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41题论证题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7261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41题论证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41题论证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41题论证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41题论证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41题论证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41题论证题汇总.docx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41题论证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41题论证题汇总.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41题论证题汇总.docx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41题论证题汇总

四、论证题:

纵观近5年的全国卷第41题(历史论证题),大致分两类:

(1)历史阐释题:

观点提炼+阐释说明。

如2014年全国Ⅰ卷;2016全国Ⅰ卷

(2)历史探讨题:

观点判断+论证评价。

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从赞成、反对、片面三种观点中选其一;2015年全国Ⅰ卷自主观点下多维阐释。

(1)历史阐释题中常见行为动词为“说明”(证明)、“阐述”(阐明并论述)。

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三步:

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

②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

③提升小结

(2)历史探讨题中常见的行为动词为“评”、“评述”、“评论”、“评析”(评价并论述),“探讨”或“探究”(探索研讨)。

此类题答题步骤一般为四步:

①材料观点“为何”(是什么)

②我的观点“若何”(怎么样)

③论证过程“缘何”(为什么)

④提升小结

近年来,小论文性开放性试题的高考评分“采用solo评分和采分点评分相结合的办法,从论述和思维两个方面计分”。

因此,“是什么”+“为什么”+小结或“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小结的论证模式是完全符合此类试题高考评分标准的。

例1(2012年高考课标全国卷文综41题.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

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例2(2014全国卷一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奈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台历史事实。

【答案】答案要点:

修改建议:

1.增加民国政府的抗日的内容

2.增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内容

修改理由:

1960年的教材深深烙上了阶级斗争的政治观念,忽视了国民党军队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积极作用。

该教材是革命史观的产物。

应该客观的看待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积极作用。

【解析】试题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注意: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台历史事实。

答案一:

建议:

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

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答案二:

建议:

增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一目

理由:

中国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摈弃前嫌,再度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共同抗战的局面,这是抗战最终胜利的基础;原有目录明显缺少此项内容,这有可能导致抗战的过程不完整、不全面、不真实。

 

答案:

建议:

增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一目

理由:

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60年的教科书受阶级斗争意识形态的影响,是革命史观的产物,不能客观的看待国民党军队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积极作用,有意回避或淡化国民政府及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为抗战做出的贡献。

例3(2015全国课标卷一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

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者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赞同观点】

观点一:

我认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有乘法效应,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改进生产工具,提升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出现新兴产业等)

观点二: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可以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有乘法效应)是有道理的。

【修改、补充观点】

观点一:

我认可上述公式,科学技术确实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但我认为上述公式中括号内的生产要素不完善,应增加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等要素。

因为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质量和周期。

赞同观点答案示例一:

观点:

科学技术与劳动力、生产工具的有力结合,能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工业革命是推动人类进程的重要动力,它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4分)

论证:

17世纪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劳动力,科学技术(纺织业)不断更新,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的不断涌现,共同促使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进行并促其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强国,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电磁感应理论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科技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无产阶级的涌现以及生产技术革新和生产工具发明(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使美德领跑于世界,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6分)总之,科学技术与劳动力、生产工具的有力结合,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和人类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整体评价2分)

赞同观点答案示例二:

观点:

我对此公式非常认可,尤其是劳动力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巨大。

劳动力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影响着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影响着对世界先进科技成果的学习程度。

(4分)

论证:

科技进步的加快,导致员工知识、技能的更新期缩短,社会对不断学习、更新技术的要求提高;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劳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结合程度对生产的影响日益明显。

(4分)同时,科技进步的加快严重影响了人们在工作中的安全感,对生存、发展的忧虑逐渐增大。

2010年富士康员工的多起跳楼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

(2分)正反事实证明,劳动力是科学技术能否发挥实效的关键因素。

(整体评价2分)

赞同观点答案示例三:

观点:

我认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有乘法效应,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2分)

论证:

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和普遍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面貌,提高了劳动效率。

蒸汽机作为一种动力机,不但在纺织、采矿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还被推广应用到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化工等一系列工业部门,使社会生产力获得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870年以后,所有的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

