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环工兴城实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7247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1.8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大环工兴城实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吉大环工兴城实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吉大环工兴城实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吉大环工兴城实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吉大环工兴城实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大环工兴城实习.docx

《吉大环工兴城实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大环工兴城实习.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大环工兴城实习.docx

吉大环工兴城实习

 

 

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实习报告

 

学生姓名李忻然班级大三

学号64140305

专业环境工程

指导教师董军、洪梅、安永磊、迟子芳

蒋惠忠、焦昕倩、白静、董招君

 

2016年9月

目录

第1章概述4

1.1.工作主要目标与任务4

1.1.1.兴城实习部分4

1.1.2.长春实习部分4

1.2.工作方法与完成的主要工作量5

1.3.取得的主要成果5

第2章矿山开采环境问题及研究现状6

2.1矿山开采的主要环境问题6

2.2矿山开采环境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6

2.1.1.国内6

2.1.2国外7

第3章研究区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状况9

3.1位置交通9

3.1.1兴城:

9

3.1.2长春:

9

3.2地形地貌9

3.2.1兴城:

9

3.2.2长春:

11

3.3气象水文12

3.3.1兴城:

12

3.3.2长春:

12

3.4社会经济13

3.4.1兴城:

13

3.4.2长春:

14

第4章研究区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15

4.1地质条件15

4.1.1兴城15

4.1.2长春16

4.2水文地质条件18

4.2.1兴城18

4.2.2长春20

第6章矿山污染环境质量评价24

6.1矿山污染环境质量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24

6.1.1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24

6.1.2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26

6.1.3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28

6.2水环境质量评价29

6.2.1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29

6.2.2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32

6.2.3底泥环境质量分析35

6.3土壤环境质量评价36

6.4生态环境质量分析37

6.5综合环境质量分析38

6.6矿山开采环境问题防治对策38

第7章大气污染环境质量评价39

7.1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39

7.1.1国外39

7.1.2国内39

7.2大气环境质量评价43

第8章研究区的地方病调查分析45

8.1地方病类型45

8.2地方病发病历史46

8.3居民饮水与饮食习惯的关系46

第9章研究区的海水入侵问题调查47

9.1海水入侵发生的条件47

9.2海水入侵发生的原因47

9.3曹庄地区海水入侵评价49

9.4海水入侵防治对策50

第10章主要结论与建议53

10.1主要结论53

10.2建议54

第1章概述

1.1.工作主要目标与任务

本次实习大体分为两个部分:

在兴城做地下水、地表水、生物、土壤的调查研究;在长春市内做大气的调查研究以及在兴城所取样品的进一步处理。

1.1.1.兴城实习部分

采样1:

共分为六组同时行动,采集从上长茂到杨家杖子以及黑鱼沟的地表水、地下水、生物、土壤样品,严格做到布点均匀,采样严谨,记录严格。

采样点基本覆盖所要研究的所有地方,且各个采样点的样品都有实时的温度、DO、COD、ORP等数据。

处理及研究1:

每组分别处理各组采集回来的样品,主要处理的数据有地表水的COD、氨氮、氟离子浓度;地下水的总硬度、钙镁含量、氯离子浓度、碳酸盐和重碳酸盐浓度等,同时进行了对加硝酸水样的十倍浓缩。

采样2:

同样分为六组进行采样,采集曹庄镇及周边地区的地下水样以进行海水入侵的研究,测点基本沿海岸线垂直向内陆分布,在采样同时对采样点周围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记录考察。

处理及研究2:

主要进行了氯离子浓度的测定。

1.1.2.长春实习部分

采样:

同样分为六组对长春市内大气质量及大气污染物进行了收集测量,每组六个采样点,要对每个采样点的氮氧化物、臭氧、二氧化硫进行采集,以及对其中一个采样点的PM2.5进行测量,做到当天采集当天测量,使实验结果更加精确可信。

处理及研究:

对大气进行了氮氧化物、臭氧、二氧化硫浓度的测定;对兴城带回来的土样进行了消解测定其重金属含量;对带回来的地下水、地表水水样进行了总氮总磷以及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对采集的用于研究海水入侵的水样测定了其电导率,每一步严格遵守实验步骤,使得出的实验结果更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

