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高考 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冲刺卷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80698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仿真高考 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冲刺卷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仿真高考 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冲刺卷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仿真高考 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冲刺卷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仿真高考 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冲刺卷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仿真高考 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冲刺卷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仿真高考 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冲刺卷三.docx

《仿真高考 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冲刺卷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仿真高考 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冲刺卷三.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仿真高考 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冲刺卷三.docx

仿真高考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冲刺卷三

仿真(三) 标准仿真预测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1976年陕西出土的某青铜器上有铭文曰:

“宪圣成王,左右绶□刚鲧,用肇彻周邦,渊哲康王,勔(勤勉)尹亿疆。

”天子“勔尹亿疆”主要是由于(  )

A.别子为祖,继别为宗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封建亲戚,以藩屏周D.祖宗圣人,百世不迁

25.据史载,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后,长安的商业中心东市已经有商家印的字帖、医书出卖。

过了二十多年,民间市场上也出现了一种“印纸”,作为商人交易、给税的凭据。

该段记载主要表明(  )

A.雕版印刷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B.唐政府对印刷业的支持力度较大

C.雕版印刷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D.雕版印刷技术在唐后期日臻成熟

26.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最早种植甘薯时间表,这说明当时我国(  )

地区

台湾

四川

云南

广西

湖北

河南

湖南

陕西

山东

河北

安徽

时间(年)

1717

1733

1735

1736

1740

1743

1746

1749

1752

1758

1768

A.甘薯种植已经比较广泛B.甘薯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C.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D.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7.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

”该材料从本质上表明(  )

A.商品输出是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B.列强侵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C.列强侵略导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西方侵略造成中国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28.康有为说:

“人道……自族制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主而渐至立宪,由立宪而渐至共和……盖自据乱进而升平,升平进为太平,因革有由,验之万国,莫不同风。

”这体现了康有为(  )

A.民主共和是终极目标B.坚持进化论的历史观

C.借古讽今的宣传策略D.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29.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攻红军革命根据地。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这一变化表明(  )

A.中国社会民族矛盾已取代阶级矛盾B.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拉开了序幕

C.阶级矛盾缓和国共实现全方位合作D.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

30.1973年1月,国家计划委员会建议今后3~5年内从西方国家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

后来利用这些设备,我国兴建了27个大型工业项目,促进了中国基础工业,尤其是冶金、化肥、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

这表明(  )

A.外交突破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

B.毛泽东执政时对外开放政策已启动

C.中国已开始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西方国家已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

31.

右面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邮政总局发行的一套有关两岸关系的纪念封。

其寓意是(  )

A.和平统一反“台独”

B.海峡两岸盼通邮

C.“九二共识”促统一

D.“一国两制”指方向

32.梁启超说:

“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

”对梁启超的话理解准确的是(  )

A.自然哲学使人们具有了自主意识B.智者学派树立了人的尊严

C.文艺复兴打破了中世纪的神学桎梏D.宗教改革挑战了教皇的权威

33.“1777年时,英国国民收入总额中,农林业占45%,工矿业占24%;1850年时,农林业下降到20.3%,工矿业则上升到34.3%……与此同时,工业、商业、金融、证券等资本主义化产业资本则从20.8%上升到48.9%。

”这主要表明(  )

A.机器工业使英国的经济结构发生急剧变化

B.英国发展国民经济非常注意全面性

C.工厂化使英国的生产日益趋向社会化

D.产业资本比商业资本更能带来商业利益

34.“帝国议会不是一个‘假议会’,虽然宰相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是如果他们没有议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因为议会享有立法权。

”作者对近代德国政体的看法是(  )

A.近代德国政体专制是实,立宪为虚B.帝国议会是最高的立法机关

C.议会支持德国皇帝与政府的工作D.德国政体不乏民主成分

35.剑桥大学刘瑜在《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一文中指出:

“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

”这一观点突出强调罗斯福新政(  )

A.建立了新的政治体制B.使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C.消除了国内社会矛盾D.强化了政府的管理职能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40—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5—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0.(25分)明清时期的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但仍是中国政治和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明以来边疆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明朝中叶以后,开始逐步改土归流——把土司改为中央政府委派的流官。

