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语法研究》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23610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语语法研究》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古汉语语法研究》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古汉语语法研究》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古汉语语法研究》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古汉语语法研究》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汉语语法研究》大纲.docx

《《古汉语语法研究》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语法研究》大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汉语语法研究》大纲.docx

《古汉语语法研究》大纲

《古汉语语法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古汉语语法研究

适用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2007级本科)

总学时(学分):

16学时(1学分)理论学时:

16学时实践学时:

0学时

一、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古汉语语法研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非师范类)2007级本科培养计划中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文科C组课程),它的具体教学目的和任务如下:

1、使学生了解古汉语语法的基本理论知识。

2、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古汉语语法知识进行文献阅读和语句分析的基本方法和能力,为汉语言运用、中学语文教学和进一步的专业深造准备基本条件。

3、拓宽学生语言文化视野,增加学生语法学的相关知识,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进修语法学,从事语法学等相关教学和研究,推动语法学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要求

1、教学要求

(1)《古汉语语法研究》课的教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理论为指导,贯彻古为今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注重联系和吸收当代语法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运用语法学方法解决相关问题的实例。

(2)我校以培养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因此,《古汉语语法研究》课的教学应侧重于语法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研究方法的运用,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3)了解和研究汉语语法学,需要经常运用各种方法。

《古汉语语法研究》课的教学应坚持精讲多练,讲练结合。

力求讲、学、用三者结合,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加强学生对汉语语法基础知识、发展过程、发展成就和发展规律等的了解,明确语法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在古文献阅读和语言表达时加以运用。

(2)教学难点:

增加学生汉语语法学的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的语言文化视野,形成初步的运用和研究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进修语法学,从事语法学等相关教学和研究,推动语法学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3、教学建议

(1)《古汉语语法研究》课的教学要贯彻古为今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紧跟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将语法学的民族性与国际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继承性与发展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与综合素质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正确地看待汉语语法学的发展过程、研究历史,广泛地继承不同时期的语法学研究成果,为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服务,为推动学术研究服务。

(2)为了提高《古汉语语法研究》课的教学质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注意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真实、全面、丰富、生动,适应时代发展和学术进步的需要,符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使教学取得实效。

(3)加强《古汉语语法研究》课教师队伍建设,逐渐形成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

通过脱产和在职进修培训,加强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4)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把课堂讲授和学生实践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把课内讨论、课外作业和课外研究结合起来,把知识学习和问题研究结合起来,把对汉语语法学的学习、了解和运用、发展结合起来。

使《古汉语语法研究》课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使优秀的语法学研究传统在新的时代得到新的发展方面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5)院、系要加大教学管理和经费投入,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和教学基本建设落到实处,保证教学能够取得实效。

教学经费主要用于购置必要的图书资料、教学音像资料,用于师生语言调查和研究,用于聘请专家学者举办学术讲座,用于教师进修培训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4、与培养计划中前后课程的联系

《古汉语语法研究》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2007级本科学生的第5学期开设,本门课程的学习与培养计划中前期开设的《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同时开设的《汉语史》、《语言学史》、《训诂学》、《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以及后期开设的《文献学》、《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文言虚词研究》、《汉语修辞研究》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还可以指导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方言调查”、“语言文字规范化调查”等专业调查活动,在学生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的实施、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撰写、素质拓展与创新活动的开展上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古汉语语法研究》课和培养计划中开设的很多课程都有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都有相辅相成的关系,需要学生兼收并蓄,融会贯通。

5、教材编选的原则

《古汉语语法研究》课推荐使用的教材是白兆麟教授的《文法学及其散论》,该教材由九州出版社2004年出版。

该教材是国内高校古汉语语法研究方面的优秀教材之一,其内容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十二章全面介绍了古汉语语法的概念、规则、特点等,有大量理论阐释和具体例句分析;下编是作者先后公开发表或在大会上宣读的十五篇语法学论文。

该教材做到材料与理论、感性与理性、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实践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于教师使用和学生学习。

特别是下编对学生理解汉语语法理论和进行研究性学习有很强的引导作用。

当然,教师还应该在所使用教材的基础上,参考其他同类教材,吸收《古汉语语法研究》课教学与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学生熟悉和关心的语法学问题,编写教案,自制课件,开展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音像教学,还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开列一些参考书目,提供相关学术刊物和专业网站的信息,便于学生进行课外自主学习与研究性学习。

