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47609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x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专项复习提纲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1、说明文的类型:

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

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说明文的语言:

平实、生动(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

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

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

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

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

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

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

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

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掌握答题格式:

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  

5、说明对象:

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

“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

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

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

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

(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

答:

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并说明理由。

  

对策:

答:

(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

答: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

“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

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

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一)阅读选文,完成1~6题。

(20分)

①在中国人眼里,获得四代、五代同堂的经历,才算是达到了人生最幸福的境界。

从人类进化的历史上看,这不仅仅是中国人的幸福观,更是整个人类的幸福观。

②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别说是四代、五代同堂,就是三代同堂,也曾经是人类一个很遥远的梦。

③前不久,人类学家对原始人的牙齿化石进行了研究,发现在13万年前,没有一个人的寿命超过30

岁,而这正是他们变成祖父母的年龄。

在这个年龄之前,他们的孙辈们还没有出生,所以他们不可能实现三代同堂的美梦。

但当人类学家着眼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欧洲人时,竟然发现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比例是2:

1,这意味着此时有很多人已经可以见到他们的孙辈出生。

换句话说,直到大约3万年前,多数人类祖先圆了三代同堂的美梦。

④人类学家指出,人类能圆三代同堂的美梦,是一个很伟大的进步,它对促进人类飞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⑤早些时候,以色列研究人员利用遗传学技术,从非洲克瓦人、桑人等土著人身上采集了600多个完整的线粒体DNA基因组样本。

通过样本对比,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

约7万年前,人类一度濒临灭绝,只剩下2000来人。

但为什么没有灭饱昵?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那时剩余的人类生存能力很强,因而平均寿命也比较长,超过30岁的人已经出现了,这说明三代同堂的现象已经出现了。

这让祖父母们可以把传统狩猎技术等知识传授给后代。

无疑,这些知识武装和保护了后代。

正是凭借这些,人类才最终走出濒临灭绝的险境,又重新发展壮大起来。

因此,我们可以说三代同堂的最大作用是增强了人类自身抵抗灭绝风险的能力。

⑥最新的研究表明,在现代人身上,

也能看到三代同堂对人类发展的切实帮助。

美国生物举家发现.与孙辈生活在一起的老人更加积极乐观,也愿意参加体育运动,他们得病的几率比那些不能与孙辈一起生活的人要低20%.而他们的孙辈则更活泼,更健康.反应也更快。

这说明,三代同堂对促进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在早期人类社会中,意义更重大,好处也更多。

⑦但由此也引发了一个新鲜有趣的问题:

如果未来人类能够实现六代、七代同堂的美梦,那么它还会促进人类社会的迅猛发展吗?

现在看来,我们还不能在人类寿命延长与人类社会迅猛发展之间简单划等号,因为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明显阻碍。

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必须承认,人类历史上的三代同堂确实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促进作用。

(选自《大科技》,有删改)

1.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请简要回答。

(3分)

 

2.选文第③段中加点词“多数”为什么不能删去?

请简要回答。

(3分)

 

3.请简要说明④⑤⑥三个自然段的顺序不可以调换的原因。

(4分)

 

4.请阅读选文第⑤段,分析约7万年前人类走出濒临灭绝险境的原因,补全表格。

(4分)

A

平均寿命较长

B

出现三代同堂现象

5.请写出选文第⑥段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3分)

 

6.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人类学家对原始人牙齿化石的研究表明,13万年前没有一个人寿命超过30岁。

B.以色列研究人员利用遗传学技术,从非洲土著人身上采集基因样本进行研究。

C.研究表明,与孙辈生活在一起的老人更加积极乐观,他们的孙辈更活泼健康。

D.人类寿命不断延长,对人类未来社会的迅速发展将完全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阅读选文,完成1~6题。

(19分)

⑴虽然地衣归为真菌界,但地衣是由地衣共生菌和共生藻共同组成的复合有机体,是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地衣具有多种颜色、多样生长型和特殊的内部构造。

