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审核第11章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工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7101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7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审核第11章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工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工程审核第11章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工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工程审核第11章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工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工程审核第11章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工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工程审核第11章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工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审核第11章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工程.docx

《工程审核第11章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工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审核第11章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工程.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程审核第11章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工程.docx

工程审核第11章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工程

第十一章建设项目设计阶段造价的控制与审核

第一节概述

一、工程设计、设计阶段及设计程序

(一)工程设计的含义

工程设计是指在工程开始施工之前,设计者根据已批准的设计任务书,为具体实现拟建项目的技术、经济要求,拟定建筑、安装及设备制造等所需的规划、图纸、数据等技术文件的工作。

设计是建设项目的由计划变为现实具有决定意义的工作阶段。

设计文件是建筑安装施工的依据。

拟建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能否保证进度、保证质量和节约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质量的优劣。

工程建成后,能否获得满意的经济效果,除了项目决策之外,设计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设计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保证设计的整体性。

为此设计工作必须按一定的程序分阶段进行。

(二)设计阶段

为保证工程建设和设计工作有机的配合和衔接,将工程设计分为几个阶段,我国规定,一般工业项目与民用建设项目设计按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阶段进行,称为“两阶段设计”;对于技术上复杂而又缺乏设计经验的项目,可按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进行,称之为“三阶段设计”。

(三)设计程序

1、设计准备

设计者在动手设计之前,首先要了解并掌握各种有关的外部条件和客观情况:

包括地形、气候、地质、自然环境等自然条件;城市规划对建筑物的要求;交通、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状况;业主对工程的要求,特别是工程应具备的各项使用要求;对工程经济估算的依据和所能提供的资金、材料、施工技术和装备等以及可能影响工程的其他客观因素。

2、初步方案

在第一阶段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设计者对工程主要内容(包括功能与形式)的安排有个大概的布局设想,然后要考虑工程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阶段设计者可以同使用者和规划部门充分交换意见,最后使自己的设计取得规划部门的同意,与周围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

对于不太复杂的工程,这一阶段可以省略,把有关的工作并入初步设计阶段。

3、初步设计

这是设计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阶段,也是整个设计构思基本形成的阶段。

通过初步设计可以进一步明确拟建工程在指定地点和规定期限内进行建设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并规定主要技术方案、工程总造价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以利于在项目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最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

工业项目初步设计包括总平面设计、工艺设计和建筑设计三部分。

在初步设计阶段应编制设计总概算。

4、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是初步设计的具体化,也是各种技术问题的定案阶段。

技术设计所应研究和决定的问题,与初步设计大致相同,但需要根据更详细的勘察资料和技术经济计算加以补充修正。

技术设计的详细程度应能满足确定设计方案中重大技术问题和有关实验、设备选制等方面的要求,应能保证根据它编制施工图和提出设备订货明细表。

技术设计的着眼点,除体现初步设计的整体意图外,还要考虑施工的方便易行,如果对初步设计中所确定的方案有所更改,应对更改部分编制修正概算书。

对于不太复杂的工程,技术设计阶段可以省略,把这个阶段的一部分工作纳入初步设计(承担技术设计部分任务的初步设计称为扩大初步设计),另一部分留待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

5、施工图设计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图纸,把设计者的意图和全部设计结果表示出来,作为工人施工制作的依据。

它是设计工作和施工工作的桥梁。

具体包括建设项目各部分工程的详图和零部件、结构件明细表,以及验收标准、方法等。

施工图设计的深度应能满足设备材料的选择与确定、非标准设备的设计与加工制作、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建筑工程施工和安装的要求。

6、设计交底和配合施工

施工图发出后,根据现场需要,设计单位应派人到施工现场,与建设、施工单位共同汇审施工图,进行技术交底,介绍设计意图和技术要求,修改不符合实际和有错误的图纸,参加试运转和竣工验收,解决试运转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并检验设计的正确和完善程度。

二、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

(一)总平面设计

总平面设计是指总图运输设计和总平面配置。

主要包括的内容有:

厂址方案、占地面积和土地利用情况;总图运输、主要建筑物和构筑物及公用设施的配置;外部运输、水、电、气及其他外部协作条件等。

总平面设计是否合理对于整个设计方案的经济合理性有重大影响。

正确合理的总平面设计可以大大减少建筑工程量,节约建设用地,节省建设投资,降低工程造价和项目运行后的使用成本,加快建设进度,并可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组织、经营条件和生产环境;还可以为城市建设和工业区创造完美的建筑艺术整体。

总平面设计中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有:

1、占地面积

占地面积的大小一方面影响征地费用的高低,另一方面也会影响管线布置成本及项目建成运营的运输成本。

因此,在总平面设计中应尽可能节约用地。

2、功能分区

无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都有许多功能组成,这些功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合理的功能分区既可以使建筑物的各项功能充分发挥,又可以使总平面布置紧凑、安全、避免大挖大填、减少土石方量和节约用地,降低工程造价。

同时,合理的功能分区还可以使生产工艺流程顺畅,运输简便,降低项目建成后的运营成本。

3、运输方式的选择

不同的运输方式其运输效率及成本不同。

有轨运输运量大,运输安全,但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无轨运输无需一次性大规模投资,但是运量小,运输安全性较差。

降低工程造价的角度来看,应尽可能选择无轨运输,可以减少占地,节约投资。

但是运输方式的选择不能仅仅考虑工程造价,还应考虑项目运营的需要,如果运输量较大,则有轨运输往往比无轨运输成本低。

(二)工艺设计

工艺设计部分要确定企业的技术水平。

主要包括建设规模、标准和产品方案;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的选型;主要原材料、燃料供应;“三废”治理及环保措施,此外还包括三产组织及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定员情况等。

按照建设程序,建设项目的工艺流程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已经确定。

设计阶段的任务就是严格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进行工艺技术方案的设计,确定从原料到产品整个生产过程的具体工艺流程和生产技术。

(三)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部分,要在考虑施工过程的合理组织和施工条件的基础上,决定工程的立体平面设计和结构方案的工艺要求。

建筑物和构筑物及公用辅助设施的设计标准,提出建筑工艺方案、暖气通风、给排水等问题的简要说明。

在建筑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有:

1、平面形状

一般地说,建筑物平面形状越简单,它的单位面积造价就越低。

当一座建筑物的平面又长又窄,或它的外形做得复杂而不规则时,其周长与建筑面积的比率必将增加,伴随而来的是较高的单位造价。

因为不规则的建筑物将导致室外工程、排水工程、砌砖工程及屋面工程等复杂化,从而增加工程费用。

一般情况下,建筑物周长与建筑面积比K周(即单位建筑面积所占外墙长度)越低,设计越经济。

K周按圆形、正方形、矩形、T形、L形的次序依次增大。

但是圆形建筑物施工复杂,墙体工程量所节约的费用通常被较高的施工费用所抵消,与矩形建筑物相较施工费用增加20%~30%。

虽然正方形建筑设计和施工均较为经济,但是若不能满足建筑物美观和使用要求,则毫无意义。

比如,学校、住宅和医院等建筑首先要考虑的是满足自然采光的需要,方形建筑物不利自然采光需要,可能因采光费用的增加而抵消施工、采暖等费用的节约。

2、流通空间

建筑物的经济平面布置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在满足建筑物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将流通空间减少到最小。

因为门厅、过道、走廊、楼梯以及电梯井的流通空间都可以认为是“死空间”,都不能为了获利目的而加以使用,但是却需要相当多的采暖、采光、清扫和装饰及其他方面的费用。

但是造价不是检验设计是否合理的唯一标准,其他如美观和功能质量的要求也是非常重要的。

3、层高

在建筑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建筑层高增加会引起各项费用的增加:

墙与隔墙及其有关粉刷、装饰费用的提高;供暖空间体积增加,导致热源及管理费增加;卫生设备、上下水管道长度增加;楼梯间造价和电梯设备费用的增加;另外,由施工垂直运输量增加,可能增加屋面造价;如果由于层高增加而导致建筑总高度增加很多,则还可能需要增加基础造价。

据有关资料分析,住宅层高每降低10cm,可降低造价1.2%~1.5%。

层高降低还可提高住宅区的建筑密度,节约征地费、拆迁费及市政设施费。

4、建筑物层数

毫无疑问,建筑工程造价是随着建筑物的层数增加而提高的。

但是当建筑层数增加时,单位建筑面积所分担的土地费用及外部流通空间费用将有所降低,从而使建筑物单位面积造价发生变化。

建筑物层数对造价的影响,因建筑类型、形式和结构不同而不同。

如果增加一个楼层不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单位建筑面积的造价可能会降低。

但是当建筑物超过一定层数时,结构形式就要改变,单位造价通常会增加。

建筑物越高,电梯及楼梯的造价将有提高趋势,建筑物的维修费用也将增加,但是采暖费用有可能下降。

民用住宅按层数划分为低层住宅(1~3)层、多层住宅(4~6)层、中高层住宅(7~9)层、高层住宅(10层以上)。

多层住宅具有降低工程造价和使用费用以及节约用地等优点。

表11.1.1砖混结构多层住宅层数与造价的关系

住宅层数

1

2

3

4

5

6

单方造价系数

138.05

116.95

108.38

103.51

101.68

100

边际造价系数

-21.1

-8.57

-4.87

-1.83

-1.68

由上表可知,随着住宅层数的增加,单方造价系数在逐渐降低,即层数越多越经济。

但是边际造价系数也在逐渐减少,说明随着层数的增加,单方造价系数下降幅度减缓,当住宅超过7层,就要增加电梯费用,需要较多的交通面积(过道、走廊要加宽)和补充设备(供水设备和供电设备等)特别是高层住宅,要经受较强的风力荷载,需要提高结构强度,改变结构形式,使工程造价大幅度上升。

因此,中小城市以建造多层住宅较为经济,大城市可沿主要街道建设一部分高层住宅,以合理利用空间,美化市容。

对于地皮特别昂贵的地区,为了降低土地费用,中、高层住宅是比较经济的选择。

5、柱网布置

柱网布置是确定柱子的行距(跨度)和间距(每行柱子中相邻两个柱子间的距离)的依据。

柱网布置是否合理,对工程造价和厂房面积的利用效率都有较大的影响。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都在不断地变化。

为适应这种变化,厂房柱距和跨度应当适当地扩大,以保证厂房有更大的灵活性,避免生产设备和工艺的改变受到柱网布置的限制。

6、建筑物的体积与面积

通常情况下,随着建筑物体积和面积的增加,工程总造价会提高,因此应尽量减少建筑物的体积与总面积。

为此,对于工业建筑,在不影响生产能力的条件下,厂房、设备布置力求紧凑合理;要采用先进工艺和高效能的设备,节省厂房面积;要采用大跨度、大柱距的大厂房平面设计形式,提高平面利用系数。

对于民用建筑,尽量减少结构面积比例,增加有效面积。

住宅结构面积与建筑面积之比称为结构面积系数。

这个系数越小,设计越经济。

7、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是指建筑工程中由基础、梁、板、柱、墙、屋架等构件所组成的起骨架作用的、能承受直接和间接“荷载”的体系。

建筑结构按所用材料可分为:

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木结构等。

(1)砌体结构,是由墙砖、砌块、料石等块材通过砂浆砌筑而成的结构。

具有就地取材、造价低廉、耐火性能好以及容易砌筑等优点。

有关资料研究表明,五层以下的建筑物砌体结构比钢筋混凝土结构经济。

(2)钢筋混凝土结构坚固耐久、强度、刚度较大、抗震、耐热、耐酸、耐碱、耐火性能好,便于预制装配和采用工业化方法施工,在大中型工业厂房中广泛应用。

对于大多数多层办公楼和高层公寓的主要框架工程来说,钢筋混凝土比钢结构便宜。

(3)钢结构是由钢板和型钢等钢材,通过铆、焊、螺栓等连接而成的结构。

多层房屋采用钢结构在经济上的主要优点为:

①因为柱的截面较小,而且比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要求的柱子占用的楼层空间也少,因而结构尺寸减少;②安装精确,施工迅速;③由于结构自重较小而降低了基础造价;④由于钢结构在柱网布置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因而平面布置灵活;⑤外墙立面、窗的组合方式及室内布置可以适应未来变化的需要。

(4)木结构是指全部或大部分采用木材搭建的结构。

具有就地取材、制作简单、容易加工等优点。

但由于大量消耗木材资源,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各类建筑工程中较少使用木结构。

木结构的主要缺点是:

易燃、易腐蚀、易变形等。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是否合理,不仅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使用寿命、耐火抗震性能,而且对施工费用、工程造价有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建筑材料,一般占直接费的70%,降低材料费用,不仅可以降低直接费,而且也会导致间接费的降低。

采用各种先进的结构形式和轻质高强度建筑材料,能减轻建筑物自重,简化基础工程,减少建筑材料和构配件的费用及运费,并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缩短建设工期,经济效果十分明显。

三、设计阶段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的重要意义

(1)在设计阶段进行工程造价的计价分析可以使造价构成更合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计价形式是编制设计预算,通过设计预算可以了解工程造价的构成,分析资金分配的合理性。

并可以利用价值工程理论分析项目各个组成部分功能与成本的匹配程度,调整项目功能与成本使其趋于合理。

(2)在设计阶段进行工程造价的计价分析可以提高投资控制效率。

编制设计概算并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工程各组成部分的投资比例。

对于投资比例比较大的部分应作为投资的重点,这样可以提高投资控制效率。

(3)在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会使控制工作更主动。

长期以来,人们把控制理解为目标值与实际值的比较,以及当实际值偏离目标值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确定下一步对策。

这对于批量性生产的制造业而言,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

但是对于建筑业而言,由于建筑产品具有单件性、价值昂贵的特点,这种管理方法只能发现差异,不能消除差异,也不能预防差异的发生,而且差异一旦发生,损失往往很大,这是一种被动的控制方法。

而如果在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可以先按一定的质量标准,开列新建建筑物每一部分或分项的计划支出费用的报表,即造价计划。

然后详细设计制定出来以后,对工程的每一部分或分项的估算造价,对照造价计划中所列的指标进行审核,预先发现差异,主动采取一些控制方法消除差异,使设计更经济。

(4)在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便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

工程设计工作往往是由建筑师等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的。

他们在设计过程中往往更关注工程的使用功能,力求采用比较先进的技术方法实现项目所需功能,而对经济因素考虑较少。

如果在设计阶段吸收造价工程师参与全过程设计,使设计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健全的经济基础之上,在做出重要决定时能充分认识其经济后果。

另外投资限额一旦确定以后,设计只能在确定限额内进行,有利于建筑师发挥个人创造力,选择一种最经济的方式实现技术目标。

从而确保设计方案能较好地体现技术与经济的结合。

(5)在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效果最显著。

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进行全过程控制还必须突出重点。

图11.1.2是国外描述的各阶段影响工程项目投资的规律。

从图中可以看出,设计阶段对投资的影响度约为75%~95%。

很显然,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是在设计阶段。

在设计一开始就将控制投资的思想植根于设计人员的头脑中,以保证选择恰当的设计标准和合理的功能水平。

第二节设计方案的优选

一、设计方案评价原则

为了提高工程建设投资效果,从选择建设场地和工程总平面布置开始,直到最后结构零件的设计,都应进行多方案比选,从中选取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最佳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优选应遵循以下原则:

(1)设计方案必须要处理好经济合理性与技术先进性之间的关系。

经济合理性要求工程造价尽可能低,如果一味地追求经济效果,可能会导致项目的功能水平偏低,无法满足使用的要求;技术先进性追求技术的尽善尽美,项目功能水平先进,但可能会导致工程造价偏高。

因此,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是一对矛盾,设计者应妥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要在满足使用者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

但是,如果资金有限制,也可以在资金限制范围内,尽可能提高项目功能水平。

(2)设计方案必须兼顾建设与使用,考虑项目全寿命费用。

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控制造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

但是造价水平的变化,又会影响到项目将来的使用成本。

如果单纯降低造价,建造质量得不到保障,就会导致使用过程中的维修用很高,甚至有可能发生重大事故,给社会财产和人民安全带来严重损害。

一般情况下,项目技术水平与工程造价及使用成本之间的关系见图11.2.1。

在设计过程中应兼顾建设过程和使用过程,力求项目全寿命费用最低。

图11.2.1工程造价、使用成本与项目功能水平之间的关系

(3)设计必须兼顾近期与远期的要求。

一项工程建成后,往往会在很长的时间内发挥作用。

如果按照目前的要求设计工程,在不远的将来,可能会出现由于项目功能水平无法满足需要而重新建造的情况。

但是如果按照未来的需要设计工程,又会出现由于功能水平过高而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所以设计者要兼顾近期和远期的要求,选择项目合理的功能水平。

同时也要根据远景发展需要,适当留有发展余地。

二、工程设计方案评价的内容

不同类型的建筑,使用目的及功能要求不同,评价的重点也不相同。

(一)民用建筑设计评价

民用建筑一般包括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两大类。

民用建筑设计要坚持“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

1、民用建筑设计的要求

(1)平面布置合理,长度和宽度比例适当。

(2)合理确定户型和住房面积。

(3)合理确定层数与层高。

(4)合理选择结构方案。

2、民用建筑设计的评价指标

(1)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类型繁多,具有共性的评价指标有:

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使用面积、辅助面积、有效面积、平面系数、建筑体积、单位指标(㎡/人,㎡/床,㎡/座)、建筑密度等。

其中:

有效面积=使用面积+辅助面积

使用面积

平面系数K=(该指标反映了平面布置的紧凑合理性。

建筑面积

建筑基底面积

建筑密度=

占地面积

(2)居住建筑

1)平面系数:

2)建筑周长指标:

这个指标是墙长与建筑面积之比。

居住建筑进深加大,则单元周长缩小,可节约用地减少墙体积,降低造价。

3)建筑体积指标:

该指标是建筑体积与建筑面积之比,是衡量层高的指标。

建筑面积

4)平均每户建筑面积=

总户数

5)户型比:

指不同居室数的户数占总户数的比例,是评价户型结构是否合理的指标。

(二)居住小区设计评价

小区是城市居住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组织居民日常生活的比较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居住单位。

小区规划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关系到建设用地、工程造价及总体建筑艺述效果。

小区规划设计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土地利用率。

1、在小区规划设计中节约用地的主要措施

(1)压缩建筑的间距。

住宅建筑的间距主要有日照间距、防火间距和使用间距,一般取最大间距作为设计依据。

北京地区住宅建筑的间距从1.8倍压缩到1.6倍,对于四单元六层住宅间的用地可节约230㎡左右,每建10万㎡的住宅小区可少占地0.7ha左右。

(2)提高住宅层数或高低层搭配。

提高住宅层数和采用多层、高层搭配都是节约用地、增加建筑面积的有效措施。

据国外计算资料,建筑层数由5层增加到9层,可使小区总居住面积密度提高35%。

但是高层住宅造价较高,居住不方便。

因此,确定住宅的合理层数对节约用地有很大的影响。

(3)适当增加房屋长度。

房屋长度的增加可以取消山墙间的间隔距离,提高建筑密度。

但是房屋过长也不经济,一般是4~5个单元(约60~80m)最佳。

(4)提高公共建筑的层数。

公共建筑分散建设占地多,如能将有关的公共设施集中建在一栋楼内,不仅方便使用,而且还节约用地。

有的公共设施还可放在住宅底层或半地下室。

(5)合理布置道路。

2、居住小区设计方案评价指标

居住建筑净密度是衡量用地经济性和保证居住区必要卫生条件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其数值的大小与建筑层、房屋间距、层高、房屋排列方式等因素有关。

