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地质环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76986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地质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陕西省地质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陕西省地质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陕西省地质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陕西省地质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地质环境.docx

《陕西省地质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地质环境.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地质环境.docx

陕西省地质环境

陕西省地质环境详述

地貌

陕西境内地貌自北而南可分为四个各具特色的地貌单元,即:

陕北沙漠高原,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断陷盆地及陕南秦巴山地。

一、陕北沙漠高原

陕北沙漠高原区主要分布在最北部长城以北地区,是毛乌素沙漠的南缘,地形平坦,以活动沙丘、沙垄及片沙为主。

沙丘沙地绵延不断,风蚀严重,风沙移动显著,土地沙化普遍。

沙丘、沙地之间湖泊、海子星罗棋布,滩地交错,土地盐渍化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地势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海拔1400—900m,最高处在定边和靖边一带,最低处在神木县。

该区气候干旱,地表起伏不大,组成物质松散,因此流水、重力作用不显著,沟壑不发育。

风蚀风积地貌分布普遍。

依据形态特征,可分为三种次级地貌类型:

(一)沙丘沙地:

主要分布在榆溪河西岸与无定河北岸的三角地带、梁镇至定边以北地区、红柳河与芦河之间。

这里各种流动、半固定、固定的新月形沙丘及新月形沙丘链、长条形沙垄和沙滩、平缓沙地交错分布,连续不断,占据了地面的主要部分。

沙丘、沙垄一般长几十米至百米,底宽几十米,高度一般10—30m,少数可达40m,最小2—5m。

在一些较大沙丘之间,常有丘间洼地。

这一地区地下水水位埋深大,土地沙漠化严重。

(二)草滩盆地:

主要分布在定边—靖边地区,由一些低缓的内陆小盆地和滩地组成。

地面开阔平坦,由流水冲积、洪积沙土及风积沙土组成。

滩地和盆地中部低洼,有的积水成湖,因长期盐分积累,形成许多盐湖、盐碱地。

仅定边西北部就有大小盐湖11个。

小盆地之间为宽、高几米至十几米的宽缓分水鞍地。

表面坡度3—10°,越向盆地、洼地中心,越平坦。

地下水丰富,水位埋藏浅,夏季水草丰盛,是良好的牧场。

但春冬季风沙危害严重,土地不断沙化,草场持续受到破坏。

另外,在北部边缘与内蒙古接壤地带及榆林附近,分布有一系列湖盆滩地。

其特点是:

沙丘沙地环抱湖盆草滩,沙丘高度一般较小,高3—6m,多已固定、半固定。

草滩地主要由冲积沙、粘土组成,地面较平坦,潜水水位埋深十几厘米至一、二米。

低洼处常积水形成海子。

滩地大小不一,多逶迤相连,夏季水草丰盛。

较大滩地可达100km2,如神木的尔林兔滩地,东西长25km,南北宽5km。

榆林的马合、巴拉素、补浪河、圆大滩、吧吓采当,神木的大保当、窝兔采当、长胜采当等滩地,也都在50km2以上。

这一地区地下水位埋藏浅,土地盐渍化严重。

(三)风沙河谷:

主要包括鱼河堡以上榆溪河、无定河、芦河等分布在风沙区的较大河谷阶地。

其突出特点是风沙侵袭显著。

无定河鱼河堡至巴图湾之间,宽谷与峡谷相间出现,宽谷段谷宽700—1500m,谷底宽平,一、二级低阶地分布广泛,由冲积风积沙土组成。

河宽水浅,多河汊及沙滩,河床不稳。

高阶地为风沙覆盖。

榆溪河鱼河堡至榆林之间保存三级阶地,一级阶地高出河床2—5m,最宽可达800—1000m;二级阶地高出河床7—15m,左岸分布较多,最宽可达300—500m;三级阶地高出河床25—40m,多为古冲积沙层组成,其下为中生界砂岩,其上有现代风积沙覆盖。

阶面宽阔,尤以右岸最为突出,宽者可超过1km。

秃尾河在公草湾至马家滩之间,河谷平直宽阔,谷底宽300—700m,个别地段达1000m以上,河谷横剖面呈明显的U形,一级阶地发育,高出河床1—3m,由冲积风积沙土组成。