(三)课程考核办法

《古汉语语法研究》课的考核类型是考查,采用的考核方法是开卷考试,由授课教师命题,学生在规定的两节课时间内集中进行答题。

本课程成绩的评定方式是:

平时作业(不少于三次)成绩占最后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最后成绩的70%。

分数登记采用百分制。

以上考核方法和成绩评定方式要在第一次上课时向学生宣布,并提出相关要求。

二、讲授内容

第一章语法概述

教学目标及要求:

使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目的和任务有所了解;掌握教材的编写体例、内容组成、使用要求;掌握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便于学生以后搞好古汉语语法的学习、研究和运用。

同时对语法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

学时安排:

2学时

一、词素和词

二、词类

三、词组

四、句子

五、句组

阅读书目:

[1]王力.汉语史稿.北京:

中华书局.1980.

[2]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第一至第四册.北京:

中华书局.1999.

[3]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

商务印书馆,1947.

[4]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3.

[5]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4.

[6]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8.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

[7]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8]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9][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0.

[10]邓文彬.中国语言学史.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有关学术刊物:

1、《中国语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研究所主办.双月刊.

2、《方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研究所主办.双月刊.

3、《古汉语研究》.湖南师大中文系主办.季刊.

4、《修辞学习》.复旦大学主办.季刊.

5、《语言教学与研究》.北京语言大学主办.双月刊.

有关专业网站:

1、《中国语文》杂志网址:

2、《古汉语研究》杂志网址:

http:

//ihome.cuhk.edu.hk/~b

3、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的网址:

http:

//www.usc.edu/dept/LAS/ealc/IACL

4、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网址:

5、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网站:

http:

//C

思考与练习:

1、在本学期或课程结束以后,尽量找到并阅读以上阅读书目所列书籍或其他相关书籍,加深对汉语语法理论的理解,增加对语法学的了解和认识。

2、课后全面浏览教材,了解教材编写体例、章节安排、学习内容、学习要求。

3、比较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英语语法的不同,进一步理解古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4、就某一个有争议的汉语语法问题,写一篇小论文。

也可以做进一步研究,将来写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

第二章实词的活用

教学目标及要求:

使学生对古汉语语法中的特殊现象实词的活用有所了解;并能运用到古汉语文献的阅读、研究和运用之中去。

学时安排:

2学时

一、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

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三、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四、为动用法

五、处动用法

六、名词、动词作状语

阅读书目:

[1]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2]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3]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5]王力.汉语史稿.北京:

中华书局.1980.

[6]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

商务印书馆,1947.

[7]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4.

思考与练习:

1、阅读有关汉语语法著作,加深对汉语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

2、比较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在词类活用上的不同,进一步理解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特点。

3、就词类活用中某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写一篇小论文。

也可以做进一步研究,将来写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

第三章代词

教学目标及要求:

使学生对古汉语代词的用法有所了解,并能和现代汉语代词联系起来,追源溯流,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代词。

学时安排:

1学时

一、人称代词

二、指示代词

三、疑问代词

阅读书目:

[1]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8.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

[2]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3]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4]邓文彬.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成都:

巴蜀书社.2002.

[5]高小方.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料学.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王力.汉语史稿.北京:

中华书局.1980.

[7]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

商务印书馆,1947.

思考与练习:

1、谈谈人称代词的发展规律。

2、谈谈指示代词的语用功能。

3、谈谈疑问代词的修辞功能。

第四章副词

教学目标及要求:

使学生对古汉语语法中副词的用法有所了解;并能运用到古汉语文献的阅读、研究和现代汉语副词的运用之中去。

学时安排:

2学时

一、程度副词

二、范围副词

三、数量副词

四、时间副词

五、否定副词

六、情态副词

七、语气副词

八、谦敬副词

阅读书目:

[1]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8.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

[2]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3]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4]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6]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4.

[7]高小方.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料学.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王力.汉语史稿.北京:

中华书局.1980.

思考与练习:

1、阅读有关汉语语法著作,加深对汉语副词的理解。

2、比较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中副词理论的不同,进一步理解古今汉语词类的不同,并在语言学习和运用中加以体现。

3、就某一个有争议的副词语法问题,写一篇小论文。

也可以做进一步研究,将来写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

第五章介词

教学目标及要求:

使学生对古汉语语法中介词的用法有所了解;并能运用到古汉语文献的阅读、研究和现代汉语介词的运用之中去。

学时安排:

1学时

一、“以”

二、“于”、“於”、“乎”、“诸”

三、“为”

阅读书目:

[1]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8.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

[2]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3]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5]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6]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4.