1.2.工作方法与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主要通过仪器实时测量了水样的温度、ph值、DO、ORP等数据;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水样和消解后的土样及植物样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通过绘制一系列的标线,计算得出了地表水的总氮总磷以及水样中的氨氮,还有大气中的各种污染物;通过用标准液滴定的方法计算得出了地下水中的氯离子、硫酸根、碳酸根、重碳酸根等离子浓度。

1.3.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过此次实习,基本可以概括出上长茂到杨家杖子以及黑鱼沟的土壤水质情况,也可以概括出曹庄镇及周边地区的海水入侵情况,同时对长春市内大气质量进行了基本的测定。

学到了很多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专业知识和技能,使我们对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以及实验的设计和实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巩固了之前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加深了对之前试验原理步骤方法的理解,为本学期及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第2章矿山开采环境问题及研究现状

2.1矿山开采的主要环境问题

采矿过程中生成的有毒有害气体、废水、废石和粉尘等物质以及噪声和振动等因素,不仅直接影响作业环境的工作条件,而且会对整个矿区乃至周围的大气、水质和土壤等造成危害。

废石与矿渣堆积影响当地植被的生长,进而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废石堆、尾矿库、贮水池和露天矿边坡的崩落,地下采空区内的岩石塌陷以及爆破形成的飞石和冲击波都直接威胁着矿区附近人员的安全。

露天矿中大量废石的堆积,多种装备的安设,以及污水与烟尘的排放,还可能有碍矿区景观。

2.2矿山开采环境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国内

我国的矿业活动主要指矿石采掘、选矿及冶炼三部分。

矿业活动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破坏的种类很多。

如:

开采活动对土地的直接破坏;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废弃物(如尾矿,矸石等)需要大面积的堆置场地,从而导致对土地的过量占用和对堆置场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矿石、废渣等固体废物中含酸性、碱性、毒性、放射性或重金属成分,通过地表水体径流、大气飘尘,污染周围的土地、水域和大气。

国内的地质灾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仅限于对自然灾害破坏规模的表示方法、经济损失的评估手段、风险分析研究和防治工程效益分析评价方法的探讨,在这方面做出较多研究的学者有李永善、罗云、张显东、于庆东等。

到1991年,高庆华初步建立了自然灾害的总体评估系统;张梁、张业成初步阐述了地质灾害的种类、属性特征和成因以及风险评估的手段方法;蔡鹤生、周家国等)在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中利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评价体系中指标因子的权重值。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才开始较为系统的矿山环境调研工作,特别是国土资源部成立后做了大量矿山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工程,初步实现了矿山开发与保护统筹兼顾。

张梁等阐述了地质灾害风险分区原理与方法,建立了地质灾害评价的指标与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对策及建议;朱良峰、殷坤龙等首次运用GIS软件平台同信息量模型结合,展开了全国地质灾害易损性和风险性区划;刘立民,刘汉龙等基于GIS平台构建了矿山塌陷损害评价系统,并对其三维可视化方法进行了探讨;廖国礼、吴超对矿山总体环境进行了模糊综合评判,并与经典数学方法进行比较,得出用模糊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较经典数学方法而言更为客观和准确;武强等在其著作中针对单因素的矿山环境评价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理论分析,并结合大量实例全面介绍了矿山环境单因素评价的方法与模型;徐友宁详细区分了西北地区的地质环境问题,并结合实例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对不同的矿区进行了环境的评价。

近年来,运用“3S”技术结合数学评价模型在矿山地质环境的评价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如黄俊宝基于Map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结合质量指数模型对福建省28个矿区环境进行了评价,王海庆在GIS与RS技术支持下,应用网格法、缓冲区法和矢量多边形法对同一地区的矿山环境评价后进行了分析对比。

然而,矿山地质环境的评价在建立指标系统、运用多层次评价方法方面依然存在着许多需要迫切解决和深化的问题,如选择的评价因素不够全面,评价指标缺乏量化标准,评价方法不够合理等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客观、科学性不够严谨从而缺乏可比性等。