电力一经产生,就引起一场新的工业和社会革命,电力不仅应用于各个行业,而且促进了新的通讯工具的产生,同时引起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电器产品和相关服务娱乐业的出现,人类由此正式进入电气时代。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引起了以石油为主的新能源革命和以汽车、飞机为标志的新的交通领域的革命;科学技术也推动了化学工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及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重工业成为整个工业的主导,现代工业崛起。

(8分)由此可见,科学技术能放大生产力各要素,极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分)

修改、补充观点答案示例一:

观点:

我认可上述公式,科学技术确实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但我认为,上述公式中括号内还应加上“社会环境”这一关键因素。

因为科学技术能否发挥作用往往取决于社会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等的影响。

(4分)论证:

例如,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就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从英国开始提供了政治前提。

(4分)二战期间,德国疯狂迫害犹太人,而美国为科学家提供良好的条件,科技在两国产生的生产力也就有着很大的不同。

(2分)所以,我认为应该在公式括号内加上“社会环境”这一关键因素。

(整体评价2分)

修改、补充观点其他参考角度:

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比如科学技术对于生产组织形式、生产关系、世界贸易体系、世界市场等等影响;无论哪种,必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言之有理,逻辑严密。

例4(2016全国卷一)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论题:

启蒙运动与美国新体制的确立

阐述:

盛行于十七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提出很多制度构想,如人民主权,民主共和还有三权分立等,这些思想广泛传播,深深影响了世界。

而美国的开国领袖们就接受了启蒙运动的思想,并在美国这个没有封建社会残余的环境里构建新的体制。

这些新体制基本上就是启蒙运动的实践。

如根据三权分立的思想,美国设计了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制度,有效的维护了民主,防止暴政;又如根据人民主权思想,美国设立民主共和制,总统制等,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并有任期限制。

美国的新体制有效的维护了美国的稳定,促进了美国的发展,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

论题二:

“人民主权”说指导了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同时随着其实践深入不断得到加强。

论证:

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制度构想。

其中“人民主权”说作为一项重要构想,在资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人民主权”说,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

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障议会的权力。

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且树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这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

不过,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之初,只有少数人拥有选举权,拥有被选举权的人更少。

后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英国进行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使得符合年龄的公民都可以参加下院选举。

“主权在民”的构想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得到了加强。

论题三:

政治构想必须结合国情才能转换为可行的政治制度

阐述:

政治构想是建立政治制度的指南,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正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确立直来的,其中人民主权、社会契约、民主法治、分权制衡等构想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重要原则,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国家建立了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政党制度等。

但不同的国家在同样的政治构想下却有不同的政治实践。

如美国独立前没有经过封建社会,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独立后经过探索建立了联邦制总统共和制,为美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法国封建保守势力较强,经过法国大革命和随后的系列斗争,最终第三共和国确立了半总统、半议会制的共和政体。

德国是通过王朝战争走上统一并建立起代议制,因而其制度实践中体现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特点,出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

综上所述,制度构想为理论上的探讨,要转化为政治实践还需与国情结合才能创造出有生命力的制度,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能推动社会进步。

练习: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西方的冲击,是使人难以支持的打击。

然而,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下一代的人来说,西方却成为仿效的榜样,以便更好地加强中国的实力来对付西方。

最后,到了20世纪,西方已经成为鼓舞中国进行革命的思想来源。

    

——摘编自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材料描述了“中国与西方”三个阶段的关系,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选择其中一个阶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12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1949年美国及其西欧盟友为遏制苏联而成立的军事政治集团。

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风云变幻,北约不断调整其军事战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冷战后十余年来,北约对其军事战略以渐进方式进行调整,其目前的大致轮廓是:

对象及目标——由应对特定国家——集团行为体,转向应对被认定(可能)对北约构成威胁的“失败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