这一地区河谷两侧地下水位埋深大,土地沙漠化严重。

二、陕北黄土高原

陕北黄土高原是在第三纪末起伏和缓的准平原基础上,历经第四纪以来多次黄土堆积和侵蚀作用,使得地形破碎、沟壑发育。

延安以北为黄土梁峁区,沟壑纵横,地面非常破碎,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生态环境相当脆弱;延安以南的西、南缘分布有岛状基岩低中山。

南部为中低山夹黄土塬,山区植被覆盖率高,局部地方病流行,塬面平坦适宜农作物生长。

根据形态特征可分为七种地貌类型。

(一)沙盖黄土梁:

主要分布在横山县东部,榆林至神木间长城以南邻近地区。

它是被沙丘沙地半覆盖的黄土梁地。

梁地低缓,多东—西、西北—东南延伸,为古代河流、盆地、低地的分水梁地。

由于风沙侵袭,流沙覆盖,目前流水侵蚀已非常微弱。

梁地大小不一,相对高度由几米至四、五十米、宽几十米至百米,长可达几百米至几公里。

(二)黄土梁峁:

主要分布在延安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梁峁顶面高程800—1800m,切割深度100—400m,主要河流有洛河、延河、无定河、清涧河、佳芦河、秃尾河、窟野河、孤山川、皇甫川等。

由古生界灰岩和煤系地层(仅出露在府谷一带)、中生界砂岩和煤系地层、新生界第三系上新统红土及第四系黄土组成,黄土层一般厚50—70m,流水侵蚀、滑坡、崩塌发育,水土流失严重。

(三)黄土残塬:

主要分布在定边县白于山西南及宜川—延长一带。

白于山西南塬梁面海拔1600—1700m,黄土层深厚,达100—200m以上,地面受流水切割,较破碎。

沟壑发育,塬面较小,其中较大者有姬塬、刘峁塬、罗庞塬、杨塬等。

长十几公里,宽1—5km,塬梁面2—5°,边缘8—15°,沟谷深200—250m,多呈V形,沟谷坡25—75°,现代流水的沟谷侵蚀及边坡重力侵蚀严重。

在较大沟谷上游常有宽缓的墹地分布。

宜川—延长一带的塬面海拔1300m左右,黄土层较薄,一般小于100m,土壤侵蚀强烈,冲沟发育,塬面窄、短。

(四)黄土梁塬墹地:

主要分布在白于山北侧,塬梁面海拔1500—1600m,相对切割深度100—200m,梁缓墹宽,梁墹相间。

主要墹地有四十里长墹、席麻湾墹、龙洲墹、杨山墹、鹰窝墹等。

墹地底部宽平,由冲积、风积黄土状土、细粉沙组成,是农业基地。

有的墹地受近期流水侵蚀,遭到破坏,俗称“破墹”。

(五)黄土塬:

主要分布在陕北黄土高原的南部。

黄土塬是在第四纪以前山间盆地古地形基础上,被黄土覆盖的面积较大的高台地,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谷分割后存留下来的部分。

黄土塬顶面平坦,侵蚀微弱。

周围被深切沟谷环绕,在流水及边坡重力侵蚀作用下,塬边参差不齐。

黄土塬在数平方公里以上,是良好的农业耕作区。

由于沟谷的蚕食切割程度不同,黄土塬地貌特征迥异,可分为黄土塬、黄土残塬和黄土梁塬三类。

(六)河谷阶地:

无定河、大理河、清涧河、延河、洛河等较大河流中游地段,一般河谷开阔,阶地发育。

谷底宽多达300—500m以上,有的可达1000—2000m。

地面平坦,多由冲积沙土组成,地下水位较高,水丰土肥,是陕北地区的耕作业基地。

依据河谷宽度,可分为宽谷阶地(谷底宽度大于1000m)、一般河谷阶地(宽度小于1000m)两个类型。

1、宽谷阶地:

主要指无定河鱼河堡至四十里铺之间、延河延安—姚店段、洛河甘泉—富县段的谷地。

谷底一般宽1000m以上。

一级阶地发育,高出河床4—10m,由冲积粘质砂土组成。

阶地连续分布,往往长达10—20km,凸岸宽度一般在500—1000m以上。

阶面平坦,很难观察出倾斜,只在一些较大支沟沟口,因洪积物迭加,或阶地后缘因坡积物覆盖,才能看出阶地向河床倾斜。

二级阶地呈条块状零星残存,高出河床20—25m,其上为河流冲积的粉质粘土。

2、一般河谷阶地:

主要包括大理河、淮宁河、清涧河、延河上游延安—安塞段、洛河上游的吴旗段。

一般谷宽300—500m,局部宽600—1000m。

各谷地一般由一、二级阶地组成。

其中一级阶地较普遍。

高出河床不足10m,由河流冲积沙土及粉细砂组成,阶面平坦。

其宽度不等,多连续分布。

(七)基岩低中山:

由陕北南部的子午岭、黄龙山、崂山、北山组成,海拔1400—1800m。

主要由中生界和古生界砂页岩组成,植被覆盖率高,有地方病发生。

三、关中断陷盆地

关中断陷盆地,南依秦岭,北连黄土高原,为一西狭东阔的新生代断陷盆地,渭河横贯其中。

盆地两侧地形向渭河倾斜,由洪积倾斜平原、黄土台塬、冲积平原组成,呈阶梯状地貌景观。

(一)冲积平原:

位于盆地中部,系渭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

眉县以西,渭河河谷狭窄,发育有四至五级阶地。

以东河谷变宽,发育有三级阶地。

漫滩及一、二级阶地宽广平坦,连续分布,三级以上阶地多断续分布。

二级阶地以上各级阶地均为黄土覆盖。

渭河北岸,泾河以东的泾、石、洛冲洪积三角洲平原,宽达10—24km。

渭洛两河之间为在阶地基础上形成的沙丘地。

(二)黄土台塬:

可分为两级黄土台塬。

一级黄土台塬是在下更新世湖盆基础上形成的,黄土厚100余米,塬面高程540—880m,高出冲积平原40—170m,分布于渭河北岸及西安、渭南、潼关等地。

塬面上有洼地,塬周斜坡陡峭,冲沟发育。

当斜坡下部有隔水的软弱土(岩)出露时,斜坡稳定性差。

二级黄土台塬主要分布在宝鸡、乾县、蓝田、白水、澄城等地,高600—1000m,高出一级黄土台塬或高阶地50—150m。

二级黄土台塬是在第三纪末准平原或山前洪积扇上形成的,黄土厚度一般小于100m,沟壑发育,地形破碎。

如蓝田横岭塬呈丘陵状地貌形态,沟谷切深逾200m,大多切入第三纪地层,侵蚀强烈。

(三)洪积平原:

分布于秦岭和北山山前,由多期洪积扇组成。

由于所处地质环境和物质来源不同,组成岩性亦异。

秦岭山前以粗粒为主,北山山前则以细粒物质为主,且多被黄土覆盖。

关中断陷盆地基底构造复杂,具有南深北浅、东深西浅的特点。

四、陕南秦巴山地

陕南秦巴山地由陇山余脉、秦岭和巴山组成,为中生代末以来全面隆起的褶皱山地。

以中山地貌为主体,高峰林立,断陷盆地星散于群山之中,汉江谷地贯穿于秦岭、巴山之间。

(一)高山:

主要分布在秦岭主峰太白山—鳌山一带,海拔3000—3767m,高出渭河平原2800m左右,由燕山期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等组成。

(二)高中山:

主要分布在秦岭主脊玉皇山—终南山—华山、紫柏山—摩天岭—羊山及大巴山化龙山一带,海拔2000—3000m。

其特点是山坡陡峻,山顶突兀、尖削,多齿状和刃状山脊。

切割深度500—1200m,沟谷深邃。

组成山体的岩石有片麻岩、花岗岩、变质砂岩、石灰岩和片岩等。

现代地质作用以风化、重力崩塌和剥蚀侵蚀为主。

亚高山已不适宜农作物生长,人类活动较少,仅在大巴山可见零星散居者。

植被一般保存较好。

(三)中山:

主要分布于略阳、佛坪—宁陕、镇安—山阳—商州—丹凤、宁强—镇巴—紫阳—岚皋—平利—镇坪等地,海拔600—1800m。

山脊一般狭长平缓,起伏较小,局部有陡峭孤峰,切割深度500—1000m,组成地层主要为:

古老变质岩系(片岩、板岩、千枚岩等)、花岗岩、石灰岩等。

外营力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季节冻融作用也较为普遍。

中山适宜小麦、玉米、土豆、四季豆等农作物的生长。

随着农耕范围的扩大,天然林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人类活动已成为推动现代地貌发展演变的重要地质营力,水土流失有不断增强的趋势。

(四)低山丘陵:

主要分布于汉中、安康、商(州)丹(凤)和西乡盆地边缘,海拔170—1000m,绝大部分在800m以下。

组成岩石是古生界片岩、千枚岩、板岩、花岗岩、砂岩及石灰岩。

山势低缓破碎,深切河曲发育,切割深度一般不超过400m,山坡较平缓。

山坡、山脊上一般堆积有厚1—8m的残坡积层。

滑坡、泥石流广泛发育,流水的侵蚀和堆积作用较强。

低山丘陵地区土质较好,人类活动频繁。

目前低山丘陵基本被开垦,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是秦巴山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五)盆地:

是指经断陷作用与堆积作用所形成,由宽阔的阶地、坝子,以及丘陵、河谷等构成的地貌单元。

本区主要有汉中盆地、西乡盆地、安康盆地和商丹盆地。

盆地内普遍分布有一到四级阶地:

一级阶地高出河床4—15m,阶地宽100—3500m。

前缘以陡坎与漫滩或河床相接,由砂土、粉砂土及砂卵石组成。

土壤肥沃,耕垦率甚高,主要城镇均位于此阶地上。

二级阶地高出河床20—40m,前缘陡坎高10m以上,阶地宽100—3000m,汉中以北可达5km。

由于流水切割,阶地面已不太完整,多呈片状分布。

主要地层为上更新统冲积粉土、粉砂及砂砾。

三级阶地高出河床40—70m,在有些河段(如月河)高出河床60—110m。

在汉中汉江北岸连续分布,南岸断续分布,一般宽1—3km;在汉中湑水河至河东店之间宽达5—7km。

地层岩性为更新统红色粘土、粉砂及砂砾层,粘土中含钙核。

四级阶地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高出河床80—120m。

大都由粘土充填的砂砾石组成,局部盖有薄层粉质粘土。

由于长期受侵蚀破坏,已成孤丘或残梁零星分布。

地质构造

陕西省跨三大构造单元。

北属中朝准地台,南属扬子地台,中部为秦岭褶皱系。

中朝准地台,省内仅涉及其西南部,南侧以八渡—虢镇—眉县—铁炉子—三要断裂带为界,由陕甘宁台坳、汾渭断陷和豫西断隆组成。

秦岭褶皱系,北与中朝准地台为邻,南以宽川铺—饶峰—麻柳坝—钟宝断裂与扬子准地台相隔,由六盘山断陷、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礼县—柞水华里西褶皱带、南秦岭印支褶皱带、康县—略阳华力西褶皱带、北大巴山加里东褶皱带、摩天岭加里东褶皱带组成。

扬子准地台,本省仅涉及其北缘。

北与秦岭褶皱系为邻,南部延入重庆、湖北两省(市),由龙门—大巴台缘隆褶带、四川台坳组成。

第三纪以来,新构造活动剧烈、复杂,类型多样,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构造景观。

陕北高原拱起地块,自中生代以来,堆积了巨厚的陆相碎屑岩建造,岩层产状平缓,褶皱断裂不发育。

新生代在晚白垩世缓慢上升为大面积拱起区,且具有在更新世西南部掀斜、全新世东北部掀斜的特点。

现代地貌为沙漠高原和黄土高原,新构造所形成大的活动断裂不明显,在中生界基岩中有裂隙密集带发育,在新生代地层中可见小断层发育,其走向一般近东西。

渭河地堑系新生代断陷盆地,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性断裂发育,地震活动频繁,区域稳定性差。

活动性断裂以近东西、北东东、北东向为主,北西向次之。

近东西向断裂形成于中生代末新生代初,直接控制着侏罗、白垩、老第三系和中新统的分布,第三纪以来仍有活动,如口镇—关池大断裂;北东东向断裂形成于中新世早期—上新世初,直接控制着中新统和上新统的分布,直至现在仍有活动,如渭河大断裂、乾县—临猗大断裂。