适当提高建筑密度,可节省用地,但应保证日照、通风、防火、交通安全的基本需要。

居住面积密度是反映建筑布置、平面设计与用地之间关系的重要指标。

影响居住面积密度的主要因素是房屋的层数,增加层数其数值就增大,有利于节约土地和管线费用。

三、设计方案评价方法

(一)多指标评价法

通过对反映建筑产品功能和耗费特点的若干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分析、比较,评价设计方案的经济效果。

又可分为多指标对比法和多指标综合评分法。

1、多指标对比法

这是目前采用比较多的一种方法。

它的基本特点是使用一组适用的指标体系,将对比方案的指标值列出,然后一一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指标标值的高低分析判断方案优劣。

利用这种方法首先需要将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按其在评价中的重要性,分为主要指标和辅助指标。

主要指标是能够比较充分地反映工程的技术经济特点的指标,是确定工程项目经济效果的主要依据。

辅助指标在技术经济分析中处于次要地位,是主要指标的补充,当主要指标不足以说明方案的技术经济效果优劣时,辅助指标就成了进一步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的依据。

但是要注意参选方案在功能、价格、时间、风险等方面的可比性。

如果方案不完全符合对比条件,要加以调整,使其满足对比条件后再进行对比,并在综合分析时予以说明。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

指标全面、分析确切,可以通过各种技术经济指标定性或定量直接反映方案技术经济性能的主要方面。

其缺点是:

不便于考虑对某一功能评价,不便于综合定量分析,容易出现某一方案有些指标较优,另一些指标较差;而另一方案则可能是有些指标较差,另一些指标较优。

这样就使分析工作复杂化。

有时,也会因方案的可比性而产生客观标准不统一的现象。

因此在进行综合分析时,要特别注意检查对比方案在使用功能和工程质量方面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对各指标的影响,避免导致错误的结论。

通过综合分析,最后应给出如下结论:

(1)分析对象的主要技术经济特点及适用条件;

(2)现阶段实际达到的经济效果水平;

(3)找出提高经济效果的潜力和途径以及相应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4)预期经济效果。

【例11.2.1】以内浇外砌建筑体系为对比标准,用多指标对比法评价内外墙全现浇建筑体系。

评价结果见表11.2.1.。

表11.2.1内浇外砌与全现浇对比表

项目名称

单位

对比标准

评价对象

比较

备注

设计型号

内浇外砌

全现浇大模板建筑

建筑面积

8500

8500

0

有效面积

7140

7215

+75

层数

6

6

外墙厚度

36

30

-6

浮石混凝土外墙

外墙装修

色缝,一层水刷石

干粘石,一层水刷石

技术经济指标

±0以上土建造价

元/㎡建筑面积

80

90

+10

±0以上土建造价

元/㎡建筑面积

911.2

106

+11.8

主要材料

消耗量

水泥

Kg/㎡

130

150

-20

钢材

Kg/㎡

9.17

20

+11.83

施工周期

220

210

-10

±0以上用工

工日/㎡

2.78

2.23

-0.55

建筑自重

Kg/㎡

1294

1070

-224

房屋服务年限

100

100

由表11.2.1两类建筑体系的建筑特征对比分析可知,它们具有可比性,然后比较其技术经济特征,可以看出:

与内浇外砌建筑体系比较,全现浇建筑体系的优点是:

有效面积大,用工省、自重轻、施工周期短等优点。

其缺点是:

造价高、主要材料消耗量多等。

2、多指标综合评分法

n

这种方法首先对需要进行分析评价的设计方案设定若干个评价指标,并按其重要程度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确定评分标准,并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