土司苛索花样繁多,土司家婚丧、寿诞、生子、盖房、过节都要征派。

地处边隅的土司,“无事近患腹心,有事远通外国”,致使西南边疆的统治十分不稳定。

清世宗任命鄂尔泰为云贵广西三省总督,进行改土归流。

在改流地区,设置了与中原地区同样的府、州、县及镇、协、营、汛,派驻官兵,并着手改革许多落后的剥削方式及陋规恶习。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下表反映了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一些历史人物的主要思想。

中国

西方

主要思想

黄宗羲(1610—1695),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和“工商皆本”的思想。

顾炎武(1613—1682),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民治”主张。

王夫之(1619—1692),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伏尔泰(1694—1778),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神权,认为自然赋予了人类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然权利。

孟德斯鸠(1689—1755),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赋人权,认为政权属于全体人民,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

卢梭(1712—1778),反对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述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土归流”的含义并分析这一政策产生的作用。

(10分)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西方都产生了启蒙思想,据材料二概括中西方启蒙思想的相同之处,并从阶级属性和历史作用两方面指出中西方启蒙思想的不同之处。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启蒙思想产生的共同原因。

(15分)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艾森斯塔德认为:

官僚帝国的统治者总是具有“普遍化权力”的倾向,致力于扩张性的政治目标。

其第一个一般性政治目标首先是“建立和维持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以及统治者的最高主权”;统治者的第二个一般性目标则是发展“有关资源动员的特殊取向”,“保证其能够从社会不同群体那里得到不断的、独立的资源补充”,“力图把社会的权力与控制的中心独揽于一己之手”,“努力控制这些资源而使之专为一己所用”。

——摘编自吴铮强《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

运用所学知识,试以北宋史实为例论证官僚帝国的统治者总是致力于扩张性的政治目标这一观点。

(12分)(要求:

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证逻辑清晰)

 

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居正柄政后,鉴于一条鞭法“有极言其便者,有极言其不便者,有言利害半者”,采取了十分慎重的态度,主张“果宜于此,任从其便,如有不便,不必强行”,即要求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不强求一律。

他还接受大多数人的看法,认为一条鞭法比较适合南方地区,“在南方颇便”。

随着一条鞭法在局部地区的推广和成功,张居正越来越相信一条鞭法利多弊少,南北皆宜,值得全面推广。

尽管张居正在执政期间没有颁布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的政令,但由于他的态度明显是支持一条鞭法的,因而各地方官员纷纷推行,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左右一条鞭法已推及全国。

——摘编自《张居正的改革与“一条鞭法”的推行》

材料二 一条鞭法以简化赋役征发的项目和手续为基本原则,规定各州县以白银为单位通算每年的正、杂役费用,得出一个“役银”数目,然后“量地计丁”,即按照丁、粮两项标准将其分摊到每家每户头上,每粮一石征银若干,丁一人征银若干,最终与该户的田赋(亦折银)合并征收。

——摘编自范树青等《江右商帮兴起的制度成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条鞭法推及全国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条鞭法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9分)

 

46.(15分)(2018·保定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联合国大事记(部分)

1946年,联大通过第一项决议,主要内容涉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以及全面消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1948年,在巴勒斯坦设立第一个联合国观察团,即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

1954年,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因其在欧洲救济难民的工作首次获诺贝尔和平奖。

1978年,联大首次就裁军问题举行特别会议。

1992年,安理会通过决议,向马其顿派遣维和部队。

2005年,17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消除贫困、促进人权、打击恐怖主义和帮助经历致命冲突的国家恢复正常方面达成了主要决策。

材料二 随着时间的推移,联合国在维和领域出现一系列难题。

1993年维和费用达36亿美元,维和行动的支出常大大高出维持联合国正常运转的花费。

到2005年为止,维和行动中殉职人员已达2000人。

2006年,伊朗总统内贾德称安理会制裁决议是“一张破纸”,根本无法对伊朗造成任何损害。

2002年,美国正式退出美苏签订的《反弹道导弹条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成立的背景和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做出的贡献。