同期的还有北北东向断裂,如韩城断裂;北东向断裂形成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控制着第三系张家坡组,第四系上、中更新统的分布,现在仍在活动,主要有毛家河断裂、白龙潭断裂等。

同期的还有北西向断裂,如八渡—虢镇断裂。

断裂皆为高角度断层,直接控制、影响沉陷的形成和发展,使本区形成具差异性断块构造的某些特征。

近东西向地堑与北东向凹陷迭加形成断陷洼地,如陵前洼地、保南洼地、卤阳洼地等,近东西向地垒与北东向隆起带共同作用形成断块中低山、断块黄土塬,如嵯峨山、将军山、尧山、五龙山、九龙塬、紫金塬、焦作塬、铁镰塬等。

秦巴断块隆起,系由走向东西的紧密褶皱和压性断裂组成的强烈挤压带,地质构造极为复杂。

多深大断裂,且具长期活动性,产状、性质变化大等特点。

因差异升降形成汉中—西乡、安康断陷盆地,和北北东向斜列的石门、洛南、商丹、山阳等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断裂活动明显,沟谷深切,地形破碎,动力地质作用强烈。

地层

陕西省地跨华北、秦岭和扬子三个一级综合地层区。

除上白垩统缺失、上侏罗统尚有争议和下元古界尚不清楚外,各时代地层发育较为齐全。

一、太古界

太华群:

为一套中高级变质岩系,主要岩性为片麻岩、混合岩夹大理岩、斜长角闪岩。

主要出露于小秦岭、临潼骊山。

涑水群:

岩性主要为混合花岗片麻岩、混合片麻岩及混合岩,夹斜长片麻岩、石英岩。

仅见于韩城禹门口附近。

二、下中元古界

陕西下中元古界主体为中元古界,分布于华北地层区(简称华北区)的南缘、秦岭地层区(简称秦岭区)的北部和扬子地层区(简称扬子区)的北缘。

(一)华北区:

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下中元古界铁铜沟组,中元古界熊耳群、高山河组、龙家园组、巡检司组、杜关组及冯家湾组。

铁铜沟组和高山河组以陆源碎屑岩(石英岩、石英砂岩)为主,分布于太华山—老牛山南坡、蓝田灞源、临潼骊山和洛南等地;熊耳群由海相火山喷发岩组成,分布于金堆城西南和千阳一带;龙家园组至冯家湾组为一套海相镁质碳酸盐岩沉积,主要分布于洛南和岐山—陇县一带。

(二)秦岭区:

该区的中元古界集中分布于秦岭北坡。

由宽坪群、陶湾群和秦岭群组成。

宽坪群由变质的碎屑岩(片岩)、火山岩及硅镁质碳酸盐岩组成,分布于洛南—宝鸡、纸房—永丰一带;陶湾群中下部以大理岩夹片岩为主,上部以片岩为主,出露于商州、洛南一带;秦岭群由一套中级变质的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及火山岩组成,分布于宝鸡、太白、商州、洛南等地。

(三)扬子区:

该区的中元古界局限于川陕交界处,由火地垭群和三花石群组成。

火地垭群由变质火山岩、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组成,分布于南郑一带;三花石群由火山岩、片岩、石英岩组成,分布于西乡三花石—石梯河一带。

三、中上元古界

中上元古界仅包括碧口群,分布于秦岭区文县—勉县分区的何家岩小区,为一套巨厚的海相火山岩夹变质砂岩、石英岩、片岩组成。

四、上元古界

陕西上元古界包括上、下两大部分。

下部相当青白口系,上部为震旦系。

华北、秦岭、扬子三个地层区的发育程度及其岩性组合均有所差异。

上元古界下部:

包括石北沟组、陡岭群、铁船山组、西乡群和刘家坪组。

主要地层为板岩、片麻岩、片岩、大理岩、石英岩、凝灰岩。

分布于洛南石坡、陈耳,旬阳、商南、铁船山至松林梁之间,宁强—镇巴、西乡一带。

震旦系:

华北区震旦系发育不全,仅出露有下统的罗圈组。

主要分布在洛南上张湾至玉池沟一带及蓝田张家坪至洛南灵口一带。

可划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

下段为砂砾岩、泥砾岩,上段为砂岩、板岩。

秦岭区的震旦系分布较广泛。

下震旦统在商南赵川、商南耀岭河、安康牛山、平利、岚皋等地,为海相酸性火山岩、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灰岩、板岩;在略阳、勉县、宁强,为白云岩夹板岩,含磷矿。

扬子区震旦系下统以碎屑岩为主,上统以细碎屑岩及碳酸盐岩为主,分布于宁强—镇巴、阳平关等地。

五、寒武系

寒武系是省内分布最广地层之一,三个地层区均有出露,上、中、下三统齐全。

扬子区以砂岩、白云岩、灰岩为主,分布于宁强—镇巴、镇坪南部。

秦岭区在岚皋、紫阳、平利一带主要由泥灰岩、碳质板岩、钙质板岩组成;在宁强—勉县一带由粉砂岩、碳质页岩、灰岩组成;在旬阳—商南、柞水一带由灰岩、白云岩组成。

华北区寒武系中寒武统徐庄组之下以砂岩为主,夹泥灰岩;之上以灰岩、白云岩为主,分布于洛南、韩城、千阳、陇县等地。

六、奥陶系

奥陶系为省内分布最广的地层之一,华北、秦岭、扬子三大地层区均有分布。

扬子区为泥灰岩、灰岩、砂岩,出露于宁强宽川铺—汉中—西乡三郎铺以南、镇巴兴隆场—紫阳紫黄以西的地区;秦岭区岚皋—紫阳为砂岩、板岩;勉县—宁强以千枚岩为主,夹石英岩和硅质灰岩;佛坪、柞水、旬阳以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为主;宝鸡—太白、洛南—商州为火山岩、凝灰岩、灰岩。

华北区以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分布于洛南、渭北、府谷等地。

七、志留系

分布于扬子区和秦岭区,华北区缺失沉积。

扬子区仅见中、下统,上统缺失。

中统以生物灰岩、灰岩、泥灰岩、砂岩、页岩为主,分布于宁强桃咀子、南郑法慈院至西乡三郎铺一线以南;下统以页岩、砂岩为主,分布于宁强、南郑、西乡等地。

秦岭区仅在略阳发育中、上统,其他地方发育下、中统。

安康白庙—洪山寺—汉阴汉阳坪以南,往西及南止于饶峰—麻柳坝—中宝断裂、紫阳—平利等地仅发育中统,以板岩、泥岩为主,下统以砂岩、砂质板岩为主。

在勉县—宁强、留坝—旬阳—白河以千枚岩、片岩为主。

在略阳白水江—留坝—洋县金水河中、上统以砂岩、板岩、泥灰岩为主,下统以千枚岩夹砂岩为主。

八、泥盆系

陕西泥盆系分布在秦岭地层区和扬子地层区,以中、上统为主,下统发育不全。

秦岭区的凤县唐藏—沙沟街—商南一线以南、凤州—山阳一线以北,以砂岩、板岩、泥灰岩、千枚岩为主;旬阳一带上统以灰岩为主,中统以千枚岩、泥灰岩为主。

扬子区仅见于石泉老鱼坝—西乡下高川—镇巴观音堂,上泥盆统以灰岩、钙质页岩、泥灰岩为主,下泥盆统为砂岩、砂砾岩夹泥灰岩。

九、石炭系

分布于华北、扬子、秦岭三个地层区。

华北区缺失早石炭世沉积,中、上石炭统为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

秦岭区的石炭系在凤县—山阳以南齐全,以北缺失上统,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局部夹陆相碎屑岩。

扬子区三统齐全,为浅海相碳酸盐岩夹含煤碎屑岩。

十、二叠系

陕西的二叠系发育较全,为海、陆相两种类型的沉积。

陆相地层主要分布于华北区,其次为秦岭区北部,主要为碎屑岩、泥岩,夹煤层;海相地层分布于秦岭区南部及扬子区,地层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部分为泥质岩及含煤碎屑岩