    角色与任务——由传统安全领域转向非传统安全领域。

反恐和防扩散等成为迫切的首要任务,消除“失败国家”引发的安全威胁和危机以及善后处理,保卫和推动“民主”亦是重要任务。

范围及手段——由区域内行动转向区域外行动,由运用军事手段转向运用多种手段(对话、合作、防务等)                                    ——刘惜戈《北约军事转型述评》

依据以上材料,从北约转型的角度提炼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12分)

 

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初,美国人的烈性酒饮用量大得惊人:

相当于现今人均用量的三倍。

任何社交场面,若无狂饮,则不足以尽兴。

到美国访问的欧洲人对美国人“每隔半小时至数小时便喝些酒的习惯”都表示惊讶。

节酒运动就是针对这种酗酒现象而兴起的。

它开始时是一种地方性的宗教和道德改良行动,到1830年代就形成了全国性的声讨运动。

英国和美国的节酒运动都与工业革命同时发生,这决不是偶然的历史巧合。

许多雇主为了培养工人的纪律性和坚定性,都支持节酒运动,有的还明令禁止其雇工在工作时或下,班后饮酒。

1846年,缅因州第一个通过了禁售烈性酒的立法,此后十年有15个州通过同样的立法。

从1830年到1850年,人均酒精消耗量下降了四分之三。

而在同一,时期,咖啡和茶叶的人均消费量则增加了近一倍。

这些思想变化是同人们的劳动道德观,如自制、遵守时间和忠实可靠相联系的,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摘编自李慧《美国禁酒运动的研究(19世纪末一20世纪30年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合适的角度对节酒运动进行合理的解读。

 

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中说:

“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请围绕材料中关于宋代的任意一种观点展开评论。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世界文明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和碰撞虽然是经常发生的现象,但并不一定会发展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

恰恰相反,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乃至交融互变,才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常态和主流。

——摘编自钱满素《美国文明》

根据材料并结合19世纪以来的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有关“世界文明”的观点。

(要求:

对材料中的观点表示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四、论证题练习答案

1.示例一:

论题:

西方在19世纪40、50年代猛烈地冲击了中国。

(2分)

阐述:

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业已存在的阶级矛盾,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清廷的统治;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即19世纪40、50年代,两方的冲击促使清廷统治危机加深。

(10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二:

论题:

西方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近代转型的推动者。

(2分)

阐述:

洋务运动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开启并推动了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化进程;西方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等的传入,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近代化进程;西学东渐以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开启了中国政治领域的近代化进程。

即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西方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0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三:

论题:

西方提供了20世纪中国革命的思想理论。

(2分)

阐述:

西方民主共和思潮,指导了中国辛亥革命的兴起与发展;西方民族主义思潮,推动了中国国民革命运动;马克思主义,指引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即西方思潮催生了20世纪中国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10分,言之成理即可)

2.(12分)

示例一:

信息:

不再以苏联和华约为主要的应对对象和目标。

(2分)说明: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

(4分)

示例二:

信息:

北约的角色任务进一步多元化,由传统安全领域转向非传统安全领域。

(2分)说明:

两极格局瓦解后,被冷战掩盖的种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争端暴露出来;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地区冲突、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

(4分)

示例三:

信息:

应对危机手段由军事到对话、合作转变,军事行动范围扩展到欧洲以外。

(2分)说明: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及北约东扩等因素的影响等(4分)

(学生提炼两条信息加以说明即可,其它言之成理均可酌情赋分,但总分不得超过12分)

3.(12分)

解读1  角度:

节酒运动兴起的原因。

工业革命扩展到美国是美国节酒运动兴起的原因之一。

在工业化社会形成之前,劳动制度是按计件而不是按计时决定的。

例如某些工匠在集中精力干完一件工作后就停工数日——很可能是将其时间和钱化在饮酒上。

而工厂制度要求有规律的工厂节奏,因为机器作业要求工人守时、可靠和自制。

因此许多雇主为了培养工人的纪律性和坚定性,都支持节酒运动。

美国节酒运动兴起的另一原因是清教徒的倡导。

思想渊源来 自清教主义节制、禁欲的宗教教义和道德要求。

清教徒力主敬畏上帝,过清廉、简朴、实在的生活,他们将饮酒作乐视为“堕落之源”。

另外,广大妇女处于家庭的考虑也主张节制饮酒。

解读2  角度:

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内涵。

经济的发展推动人民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提高生活质量,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人民的共同要求。

过度饮酒(酗酒)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不利于身体健康;从社会角度来讲会成为犯罪和贫穷的诱因;从工作的角度讲不适应机器生产、工厂管理的需要;从家庭角度讲不利于家庭的和睦;……作为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过度饮酒已经不适应19世纪社会发展,节制饮酒,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必然。

所以,喝咖啡和茶叶的人逐渐增加,美国咖啡和茶叶的人均消费量则增加了近一倍。

(其他角度,如道德、妇女角度论述合理,可酌情给分。

4.观点一:

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2分)

西方文艺复兴时代,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文学、艺术、思想、科学等也冲破中世纪的黑暗获得较大发展;(2分)宋代具有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许多特征。

经济方面:

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有较快发展;海外贸易活跃。

(3分)思想文化方面:

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3分)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

(2分)

观点二:

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

(2分)

宋初由于过分集中军权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3分)宋代民族政权并立,辽、西夏、金威胁着两宋安全,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失利,两宋政府通过签订屈辱和约换取边境安宁;(3分)

宋代虽然经济繁荣,但宋初的制度革新导致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财政入不敷出,民富国不强;对少数民族赔款(岁币)加剧财政负担;虽经王安石变法但也未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每点2分,任意答出两个要点即可,共4分)

观点三:

不赞成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观点。

(2分)

西方文艺复兴时代,西欧国家在非洲、亚洲、美洲进行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2分)同时,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反封建、反教会,建立资产阶级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2分)总之,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是欧洲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的时代。

(2分)而宋代虽然商品经济获得突破性发展、儒学复兴、文学艺术和科技也有极大发展、海外贸易兴盛,(2分)但并没有产生资本主义,不具备社会转型的特征。

(2分)(从经济、思想文化、结论三方面)

观点四:

不赞成宋代积贫积弱的观点。

(2分)

宋初采取一系列措施,结束了自唐中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有较快发展;宋代与亚洲、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商税收人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较大;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宋代自960年建立到l279年灭亡,历时300多年,延续时间长。

(每点2分,任意5点即可10分)

5.(12分)观点一:

赞成,不同的文明之间的渗透交融是主流。

(2分)如辛亥革命后中国借鉴美国共和政体和英国责任内阁制,推动了民主法制进程;罗斯福新政借鉴苏联计划经济缓解了经济危机;中国改革开放借鉴了西方市场经济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中国新文化运动借鉴了西方启蒙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等等。

上述借鉴均成功地推动了本国政治、经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从而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由此可见,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乃至交融互变,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

(10分)

观点二:

反对,不同的文明之间的矛盾和碰撞是主流。

(2分)如鸦片战争的爆发从根本上讲是中国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和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之间的一次碰撞;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人权高于主权”为旗号对南联盟发动轰炸;2001年9月ll日美国发生“9•11事件”受到国际恐怖主义袭击;等等。

这些史实均体现出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因此说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和碰撞才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

(10分)

其他观点:

只要观点明确、能用正确史实说明观点,可依据示例相应评分。

评分细则:

观点明确给2分;评析部分按下列层次给分:

 

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尹宝云教授在《现代化的通病》一书中写道,在任何国家里,现代化进程都是一个充满激烈的矛盾冲突、利益斗争和社会动荡的痛苦过程,这些问题的出现意味着社会在变化和发展,意味着静态的、停滞的传统社会结构正在解体。

    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史实,对尹宝云的观点进行探讨。

(说明:

从中国近代史中选取事例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尹宝云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或者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6、答案示例:

赞成尹教授的观点,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社会结构逐步解体,社会变化和发展中充满激烈的矛盾冲突,利益斗争和社会动荡。

  (2分)

     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