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灰椋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71852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6课灰椋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26课灰椋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26课灰椋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26课灰椋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26课灰椋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6课灰椋鸟.docx

《第26课灰椋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6课灰椋鸟.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6课灰椋鸟.docx

第26课灰椋鸟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26灰椋鸟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并规范书写本课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翘”的读音,重点写好“杉、栖、棱、涧”等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偶然、排空而至、浩浩荡荡、规模、观察、观赏、翘首、情不自禁”等词语的意思,并进一步感受一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三至五自然段;理清文章脉络,尝试使用段意合并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朗读三至五自然段,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感悟“我”对灰椋鸟的最初的印象,体会灰椋鸟形象,加深对大自然和谐社会的向往,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4.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用一段话描述“我”观灰椋鸟后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

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味、朗读和想象灰椋鸟壮观场面,理解“我”对灰椋鸟态度改变思想感情,想象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本课的教学年难点:

理解植树造林的意义及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交流评价等形式了解学生识字、写字、读书及对课文内容初步掌握情况,以学定教。

2.在初读感知环节,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练习用段意合并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朗读、想象、讨论、交流、评议、给空白处加对话

等形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

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

作学习,并及时做出鼓励性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教师:

1.查看学生前置性学习单,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2.制作《灰椋鸟》多媒体课件。

学生:

完成前置性学习单。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写作预设。

1.(出示灰椋鸟画面)问:

看看这幅画面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自由说。

)这只鸟它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

 灰椋鸟2.指名读,齐读。

(要求读准“椋”)重点指导书写“椋”。

再看图片,介绍灰椋鸟:

灰椋鸟:

别名:

假画眉、竹雀等。

属雀形目,椋鸟科。

体长约21厘米。

通体主要为灰褐色,头部上黑而两侧白,尾部亦白色。

常结群栖息于树上,或旋翔于空中,整群飞动,叫声低微而单调。

灰椋鸟虽与八哥、鹩哥同属一个科,但羽色晦暗、其貌不扬,故饲养的人较少。

鸟的一种,喜欢群飞,食种子和昆虫。

3.假如是你写这篇文章,你会围绕灰椋鸟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呀?

学生行为预设:

(1)灰椋鸟的样子以及它的生活习性。

(2)灰椋鸟怎么归林的。

(3)对灰椋鸟的感受。

4.作者是不是和我们想的一样呢?

快来读读课文吧!

没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

5.教师简介作者:

这是一位爱鸟的姑娘,她17岁那年随父亲在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当临时工,仅用三天时间就识别了所有鹤的生年、编号,把不同年月、不同种类、不同脾性的鹤儿分类围圈起来。

1986年,她刚从东北林业大学深造结束,就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的聘请,到这里开展越冬地鹤类驯养繁殖与研究工作。

仅仅一年之后,这位来自东北的姑娘失踪了,她为了救护失踪的丹顶鹤黎明沉入河底,永远地失踪了……但是,她对丹顶鹤的关爱,对鸟类的热爱以及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却永留人们心田,这首《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凄婉地诉说着一位化鹤归来的美丽精灵……。

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6.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这位徐秀娟,在盐城工作期间,创作了一篇优美的散文《灰椋鸟》,徐秀娟对鸟类的热爱尽在其间。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以学定教。

1.展示学生预习单第一题,生点评。

(1)仔细观察,首先看他是否做到了正确?

你认为他的哪个字还可以写得更好?

可以提示一下吗?

(2)你呢,在这几个生字中哪些字你觉得比较难读,难写容易写错的?

由该学生指出书写的难点、关键点,大家共享学习收获,并针对书写难点进行书写点评。

(3)重点指导:

“棱”和“栖”两字。

棱:

右边部分的上面是“土”,不要写成“士”栖:

“西”字里面不要加一横。

“涧”字第五笔是什么。

“椋”与“凉”区分。

杉:

左窄右宽,左边笔画要紧凑一些。

教师板书示范,学生拿出钢笔字迹描红。

注意写字的姿势。

(4)检查语境识生字(展示学生预习单)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着,()投入刺槐林。

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

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的列队飞行。

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一批一批,()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2.检查生词认读情况,

(1)能正确的把你积累的四个字词语大声地读给老师听吗?