(9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面临的困境。

(6分)

 

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则天临朝称制后,在《臣轨》中说道:

“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是以古之禁末作用,所在利农事也……故好农功者,虽利迟而后富,好末作者,虽利速而后贫……故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忠臣之思利人者,务在劝农,家给人足,则国自定焉。

材料二 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七月,“徙关内雍、同等七州户数十万以实洛阳”。

……武则天在“置鸿、宜、鼎、稷等州制”中说:

“其雍州旧管及同太等州,土狭人稠,营种辛苦,有情愿向神都编贯者宜听,仍给复三年,百姓无田业者,任其所欲。

即各差清强官押领,并许将家口自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德林《武则天的管理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武则天时期的经济政策及武则天对发展农业的看法。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迁移人口的目的并分析其意义。

(9分)

 

仿真(三) 标准仿真预测卷

24.C 材料大意是:

成王掌握治理国家的纲要,治理周王朝,康王统治广阔的疆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子能够“勔尹亿疆”,主要是由于推行了分封制,故本题选C项;B项是指井田制,与材料关系不大,故排除;A、D两项主要涉及宗法制,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25.C 由“字帖、医书”“作为商人交易、纳税的凭据”等信息可知,题干材料强调这些雕版印刷品大多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C项正确。

A、B两项从材料中不能直接得出,排除;雕版印刷技术在北宋日臻成熟,D项错误。

26.A 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甘薯在全国各地的种植情况,从分布的地区可以看出范围较广,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其他粮食作物的种植情况,B项“最重要”一说法错误;清朝实行闭关政策,C项错误;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D项错误。

27.C 材料说的是外国商品入侵中国使中国的经济受到冲击,C项正确,B项错误。

不同时期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方式不同,甲午中日战争前以商品输出为主,战后以资本输出为主,并且A项与设问要求“本质”不符,故A项错误;D项材料没有体现。

28.B 本题主要考查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可和,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自族制而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主而渐至立宪,由立宪而渐至共和”“自据乱进而升平,升平进为太平”反映了康有为主张渐进的社会变革,这符合进化论的观点,故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借古讽今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康有为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的信息,故D项错误。

29.D 蒋介石由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剿红军到1937年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守土抗战”的变化,表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七七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故选项D正确。

民族矛盾虽然上升为主要矛盾,但阶级矛盾依然存在,不可能被取代,故排除A项;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七七事变”,故排除B项;选项C中“国共实现全方位合作”不符合史实。

30.A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1973年”“从西方国家引进……设备”。

对外开放政策的启动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B项排除;中国开始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C项排除;D项“已改变”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31.B 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图片中没有关于“台独”的信息,A项错误。

图中绘着一只衔着信件的信鸽,联系题干时间信息“20世纪80年代”可知,纪念封的寓意与当时提出的“三通”主张吻合,故B项正确。

“九二共识”出现于1992年,C项错误。

图中未体现“一国两制”的信息,D项错误。

32.C 根据“十四五世纪”“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说的是文艺复兴,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自然哲学,故A项错误;根据时间可知B项错误;宗教改革兴起于16世纪,故D项错误。

33.A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由材料可以看出,工业革命刚开始时,工矿业所占比例还比较低,但19世纪中期工矿业和资本主义化产业资本所占比重急剧上升,说明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英国的经济结构,英国已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故选A项。

34.D 本题主要考查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题干所给材料中“但是如果他们没有议会多数的支持,几乎无法执政,因为议会享有立法权”表明,德国政体中具有民主成分,故D项正确。

A、C两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错误。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帝国议会权力很小,故B项错误。

35.D 本题考查考生对罗斯福新政的理解,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由材料信息“政治上的成功”和所学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可知本题选D项。

A、B、C三项说法错误。

40.

