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技术04第三讲.docx
《摄像技术04第三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摄像技术04第三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摄像技术04第三讲
一、授课题目
第三讲构图
二、教学时间安排
2课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摄像构图的要领和方式
四、教学重点、难点
构图的要领。
五、教学方法手段
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法
六、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三讲构图
摄像构图
摄像构图是结构画面为表现某一特定内容的视觉效果的美感,将被摄对象及摄像造型元素有机地组织安排在画面中,形成一定画面形式的创作活动。
摄像构图是一种思维过程技巧。
摄像师从无序的现实世界中找到秩序,把散乱的点、线、面和光、色等视觉元素组织成可以理解的、悦目的画面并传达作者的情感。
摄像构图是使主题思想和创作意图形象化可视化的过程,是电视画面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
构图往往代表摄像师的审美水平、艺术修养和创作风格
第一节构图要领
摄像构图是电视艺术镜头语言表达的基础,是反映画面内容的重要形式。
一、总体要求
1、构图是创作意图外显的过程,应以明确的形式传达出主题思想。
2、构图与景别关系紧密,二者简直密不可分。
景别侧重于主体人物而言,表现其大小、切分部位和背景等;构图乃是指整个画面内部结构的位置布局。
景别要通过构图来表现。
3、主体形象突出与否,是衡量画面构图的主要标准之一。
4、构图应当体现鲜明的风格,美妙和谐的构图画面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5、摄像构图应当简练明快,忌讳繁杂琐碎。
6、构图画面是对现实空间的省略与暗示,画外空间则需借观众的想像和联想去进行补充与诠释。
构图的原理和要求:
1、和拍摄照片一样,数码摄像机拍摄构图的基本原则就是能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你想表现的拍摄主体上,让观众一看就知道你要拍摄的到底是什么。
2、在稳定的基础上,同时要做到画面简洁,尽量只拍摄必要的内容,排除或压缩分散注意力的内容。
和绘画不同,无论是摄影还是摄像,都是一门“减法艺术”。
也就是说,把你眼晴所看到的整个场景中不需要的部分尽量剔除,而留下你需要的部分。
3、好的构图,不仅能够让观众很明确地了解你的拍摄主体,同时也能使整个画面显得很协调,符合你的拍摄意图。
构图的过程就是一个突出主题,并且平衡画面的过程。
4、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减法,找到想拍摄的主体,然后开始把画面中的“减数”找出来去掉。
控制画面的大小。
二、具体要领
1.“平”是摄象构图的基本要求之一。
摄象构图要求横平竖直,建筑物主题轴线要垂直于画框横边,地平线应平行于画框的横边而且不能居中要根据天象情况决定偏上或偏下。
2.摄象构图还要求“美”(或称为“准”)。
摄像构图特别是拍摄人物,构图应注意画面要具有美感。
各种景别安排均要考虑到主体人物的完美,通常称为把画面“格准”。
3.摄像构图要适当留出空白,以保证“透气”。
摄像构图要让画面气氛贯通流畅,既不许拥挤闭塞密不透风,又忌讳空空荡荡浪费画面。
摄像构图的画面留白包括:
天头留白,运动留白和关系留白。
天头留白
运动关系留白
4.摄像构图要考虑观众的视觉中心。
构图布局,主题应安排在画面接近中间部位,但又不能完全在正中心,要看人物的视向或运动方向。
视向或运动方向一边应略大于另一边,注意不要造成人物“面壁”。
5.摄像构图要注意均衡。
摄像构图还应注意画面完整、紧凑、稳定、和谐,防止重心下垂或失去平衡。
6.可以利用构图产生视觉上的想象空间,实现心理感受上的均衡。
第二节构图方法
摄像构图方法是把所拍摄的对象(人、物、景)按一定的规律安排在画面之中,形成最佳的布局的方法。
1、主体
主体是画面中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是画面存在的基本条件主体在画面中起主导作用,通常是整个画面的焦点所在。
主体是画面的内容中心,又是构图的表现中心。
主体安排得当,画面才有灵魂,事件才有依托。
主体是内容表达的重点,又是画面结构的趣味点。
摄像师首先在确立主体,通过构图处理好主体与陪体、主体与背景以及其他结构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
主体的作用有:
主体在内容上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承担着推动事件发展,表达主题思想的任务。
主体在构图形式上起到主导作用,主体是视觉的焦点,是画面的灵魂。
2、陪体
陪体是和主体密切相关并构成一定情节联系的画面构成部分。
有时也帮助主体表达主题思想。
陪体在画面中可以是完整的形象,也可以是局部的形象。