哪些词语可以归为一类,为什么?

浩浩荡荡整群整群互相应和气势磅礴排空而至

 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热烈喧闹非凡喧闹……

 

生:

我认为这些词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场面的壮观,如:

浩浩荡荡整群整群互相应和气势磅礴排空而至……

另一类写出了灰椋鸟归林后气氛的活跃。

如:

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热烈喧闹非凡喧闹……

(2)好的东西要学会与别人分享,同位交换预习单,互相分享积累的好词。

读出同桌送给你的词语

(3)老师也想和大家分享自己欣赏的好词。

课件出示:

黑乎乎 扑棱棱 软绵绵

棕红色水杉山涧栖息

刺槐林 俱乐部排空而至

 

3.多种形式读。

相机拓展,随机纠正读音。

“杉”是翘舌音,“棱、椋”是后鼻音,“涧”是三拼音,要读准确。

“和、翘”是多音字,“和”在“应和”中读hè,“翘”在“翘首”中读qiáo。

 

4.检查分段朗读课文。

(三)段意合并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边默读课文边想:

这篇课文作者围绕着灰椋鸟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对比自己设想的内容与作者的异同。

2.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一个内容,可以把他们合并为一个意义段?

预设:

合为三大段(一(1、2):

写“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准备观看灰椋鸟归来。

二(3~5):

写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

三(6):

写“我”归来时的感想。

3.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把这三大段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指名说。

(课文写了“我”和同伴一次去林场观察灰椋鸟的经过。

表达了自己爱鸟的心情,赞颂了植树树造林的意义及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赏析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筛选整合,汇总问题。

 

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呢?

让学生不改变原来的意思,换一种读法。

(1)齐读第1、2自然段。

(2)自读课文,找出“我”不喜欢灰椋鸟的句子。

读一读。

 

这句话可以怎么读?

(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没有什么好看的。

)原句是用反问句的说法,强调了灰椋鸟不好看。

3.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4.想象说话:

作者在录像里究竟看到了什么?

作者没有写出来,同学们想象一下:

 

5.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过渡:

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通过看什么录像改变我的思想?

我们自然无法欣赏,那就让我们跟着作者去观赏一番。

(五)自学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先围绕问题自读课文思考。

2.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3.讨论:

“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在很幽静的林内,等着观看灰椋鸟归林,当我们忽然发现灰椋鸟开始归林了,这时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惊喜)

4.我们惊喜的心情,特别从哪些词里反映出来?

(忽然、翘首遥望)

5.指名读,读出“我”和同伴惊喜的心情。

(六)交流展示,精讲点拨

1.灰椋鸟怎样归林的,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出示学习方法:

 

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

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

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的列队飞行。

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2.生边读边画出有关的语句,并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重点交流:

3.默读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灰椋鸟归林的?

(时间顺序)

4.这样的顺序体现在这样几组词上:

填空:

从“一开始”写到“几分钟”。

从“一小群一小群”写到“_______________”。

从“先回来的鸟”写到“______________”。

5.文章是怎样写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灰椋鸟归林的?

找出有关句子。

6.写“大部队”时,作者用哪一个词,准确地描绘了灰椋鸟“大部队”归林时的气势。

(1)生:

(读句子)“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

”“我从‘排空而至’一词体会出鸟儿真多、场面壮观。

(2)课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灰椋鸟“排空而至”的情景。

学生自主交流:

①课件再次出示:

 

  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

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②这里的“排”和哪些词语中的“排”意思一致?

  生:

排山倒海、浊浪排空

③有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表来”中的“排”,意思都相同,现在你知道“排”是什么意思了吗?

④生:

推开。

⑤那么“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

  生1:

意思是灰椋鸟一大群一大群,像把天空都推开了一样。

  生2:

意思是灰椋鸟很多很多,呼啦啦一起涌进刺槐林,像要把天都撑破了,场面非常壮观,气势非常宏大。

(3)师:

这样非凡的气势,让我们深深地理解了“排空而至”这个词语。

要想表现出如此壮观的气势,你们觉得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读最合适?

(齐读)

(4)师生合作读

难怪说它们“大部队”——“排空而至”,灰椋鸟归林的场面是何等的壮观,教师引读,“一开始”......没有几分钟.......

这哪里还是一只只的鸟儿呢?

