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考前20天冲刺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7294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政治考前20天冲刺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政治考前20天冲刺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政治考前20天冲刺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政治考前20天冲刺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政治考前20天冲刺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政治考前20天冲刺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docx

《高考政治考前20天冲刺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考前20天冲刺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政治考前20天冲刺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docx

高考政治考前20天冲刺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2014高考政治考前20天冲刺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题组一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809.7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6977.29元,两者之比为3.13∶1。

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我国政府可采取的再分配措施有(  )

①提高农产品的补贴标准 ②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最低工资标准 ③增加对农民的专项贷款 ④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保障水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③④

题组二 国家财政

2.财政政策是我国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

2013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安排财政赤字1.2万亿元。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度的财政赤字可以(  )

A.扩大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B.减轻企业的税负,改善经济结构

C.优化预算的结构,完善社会保障

D.增加社会总供给,扩大居民消费

3.在开放型经济中,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扩张性财政政策可能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

其传导路径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

C.③→④→①→②D.④→③→①→②

题组三 征税与纳税

4.下表是2011年北京市部分经济指标的年度增长率。

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个人所得税

14.4%

12.5%

28.6%

15.5%

26.7%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推出2011年北京市(  )

A.财政收入高于财政支出,出现财政盈余

B.个人所得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上升

C.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速过快抑制了财政收入增长

D.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抑制了个人所得税增长

5.S市是我国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试点城市。

截至2012年底,该市共有15.9万户企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其中有九成企业税负减轻。

2013年1月,国务院决定选择交通运输业和6个现代服务业在全国推广“营改增”。

“营改增”的积极效应是(  )

①优化国家税种结构,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②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增强企业发展能力 ③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有益经济结构调整 ④完善国家财税制度,强化财政支出约束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6.国家在餐饮行业推行刮奖发票,消费者就餐后索要发票就有中奖可能,若餐馆拒绝开具发票,可向税务机关举报。

关于刮奖发票,正确判断是(  )

A.推行刮奖发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消费

B.对无需报账的就餐者可以不开具发票

C.提供刮奖发票可显著增强餐馆竞争力

D.索要和提供餐饮发票利于减少税收流失

题组四 主观题

7.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96~2010年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分配份额变化情况图

注:

1.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绘制;

2.居民收入分配份额为劳动报酬占国民总收入比重。

(1)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体现了国民总收入在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

根据上图,概括1996~2010年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分配份额的整体变动趋势。

 

(2)从2010年到2020年,若在国民总收入实现倍增的同时,居民收入所占份额从45%逐步增加到65%,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应________(小于、等于或大于)国民总收入年均增长率。

(3)如何通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8.材料一 某课题组就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为了说明收入分配发生的变化,首先将样本中的居民分为五个收入组,每组各占总调查人口的20%,然后将各组1985和2008两年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如图1。

图1

材料二 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基尼系数下降,意味着收入分配趋于公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达到最高点0.491,以后开始逐步回落,2012年降为0.474。

2008年我国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如图2所示。

图2

注:

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绝对公平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与绝对不公平曲线OPQ之间的面积为B,基尼系数=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变化具有哪些特征?

请利用图1中的数据分别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从图2中选取三个点连接起来表示我国2012年的实际收入分配曲线。

同时,从下表中选择两项能够使我国基尼系数下降的政策,并分别说明

①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②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

③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

④对新兴产业提供资金支持

⑤出台措施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理由。

 

◎备考指津 2014年,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

(1)运用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效率与公平关系的知识,说明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的必要性及措施。

(2)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运用财政及其作用的知识,说明积极财政政策对改善民生、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增长的积极作用。

(3)结合我国税制改革的内容,运用税收及其作用的知识,分析结构性减税的经济学依据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提示:

①个人消费品

②生产资料公有制

③按生产要素分配

④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

⑤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

⑥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⑦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⑧资源合理配置

⑨财政盈余

⑩无偿性和固定性

欠税、抗税

 

考点1 个人收入的分配

[主干整合]

1.我国的分配制度

(1)分配制度: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基本内容:

①按劳分配,占主体地位。

②其他分配方式: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分配。

(3)客观必然性:

①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是决定我国分配制度的根本原因。

②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方式。

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决定我国分配制度的直接原因。

如图:

生产力

生产关系

③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必须承认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

【温馨提示】 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劳动收入并不都是按劳分配收入;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并不都是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不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必要性

①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即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决定的。

②效率与公平是统一的,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③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2)维护社会公平的具体措施

知识角度

具体措施

效率与公平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效率的保证。

维护公平的根本措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分配制度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初次分配

①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②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再次分配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①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②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防止两极分化。

③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

【温馨提示】 ①社会公平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既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消除收入差距。

②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既要反对收入差距过大,又要反对平均主义。

◎易混提醒

1.按劳分配收入和劳动收入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按劳分配收入一定是劳动收入,而劳动收入不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

如个体经济中的个体劳动者按劳动成果分配的收入是劳动收入,但不是按劳分配收入。

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中工人的工资收入是劳动收入,但不是按劳分配收入,而是按劳动要素分配收入。

2.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

(1)二者存在的范围不同。

前者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后者存在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

(2)二者性质不同,前者是社会主义性质分配,后者是非社会主义性质分配。

3.正确区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初次分配是在物质生产部门进行的分配。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被分为三个部分:

国家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劳动者个人收入。

(2)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财政、税收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的分配过程。

[命题预测]

预测一 我国的分配制度

1.老王经历了如下的创业之路:

集体鱼塘工人→搞个体给自己打工→做私营企业老板。

老王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变化的顺序是(  )

A.按资本要素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

B.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

C.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D.按劳动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