十一、三叠系

分布于华北、秦岭及扬子三个地层区内。

在华北地层区,除岐山、麟游一带的下三叠统下部有海相地层外,全区均为陆相地层,以砂岩、粉砂岩、泥岩为主。

在秦岭区,下、中统为海相地层,仅上统为陆相地层。

下统为板岩、砂岩、泥灰岩、灰岩,分布于凤县、留凤关、镇安西口;中统下部为灰岩夹钙质砂岩,中统上部为含钙泥岩夹钙质砂岩、泥灰岩,分布于镇安一带;上统下部为石英砾岩、砂砾岩、长石石英砂岩、砂质板岩,上部为含炭质板岩与中细粒石英砂岩、砂岩、砂质板岩,分布于周至柳叶河和蟒岭南侧。

在扬子区,下统为白云质灰岩、泥质白云岩,夹少量页岩,分布于汉中牟家坝—西乡茶镇以南和汉中梁山、宁强关口坝等地;中统为灰岩、泥灰岩、白云岩组成,分布于宁强—镇巴一带。

上统为砾岩、砂岩、炭质页岩组成,含煤,分布于宁强—镇巴一带。

十二、侏罗系

陕北:

下侏罗统主要出露于府谷—富县一带,在彬县、麟游、陇县一带的钻孔中也可见到,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夹砂岩及少量泥灰岩,向上逐渐变为灰绿色砂岩、页岩互层。

中侏罗统主要分布于彬县至铜川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另外,在陇县娘娘庙到千阳草碧镇一带的钻孔中也普遍见到。

下部为砂岩;上部为砂岩、页岩与泥岩不等厚互层,夹煤线和煤层。

上侏罗统出露于千阳草碧沟、芬芳河、凤翔袁家河等地,由棕红、紫灰色块状砾岩、巨砾岩夹少量棕红色砂岩及泥质粉砂岩。

陕南:

下中侏罗统为一套含煤碎屑岩,主要分布于勉县堰河、紫阳红椿坝、瓦房店,及西乡麻柳—茶镇一带和镇巴县城—简池坝一线以南;中侏罗统为一套砂质泥岩、粉砂岩夹砂岩、砂砾岩的含煤地层。

十三、白垩系

陕西的白垩系仅发育有下统,为陆相沉积,分布于陕北和陕南盆地内。

陕北:

分布于榆林、宜君以西,彬县、千阳以北。

自下而上分为宜君组、洛河组、环河—华池组、罗汉洞组和泾川组。

由一套以紫红色到杂色为主的砂岩、砾岩、粉砂岩、泥岩夹页岩、泥灰岩和少量凝灰质砂岩组成。

陕南:

分布于凤县双石铺、河口、平木一带,以及商州构峪,洛南南侧,蓝田小寨南沟—寺沟,蟒岭南侧金盆沟等地。

主要为陆相含煤碎屑岩沉积。

十四、第三系

本省第三系受地质构造及古地貌的严格控制,分布于新生代构造盆地中。

关中盆地出露较全,发育最好。

为陆相碎屑沉积。

下第三系为紫红色、棕红色泥岩、砂岩互层,夹砂砾岩及砂岩等;上第三系为一套深红、棕红、棕黄色粘土、砂质粘土,含钙质结核,夹砂砾层。

十五、第四系

广泛分布于陕北、关中地区,陕南局部分布。

省内第四系发育完整,沉积类型复杂。

陕北第四系以冲湖积、冲积、风积砂及黄土堆积为主;关中第四系最发育,以湖积、冲积和洪积相沉积为主,风积黄土仅分布于渭河南北台塬及三级以上阶地区;陕南第四系,发育于山间构造盆地,以湖积及冲积、洪积为主。

人口民族

  【全省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回升。

2006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735.05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37.98万人,出生率为10.19‰;死亡人口22.92万人,死亡率为6.15‰;全年净增人口15.21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04‰。

全省共有45个民族,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4%。

  【分布情况】2006年西安市822.52万人,铜川市83.19万人,宝鸡市375.86万人,咸阳市497.44万人,渭南市545.65万人,延安市212.02万人,汉中市349.62万人,榆林市330.33万人,安康市365.01万人,商洛市237.73万人,杨凌示范区15.68万人。

  【年龄构成】  2006年全省总人口年龄构成为0-14岁人口占18.7%,15-64岁人口占72.7%,65岁及以上人口占8.6%。

  【性别构成】  2006年全省总人口中,其中男性1920.95万人,占51.4%;女性人口1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