[7]高小方.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料学.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王力.汉语史稿.北京:

中华书局.1980.

思考与练习:

1、谈谈介词的语法功能。

2、谈谈古今汉语介词的异同。

第六章连词

教学目标及要求:

使学生对古汉语语法中连词的用法有所了解;并能运用到古汉语文献的阅读、研究和现代汉语连词的运用之中去。

学时安排:

1学时

一、“而”

二、“以”

三、“则”

四、“虽然”、“然而”、“然则”

阅读书目:

[1]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4]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4.

[5]高小方.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料学.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0.

思考与练习:

1、阅读有关汉语语法著作,加深对汉语连词的理解。

2、比较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中连词理论的不同,进一步理解古今汉语词类的不同,并在语言学习和运用中加以体现。

3、就某一个有争议的连词语法问题,写一篇小论文。

也可以做进一步研究,将来写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

第七章助词

教学目标及要求:

使学生对古汉语语法中助词的用法有所了解;并能运用到古汉语文献的阅读、研究和现代汉语助词的运用之中去。

学时安排:

1学时

一、结构助词

二、语气助词

三、衬音助词

阅读书目:

[1]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8.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

[2]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3]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4.

[4]高小方.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料学.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思考与练习:

1、谈谈助词的语法作用。

2、谈谈古今汉语助词的异同。

3、谈谈汉英助词的异同。

第八章宾语的位置和性质

教学目标及要求:

使学生对古汉语宾语的位置和性质有所了解;并能运用到古汉语文献的阅读、研究和现代汉语宾语的运用之中去。

学时安排:

2学时

一、有“是”、“之”、“焉”等为标志的叙述句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四、结构上没有特殊标志的其他类型的宾语前置

五、宾语的性质

阅读书目:

[1]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8.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

[2王力.汉语史稿.北京:

中华书局.1980.

[3]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4.

思考与练习:

1、阅读有关汉语语法著作,加深对汉语宾语的理解。

2、比较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中宾语理论的不同,进一步理解古今汉语宾语位置和性质的不同,并在语言学习和运用中加以体现。

3、就某一个有争议的宾语语法问题,写一篇小论文。

也可以做进一步研究,将来写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

第九章词组的特殊形式

教学目标及要求:

使学生对古汉语词组的特殊形式有所了解;并能运用到古汉语文献的阅读、研究和现代汉语词组的运用之中去。

学时安排:

2学时

一、加“之”的主谓词组

二、凝固的动词性词组

三、隐含中心语的偏正词组

四、定语后置的偏正词组

五、名词性的“者”字词组

六、名词性的“所”字词组

阅读书目:

[1]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8.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

[2]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3]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4.

[4]高小方.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料学.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思考与练习:

1、谈谈你对词组的特殊形式的理解。

2、比较古今汉语词组形式的特殊性。

3、试从古文献中查找古代汉语词组的特殊形式,并加以解释。

第十章单句的特殊形式

教学目标及要求:

使学生对古汉语单句的特殊形式有所了解;并能运用到古汉语文献的阅读、研究和现代汉语单句的运用之中去。

学时安排:

2学时

一、判断句式

二、被动句式

三、动量句式

四、兼语句式

五、疑问句式

阅读书目:

[1]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8.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

[2]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4]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5]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4.

[6]高小方.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料学.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0.

思考与练习:

1、阅读有关汉语语法著作,加深对汉语单句特殊形式的理解。

2、比较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中单句理论的不同,进一步理解古今汉语单句在形式上的不同,并在语言学习和运用中加以体现。

3、就某一个有争议的单句语法问题,写一篇小论文。

也可以做进一步研究,将来写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

三、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选用教材:

[1]白兆麟.文法学及其散论.北京:

九州出版社.2004.

主要参考书:

[1]王力.汉语史稿.北京:

中华书局.1980.

[2]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第一至第四册.北京:

中华书局.1999.

[3]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

商务印书馆,1947.

[4]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3.

[5]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4.

[6]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8.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再版.

[7]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8]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9]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

[10][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0.

[11]邓文彬.中国语言学史.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12]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3]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14]高小方.中国语言文字学史料学.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5]林玉山.现代语言学的历史与现状.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6]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执笔人:

马启俊所在教研室:

语言学教研室审核人:

黄克顺

制订时间:

2009年8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