(1)含义:

明清时期在边疆地区(西南地区)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流官统治并设置府、州、县等进行治理的政策。

(4分,答出“明清时期”“西南地区”“废除土司制度”“流官统治”“设置府、州、县”五个关键信息中的4个即可得分)作用:

加强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推动了边疆地区的进步和发展。

(6分)

(2)相同之处:

批判君主专制统治,不同程度上主张实行民主。

(2分)不同之处:

阶级属性:

法国伏尔泰等人属于资产阶级思想家,中国的黄宗羲等人仍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3分)历史作用:

法国启蒙思想,空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并没有冲破封建的儒家思想的范畴,也没能引发一场社会革命,没有成为推动社会转型的理论武器。

(4分)共同原因: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封建文化专制严酷。

(6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边疆地区”“土司制度”“把土司改为中央政府委派的流官”“设置了……府、州、县”等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派驻官兵”“改革许多落后的剥削方式及陋规恶习”等和所学知识,从加强边疆管理、减轻百姓负担、推动边疆地区发展等方面分析。

(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信息“批判君主专制”“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平等”“人民主权”等可知,中西方启蒙思想都批判君主专制统治,不同程度上主张实行民主;第二小问要注意限定信息“阶级属性”和“历史作用”,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即可;第三小问从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和封建文化的落后性等方面作答。

41.

(1)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上,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对其加以监督;财政上,在地方设转运使管理财政,地方大部分赋税由中央掌控。

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8分)

(2)强化君主专制;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这样就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分)

解析:

论证时,需依据材料中的“建立和维持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以及统治者的最高主权”和“力图把社会的权力与控制的中心独揽一己之手”“努力控制这些资源而使之专为一己所用”等信息从加强中央集权和加强君主专制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45.

(1)原因:

因地制宜,不强制推行;局部地区的推广和成功;张居正对推行一条鞭法的支持。

(6分)

(2)影响:

赋税征收手续简便,利于防范腐败、保证税收的稳定;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9分)

解析:

(1)问,抓住“要求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不强求一律”“在局部地区的推广和成功”“他的态度明显是支持一条鞭法的,因而各地方官员纷纷推行”等信息概括即可。

(2)问,“以简化赋役征发的项目和手续为基本原则”说明赋税征收手续简便,利于防范腐败、保证税收的稳定;“量地计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役银”“与该户的田赋(亦折银)合并征收”说明赋役征银,这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

46.

(1)背景:

国联的教训;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需要;大国之间相互制约的需要。

(6分)贡献:

监督停火、战后重建、安置难民、军控与裁军、反恐等。

(答对任意3个得3分)

(2)困境:

维和费用与维和人员的生命安全;一些国家不断打破联合国的军控机制,影响联合国的职能与威信;各国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文化背景的差异等。

(6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国联的教训、二战后维护世界和平、国与国之间利益的权衡等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小问贡献,根据材料一“……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在欧洲救济难民的工作……裁军问题……在消除贫困、促进人权、打击恐怖主义和帮助经历致命冲突的国家恢复正常方面……”做出贡献:

监督停火、战后重建、安置难民、军控与裁军、反恐等。

(2)问根据材料二“1993年维和费用达36亿美元,维和行动的支出常大大高出维持联合国正常运转的花费……维和行动中殉职人员已达2000人……”得出困境一:

维和费用与维和人员的生命安全;根据材料二“……伊朗总统内贾德称安理会制裁决议是‘一张破纸’,根本无法对伊朗造成任何损害……”得出困境二:

一些国家不断打破联合国的军控机制,影响联合国的职能与威信;根据材料二“……2002年,美国正式退出美苏签订的《反弹道导弹条约》……”得出困境三:

各国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文化背景的差异等。

47.

(1)政策:

重农抑商。

(2分)看法:

垦殖、粮食和农业发展相互联系,农业是“建国之本”;农业发展了才能实现“家给人足”,最后国家自然安定。

(4分)

(2)目的:

解决“土狭人稠”和“营种辛苦”的问题。

(3分)意义:

移民垦荒,发挥土地和劳动力的潜力,有利于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

(6分)

解析:

(1)问,由材料信息“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务在劝农,家给人足,则国自定焉”等进行归纳。

(2)问,由材料信息“土狭人稠,营种辛苦”归纳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