这分明是一支井然有序、纪律严明的小精灵所组成的队伍啊。

让我一起读读同学们刚才看到的大部队排空而至的的情景。

7.这鸟儿懂得了倾诉,懂得了呢喃细语,它们在说着知心的话儿,在交流着见闻,你想想当时的场面是怎样的?

板书:

欢快

出示:

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儿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了自己的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会和。

 

(1)如果你是一只归林的灰椋鸟,你会和同伴们倾诉什么?

又会怎样呼唤你的同伴和儿女呢?

同桌交流

预设:

A孩子们啦!

我做好晚饭啦!

快回来吃饭吧!

B朋友们,我今天出去的时候,听到人们正在呼吁不要伤害鸟类,以后我们过日子就不用再提心吊胆了!

C朋友们,我今天出去的时候,听到人们在大力倡导植树造林,以后,我们会新家园了!

(2)灰椋鸟不仅向同伴们倾诉了自己看到的,还倾诉了自己听到了,这就是文中的哪个词语——见闻。

(3)除了见闻,它们又有哪些收获呢?

预设:

D嘿,伙计们,今天我逮着一只肥嘟嘟的大青虫,可好吃了!

E我今天在一片果林里发现了很多美味的果子,真好吃,明天我带你们一起去饱餐一顿!

(4):

这一些些的倾诉,那一声声的呼唤,后到的鸟听懂了吗?

生:

后来的鸟不仅听到了,而且听懂了,我是从“应和”这个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应和”就是回答的意思。

如果没有听懂,怎么回答呢?

(5)一问一答,一呼一应,一唱一和,多么温馨而和谐的画面啊!

谁来读读一个句子。

指名读后思考:

作者又是怎样写“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的?

指导理解“好像……又像……”句式。

6.从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真切地体现到了灰椋鸟归林时壮观,劳作了一天的灰椋鸟为什么要如此浩浩荡荡归林呢?

①交流:

因为林中有亲人,有伙伴……

②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呢?

③师:

是啊,林中有亲人,它们要与亲人团聚,分享食物;林中有伙伴,它们与伙伴共叙友情,互诉衷肠。

④劳作了一天的灰椋鸟回到林中在说些什么呢?

(播放声音)

A想象说话。

劳作了一天的灰椋鸟回到林中在说:

“”

B指导朗读(指名读:

我们能否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快乐?

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美美读一读!

C让我们走近灰椋鸟的家看看(指名读相关句子)

D灰椋鸟对他的家长满意吗?

从哪儿看出来的?

再读句子(抓住“投”品味灰椋鸟对家园的热爱!

E林子是它们成长的摇篮,避风港湾,远行的加油站,让我们再感受一下他们的快乐,齐读!

7.同学们,你们赞成把“剌槐林和竹林说成一个天然的俱乐部吗?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请同学们用“~~~~~~”画出描写灰椋鸟不愿过早地安眠的语句。

8.指导朗读

(1)师生交流:

(1)指导学生交流:

a:

这句话主要描写了鸟儿喧闹的场面,我认为“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唧唧啾啾”等词语贴切。

b:

这句话里两个比喻词“似、如”形象地说明了归林的场面。

c:

“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让我们感受到了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及声音的宏大。

d:

“飞瀑落入深涧”“惊涛拍打岸滩”告诉我们的是鸟儿归林的声音。

(2)你会用哪些词来形容这声音?

(万马奔腾,震耳欲聋)与文中的描写比较。

文中的描写不仅显得声音大,而且不嘈杂,很优美,很震撼,值得欣赏。

(3)在这个俱乐部里,彩灯就是天上的__________,音乐就是__________, 那翩翩起舞的少女就是__________。

(师生共同填空)

(4)相机出示说话训练。

 

(4)指导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七)总结全文,回归课题

在相依相伴、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和灰椋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即将分手。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喊一声:

“灰椋鸟”。

(齐读课题)

(八)讨论探究,保护动物

1.出示最后一自然段。

在回来的路上,我想:

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2.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为什么说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在回来的路上,“我”有哪些感想?

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用一段话描述“我”观灰椋鸟后的感受。

体会“我”爱鸟护鸟。

方法指导:

(a)再读树林的环境描写,体现适合鸟类生存。

(b)林场工人辛勤劳动,造了哪些林?