因此,解决矿山地质环境评价问题的重点在于制定科学性、实用性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和建立多指标、多层次的综合评价模型。

2.1.2国外

针对矿山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等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适合本国国情的法规规定。

将矿区环境治理分为法律前和法律后,对法律颁布后出现的矿区生态环境破坏,一律实行“谁破坏、谁恢复”,且要求恢复率100%。

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普遍立法建立了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

主要措施为:

理顺矿山环境管理体制、建立矿山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实施矿山环境许可证制度、执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计划、实行矿山环境监督检查与强制执行制度。

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灾害研究主要局限于形成机理、活动过程及分析预测。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随着灾害带来损失的加剧,到70年代以后,一些发达国家逐步拓宽研究领域,在60年代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灾害评估工作的研究。

1987年,联合国会议明确声明开始开展“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矿山环境的保护得到国际的重视。

此后,一些发达国家的科学家陆续提出矿山环境评价的新思路与方法。

Cendrero等在自然单元分级体系的基础上,依据环境问题的属性,选择合理的评价因子和转化指标,将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综合加权,从而对环境质量进行充分的衡量。

另一方面,专门性的地质灾害分析与评估,尤其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等灾害的危险性评估也得到快速进展。

MarioMejia-Navarro和EllenE.Wohl以哥伦比亚麦德林地区滑坡、泥石流等斜坡为例,分析了造成其不稳定性及生态脆弱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利用GIS平台生成了风险评价分区图。

第3章研究区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状况

3.1位置交通

3.1.1兴城:

研究区为辽西地质走廊带,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隶属于葫芦岛市管辖,包括杨家杖子镇、黑鱼沟、上长茂村。

研究区域涉及范围为:

地理坐标为东经120°00′到121°00′,北纬40°20′到41°00′。

该地地处华北与东北两大经济协作区的交汇地带,东邻锦州,北靠朝阳,西连秦皇岛市山海关,南濒渤海辽东湾。

交通发达,设施完备,公路、铁路、海运、空运形成了立体化运输网络。

京哈铁路、京哈高速铁路、京哈公路和京哈高速公路以及环渤海公路纵贯全境。

吉林大学兴城地学教学基地就位于环渤海海滨公路1207.8km处。

3.1.2长春:

长春市位于北纬43°05’~45°15’;东经124°18’~127°05’,居北半球中纬度北温带,其中主城区位于松辽平原腹地的伊通河台地之上。

西北与松原市毗邻,西南和四平市相连,东南与吉林市相依,东北同黑龙江省接壤,市域界周长约3298.97公里。

长春地处欧亚大陆东岸的中国东北平原腹地松辽平原,是东北地区天然地理中心,东北亚几何中心,东北亚十字经济走廊核心。

总面积2060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926平方公里。

2011年建成区面积445平方公里。

3.2地形地貌

3.2.1兴城:

该区地处山区及中低丘陵地区,研究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梯式降低,大部分为低山及丘陵,海拔一般为20到500m,相对高差200到350m,如图3.2-1所示。

(1)构造侵蚀

中低山及低山分布于研究区的西北部,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

中低山海拔高度500~900m,切割深度小于500m,东北部大虹螺山为最高峰,山峰陡峭,多呈尖顶状。

坡度多在15~25°,局部存在陡崖峭壁。

低山海拔高度200~500m,山峰多呈次尖顶状,部分为浑圆状坡角多为5~15°,局部存在较低的陡崖峭壁。

该区是崩滑流灾害的高易发区。

(2)剥蚀丘陵

分布于研究区东部,约占总面积四分之一,海拔高度200m以下,切割深度小于100m。

地势较为平缓,山顶多呈馒头状、浑圆状、长垣状,坡度约2~5°。

(3)剥蚀堆积地形

分布于山前地带呈坡洪积裙裾形态,面积较小,零星散布,海拔高度随其所处地区而异,总的变化是西高东低,地势较平缓,冲沟较发育,深5~15m,坡度小于5°。

图3.2-1研究区数字高程模型(m)