只有藻类和菌类处于共生状态,两者相依为命,才能成为地衣。

大多数情况下,一种共生菌只与一种特定的共生藻生活,少数共生菌也可同时与一种以上的共生藻建立共生关系。

为什么大自然中配对的这种真菌和藻类会互相找到并形成地衣,它们之间会分泌一种什么样的物质,这到目前为止依然是个谜。

然而毫无疑问,地衣是自然界中互惠共生现象最突出、最完善的生物类群。

⑵当菌、藻共生就形成了地衣。

尽管两个共生生物的关系纷繁复杂,但分工却很明确:

由含有叶绿素的共生藻进行光合作用,为整个地衣制造养分;而共生菌则从外界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使藻体保持一定的湿度和得到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同时将藻体包裹其中,以避免强光直射,防止藻类细胞干燥死亡。

由此可见,菌藻的结合天衣无缝,地衣必须靠二者互相依存、互惠共生才能维持生存。

⑶不同的污染物和地衣本身没有根、茎、叶的特点使得地衣对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

⑷不同的污染物会对地衣体内的这种共生结构造成伤害。

比如酸雨会直接破坏地衣的真菌皮层,导致紫外线直接照射藻类,地衣随之解体。

如果是空气污染,由于藻类在地衣里的功能是呼吸,所以地衣中的共生藻在呼吸过程中会先死亡,剩下的真菌因无法照料自己随之死去。

倘若气候变暖,地衣的生长范围可能会随之变化,根据不同的地形和海拔上升或下降,这是地衣对生态适应性的一种最直接表达方式。

⑸地衣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还因为它没有根、茎、叶,是整体吸收外界带来的物质。

当其他高等植物对环境的反应都还没显现之时,地衣的表现已经非常强烈了。

环境给了什么,地衣都照单全收,地衣不仅能积累重金属,并且对二氧化硫、氟等污染物也很敏感,一旦周围环境被污染,地衣就能迅速做出反应。

科研人员通过分析地衣体内的污染物及其含量,亦可对周围环境进行定量监测。

⑹由于地衣这种特殊的生态型,使得它对于周边环境反应非常敏感,具有独特的指示作用。

尽管地衣在自然界的分布极为广泛,从赤道到北极都有分布,然而城市中却鲜见,犹如“地衣荒漠”,人工栽培地衣几乎不能成活。

因此科研人员只能在野生环境下进行长期观测,对地衣的研究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待人们去探寻。

⑺地衣的形态多种多样,有的看上去像平整的硬皮,有的则显得坑坑洼洼,有的有龟裂的表面,有的甚至长成纤维状或像巫婆的头发一样从树上垂下来。

⑻地衣虽然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复合体,但共生菌在地衣体中约占80%,是地衣的主要成分,因此地衣的形态特征是由共生菌所决定。

根据地衣的外形特征,科学家们通常将地衣分为三个基本类型:

地衣体呈树枝状或毛发状,直立或悬垂,仅基部附着于基物上的叫枝状地衣(如松萝属、石蕊属);地衣体似扁平叶片状,腹面以假根或脐疏松固着于基物上的称为叶状地衣(如梅衣属、地卷属);地衣体为各种颜色的壳状物,紧密附着基物表面,以至于无法从基物上剥离的称为壳状地衣(如茶渍属)。

⑼事实上,地衣的分类就是地衣型真菌的分类。

由于共生藻在地衣体内受共生菌的缠绕和强烈挤压,形态上发生了畸变,造成了对共生藻鉴定的异常困难,因此共生藻在多数地衣的物种鉴定中并不作为分类依据。

较早的分类学中曾把地衣归为地衣植物门,但研究人员后来发现地衣不是植物,所以分到真菌界。

⑽地衣的全球分布极为广泛。

从南北两极到赤道,从高山到沙漠中心都有地衣分布。

不但地表、岩石、树干、树枝、树叶可以是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