(c)我们要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

4.指名汇报。

出示句子。

比较两句话的差异,体会情感。

 

(“观察”是细细地看,看它的样子、形状、姿态,了解它的生活习性,所以用“观察”;“观赏”,好看的东西才能用“赏”,作者走进刺槐林,靠近灰椋鸟,那百鸟归林的恢宏壮观,那群鸟啾啾的温馨和美,那夕阳下联欢的喧闹热烈,一个个场面,怎能不赏呢?

)所以不能换位置。

5.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你最想对作者说些什么。

可以是一句赞美,可以是一句祝福........

(九)总结写法,拓展习作。

1.师生回忆并小结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名说说你对灰椋鸟的印象,师生点评。

3.有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吗?

你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挑选一两件,把课文的写作方法和第一课时自己的写作预设结合起来,课下写一篇和小动物有关的作文。

(十)作业布置:

1.写几则保护益鸟的公益用语。

2.背诵第三至第五自然的

(十)板书设计

26.灰椋鸟

不喜欢→喜欢

一开始 一小群一小群

 归林几分钟 排空而至 场面壮观

辛勤劳动,植树造林

预习单

一、我会写

1.认读生字并描红仿写。

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仿写一个,看谁能做到正确、规范。

棱 软棕杉涧栖俱

 

纠正写错的字: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

二、我喜欢的四个字词语:

三、课文内容早知道,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着,()投入刺槐林。

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

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的列队飞行。

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一批一批,()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四、读书思考

1.通过预习我发现下面的这些词语理解起来有难度:

2.通过阅读课文我提出了下面比较有价值的问题:

五、资料积累

除了课本上对灰椋鸟介绍的内容,我还知道灰椋鸟:

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通过课堂实践验证,可操作,有实效。

总结以下成功之处:

1.自主探究,平等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在课堂上,我始终创设平等、民主的“对话”氛围,引导同学和文本零距离接触,自主进行研读,积极参与探究,获取真切体验,积累对话底气。

考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先由学生自主提问题集体解答,再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习情况进行指导。

根据学生的需求兴趣安排教学,尽量引导学生围绕着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自主探究学习。

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学生领进一个实际生活中。

真正实现新课标所要求的“阅读是同学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

”让所有同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宽松愉悦的情感活动中,读书,内化,积累,体验。

从儿使同学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

2.找训练点,培养能力

在教学中,我时刻重视学生对语言感悟、积累、运用能力的培养。

寻找训练的契机。

环节不多,但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分析不多,但圈点批注,感受颇深;文字不多,但热情朗读,声声入耳。

我是这样设计的:

1、初步感受场面的壮观与作者的喜爱之情。

2、自由读课文,抓住作者看到的、听到的和联想到的,展开说说让自己感受最深的词或句。

其中,“排空而至”、“倾诉”、“翩翩起舞”、“百鸟争鸣”等词纷纷落入学生视线,感受谈得很是生动:

“只有亲密的朋友、亲人间才会倾述心里话,这里的鸟儿在作者眼中就和亲人一样,多么感人呀!

”“我感觉到穿着金红色裙子的少女正在跳舞,她们在比谁的舞姿更美。

”“这么活泼可爱、配合默契的鸟儿有谁会不喜欢呢?

”……正是有如此丰富的情感作为支撑,课堂上的朗朗的读书声,可说是非常令人激动,特别叫人兴奋。

3、将话补充说完整:

我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3.写作预设。

写小动物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内容,所以在揭示了课题后我不急于学文,而问:

假如是你写这篇文章,你会围绕灰椋鸟写哪些方面的内容?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文后,通过与作者的方法比较异同,课下再进行写作迁移,不仅更加有效的发挥了文本的作用,而且使整个教学过程首尾呼应。

.

不足之处:

1.教学过程中检查预习阶段所用时间较多,影响了后边的时间分配,导致两课时完成教学内容稍显紧张。

2.在评价方面,语言不够丰富,对于学生的朗读,回答问题,没有给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鼓励。

教学建议:

由课堂教学实践所得:

我认为教学中应以情感为线索,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与文本、与同伴、与教师展开平等的对话,在平等的对话中,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到人应该关爱动物,关爱生命,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