陪体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 确立主体一般也需要安排适当的陪体
陪体的作用是:
陪体可以渲染,衬托主体形象,帮助主体表明画面内涵;
陪体丰富了画面内容,起到均衡和美化画面的作用。
主题应突出,摄像师应将主体安排在画面中视觉中心的位置,陪体则位于次要位置。
以陪衬、烘托、解释或说明主体。
在构图处理时,陪体不可喧宾夺主,无论色彩或影调都不应过分引人注目,避免压倒主体而本末倒置。
主体人物通常应当拍摄完整并朝向摄像机镜头,陪体人物可侧面表现,有时陪体还可以虚化。
二、前景与背景
1、前景
前景是指画面中位于主体之前以至靠近摄像机镜头的景物或人物,表现一定的空间关系或人物关系。
前景可能是陪体,但一般说来,前景往往是整个环境的组成部分。
前景具以下作用:
前景能突出富有意义的任务或景物,作为陪体,它可以介绍人物身份,能帮助主体表现作品内容,推动情节发展;
前景可以强化画面的空间感和纵深感,增加视觉深度;
作为环境的一部分,前景能丰富画面表现内容,增添层次感,突出季节特征和地方色彩,并可以均衡画面构图,从而产生形式美感;
在运动镜头中,前景的运动和变化可活跃画面气氛,强化节奏感和韵律感。
拍摄时应注意:
摄像师应学好会安排好画面中的前景、中景和背景物体。
前景的选择和处理陪衬、烘托主体为前提,不可分割、破坏画面而影响主体的表现。
前景的视觉表现应当弱于主体,避免主次不分以至于喧宾夺主。
前景通常应具有明显的形状,让人一目了然,免得费神去猜测。
前景讲究形式美,用以美化画面,烘托主体,表达主题。
通常情况下的前景应安排在画面附近,有装饰性美感。
前景可以作虚化处理。
2、背景
背景位于主体之后,远离摄像机的景物,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背景也具有相当的重要作用:
背景主要发挥环境的优势,丰富画面空间内容,反映地方、环境、季节、时间等特征,来烘托主体并共同提示画面内涵;
背景用以介绍人物事件所处的时空环境特点,表现气氛、情绪或情调;
背景增加画面的景物层次,拓展纵深空间,形成一定深度的透视关系;
背景通过色彩,影调等视觉元素均衡构图,美化画面,形成图案式的美感。
背景主要发挥环境的优势,丰富画面空间内容,反映地方、环境、季节、时间等特征,来烘托主体并共同提示画面内涵;
三、疏密与平衡
中国传统的国画构图布局方式,特别讲究“疏密有致”,摄像构图应当以此为借鉴,学习其精髓。
密处形态各异,疏处独特生动,既不可拥塞繁杂,又不能松散零乱。
构图讲究内在的对比,十分注重画面中各种构图元素如:
形状(大小、高矮、方圆);
线条(曲直、粗细、长短);
空间(上下、左右、远近);
质感(光洁粗糙、柔软坚硬)等形成对比。
四、局部与整体
摄像构图有时直接表现整体全貌,有时也可以出奇制胜,以局部来反映整体面貌。
第三节构图形式
摄像构图的特点是横画面,摄像机画框的宽高比例目前多为4:
3,也有画框宽高比例设计为16:
9,一般不能随心所欲地作出改变。
因此摄像师在组织处理画面构图时,必须考虑这个因素。
一、#字型构图
在视觉艺术中“黄金分割”为绝对的构图原则。
在心中把所拍摄的画面横竖大约分成三等分,形成井字,主体(趣味点)安排在井字的交叉点附近。
这样的构图比较匀称,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视觉效果较好。
二、三角形构图
画面中排列的三个点或被摄主体的外形轮廓形成三角形,这是最常见的构图。
三角形构图给人以稳定感。
三、S形构图
这是一种十分优美的构图形式,它具有柔和舒展的流动感。
唐诗中有“曲径通幽处”的句子,幽雅的S形曲线有舒心怡人的作用,并且能够引发人们的思绪。
四、框架式构图
透过门窗、洞口拍摄景物,形成一个特定造型的框架,既增添了景物空间深度,又装饰了画面。
这种构图方法如果用得合理巧妙,还能形成大景套小景的效果,十分别致有趣。
五、其他形式构图
例如:
对称构图,对角线构图,L形构图,C形构图,O形构图等等,均可视情采用。
第四节空间透视
电视是以二维空间的形式表现三维空间的视觉艺术类型。
观众在观看屏幕录象时,对物体的空间位置会很自然地根据自己在日常生活的经验作出‘猜测、分析、推理’并在大脑中形成‘判断结论’例如:
景物近大远小、物体近高远低、影调近浓远淡等等。
通过构图的空间透视原理,创造再现立体空间纵深,让观众确信屏幕上的图象画面就是现实空间的重现。
透视与机位及镜头焦距密切相关。
一、体积透视
体积透视是指由于透视原理,平视拍摄的景物近大远小,从而感觉到画面的空间深度。
镜头焦距较短、拍摄距离较近,体积透视效果明显,因此用广角镜头近距离拍摄,可以夸大体积透视关系。
反之,镜头焦距越大,拍摄距离越远,则体积透视效果越弱。
体积透视是指由于透视原理,平视拍摄的景物近大远小,从而感觉到画面的空间深度。
二、线条透视
线条透视是指由于透视原理,平摄的物体近高远低,所呈现的线条(也可以是想象形成的不可见的线条)把视线导向纵深。
三、虚实透视
虚实透视是指利用镜头聚焦和景深的原理,使拍摄的景物有虚有实,表现出一定的画面空间深度。
用长焦距镜头大光圈拍摄,景深范围小,景物虚实对比明显,画面的空间深度透视效果比较突出。
七、思考题及作业
1、练习掌握摄像构图的要领和方式。
八、主要参考资料
1、HerbertZettl,摄像基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