3.2.2长春:

长春到四平深断裂是一条分割山地与平原的主要构造线,以东为隆起长春市区,以西为沉降区,长春地区位于隆起区与沉隆区之间。

地质构造的过渡性决定了长春地貌类型的多样性,形成了东高西低的地貌特征。

松辽平原地貌由山地、台地和平原组成,形成了“一山四岗五分川”的地貌格局。

长春山地面积不大,约占长春地区土地总面积的9%。

其中,低山占2.56%,丘陵占6.44%。

主要有大黑山和吉林哈达岭。

长春台地面只较大,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1%。

其中,平缓台地占35.23%,高台地占5.77%。

主要有榆树台地、长春台地、双阳台地和优龙泉台地。

长春台地面积最大,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0%。

其中,河谷平原占39.4%,低阶地占7.5%,湖积平原占3.1%。

主要有双阳盆地、松花江河谷平原、拉林河河谷平原、饮马河河谷平原和农安湖积平原。

长春城区位于松辽平原东部山地向西部平原过渡的伊通河台地上。

地势东高西低,地貌由台地和平原组成。

其中,台地占70%、平原占30%。

不同的地貌类型对城市建设起着不同的制约作用。

3.3气象水文

3.3.1兴城:

研究区地处纬度地带,属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

多年平均气温9.0℃,最高气温36℃,最低气温-25℃,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13.7mm(据葫芦岛气象站1964~1996年资料),多集中在6~9月份,占年平均降水量的79%,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700mm,无霜期170天,冻结期从11月下旬至翌年3月中旬。

葫芦岛主要河流有6条,包括女儿河、青堡河、高桥河、塔山河、连山河及五里河。

女儿河是境内最大的河流,位于工作区的中部,发源于兴城市药王庙乡五顶山,在新台门跃鱼汀入境,由金星镇出境。

境内长度98.6km,流域面积1245.85km2。

据乌金塘水文站41年资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6×108m3,年内季节变化明显,6~9月份迳流量较大,约占全年的82%。

东南部的青堡河、高桥河、塔山河、五里河、连山河皆发源于大小虹螺山麓,由工作区南部直接入海,其中高桥河、塔山河常年有水。

余者皆为季节性河流,雨季多水,枯水季节断流。

3.3.2长春:

长春长春市地处中国东北平原腹地,市区海拔在250--350米之间,地势平坦开阔。

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在全国干湿气候分区中,地处湿润区向亚干旱区的过渡地带。

气温自东向西递增,降水自东向西递减。

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干湿适中的气候特征。

长春市年平均气温4.8℃,最高温度39.5℃,最低温度-39.8℃,日照时间2688小时。

夏季,东南风盛行,也有渤海补充的湿气过境。

年平均降水量522至615毫米,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3℃。

秋季,可形成持续数日的晴朗而温暖的天气,温差较大,风速也较春季小。

长春水资源相当丰富,国家允许利用的过境客水资源为173.7亿立方米,相当于境内水资源的6.5倍。

长春境内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2.90亿立方米,占境内水资源总量的47.9%。

其中,饮马河为4.92亿立方米,占境内水资源总量的38.1%;境内第二松花江干流为2.87亿立方米,占22.2%;拉林河为3.15亿立方米,占24.5%;伊通河为1.96亿立方米,占15.2%。

长春境内地下水储量为14.67亿立方米,占境内水资源总量的52.1%。

可开采量为9.02亿立方米,占境内水资源总储量的64.5%。

其中,农安县地下水可开采量为2.67亿立方米,占长春地下水可开采总量的29.6%;榆树市为1.93亿立方米,占21.4%;德惠县为1.88亿立方米,占20.8%;九台市为1.44亿立方米,占16%;长春郊区为0.84亿立方米,占9.4%;双阳县为0.16亿立方米,占1.7%;长春城区为0.1亿立方米,占1.1%。

长春水能资源并不丰富。

长春市222条河流中,可发电的河流仅有10条,理论蕴藏量为13.07万千瓦。

3.4社会经济

3.4.1兴城:

研究区所处的葫芦岛市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中段,是我国要重化工基地和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经过“一五”以来数十年的建设发展,形成了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机械造船、电力能源等四大支柱产业。

农业以高梁、玉米、小麦和水稻为主,油料作物有大豆、花生等;此外,由于交通便利,近年来疏菜种植业发展较快;丘陵山区盛产水果、有梨、苹果、大枣、李子等。

葫芦岛市是矿业开发时间早、矿山企业较多的地区,主要有煤、钼、铅、锰、铜等矿种,煤矿是第一矿种,累计探明储量近4亿吨,占全市矿业总产值的1/2以上,主要分布于南票区、连山区的虹螺蚬地区。

钼矿是优势矿种,分布于钢屯镇、杨家杖子地区,累计探明矿石储量3.8亿吨,金属量40多万吨,保有储量约1.5亿吨,金属量约15万吨,是全国第二钼精矿产地。

至2003年末,全市590家矿山企业中钼矿和煤矿的产量、产值和从业人数占全市总量的80%以上,是南票区、连山区钢屯镇和杨家杖子开发区三大矿业城镇的支柱产业,也是全市矿业经济的主体。

3.4.2长春:

长春是近海沿边开放城市,享受国家沿海开放城市有关优惠政策。

根据国务院批复,长吉图开放开发先导区以长春市、吉林市和图们江一带为核心,横贯中蒙大通道,向外辐射东北经济区、大图们江经济圈和东北亚经济区。

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56.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7.1亿元,比上年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2291.9亿元,增长13.1%;第三产业增加值1847.6亿元,增长11.8%。

三次产业结构为7.1:

51.4:

41.5。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2.5%、57.2%、40.3%。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8691元(按户籍年平均人口数计算),比上年增长12.1%,折合9338美元。

第4章研究区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

4.1地质条件

4.1.1兴城

区域构造概况:

研究区现今区域构造格架是中-新元古代大陆裂谷作用、中生代印支-燕山期及新生代构造活动综合叠加作用的结果。

研究区结晶基底于太古代形成,主要为片麻状花岗岩;中-新元古代构造格局为古老隆起和裂陷槽相间分布,这是由于该时期在沉积巨厚层的沉积盖层的同时发生了强烈的大陆裂谷作用,在研究区内形成了东西向展布的巨大隆起和坳陷,如研究区南部的山海关古隆起以及北东部的燕山裂陷槽等;古生代期间地壳活动不明显,以整体升降运动为主,稳定沉积建造发育,构造、岩浆活动均不发育;中生代期间研究区受到古亚洲洋构造域、环太平洋构造域以及鄂霍茨克构造带活动的叠加改造,印支-燕山期构造活动强烈,形成了一系列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及发育陆相火山—沉积岩系的中小型断陷盆地(图4.1-1),特别是早中生代早期华北克拉通与北部西伯利亚克拉通、南部扬子克拉通分别沿中亚造山带、秦岭—大别—苏鲁超高压构造带碰撞拼合,在研究区广泛发育近东西向的褶皱和断裂构造,而后期晚中生代逐渐叠加了更为强烈的燕山运动构造作用,最终形成了走向大多为北东向和北北东向的褶皱和断裂构造:

褶皱构造主要有药王庙—白马石褶皱束、大背岭背斜、下长茂—寺儿堡背斜、喜鹊沟向斜、杨家杖子向斜、寺儿堡向斜及金岭寺—羊山向斜(盆地)等,而断裂构造主要有三家子—包杖子断裂、单家店—八家子断裂、女儿河断裂、松树卯断裂、富儿沟—王家店断裂、齐家沟—上喂牛场断裂、大地藏寺—龙泉寺断裂、老官堡断裂、樊屯—高桥断裂、下长茂—寺儿堡断裂、东八里堡断裂、首山断裂、马杖房断裂等;新生代研究区以隆升剥蚀为主,遭受强烈风化剥蚀作用,在研究区东南部形成下辽河坳陷及渤海湾大陆裂谷盆地等。