预测二 效率与公平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争取农民收入实现更高增幅”是山东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  )

①提高经济效率,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③实行农产品政府定价政策,提高农民收入

④增加货币发行量,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

考点2 国家收入的分配

[主干整合]

1.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特别提醒】 财政收入并非越多越好。

财政收入的多少需要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合理确定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

2.财政的作用和财政政策的运用

(1)财政的作用

①财政与人民生活:

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②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

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③财政与宏观调控:

财政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

【温馨提示】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调控最常用的经济手段,往往相互配合使用。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

◎易混提醒

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

比较

财政赤字

通货膨胀

区别

含义

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原因

是由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所致

是由纸币发行量过多、经济增长过热、重复建设严重等导致的

联系

财政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财政赤字,意味着财政支出要靠借债来维持。

如果财政赤字过大,则会导致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

◎知识纵横

 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稳健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

稳健的财政政策

实施条件

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

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的正常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

经济平稳运行,没有明显的通胀或通缩的迹象

措施

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

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

控制赤字规模,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目的

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稳定经济发展态势,实现经济平稳运行

联系

具体采取哪种政策,必须依据当时客观经济运行状况,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控制经济运行

[命题预测]

预测一 财政的作用

3.截至目前,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准25个城市建设地铁。

按照规划,2010至2015年国家财政将对地铁建设投资额达11568亿元,2020年地铁建成总里程将达6100千米。

这表明(  )

A.财政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B.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C.财政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D.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预测二 财政政策

4.201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显示,全国公共财政收入拟安排12.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安排13.8万亿元,增长10%。

全国公共财政收支差额1.2万亿元,增加4000亿元。

这表明(  )

①我国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 ②财政收支状况出现财政赤字 ③必然引发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④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考点3 征税与纳税

[主干整合]

1.税收的特征

强制性

无偿性

固定性

区别

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收税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联系

①税收的强制性决定了税收的无偿性,而税收的强制性又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无偿性和强制性又决定了税收的固定性

②税收的“三性”集中体现了税收的权威。

维护和强化税收的权威性,是我国当前税收征管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税收的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基本标志,反映了不同社会形态下税收的共性

【温馨提示】 税收的固定性是相对固定,不是永恒不变;无偿性是指相对于纳税人而言。

2.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比较

税种

增值税

个人所得税

征税对象

增值额

个人所得

纳税人

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无住所而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税率

比例税率(基本税率为17%)

超额累进税率与比例税率相结合

意义

可避免对同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偷漏税。

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分工,体现公平竞争

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易错点拨

 公民向国家纳税,有利于国家,不利于个人

点拨:

(1)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公民应依法向国家诚信纳税。

(2)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公民向国家纳税可以增加财政收入,为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奠定物质基础。

因此,认为“公民向国家纳税有利于国家”是正确的。

(3)社会主义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整体上是一致的。

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公民息息相关。

国家以税收为基础,为公民提供各种服务,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因此,认为“公民向国家纳税不利于个人”是片面的。

◎知识拓展

 税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其表现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财政收入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税收来实现的。

税收通过对纳税对象、税率的调节,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如表:

作用

表现

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如果经济发展过热,可以通过增加税收,抑制社会总需求;如果经济发展滞缓,可以减少税收,刺激社会总需求,以实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

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通过调节税收,如:

对奢侈品消费征税、提高烟酒消费税等,可以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

维护社会公平

通过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

引导企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通过调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环保税等税率,可以引导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命题预测]

预测一 税收的特征

5.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个人在网上开店和网上购物,但是很少有人为网上交易缴税。

而按照我国税法,不管通过何种方式,只要发生交易行为就得缴税。

税法规定的缴税条件表明税收(  )

A.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具有用之于民的本质属性

C.具有强制性的基本特征

D.可以保证调控政策的实施

预测二 税收的种类和作用

6.经国务院批准,自2013年8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之所以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是因为增值税(  )

①不受企业盈亏影响 ②可以避免重复征税 ③税源广且便于征收 ④能防止进货商品的偷漏税行为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关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

1.为什么要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

(1)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的体现。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目标,这要求我们维护和实现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

(2)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立场的体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

(3)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4)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才能促使人奋进,使社会更具有生机与活力。

(5)居民消费水平受收入差距的影响。

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缩小社会收入差距,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从而拉动经济发展。

2.如何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

(1)从根本上说,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3)要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4)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5)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作用,特别是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6)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

背景材料————————————(链接生活实例!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013年2月3日,国务院批转发改委等部门制定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重申了十八大关于居民收入的量化目标,即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意见同时提出“两同步”和“三提高”,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明显提升。

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路线图”。

材料二 2013年5月24日,国务院批转发改委《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

《意见》指出,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贯彻落实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制定出台合理提高劳动报酬、加强国有企业收入分配调控、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等重点配套方案和实施细则。

多维视角————————————(打开思维之窗!

经济生活角度

 问题一: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构建“橄榄形”分配结构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分析:

(1)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2)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立场,有利于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构建“橄榄型”分配结构,有利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社会的总体消费水平,拉动经济发展。

问题二: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为构建“橄榄型”分配结构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分析:

(1)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3)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4)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实现公平分配。

(5)充分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物质保障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6)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区域收入差距。

政治生活角度

 问题:

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收入分配改革,促进社会公平。

分析: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收入分配改革,促进社会公平,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和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高度重视收入分配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

(3)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具有保卫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高度重视收入分配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生活与哲学角度

 问题:

简要说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

分析: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缩小收入差距,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客观要求。

(2)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尊重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坚持了群众观点。

(4)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创新体验————————————(提升做题能力!

1.2013年2月3日,国务院批转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