取得的成就。

(资料)

【设计意图:

肖复兴资料的引入,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叶老先生“堪称楷模的人品与作品”对作者一生的影响之大,至此,相信大师的形象也高高地矗立在学生的心里。

所以肖复兴会这样深情地说——一次偶然的机遇,能够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

”其实原文还有一个副标题,读——

  生:

怀念叶圣陶先生

 师:

每当作者眼前展现爬山虎的时候,就会深情地怀念起——

生:

叶圣陶先生

师:

怀念他堪称楷模的人品和作品

  师:

每当想起叶圣陶先生,眼前总会展现——

生: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

如春风拂面。

师:

你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通过借景抒情可以让故事不再枯燥乏味,而作者的感情也可有所寄托,真是一举两得。

【设计意图:

重现课题,既是对全文内容的回顾整理,更是情感的升华,使本课的教学回归整体,首尾呼应。

 四、布置作业

今天课后作业,我们要来练笔,就是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完成。

情景:

今天是周末,我又要到兴趣特长班去上课了……

【设计意图:

作业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借景抒情”的意蕴,能够灵活运用,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板书设计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借景抒情

修改作文一丝不苟

邀请做客平易近人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反思-《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案教学反思部编

第二单元

本单元以“学贵有疑”为主题,包含了《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蝴蝶的家》四篇课文,以及“习作:

小小‘动物园’”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文章,就是通过文本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本单元的习作的主题是“小小‘动物园’”,写写家人和某种动物的相似之处,在叙述中要融入自己的感情。

“语文园地”可以通过观察来识记生字,可以通过背诵等方式积累名言警句。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2

本文讲述了五粒豌豆离开豆荚后各自的经历,其中重点叙述了第五粒豌豆的故事,让人既感动又敬佩。

1.会写41个生字,会认37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蝙蝠和雷达

2

这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的安全问题。

呼风唤雨的世纪

2

课文讲述了20世纪100年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我们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蝴蝶的家

1

课文通过讲“我”因为害怕蝴蝶受到大雨的伤害而担心的事,体现出“我”的善良以及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习作

2

小小“动物园”

1.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描写方法突出人物的特点。

2.通过观察,引导学生了解观察对象的外貌、性格和兴趣爱好,通过口头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发现和借鉴其他同学写作文的长处,试着修改自己的作品。

语文园地

2

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

2.通过观察,区分6组形近字,了解形旁表意义的特点。

3.体会不同表达方式的作用,初步掌握设问句。

4.积累有关做学问的名言。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1.认读“豌、按”等10个生字,会写“豌、按”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豌豆、按照”等词语。

正确、流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