图4.1-1辽西兴城地区构造纲要图

4.1.2长春

地层

长春地区属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吉黑褶皱系松辽拗陷的东部边缘,城区下部分布着深厚的白垩系泉头组,为一套红色较粗粒碎屑岩,均为不透水层或含水性极微层,地层深厚,岩层致密,倾角很小。

此外,第四世纪沉积相当普遍,洪积层上部为黄土状物质,下部为红色粘土或砂粒层。

新构造运动以来,地体微升,地表受流水切割,沟谷发育,形成微波状台地平原。

二级阶地黄土状亚粘土厚1575米,抗压强度2075吨/平方米,是较佳的天然地基。

一级阶地(二道区)亚粘土层地基抗压强度871吨/平方米,但地表下27米深处有一淤泥夹层,不适于天然地基,下部是砂、沙砾层,抗压强度2575吨/平方米,距地表671米以下是基岩,对大型、特大型建筑基础置于基岩上最为有利。

据地质资料推断,早在距今6亿年至4亿年前的早古生代,长春地区为海洋环境。

初期为深海环境,中期为浅海环境,末期演变成海陆交替环境。

其中,距今约4亿年前的奥陶纪时期,长春地区作为内蒙—兴安海槽的一部分,海水很深,属深海环境。

当时,海底火山频频爆发,大量岩浆涌出,尤其随着地壳不断上升,海水逐渐变浅,深海环境演变成浅海环境。

进人志留纪后,由于受加里东构造运动的影响,整个长春地区隆起上升,原来的浅海环境变成了陆地环境。

但是此后的石炭纪时期,长春地壳再度下降,陆地环境又变成了浅海环境。

长春地壳在这个时期里或升或降,海水则时深叶浅。

直到二叠纪晚期,长春地区地壳再度上升,海水从九台、双阳一带向东退去,出现了陆地环境。

距今2.3-0.65亿年的中生代,长春地区已经完全脱离了海水的影响,开始了古陆地环境的演变过程。

距今约1亿年前,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地层发生褶皱和断裂,长春东部形成了东北—西南走向的大黑山山脉,从此奠定了长春地区的现代山川大势。

距今0.65-0.024亿年前,长春地区逐渐脱离了古陆地环境的影响。

长春地貌轮廓、气候特征、水系格局以及生物群落等,已接近现代地理环境

地质构造

长春属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吉黑褶皱系松辽拗陷的东部边缘,城区下部分布着深厚的白垩系泉头组,为一套红色较粗粒碎屑岩(页岩、泥岩、细砂岩和砂页岩互层),均为不透水层或含水性极微层,地层深厚(500米尚未穿透),岩层致密,倾角很小(5°~10°)。

此外,第四世纪沉积相当普遍,洪积层上部为黄土状物质,下部为红色粘土或砂砾层。

新构造运动以来,地体微升,地表受流水切割,沟谷发育,形成微波状台地平原。

二级阶地黄土状亚粘土厚15~25米,抗压强度20~25吨/平方米,是较佳的天然地基。

一级阶地(二道区)亚粘土层地基抗压强度8~11吨/平方米,但地表下2~4米米深处有一淤泥层,不适于天然地基,下部是砂、砂砾层,抗压强度25~35吨/平方米,距地表6~11米以下是基岩,对大型、特大型建筑基础置于基岩上最为有利。

4.2水文地质条件

4.2.1兴城

地下水类型

研究区内地下水类型按埋藏条件,含水介质条件的不同,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三种。

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第四纪松散堆积物中,由于含水岩组成因类型、岩性、厚度的不同,富水性亦有差异,按含水岩组地下水富水程度将其划分为:

水量丰富(单井涌水量1000~3000m3/d)、水量较丰富(单井涌水量500~1000m3/d)、水量中等(单井涌水量100~500m3/d),各区地下水赋存特征分布规律如下:

(1)水量丰富

分布于女儿河主要一级阶地漫滩地带和青堡河、高桥河、五里河、等东部河流下游阶地漫滩地带。

含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